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黄帝内经》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2015-01-12 13:04 楼主
原文:“帝曰:法阴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这里的“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中的“能”是通假字“耐”的含义,这是公转轨道182.625°的情况,用地球自转角速度也可以计算360°x182.625=65745°,当然也可以换算为地球自转的时间、也可以换算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公转的线速度等等
【推论】1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午时12点时候,太阳对当地地表某一点(某一经线上的某一点,与纬度的高度如何?)的引力最大?
2当地午夜子时0点的时候,太阳对当地地表某一点(某一经线上的某一点,与纬度高度的关系如何?)的引力最小?
这是由于昼半球和夜半球,按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在日地连线间,二者的直线距离相差6378.1x2=12756.2公里。按赤道4万公里计算,二者的自转距离相差2万公里。
按地球公转的绕日公转距离94000万公里计算,冬夏之间相差距离为94000除以2=47000万公里。后面其他处的计算也是如此,我就不重复了。我希望大家去研究一下其间的力学原理对人类的控制和影响的关系。这些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3000年前,中国古人就把这些课题放在了我们的面前,由于自己的无知而愚昧,由于自己的愚昧而狂妄,在自然科学面前,人类知道的很少。由于我学习牛顿万有引力的知识很少,希望有关专家去给出正确的答案。
这里的含义就是对《素问•金匮直言论篇第四》载曰:“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又一次说明,实际上这仍然是地球公转规律而言的。因为,春夏秋冬,这是我国四季的划分。这阐明了四时是如何相胜(克)规律。要准确理解这段原文,需要将“四时”换算为“五行时”;将“春”换称为“木”,将“长夏”换称为“土”,将“冬”换称为“水”,将“夏”换称为“火”,将“秋”换称为“金”。换称,本来是中国古人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说法、称谓。有等同替代的关系,数学上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今天西方人换成了“二进制”。大家不知道这是中国自己的原创。这样,“胜”之意就显而易见是“乘”或“相克”之含义了。有人说:“本节是说的四时不正之气——胜气,对人体的影响。所谓‘春胜长夏’,在气候来说,是长夏反得春天的气候,在对人体的影响来说,是肝木得胜气之助而克脾土;‘长夏胜冬’,是冬天反得长夏的气候,使人身脾土得胜气之助而克肾水;其余以此类推。所谓“得四时之胜”,其大意如此”。其义显然有悖《内经》原旨。“长夏反得春天的气候”、“冬天反得长夏的气候”都是凭空妄加的,怎能不违背经旨呢?更不能“其余以此类推”!“其大意如此”实乃“太大意”了!以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金匮真言》的此段文字的正确含义是:我们所说的掌握四时相克(胜)规律就是:
春(木)克(胜)长夏(土),
长夏(土)克(胜)冬(水),
冬(水)克(胜)夏(火)
夏(火)克(胜)秋(金),
秋(金)克(胜)春(木),

这就是四时相克的规律及其次序。本质上是说春、夏、长夏、秋、冬的运转次序,运转方向以及运转的力学原理。正是由于对这一规律及次序不能正确把握(“得”),因而造成错误的理解,进而错误地推衍,怎能不讹以传讹?《内经》中运用换称或借代手法比较多,如果不注重这些形式上的研究,就会造成对内容的理解错误。值得大家重视。我认为这是四时五相生物钟能量稳态流注周期表——本质上揭示的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四步法则与五步法则
〈〈内经〉〉又称为“五行时”。其实,就是一个生物钟(机械时钟)的四相法则,五相法则。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结合模式——是以我国地处北半球为依据,这里的南由于我国的地理区域并未越过赤道,因此理解气候的时候我们的思绪往往是不能超越赤道的——但是中国古人很早就有赤道、黄道、红道、白道、黑道来描述地球、月球的运动轨迹,是一个上南下北的中国地图模式。


这个图与下图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下图 把方位没有对应上。这是一个球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定向圆的结合。如果没有三维空间感,是不好理解的!


注意图中的方向、旋转的方向。如果结合自转的时间周期和公转的时间周期运动的方向,就可以准确地标示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轨道方向。这是把 365.25度的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回归轨道周期、回归时间周期等份为五步的法则,依次五步五运五行相生;间隔一行表示相克,相胜,表示正克,表示相乘,表示所胜。这里面的相胜的图形最好是理解为一个五角星,把一个公转轨道365.25度的椭圆圆周等份为5,五角星的上角正好是南,左右四角是东与西,下为北,各为73.05度/行/运,这就是公转73.05日,公转角速度为73.05度的含义。要看成是一个地球仪的椭圆圆周的轨道的运动
原文:“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东南方阳也,-西北方阴也-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这里有养神之道,也有天体自转公转之规律。这里对我国的地理气候规定为东南方、东方为阳;西方和西北方为阴,这也是以具体的天文现象为基础的,只要大家抬头看看,就是这么一回事情,这也是我国的地理地势的实际走势,西北地势高,东南地势低。这种阴阳的划分实际上是从光学原理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概念,是以此划分为四个半球的。东方为阳,西方为阴针对地球的自转运动则是说的晨昏线的晨线为东为阳,昏线为西为阴。针对公转的状态东西则为公转182.625度的公转轴,为0度~182.625度的含义。
“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这里的“神明”按照《淮南子》的记载是这样的“十二地支所在,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说,中国古人规定的12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是计算地球自转周期的时间和分为12等份的角速度为30度的含义,同时结合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天干规定球坐标系地球及天球的经纬度以及经纬网,这些是经纬度的计算法则,与现在的纬度高度是可以换算的,与经度也是可以换算的。我国的每一个节气,就是公转气候的标志,也是公转角速度的标志,也是公转时间长短的标志。12时辰可以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初始状态;10天干也可以规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状态,有了二者的结合,才能说明是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的关键问题,这就是说二者通过编码规定固定的顺序和初始状态,才能说明是地球绕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地球转,这就是60甲子规定方向和初始状态的科学意义。同时60甲子又是一个球坐标系经纬网中经纬度的计算法则,还是一个机械时钟的法则,也是一个质点轨道运动的法则——最好理解为时钟的秒针、分针、时针的运动轨迹——我们的祖先设计好了,但是后来者没有制造出具体的机械时钟——英国人的机械时钟的原理就是60甲子的原理。值得我们很好地反思的!金元时代,中国人已经开始运用60分钟、60秒钟计算时间,元代以后,这种方法传到了西方?后来英国人制造出了机械时钟,沿用了这种法则——我们往往误以为是英国人首先发明并使用了60分钟、60秒钟的法则。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12《黄帝内经》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老茶馆 14《黄帝内经》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