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见鬼人” ----寿小云【转帖】

2014-12-17 23:54 12楼
《内经》“祝由”考识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 栋

【摘要】 “祝由”一词,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历代医家所释不一。经检阅历代医籍发现其义有⑴祝说病由即后世的心理精神疗法;⑵用符咒和语言祈祷除疾驱病的方法。经详加考证后认为,“祝由”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并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发展到后来的“祝由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实乃道教医学之巫术耳!
【关键词】 祝由;精神疗法;符咒

“祝由”一词,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云:“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对“祝由”的解释,古今医家所释不一。

1 历代医家注释

杨上善《太素•知祝由》:“上古之时有疾,但以祝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有病以祝为由,移精变气去之,无假于针药也。”[1]

王冰注:“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宋•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祝由南方神’。”[2]

张介宾《类经•论治类》:“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3]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4]

高士宗《素问直解》云:“祝由者,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也。”[5]

张志聪《素问集注》云:“对神之辞曰祝,‘由’,从也。言通祝于神明,病从而可愈已。”[6]

日人•丹波元简《灵枢识•卷五》:“吴鞠通曰……祝,告也。由,病之所从出也。……祝由,详告以病之所有来,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又必细体变风变雅,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庄严以振惊之,危言以悚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尔后可以奏效入神。”[7]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祝由科论》:“祝由之法亦不过因其病情之所由,而宣意导气,以释疑而解惑……此亦必病之轻者,或有感应之理……近所传符咒之术,间有小效。”[8]

2 现代学者注释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祝由,用符咒和语言祈祷除疾驱病的方法。”[9]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祝由:古代通过祝祷治病的一种方法,后世称用符咒禳病的为祝由科……所谓祝由,表面上看来完全是迷信形式,而实际上却是含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最原始的精神疗法。”[10]

盖建民《道教医学》:“祝由治病带有心理疗法的医学底蕴,即通过祝说病由来‘移精变气’。‘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其中包含有心理治疗的机制,即‘移易精神,变化藏心,导引营卫,归之平调而已’。”[11]又云:“道教医家在为人治病时,其‘祝说病由,不劳针石’的心理医疗的手段及其实际医疗作用通常被淹没在道教祁神上章、斋醮祈禳、画符念咒的宗教活动气围之中,不易为世人所觉察。”[11]

综上所述,对“祝由”的解释,其义有⑴祝也。如杨上善。⑵祝说病由。如王冰。其中又有①向神祝说病由。如全元起、《新校正》、高士宗、张志聪等;②向病人祝说病由。如吴鞠通、丹波元简、徐大椿、盖建民等。⑶符咒之法。如张介宾、马莳、《内经词典》等。那么,哪种说法合理呢?

3 考证

金栋按:“祝由”一词,其中“祝”之音义有二:⑴读“zhu 注”音,义指男巫用言语向神祈祷求福的祝祷词,巫祝之属也。如①《说文•示部》:“祝,祭主赞词者。”王逸注:男巫曰祝。郑玄注:祝,接神者也。②《玉篇•示部》:“祝,祭词也。”③《书•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孔颖达疏:读册告神谓之祝。⑵读“zhou 咒”音,义同咒,诅咒、禁咒、符咒也,道教医学之巫术耳。如①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祝,《说文》作詶。詶,诅也。今皆作咒。”②《类经•论治类》:“祝,咒同……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而“由”之义又为何呢?

“由”之本字当为“礻由”、“礻留”,“祝由”当为“祝礻由(礻留)”。《说文•示部》:“礻留,祝礻留也。”段玉裁注:“惠氏士奇曰:‘《素问》黄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即祝礻留也。已,止也。玉裁按:《玉篇》曰:古文作礻由。”礻留,古文作礻由,《玉篇•示部》:“礻由,古文礻留。”由者,即“礻由”之省“示部”而为“由”也,乃古文一种用字现象矣。可见“祝由”即“祝礻留”,向神祈祷、求福之义。祝,应读“zhu 注”音,非读“zhou 咒”音。
《素问•移精变气论》:“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可移精祝由而已。”道教医家王冰注云:“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生气通天论》曰:‘圣人传精神,服天气。’《上古天真论》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 根据经旨及王冰注,祝由者,乃道教学派的养生方术。道家(教)认为,人身三宝“精、气、神”也。道家的思想主要倡导“虚静无为”,即“恬淡虚无”。如此则精神内守,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身体健康无病。“移精变气”者,即转移精气、变换精神、转移精神、转变意念之义。“移精祝由”者,即通过转变意念、专意注念,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此正上古时期“祝由”原始之本义,亦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

盖建民云:“吐纳服气是道门最常用的治病方法。吐纳即吐故纳新,是一种呼吸锻炼。其功法以吸入外气为主,故称服气、食气;并且当气吸入体内后,往往要闭息,并以意念引导气在体内运行,故又称行气……行气治病的关键一点是‘以意领气’,即专意注念人体某一部位,使行气到达意念所之,或病痛之所,从而攻治所患……行气治病要存想病灶,发挥意念能动作用,调动真气攻之。”[11]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之“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者也。传,当为“专”[12]。传精神,当为“专精神”,即精神专一、专意注念。服天气,即服气、食气。

由此可见《素问•移精变气论》之“祝由”疗法实际上本是上古时期一种“移精变气”的自我吐纳服气、导引疗法,或并通过向神祈祷祝愿的方式来达到愈病目的,即巫祝之属。

又按:《灵枢•贼风》:“黄帝曰……猝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此治法即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而已。因“巫”已知疾病发病之病因,而且尚知治愈百病之法术,故可假借“符咒禁禳”之法术而愈病。此巫祝之法,不同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之“移精祝由”。而实则发展为后世之“祝由科”、“禁咒科”等,元明时期之“太医院”则设有此等官方科目,至张介宾和马莳时代,已失传。如张介宾:“按:国朝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疾,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祝者,巫祝之属,即祝由也……祝,咒同……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3]张介宾所云“巫祝之属”不同于笔者所论上述之义。马莳云:“按摩,以消息导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二科今无传。”[4]

巫术即做法。“就巫术的方法而言,有祈求式、比拟式、接触式、诅咒式、灵符式、禁忌式和占卜式。”[11]诅咒式,即用诅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手段,驱除邪恶鬼神,治愈疾病。此乃后世道教医学使用符咒治病的一种方法。何谓道教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简言之,道教医学是包括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的医学,而道教医学为人治病的方法,其中就包括巫术医学。此法虽未登大雅之堂,高校教材亦不载录,但民间确有此法实行,而且间或有效。何也?主要是道教符咒治病术中暗含有很深的医药学底蕴[11]。符咒,是道教符箓和咒语的合称。

符是指用朱笔或墨笔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以屈曲笔画为主,点线合用,字画相兼。而道符在制作过程中及所用的原材料多是中药。道符又称桃符,即用桃木制成,具有消毒防疾之功、避邪之效。而道符书写的颜料常用的是朱砂,具有镇心安神、清热解毒之功效。道符书写的黄纸是专用姜黄染色制成的专用符纸。制作时还经常加入一些名贵中药如虎骨、珍珠、麝香等。因符纸中包含有多种中药成分,用于治病自然就很灵验了。另外再送符过程中,多是用药汤送符[11]。如《肘后备急方•就卒客忤死方第三》:“扁鹊治忤有救卒符并服盐汤法。”[8]等记载

咒是指口中诵念的带有一定节律的口诀,即咒语、咒词。巫医(师)的咒词亦称祝,故云“祝,咒同。”此读zhou 咒音,非读zhu 注音。主要是用诅咒、禁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法术,以驱除恶鬼或将蛊毒排除体外。

鬼神有善恶之分。对善神(鬼)可用巫祝(zhu 注),向其祈祷、求福祝愿、祈求保佑;对恶鬼则用诅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手段,此祝即咒,应读zhou 咒音。

4 结语

综上所述,祝由之义有二。⑴通过转变意念、专意注念,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此正上古时期“祝由”原始之本义,亦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⑵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因为道教符咒治病术中暗含有很深的医药学底蕴,故轻浅小疾,间或有效。由于时代不同,祝由由原始之本义,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并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发展到后来的祝由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此法在民间仍在使用,间或有效。

参考文献
[1]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554
[2] 王冰注解、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96,95—96
[3]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52,351—352
[4]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37,137
[5] 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98
[6] 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121
[7] 日本•丹波元简.灵枢识•卷五[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6
[8] 何清湖主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7125,3779
[9]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83
[10]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75—176
[11] 盖建民.道教医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23,329,330—331,15,283,283—302
[12] 金栋.由“专”求义[J].中医文献杂志,1995,(3):18
2014-12-17 23:57 13楼
河间金栋 说:
《史记·扁鹊传》云:“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金栋按:“大概是扁鹊的话有漏洞,他没说既信巫又信医者治不治”,亦很适合当下或有“既信巫又信医”者。虽民间神医高手颇多,然亦不乏有打着中医旗号之伪者,为赚取钱财,蒙蔽欺诈患者,甚或图财害命之徒。
2014-12-18 00:02 14楼
《灵枢·贼风》云:“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译文:古代的巫医,本来知道百病是有相互克制的,但首先要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然后可以用符咒禁禳的方法治愈。

先巫:《内经》成书之前,亦或五帝时代传说的上古之巫者,如巫彭、巫咸之属。

《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诸巫疗窫窳》:“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音亚于yayu)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注:“皆神医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十巫》:“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世本•世本作篇》:“黄帝……巫彭作医”,“尧……巫咸初作医。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巫咸作筮。”

《尚书•周书•君奭》:“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yi)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孔安国《传》:“巫咸治王家,言不及二臣。……贤,咸子,巫氏。”孔颖达《疏》:“贤是咸子,相传云然。父子俱称为‘巫’,知‘巫’为氏也。”

《吕氏春秋•卷十七•审分览•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

许慎《说文•酉部》:“醫者,治病工也。……古者巫彭初作醫。”段注:“此出《世本》,巫彭始作治病工。”

刘向《说苑•卷第十八•辨物》:“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jian)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

韩婴《韩诗外传•卷十•第九章》:“吾闻上古有茅父,茅父之为医也,以莞(guan)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之,发十言耳,诸扶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郝懿行曰:“此盖后世符咒治病之始。”

谢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巫彭,《路史》:‘黄帝命巫彭、桐君处方盄(音招zhao)饵,湔浣刺治,而人得以尽年。’《逸周史》:‘巫彭初作医,周官曰:五谷五药养其病,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观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五脏之动,遂有五毒,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气,养之以五味,节之以祛百病。’”(按:个别句读有误)

《中医大辞典》:“巫彭,上古时代巫医。相传为黄帝之臣。”
2014-12-18 00:04 15楼
《灵枢·贼风》第五十八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肉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金栋按:《灵枢•贼风》颇简短明白,从中可以看出,《内经》作者坚决不承认鬼神致病。但是,由于不能理解祝由等术数的心理治疗作用,古人也不能解释巫祝为什么有时有效。
2014-12-18 00:08 16楼
祝由科与咒禁科:隋朝的医事制度中,有国家医疗机关的太医署,也是教育机构。太医署下设有医、按摩、祝禁、药园等科,并设有祝禁博士二人。《隋书•百官下》:“太医署有……祝禁博士二人。”

唐朝医事沿袭隋制,太医署下明确设有医、针、按摩、咒禁及药园5科(系),并设有咒禁博士一人。《旧唐书•职官三》殿中省设:“尚药局……咒禁师四人”,太常寺设“太医署……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禁咒师,皆有博士以教之”、“咒禁博士一人,从九品下。咒禁师二人,咒禁工八人,咒禁生十人。咒禁博士掌教咒禁生以咒禁,除邪魅之为厉者”。

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咒禁:在唐代仍有一定位置。规模虽小,但也是五个系之一。设咒禁博士1人,掌教咒禁生以咒禁拔除邪魅之为厉者。其课程有山居方士之道禁,有出于释氏之禁咒等,其内容虽含有迷信成分,但气功以及某些心理疗法也多属之。该系也不设禁咒助教,有咒禁师、咒禁工各2人,辅佐博士对咒禁生10人进行教育。”

咒禁在唐朝尚有一定影响,大医孙思邈之《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则有相关内容。《千金翼方》卷之二十九、卷之三十两卷,专门记载有《禁经》,其“多为道符秘咒,流于民间,行于方士,语虽荒诞,亦有可观。故北宋林亿云:‘《禁经》上下两卷,二十二篇,其间辞语鄙野,盖出俗传。思邈切于救人,实录其文,不加删润。’作为古禁咒之术史料观之,尚有一定认识意义。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三云:‘《千金翼方》三十卷。孙思邈撰《千金方》既成,恐其或遗也,又为此以翼之,亦自为序。其末兼及禁术,用之亦多验。’”(钱超尘《千金翼方诠释》)

《千金方•卷五上•少儿婴孺方上•客忤第四》咒法二首:“咒客忤法:咒曰:摩家公、摩家母,摩家子儿苦客忤;从我始,扁鹊虽良不如善唾。良咒讫,弃丸道中。”

宋朝医事沿袭唐制而有所改革。太医署改为太医局,设方脉科、针科、疡科3个专业,每个科又分若干个小门类谓之事,即“三科通十三事”。其中疡科专业包含书禁科(事),即咒禁科,或并为金镞兼书禁科。

金朝始设太医院,元朝沿袭之。元太医院设有13科,内有祝由科与禁科。后来13科合并为10科,将二者合并为祝由书禁科。明代太医院亦分为13科,其中有祝由科而取消了禁科。赵先生云:“古代的太医院直到清初才取消咒禁科”,不确,应为“明代已取消了禁科,但保留祝由科;清代才取消了祝由科”。

《中医大辞典》:“祝由:祝说病由。是古代用祝祷方法治病的名称。《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后世称用符咒禳病者为‘祝由科’。属于巫医一类。在古代卫生机构中,多设有该科。”

《中医大辞典》:“禁科:古代医学分科之一。系以迷信方法治病。”

《素问注证发微》:“郑澹泉《吾学编》述我朝制云:‘太医院使掌医疗之法,院判为之二,凡医术十三科,医官、医士、医生,专科习业,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疾,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按摩,以消息导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二科今无传。愚今按《巢氏病源》,各病皆有按摩之法。《三国志》孙策时,于吉言之祝由法,今民间亦有之。”

《类经十二卷•论治类十六》:“按国朝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祝,之就切。”

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或问:古者医家有禁咒一科,今何不用?曰:禁咒科者,即《素问》祝由科也。立教于龙树居士,为移精变气之术耳。可治小病,或男女入神庙惊惑成病,或山林溪谷冲斥恶气,其证如醉如痴,此为邪鬼所附,一切心神惶惑之证,可以借咒语以解惑安神而已。古有龙树咒法之书行于世,今流而为师巫、为降童、为师婆,而为扇惑人民、哄吓取财之术。噫!邪术惟邪人用之,知理者勿用也。”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巫与医药的关系》:“禁咒:在施行一些巫术前,要配合以语言,如咒枣治疟之术。其方式与敬重鬼神恰恰相反,而是以语言配以模仿巫术活动进行。禁咒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对鼓舞病人的勇气,增长信心可能有一定作用”,“祝由:它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并辅以一些仪式的祛除病邪的巫术。《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也。’可知祝由治病的巫术上古已有之。《灵枢•贼风》中探讨了祝由问题:‘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行术者与患者都想通过祝说病由而使病邪解除,具有心理治疗的某种成分。”
2014-12-18 00:11 17楼
河间金栋 说:
《灵枢·贼风》第五十八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

“似鬼神”句:

马莳《灵枢注证发微》:“病似鬼神,而非鬼神也。”

张介宾《类经十五卷•疾病类三十三》:“故邪者,言其先有病邪,如上文之湿气堕坠喜怒寒温之类,留而未发之谓也。恶者,恶其所憎也。慕者,慕其所好也。故邪未发而新邪复触之,则五志为邪所凭,血气因而内乱,邪正先后,两气相搏,而邪妄之病生矣。但病所从来者,其机甚微,有非闻见可及,故人以鬼神为疑。不知迹似鬼神,而实非鬼神之所为也。”

张志聪《灵枢集注》:“此言病在内而伤其精气神也。……此病气而不病形,故视之不见,听而不闻,若有似乎鬼神。夫魂游为神,魄降为鬼,随神往来为之魂,并精而出谓之魄。精神内伤,则魂魄飞扬,而有似乎鬼神也。”
2014-12-18 08:43 18楼
河间金栋 说:
祸祟邪气源流略考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谢谢老师的讲解。

据我的了解,医学和佛教,道教的对人的分类,不尽相同
就比如,对死亡的问题,两相看法相异悬殊。医学认为人死如灯灭,但是教会却认为人死之后有轮回。也是基于这样的不同,处理问题也就不同了吧
2014-12-18 09:25 19楼
中医龙 说:
谢谢老师的讲解。

据我的了解,医学和佛教,道教的对人的分类,不尽相同

鬼神一类的情况,用现在的话说,属于精神的范畴,幻觉(精神之类的药品往往让人产生幻觉,比如鸦片,摇头丸之类),其实是人的身体出了问题。“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坠”就是人体出现问题时引起的神志,梦境的改变。身体健壮的人就不会做噩梦。
2014-12-18 11:50 20楼
中医龙 说:
谢谢老师的讲解。

据我的了解,医学和佛教,道教的对人的分类,不尽相同

科学在尝试换个角度解释世畀,最后惊讶发现答案原来是一致。
⬅ [健康科普 ] 生活习惯与心血管病风险 老茶馆 “倒药渣”的来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