77《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2015-01-14 12:28 楼主
第十章《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月球、地球自转公转结合律
计算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1)原文在这里提出了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戍月→亥月→子月→丑月→寅月的地球公转运动轨道方向。由于这个轨道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相反的,只是自转的起点是“子时”——今天机械时钟的6点位,而公转的寅月在8点那位。同时规定了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起点与终点。
2)用五行时的次序,也规定了地球公转的方向“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王春”、“ 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这些都说明了地球的公转运动的时间次序,就是五行次序。木火土金水,这样对应春夏长夏秋冬。当然,用这种方法,也可以计算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计算其他天体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也规定了南北半球的上下方位、东西方位
二原文的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生于火,故在上者为阳。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 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右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明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戍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其于五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黄帝曰: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王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这里的原文主要是为了用人体的立体属性来说明天体的立体属性。腰以上为天为阳,腰以下为地为阴,天体的赤道就好比人体的腰为界分为天地上下,然后用12地支来匹配足之三阴三阳,用10天干来匹配手之三阴三阳,这种匹配关系与其他章节的匹配关系不同,正如原文说的“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王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这里同时告诉了我们“四时五行之以次行”的公转次序,是以东方甲乙木旺于春天的时间次序为开始的,这样丙丁为火为夏,戊己为土为长夏,庚辛为金为秋,壬癸为水为冬,这是以北半球的我国区域地理为依据的五季五时来计算地球的公转气候、公转运动,这种时间的次序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以地球的公转时序为依据的,具体每一行为73.05度=73.05天=73.05日,这里明确说了四时五行是公转的运动次序、运行次序,因此五行是自然科学的时间次序的计算法则,不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也不是哲学概念。

























第十一章、《灵枢•病传第四十二》中的地球自转公转的结合律的运用法则
一原文内容提要
原文具体运用地球自转与公转结合律计算人体的生命规律,是科学的。只是这种方法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黄帝曰:大气入藏奈何?岐伯曰: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病先发于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
病先发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肾,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蚤食。
病先发于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病先发于胃,五日而之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
病先发于肾,三日而之膂膀胱,三日而上之心,三日而之小肠,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病先发于膀胱,五日而之肾,一日而之小肠,一日而之心,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间一藏及二三四藏者,乃可刺也。”
这里是典型的地球自转公转结合律的 运用。冬夏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黄道轨道平面上的南北极点,也是地球上某地的上下半年的分界标志。本质上是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南北半球的南北回归线的计算法则——这是针对于中国处在北半球而言的。这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客观规律。其他的:“夜半”、“日中”、“日入”、“日出”、“ 蚤食” 、“人定”、“晏食”、“ 日昳”、“大晨”、“晏晡”、“鸡鸣”、“下晡”,十二个时间段,则是地球自转赤道轨道平面上的12个时间段——就是今天机械时钟上的时间,需要换算。每个时间段为今天的2小时。因此这里的计算法则是自转公转结合节律的运用,是科学的、准确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运用或者很少运用,不知道了。大家没有掌握运用。
















第十二章、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计算地球自转四时与公转四时的区别
一、原文内容提要
1)原文提出了地球自转四时与公转四时的区别与联系。“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2)五行时的纬度高度的计算法则。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黄帝曰:其时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
黄帝曰:善。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愿闻其数。岐伯曰:人有五藏,五藏有五变,五变由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黄帝曰:愿闻五变。岐伯曰: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其音徵,其味苦;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长夏,其日戊己,其音宫,其味甘;肺为牝藏,其色白,其音商,其时秋,其日庚辛,其味辛;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其音羽,其味咸。是为五变。---”
这里对自转四时与公转四时作了区别。当然,公转四时是以北半球我国气候为依据。春夏秋冬——公转四时,朝日中夕夜半——自转四时。文中特别提出“其时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这是针对于10天干中的“五阴干”而言的,就是指的乙、丁、己、辛、癸。这里针对具体的地球仪而言,阳干是指北半球、阴干则是南半球、阳干指东半球、阴干则是西半球,针对于轨道、轨迹则是0度与360度的区别。在《内经》原文中,阳干为太过,阴干为不及,这是针对于太阳光的照射而言的。由于太阳光照射地球的季节不同、中午与夜晚的不同因而地球获得太阳光的多少不同,这样古人以此来区别太过与不及。以此区别不同的半球。不同的轨道分野。
文中又说道“以应五时”就是《素问》中说的“五行时”和《灵枢》说的“五行时序”,其实在《内经》中,作者作了反复的解读,就是甲乙——春,丙丁——夏,戊己——长夏,庚辛——秋,壬癸——冬,这就是把处在北半球的我国的区域地理公转一年的气候等分为5步的五行时段,计算的结果就是365.25÷5=73.05度(日、天),这时的甲乙就是甲乙0~73.05度(天、日)时间段、角度区域、轨道运行区间;丙丁就是丙丁73.06~146.1度(天、日)时间段、角度跨度区域、轨道运行区间;戊己就是戊己146.2度~219.15°(天、日)时间段、角度跨度区域、轨道运行区间、庚辛就是庚辛219.16~292.2°(天、日)时间段、角度跨度区域、轨道运行区间、壬癸就是壬癸292.3度~365.25度(天、日)时间段、角度跨度区域、轨道运行区间。针对于南北半球各90°纬度高度和纬度跨度的计算是90÷5=18度,甲乙为0~18度;丙丁则为18.1度~36度;戊己则为36.1~54度;庚辛则为54.1度~72度;壬癸则为72.1度~90度,这实际上也是起止度数的标示方法,可是3000年来大家都在运用,却没有如此翻译,没有如此解读,这样,一门自然科学的简单的概念,被少数哲学家和政治家以及历史学家歪曲之后,大家不能还原科学的本来面目,是一件十分痛心疾首的事情!针对于轨道运动,则又可以是质点的运动。


















第十三章、《灵枢•外揣第四十五》极点、盖的理论
一、原文内容提要
这篇文章的光辉思想:
一是提出了天道、人事、四时合一的轨道思想;
二是提出了极点、盖的立体概念;
三是光学原理、投影原理的应用。
原文讲解:
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呼?
这里的翻译很简单。但要注意【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的含义,这里的一、九,实际上就是指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是举备的修辞手法,举二备九。而且由于【九九制会】的含义,不能被后世破解,不知道这是中国古人的球坐标法则、平面直角坐标系法则、柱坐标法则,这样就理解不了【要道】,是指地球自转公转的轨道概念。
原文【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呼?】中的小、大、高、深、内、外、下、盖、无穷、无极的所有概念的提出,实际上也是为了提出【立体的概念】与【无形的轨道概念】而且是【球的轨道合一运动】。注意【盖】,这就是后世所谓【盖天学说】的渊薮,【盖】实际上是立体的概念,不是平面的概念,这是需要后世学者注意的,不要随文演义,错误理解。【盖】的古义,有名词、动词、连词、副词的用法,最常用的是名词的含义【盖子】【车盖】、【华盖】,这些名词的含义,是立体的概念。后世学者没有研究立体概念,往往错误地认为中国古人认为【天如盖,地如棋盘】似乎仅仅停留在平面图上。盖子、锅盖等等,是很现实的例子,是立体的概念。还有这里的【无穷、无极】,就是为了说明【有穷、有极】的概念,在后面原文中仍然有这些概念的提出,可是,大家没有去研究它。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
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
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大小浅深杂合而为一乎?【笔者注:这里的道,就是指“轨道”。当然,按一般的理解,理解为“规律”也是不错的,但是,我认为是不全面的。这里是在强调轨道的合一性,这是地球上任何物体在地球自转公转轨道运动的特征同时性、合一性、本质上是一个质点的运动】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彰;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
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无色不明,五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之室,勿敢使泄也。
原文中的【阴阳之极,天地之盖】,是阐明立体球的必要条件。注意原文【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用三个比喻组成一个博喻。注意研究这些修辞手法,同时这里也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视觉、听觉、感觉联系了起来,实际上,就是佛家强调的【六神相通的神通功能】。更要注意研究声音的声源与压力、压强、声波波长、速度、距离的关系;研究眼睛与光学原理、视角、视距、视野的关系——具体的请查阅《生理学》相关内容。中国古人“仰观于天,俯察于地”,实际上就涉及仰角与俯角的计算问题——中国古人在这里也告诉了方法——影之应形——这是用坐标法解决【数与形】的换算关系,而且这里重要的是光学原理的投影学原理思想的光芒四射——中国古人的圭表就是这些原理的综合法则,而且在这时已经完成了【三角函数、正午太阳高度角、平面直角坐标、柱坐标、极坐标、球坐标】等等法则的综合换算,实在是不可思议的!

这不是天地之盖、阴阳之极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76《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老茶馆 78《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