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见鬼人” ----寿小云【转帖】

2014-12-13 20:25 楼主
俗话说:脉与鬼神通,这话不假。这里说起梦魘脉,又称鬼魘脉,这是一种惕惕筑筑,厥厥动摇,惊恐不安的脉象。
头两月,一女士找我,言:“浑身发冷,牙齿打颤,好像生了重病。”
诊脉,果然手脚冰凉,脉象惕惕筑筑,惶惶不安,我放下心来。这不是什么重病,而是一种梦魘见了鬼的脉。
我对她说:“梦见鬼了。”
她立刻跳起来,“你怎么知道?真的,我睡觉时感到一个象我妈的人(去世二十多年了),但看不清面孔走到我身边,叫我的名字,还来摸我的手。我一下子惊醒了。”
病因找到了,治疗起来并不复杂,安抚心理就可以了。

而另一案例则称得上神奇了。
新西兰讲学期间,一位女学员走上前来,当着几十人众目睽睽之下对我说:“老师,您看我是不是有抑郁症。”
表情很友善,不象是冲着来考老师的。我摸脉,丝毫没有抑郁的脉象特征。相反,脉象澹澹,阴戚戚的。
我对她说:“你没有抑郁症。你是看到不该看到的人,见到不该见到的东西。”
四周目瞪口呆。
我接着说:“说白了,就是白天你看见了鬼了。”
众人哗然大笑:“老师,她说抑郁症逗您呢。您知道她们家做什么的吗?她们家好几代是巫师。”
我对她说:“你这种见鬼不是冥想中幻觉,也不是睡梦中的恶魇,就是白天生生地看到死去的人。”
她一个劲地点头:“就是这样,我就是白天直接看到的。”
众人皆以为神奇。
一位接触神学的学员说:“看见鬼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冥冥梦中见鬼,一种是白昼直接看见死去的人。做巫医人中常有这种人。”
面对这种回答,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知识范畴的苍白无力。我没有接触过巫医,也不了解巫医阶层世界的内部奥秘,无法解译这种超自然的脉象白昼见鬼的现象,我只能用仅有的无神论的现代知识向他们解释:“这种看到鬼的现象反映了大脑思维活动的异常现象,如果超出可控的范围往往会演变为精神分裂症,致使需要十分在意的。”
感到有点眩晕,眼前堆砌晃动着学员一张张相信和疑惑的脸。

编后注:
同样是两个见鬼的案例,从医学角度上含义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个案例是典型的梦魘,有人称之为鬼压身。它是恶梦中很不好的感觉,自觉醒着却无法发出声音,无法移动肢体,出于对渴望拥有意识的本能和对梦魇的恐惧,极力想摆脱梦魇立刻醒来,却因为不能动,苦于无法起身。
梦魇在儿童中很常见,最多见于3-7岁的儿童。这些梦境,总是非常可怕“的,从恶梦中惊醒醒过之后,能生动地回忆起恶梦的内容。而随着年龄体魄的成长,梦魇往往能够减少消失。
而对于中年以上人群,梦魇的发生需引起注意。
有些梦魇是睡眠时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约有25%~40%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的人,而在今后发生严重的脑梗塞几率远远超过一般人)引起的,以及容易发生脑缺血的身体虚弱、过度的恐惧、服用会引起低血压的奎尼丁、睡眠时枕头过高或睡姿不正导致颈部受屈、受压血流不畅等的人,夜里睡眠深时就会相应地做胸部被某种可怕的恶魔压住或追捕,又喊不出、跑不了的医学上称之为梦魇的非常可怕的恶梦。
第二个案例是一类特殊人的心理现象。古人言:男觋女巫。汉时谓之“下神”, 唐世呼为“见鬼人”。我国现代巫婆基本没有了,但神经不正常,自称看到一些异象,乃至“见鬼”情况的人群仍常有。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存有这种意识的人,当他们臆想超出大脑可控的范围,往往会演变为精神分裂症,是我们需要十分关注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2-13 20:41 2楼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惊恐之脉,心中惕惕不安,身体虚的表现。
2014-12-14 12:13 3楼
说了半天,还是不相信有鬼。
2014-12-17 11:30 4楼
学脉一定要务实。如果说又有专家再来个测试,这位大神准逃之夭夭
2014-12-17 23:28 5楼
鬼脉即祟脉也!
2014-12-17 23:31 6楼
“祟脉”小识

(文章来源:《中医文献杂志》2014年12月第6期)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 要 祟脉亦名邪脉、鬼脉,因病因与“鬼神”有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所以现已极少使用这个脉象名称。其脉象表现为“乍大乍小,或乍短乍长,或乍密乍疏,或乍沉乍浮,或乍有乍无,或错杂不伦,或促散”等,与散脉及怪脉之解索脉相合,皆是快速房颤脉。祟脉,为病则称祟病、鬼病等,与“鬼神”有关,乃迷信说法,然临床观察,并非如此,即祟脉并非皆是祟病。
关键词 祟脉;祟病;快速房颤脉

祟脉亦名邪脉、鬼脉,因病因与“鬼神”有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所以现已极少使用这个脉象名称,也不是今28病脉的常见脉象,高校教材也未载录。但是历代医学著作确实有祟脉的记载。

“祟脉”之脉象名称首见于晋•王叔和《脉经》。《脉经•卷四•平杂病脉第二》云:“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为祟。”

后世医籍多宗之,或有补充。如宋•崔嘉彦《崔氏脉诀》云:“乍大乍小,乍长乍短,此皆邪脉,神志昏乱。”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用乖违病脉》:“鬼祟附着,脉两手乍大乍小,乍短乍长。”宋•施发《察病指南•诊祟脉法》云:“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祸祟。”明•龚廷贤《寿世保元》:“论祟脉:凡面色黯惨,或斜视如淫,凡脉乍大乍小,乍浮乍沉,乍长乍短,乍有乍无,或错杂不耸,或促散……皆是染祟得之。”清•李延昰《脉诀汇辨》:“鬼祟之脉,左右不齐,乍大乍小,乍数乍迟。”清•林之翰《四诊抉微•切诊•祟脉》云:“仁斋曰:祟家面色黯惨,脉乍大乍小,乍有乍无……《图说》曰:凡鬼祟附着之脉,两手乍长乍短,乍密乍疏,乍沉乍浮。”

脉来“乍大乍小,或乍短乍长,或乍密乍疏,或乍沉乍浮,或乍有乍无,或错杂不伦,或促散”等脉象表现者,谓之祟脉。换言之,凡脉来“大小不一,长短不齐,快慢不匀,沉浮不均,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散乱不整”等脉象表现者,谓之祟脉。

上述脉来“乍密乍疏”,亦名忽疏忽密、乍疏乍密(数),乃怪脉之解索脉。而解索脉又与散脉同。《中医大辞典》:“解索脉,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中医大辞典》:“乍疏乍数,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新世纪二版《中医诊断学》:“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称解索脉。”[1]《中医脉象研究》:“解索脉是一种脉律散乱,脉力大小不等,脉率时快时慢反复出现,且脉率多在80~150次/次之间的紊乱脉象”,“脉来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脉力强弱不等,脉律散乱无序,绝无规律”,“解索脉的形成机理主要为心房颤动所致”[2]。此等脉象正是散脉和解索脉,亦即是快速房颤脉[3,4,5,6],乃心律失常之表现。可见快速房颤脉与祟脉亦相合。

祟者,祸祟也,指鬼神带给人类的灾难、病痛和疾苦,乃病因之一。莫枚士《研经言》说:“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7]故祟脉亦名鬼脉,又名邪脉,为病则为祟病、鬼病、邪病等。

邪脉,乃邪病之脉。邪病,由邪气所引起的疾病,此邪气非外感六淫、疫疠之邪气,是迷信者谓之横邪、鬼邪、祸祟邪气。民间认为,凡人不因患病而非正常死亡者,即意外死亡,谓之横死,如车祸、溺水、上吊、他杀等。迷信之人认为,横死之人或因含冤而死,欲在阳间找一人诉冤,或托梦,或撞客等,谓之邪病,亦名祟病。祟病,历代医籍中则有医案记载,如徐大椿《洄溪医案》中便有3个医案[8]记载。

由上可见,祟脉,即鬼脉、邪脉,其脉象表现为“乍大乍小,或乍短乍长,或乍密乍疏,或乍沉乍浮,或乍有乍无,或错杂不伦,或促散”等,与散脉及解索脉相合,即是快速房颤脉。祟脉,为病则称祟病、鬼病等,与“鬼神”有关,乃迷信说法,然临床观察,并非如此,即祟脉并非皆是祟病。快速房颤脉与祟脉亦相合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参考文献
[1]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2
[2]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68-170
[3]李冬梅,金栋,杜宝良等.房颤脉的中医相关脉象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65
[4]金栋.房颤脉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2):186
[5]李冬梅,金栋,杜宝良.房颤脉脉象规范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7):1-2
[6]金栋,杜宝良,李冬梅.散脉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S2):57
[7]莫枚士.研经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
[8]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洄溪医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828
2014-12-17 23:35 7楼
“撞客”考识

(文章来源:《甘肃中医》2010年第23卷第3期P69-70)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摘要】 民间有“撞客”之说,经检阅历代医籍发现撞客实属中恶、客忤、中客等病证。而此等病证,其病因乃邪气(指祸祟邪气、“鬼神”邪气、秽毒邪气)所致;其病机系人体“正气不足,神志虚弱,邪气外犯”;多在吊死问丧、入庙登冢时最易遇“鬼”而罹患;其症状以“神志异常”为主要表现。与现代医学“癔症”中的某些症状相同,属神经症性障碍性疾病。通过详加考证后认为:撞客者,指撞见死人之灵魂或祸祟邪气、秽毒邪气等而突发昏迷、神志不清、言语错乱、悲喜无常、狂言惊恐、乍寒乍热或以死人的语气说话等神志异常之情志病。
【关键词】 癔症;撞客;祸祟邪气;“鬼神”致病说

“撞客”一词,见于古典小说《红楼梦》。《红楼梦》第25回:“若有善男信女虔心供奉者,可以永保儿孙康宁,再无撞客邪祟之灾。”[1]第102回:“前日母亲往西府去,回来是穿着园子里走过来的,一到了家就身上发烧,别是撞客着了吧。”[1]撞客,互联网《汉典》云:“旧指为神鬼附体而突然神志昏迷、胡言乱语(迷信)。” 邪祟,即祸祟邪气。而民间确有“撞客”之说。那么撞客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呢?

1、 撞客者 乃中恶、客忤、中客之病证

撞者,中(zhong 音众)也、遇见也。客者,客气也,即恶气、邪气(指祸祟邪气、鬼神邪气、秽毒邪气,非四时不正之气的六淫、疠气)。撞客者,民间称“中邪”了,此即中恶、客忤、中客等病证。经检阅历代医籍发现此等病证,乃邪气(祸祟、鬼神、秽毒之邪气)所致。

中恶、客忤者等,首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该书有《救卒中恶死方》、《救卒客忤死方》等记载。在《救卒客忤死方》云:“客忤者,中恶之类也,多于道门门外得之……所谓中恶者,与卒死鬼击亦相类……客者,客也;忤者,犯也,谓客气犯人也。此盖恶气……虽是气来鬼魅毒厉之气,忽逢触之气衰歇,故不能如自然恶气治之。”[2]后世医家亦多有论述,如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中恶候》云:“中恶者,是人精神衰弱,为鬼神之气卒中之也。”及《卒忤候》:“卒忤者,亦名客忤,谓邪客之气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厉之毒气,中恶之类。人有魂魄衰弱者,则为鬼气所犯忤。喜于道间门外得之。”[3]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客忤》则云:“客忤病者,是外人来气息忤之,一名中人,是为客忤也。虽是家人,或别房异户,虽是乳母及父母,或从外还衣服、经履,鬼神粗恶暴气,或牛马之气,皆为忤也……中客为病者,无时不有此病也。”[4]

忤者,犯也。客忤者,客气犯人,即感受秽毒邪气、祸祟邪气等。祸祟者,《现代汉语词典》:“迷信的人指鬼神带给人的灾祸。”鬼者,何也?《说文•鬼部》:“鬼,人所归为鬼。”段玉裁注:“古者死人为归人。”《正字通•鬼部》:“鬼,人死魂魄为鬼。”《汉语大字典•鬼部》:“鬼,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离开形体而存在的精灵。”可见鬼者,乃人死后之灵魂也。撞客者,指撞见死人之灵魂或祸祟邪气、秽毒邪气等而突发昏迷、神志不清、言语错乱、悲喜无常、狂言惊恐、乍寒乍热或以死人的语气说话等神志异常之情志病。

2 、撞客的现代解释

根据撞客发作时的表现,当属癔症范畴。若只“以死人的身份出现”则是癔症的一种发作类型,即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又称双重或多重人格。主要表现为患者突然失去了自己原来的身份体验,而以另一种身份进行日常活动。常见形式为神怪或亡灵附体[5],即以死者的身份如语言进行日常活动。

癔症,乃歇斯底里hysteria的音译,属神经症性障碍性疾病。由于癔症发作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经检查未发现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故“中世纪的欧洲认为,癔症是鬼魔附体。”[5]而在我国民间亦认为是“鬼神”附体,那么癔症的发生到底与“鬼神”致病是否有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为什么会有“鬼神”致病说呢?

3 、撞客乃“鬼神”致病说

人世间从未有“鬼神”,鬼神者乃迷信人的称谓,相信科学的人绝不承认有鬼神之说,何来“鬼神”致病说?但经检阅历代医籍确有“鬼神”致病说。中医经典《素问遗篇•刺法论》:“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本病论》:“人气不足……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与“五色鬼”之称谓及《灵枢•贼风》:“黄帝曰……猝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歧伯曰:……志有所恶,及有所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未闻,故似鬼神。”等。

历代医家多认同“鬼神”致病学说,如《肘后备急方•治卒得鬼击方》云:“今巫实见人忽有被鬼神摆拂者,或犯其行伍,或遇相触突,或身神散弱,或愆负所贻。”[2]《诸病源候论•鬼邪候》云:“凡邪气鬼物所为病也,其状不同。或言语错谬,或啼哭惊走,或癫狂惛乱,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惧如人来逐,或歌谣咏啸,或不肯语。”及《鬼魅候》:“凡人有为鬼物所魅,则好悲而心自动,或心乱如醉,狂言惊怖,向壁悲啼,梦寤喜魇,或与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热,心腹满、短气,不能饮食,此魅之所持也。”[3]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疰忤中恶证治》:“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为邪鬼所击,或复附着,沉沉默默,寝言谵语,诽谤骂詈,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或悲泣呻吟,不欲见人,其状万端,如醉如狂,不可概举。此皆鬼神及诸精魅附着惑人,或复触犯忌讳,土地神灵,为其所作。”[2]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厥》:“尸厥、飞尸、卒厥,此即中恶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昏不知人,头旋晕倒,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问丧、入庙登冢,多有此疾。”[2]清•莫枚士《研经言•原因》云:“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6]及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病有鬼神论》云:“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处……凡疾病有为鬼神所凭者,其愚鲁者,以为鬼神实能祸人;其明理者,以为病情如此必无鬼神。二者皆非也。夫鬼神犹风寒暑湿之邪耳。卫气虚则受寒,荣气虚则受热,神气虚则受鬼。盖人之神属阳,阳衰则鬼凭之……若神气有亏,则鬼神得而凭之。”等等[2]

上述临床表现,皆是神志异常之症状,与癔症性昏迷、木僵、情感爆发、痴呆、精神病等似同。究其因,乃“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缘故。

4、 撞客的病因病机—神志虚弱,邪鬼外干

人世间从未有“鬼神”,而鬼神邪气从何而来?此乃由于吊死问丧、入庙登冢,此等多与死人有关,而人死后之灵魂曰鬼。“鬼神”为何能致病,主要是人体“正气不足,神志虚弱,神虚则受鬼”的缘故。如《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人虚即神游失守,邪鬼外干。”“中恶者,是人精神衰弱,为鬼神之气卒中之也。”“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为邪鬼所击。”“神气虚则受鬼”等。

“神是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五神(神魂魄意志)等精神活动。神的活动以脏腑气血为基础,又是脏腑气血生理活动的反应。”[7]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在脏腑气血的生理活动中,尤以心的生理功能最重要。因心主神志而藏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心为神明之脏,主宰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若人体正气充足,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邪不能犯之,而心神灵敏不惑,精神专一,五脏六腑皆安。《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志意者即神气也。若人体正气不足、神志虚弱,或精神不全、心志多恐,或情志不当、所愿不遂则血气内乱,此时出门吊死问丧、入庙登冢等最易遇“鬼”或“鬼”附邪气而入则正不胜邪,致鬼神亡灵附体,百病丛生。此“鬼神”似是而实非也,《经》曰“似鬼神”者是也。为何能附体?乃由于“神志虚弱、血气内乱”之缘故。诚如明•张介宾《类经》所云:“鬼神者,言似是而实非也。曰所恶所慕者,言鬼生于心也……何也?夫人之七情生于好恶,好恶偏用则气有偏并,有偏并则有胜负而神志易乱,神志既有所偏而邪复居之,则鬼生于心……若神气失守,因而致邪……心有所注,则神有所依,依而不正,则邪鬼生矣……鬼从心生,而实非鬼神所为……五志为邪所凭,血气因而内乱,邪正先后,两气相搏,而邪妄之病生矣。但病所从来者,其机甚微,有非闻见可及,故人以鬼神为疑。不知迹似鬼神,而实非鬼神之所为也。”[8]

5、 撞客的临床表现

祸祟邪气、“鬼神”邪气或秽毒邪气扰心则心神失守,神不归位,人体就会精神不定、魂魄游离、志意不存,或神昏魂荡、心中烦闷,或神志恍惚、迷蒙、痛痒不知,或乍寒乍热、悲喜惊恐,或痴癫发狂等似“鬼神”缠身,莫可名状,甚至神散精竭而亡。故云“撞客者,指撞见死人之灵魂或祸祟邪气、秽毒邪气等而突发昏迷、神志不清、言语错乱、悲喜无常、狂言惊恐、乍寒乍热或以死人的语气说话等神志异常之情志病。”

6 、结语

综上所述,撞客者,乃中恶、客忤、中客之病证。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神志虚弱,邪气外犯”所致。此邪气指祸祟邪气、鬼神邪气及秽毒邪气等。凡人出门吊死问丧、入庙登冢等最易遇之,从而出现以“神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与西医“癔症”中的某些症状相同,属神经症性障碍性疾病。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第3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91,1319.
[2] 何清湖主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3779-3779,3780,7550,7977-7978,7102.
[3] 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4:126,12-13.
[4] 孙思邈.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7:82.
[5] 江开达主编.精神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5,153.
[6] 莫枚士.研经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
[7] 王庆其主编.内经选读[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3.
[8] 张介宾.类经[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52-480.
2014-12-17 23:38 8楼
祸祟邪气源流略考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要: 祸祟邪气是病因之一,中医经典《内经》及历代医籍多有记载与论述。祸祟邪气属鬼神邪气,即中恶、客忤、中(撞)客者等。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心神虚弱,或精神不全、心志多恐,或情志不当、所愿不遂,每因吊死问丧、入庙登冢等而罹患,属于以神志异常为表现的情志病。与西医的神经障碍性疾病相同,如癔症、急性焦虑症、特定恐惧症、抑郁症等。由于怕遭致封建迷信舆论的诋毁或恐误导,故现代中医工具书及高校教材等多避而未载,但确实存在。
关键词:
祸祟邪气 鬼神邪气 撞客

所谓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邪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邪气’指各种病邪,包括外感六淫、精神、饮食及体内阴阳的变化等。狭义的‘邪气’是指四时不正之气,如六淫以及疫疠之气等。”[1]笔者认为尚有“祸祟”邪气之说。

1 祸祟概念

明确提出“祸祟”者,系清•莫枚士《研经言》,云:“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2]祸祟者,《现代汉语词典》:“迷信的人指鬼神带给人的灾祸。”鬼神者,《说文•鬼部》:“鬼,人所归为鬼。”段玉裁注:“古者死人为归人。”《汉语大字典•鬼部》:“鬼,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离开形体而存在的精灵。”可见鬼者,乃人死后之灵魂也。神者,所崇拜之人死后其精灵也。

祸祟邪气即鬼神之属,亦称恶气、妖气、秽毒邪气。因祸祟、鬼神邪气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恐遭致相信科学之人的诋毁或误导,故如今诸多教材和大型中医工具书多避而未载。经检阅历代医籍发现确有“祸祟”邪气致病之说。

2 “鬼神”致病源流略考

“鬼神”致病说,最早见于中医经典《内经》。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本病论》:“人气不足……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等。

历代医籍对“鬼神”致病说多有记载。如《肘后备急方》云:“今巫实见人忽有被鬼神摆拂者,或犯其行伍,或遇相触突,或身神散弱,或愆负所贻。”[3]《诸病源候论•鬼邪候》云:“凡邪气鬼物所为病也,其状不同。或言语错谬,或啼哭惊走,或癫狂惛乱,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惧如人来逐,或歌谣咏啸,或不肯语。”及《鬼魅候》云:“凡人有为鬼物所魅,则好悲而心自动,或心乱如醉,狂言惊怖,向壁悲啼,梦寤喜魇,或与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热,心腹满、短气,不能饮食,此魅之所持也。”[4]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疰忤中恶证治》云:“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为邪鬼所击,或复附着,沉沉默默,寝言谵语,诽谤骂詈,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或悲泣呻吟,不欲见人,其状万端,如醉如狂,不可概举。此皆鬼神及诸精魅附着惑人,或复触犯忌讳,土地神灵,为其所作。”[3]《丹溪心法•厥》云:“尸厥、飞尸、卒厥,此即中恶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昏不知人,头旋晕倒,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问丧、入庙登冢,多有此疾。”[3]

《类经•论治类》:“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谓非鬼神而何?……巫祝之用,虽先王大圣未始或废,盖借以宣诚悃,通鬼神而消灾害,实亦先巫祝由之意也。故其法至今流传,如……邪祟神志等疾,间或取效。”[5] 《医学源流论•病有鬼神论》云:“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处……凡疾病有为鬼神所凭者,其愚鲁者,以为鬼神实能祸人;其明理者,以为病情如此必无鬼神。二者皆非也。夫鬼神犹风寒暑湿之邪耳。卫气虚则受寒,荣气虚则受热,神气虚则受鬼。盖人之神属阳,阳衰则鬼凭之。……若神气有亏,则鬼神得而凭之。”[3]而清•莫枚士则直言“鬼神”病因学说,其在《研经言•原因》中云:“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

上述临床表现,皆是神志异常之症状,与癔症性昏迷、木僵、情感爆发、痴呆、精神病等似同。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神志虚弱”,多在吊死问丧、入庙登冢时被祸祟邪气犯之而发病。那么祸祟邪气可引起那些病证呢?

3 祸祟邪气所导致的病证

祸祟邪气所导致的病证,即中恶、客忤、中(撞)客者等,或名祟病。《肘后备急方•救卒客忤死方》云:“客忤者,中恶之类也,多于道门门外得之……所谓中恶者,与卒死鬼击亦相类……客者,客也;忤者,犯也,谓客气犯人也。此盖恶气……虽是气来鬼魅毒厉之气,忽逢触之气衰歇,故不能如自然恶气治之。”[3]《诸病源候论•中恶候》:“中恶者,是人精神衰弱,为鬼神之气卒中之也。”及《卒忤候》:“卒忤者,亦名客忤,谓邪客之气卒犯忤人精神也。此是鬼厉之毒气,中恶之类。人有魂魄衰弱者,则为鬼气所犯忤。喜于道间门外得之。”[4]

《千金要方•客忤》:“客忤病者,是外人来气息忤之,一名中人,是为客忤也。虽是家人,或别房异户,虽是乳母及父母,或从外还衣服、经履,鬼神粗恶暴气,或牛马之气,皆为忤也……中客为病者,无时不有此病也。”[6]

中客,即撞客[7]。 撞者,中(zhong 音众)也、遇见也。客者,客气也,即恶气、邪气(指祸祟邪气、鬼神邪气、秽毒邪气,非四时不正之气的六淫、疠气)。所谓撞客者,民间称“中邪”了。“撞客”一词,见于《红楼梦》第25回:“若有善男信女虔心供奉者,可以永保儿孙康宁,再无撞客邪祟之灾。”第102回:“前日母亲往西府去,回来是穿着园子里走过来的,一到了家就身上发烧,别是撞客着了吧。”撞客者,指撞见死人之灵魂或祸祟邪气、秽毒邪气等而突发昏迷、神志不清、言语错乱、悲喜无常、狂言惊恐、乍寒乍热或以死人的语气说话等神志异常之情志病[8]。

祟病者,徐大椿《洄溪医案》有载,云:“祟病:同里朱翁元亮,侨居郡城,岁初其媳往郡拜贺其舅,舟过娄门,见城上蛇王庙,俗云烧香能免生疮肿,因往谒焉。归即狂言昏冒,舌动如蛇,称蛇王使二女一男仆来迎……此亦客忤之类也,非金石及通灵之药,不能奏效。”[9]此以神怪即蛇王形式出现,亦系撞客发作时的一种类型。

4 撞客的现代解释

根据撞客发作时的表现,当属癔症范畴。若只“以死人的身份出现”则是癔症的一种发作类型,即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又称双重或多重人格。主要表现为患者突然失去了自己原来的身份体验,而以另一种身份进行日常活动。常见形式为神怪或亡灵附体[10],即以死者的身份如语言进行日常活动。

癔症,乃歇斯底里hysteria的音译,属神经症性障碍性疾病。由于癔症发作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经检查未发现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故“中世纪的欧洲认为,癔症是鬼魔附体。”[10]而我国民间亦认为是“鬼神”附体,“中国农村的所谓‘走阴间’,认为鬼神附体,病人以死人的口气说话,似也属身份识别障碍。”[11]

5 结语

综上所述,祸祟邪气是病因之一,不因其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而否认之。祸祟邪气可引起中恶、客忤、中(撞)客等以“神志异常”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心神虚弱,或精神不全、心志多恐,或情志不当、所愿不遂,每因吊死问丧、入庙登冢等而罹患,与西医“癔症”的某些症状相同,属神经症性障碍性疾病。

参考文献
[1] 赵红霞,贾海骅,赵凯维.中医学邪与邪气概念解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03):172—173
[2] 莫枚士.研经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
[3] 何清湖主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3780,7550,7977—7978,7102,3778—3779
[4] 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4:12,13,126
[5]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52-355
[6] 孙思邈.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7:82
[7] 金栋.撞客考识[J].甘肃中医,2010,23(3):69-70
[8] 金栋.撞客乃祸祟邪气致病说探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11):134
[9] 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洄溪医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828
[10] 江开达主编.精神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5,153
[11] 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24
2014-12-17 23:43 9楼
《素问·五藏别论》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2014-12-17 23:45 10楼
《史记·扁鹊传》云:“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2014-12-17 23:49 11楼
巫医:巫祝有知医者,谓之巫医。他们通晓医术,具有“远罪疾”之祷祠及医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可愈疾活人,故有“毉者,或从巫”之说。

《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刘宝楠《论语正义》:“《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公羊•隐四年•传注》:‘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福者也。男曰觋,女曰巫。’案:巫、觋对文异,散文通。《周官》:‘司巫,中士二人。男巫无数,女巫无数,其师,中士四人。’是男女皆称巫也。《说文》:‘医,治病工也。’《周官》:‘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食医,中士二人。疾医,中士八人。疡医,下士八人。’是巫医皆以士为之,世有传授,故精其术,非无恒之人所能为也。《楚语》:‘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郎,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食服。’杨泉《物理论》:‘夫医者,非仁爱不可讬,非聪明达理不可任,非廉洁纯良不可信。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又云:‘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知天地神祗之次,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理,原疾量药,贯微达幽。’观此,则巫医皆抱道怀德,学彻天人。故必以有恒之人为之解者,或以巫医为贱役,非也。”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巫医,以巫而替医,故曰巫医也。《论语》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叹人不可以无恒,而善其言之有理。朱子注云: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岐而二之,似未当也。夫医之为道,始于神农,阐于黄帝,按某病用某药,着有《内经》、《素问》,所谓圣人坟典之书,以援民命,安可与巫觋之流同日而语耶?但学医者,有精粗不同,故名因之有异。精于医者曰明医,善于医者曰良医,寿君保相曰国医,粗工昧理曰庸医,击鼓舞趋祈禳疾病曰巫医。是则巫觋之徒,不知医药之理者也。故南人谓之巫医者,此也。今世谓之端公太保,又称为夜行卜士,北方名之师婆,虽是一切虚诞之辈,则亦不可以无恒也,矧他乎?”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上古的巫医》:“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离。以巫术治病,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的普遍现象。”

《中医大辞典》:“巫医:指用画符、念咒、祈祷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作为治病手段的人。巫医,在殷商时期以前就已经出现。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人们遂有鬼神致病等迷信思想产生,这是巫医产生的历史根源。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对疾病逐渐有了认识,医、巫的斗争日趋尖锐。两千多年来我国医学一直沿着唯物的道路发展,巫医从未取得统治地位。到建国后,巫医已被消灭。”

“医在战国以前,被操之于巫觋之手,医、巫不分,巫就是医,医就是巫,故‘医’字有从‘巫’而作‘毉’者,又恒以‘巫医’为称。如《管子•修权》说:‘好用巫医’,《论语•子路》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说:‘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逸周书•大聚解》说:‘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畜五味以备百草’,《后汉书•方术列传》:说:‘许杨……乃变姓名为巫医’等,是其例。”(第二届国医大师李今庸《古医书研究•略论巫的起源和<黄帝内经>中的巫祝治病》)
⬅ [健康科普 ] 生活习惯与心血管病风险 老茶馆 “倒药渣”的来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