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阴阳学说基础-阴阳类分终始论 第一

2014-05-12 08:54 楼主
北京汉传经方中医研究院 刘志杰撰
该文于2009年撰成,并进行内部教学。今公开出来部分内容,与同道共享。


⑴夫象垂而义见,洪荒由此而启蒙;数成而理兴,宇宙因其而华张。⑵无中生有,穷天地之奥要,炁内含三,尽万物之旨圭。⑶太极混沌,蕴生二偶。阴阳攸分,匿藏三奇。⑷奇偶恒欲吞啖,阴阳常相噬涵。逆转互用,颠倒施功。⑸继则水火呈兆,禀乎沖炁资生。一生二以成三,二化四以达五,纷然遁去,九而归一。
⑹观乎太极之道,和而持中。静则守一,动则两分。隐则见偶,显则成奇,恒而不动,乃千变之所基。
⑺若究阴阳之理,居乎两极。本相互立,变相求用。升降运转,出入循行,常而不移,为万法之所应。
⑻万相之规,古今周行而不殆,自然之矩,累世独立而不改。
这一篇,我们分为八个小节来释解。
篇名,为什么叫“阴阳类分终始论”呢?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传统的自然科学,也就是“道学”,论的就是整个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和根本法则,也就是所说的“阴阳之道”。《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并且运用阴阳的法则,对事物进行科学分类,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便是阴阳学说的类分法,是分析自然界事物的最基本方法。因此,我们把这篇内容,称为“阴阳类分终始论”,目的就是要大家从阴阳学说的根本学起,最终去认识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和变化规律,为更加深入的认识中医理论的真实、正确的内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们来对这篇内容,作一下详解。
我们看第一小段:
⑴夫象垂而义见,洪荒由此而启蒙;数成而理兴,宇宙因其而华张。
这里有几个名词,有必要作一下解释。
洪荒,洪,大的意思。荒,荒远的意思。指宇宙的洪大无边而荒远。《千字文》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说的就是这个“洪荒”。 宇宙,《尸子》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指的是整个自然界的无限的空间和时间。
现代对宇宙一词的定义是: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宇宙是多样又统一的;多样在于物质表现状态的多样性;统一在于其物质性。
我们也可以把宇宙叫做大自然、自然界、法界等。
象,指现象、景象。《周易·系辞》:“见乃谓之象”,“天垂象,见吉凶”。 物成而后有象。
义,指义理、规范。意思是说,通过某种现象的观察,抽象总结出其内涵和规律。
数,指的是律历的变化规律,又指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理,指条理、治理,这里又指自然科学的抽象理论。数理,和象义一样,常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常见词。总体上讲,数理和象义,就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研究自然科学法则和规律的理论。
再来看这第一段话,大家就清楚了:“夫象垂而义见,洪荒由此而启蒙;数成而理兴,宇宙因其而华张”。
把语序调整一下,就是:夫象垂而义见,数成而理兴。洪荒由此而启蒙,宇宙因其而华张。
也就是说,宇宙这个大自然的变化和规律,是从人们对其各种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总结中,产生并形成的亘古不变的真理性公式和法则。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认识到,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都是在遵循着一种不变的法则,去规律性的运转着。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试图揭示开这种共性的法则和规律。这就是自然科学所要研究和揭示的万有定律。
其实,我们的祖先们,早就将这一万有定律,在《周易》和《道德经》中揭示开了,是我们后人没能对其中的内涵,进行正确的理解而已,甚至反而对《周易》冠之以“卜筮之书”,对《道德经》冠之以“修养”之书······这是千古冤案!
我们接着看第二小段:
⑵无中生有,穷天地之奥要,炁内含三,尽万物之旨圭。
“无中生有,穷天地之奥要”,说的是宇宙的起源。《道德经》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就是说,是无中生有,有生万物。佛经上也讲,真空生妙有,空藏万有。
这里的这个“无”,是和“有”相对的。佛家管这个“无”,称为“真空”,道家的道学上,叫“无极”。 无极也好,真空也罢,不是绝对的什么都没有,啥都没有了,就不生任何事物了,成了佛家说的“顽空”了。佛家说,真空不空,中含万有,能生万有。因此这个“无极”真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含有一种不被现代科学所能解释的一种巨大能量。现代的科学家也认为,是这种无形的能量,产生了物质,又由物质的变化,产生了万物。因此,古人认为,宇宙,是从无极的这个“无”中产生的,产生的基本物质,也就是“混沌体”,就是“有”,道家术语上,称之为“太极”,又叫“道”。《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强字之曰道”。
我们再看看西方学者对“无中生有”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是宇宙的起源。数学理论模型,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 “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
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
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还确实存在的。佛家管这个,叫“无量光”。 含藏无尽的能量,更称它为“如来藏”。道家称之为“自然”,“道”这个“有”,法于“无”这个“自然”。所谓的“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与“无”相对的“有”呢,就是上面说的“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是基本能量和物质的混合态,佛家叫一真法相,道家叫太极混沌。老子称它为“道”,阴阳是由它产生的。那么有人要问了,《周易》上不是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吗?按照这个说法,“道”,应该是一阴一阳才对啊!读古籍,要注意分析一句话的内涵所在,要随文入观才行,不能机械化的望文生义而武断的去错误理解。否则的话,矛盾就会到处都是。真理要是有了矛盾,不能自洽,那就是谬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本意是讲,“一阴一阳(之本)谓之道”, 指的是产生阴阳的根本,是太极,也就是“有物混成”的“道”。
宇宙的起源,就是“无中生有”,是宇宙的奥秘根本所在。因此,我们说,“无中生有,穷天地之奥要”。 这句话里的“天地”,指的就是宇宙、大自然。古书里面说的“天”、“天地”、“天道”等,都是指的宇宙、大自然,不要往什么迷信上去理解。比如,伤天害理、逆天而行等等,这个天,指的是自然的道德和规律法则。可以说,你违反了自然养生的法则,比如,冬天,你不穿棉衣,光着膀子出去逛,冻坏了身体,就可以称你为“伤天害理”。
大家看一下这个图,帮助理解一下“无中生有”原理。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jpg
无极生太极图
中间那个空白,就是“无”,是道家称的“无极”。 外边灰色的这个圈,代表“有”,是道家称的“太极”,表示已经有基本物质产生了。
这里还要说一下的是,道家,特指古代的科学家,千万不要和“道教”这个宗教名词混淆。阴阳学说,就是古代的自然科学理论。由阴阳学说而推衍产生的一阴一阳、二阴二阳、三阴三阳、五行等等理论,只能称为“论”,不适合称为“学说”。
再看下一句:“炁内含三,尽万物之旨圭”。
这个“炁”,现在都用“气”来取代了。这个“炁”,是指的太极之气。太极,是基本的能量和物质的混沌体,其中,能量,我们可以抽象的称之为“阳”,物质,抽象的称之为“阴”。 而在没有阴阳分化之前的状态,也就是太极之气,我们称之为“沖气”,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中气”。 阴阳的出现,是太极中气的运动而产生的,阴阳一分化,就代表一个有形有象的事物产生了。太极混沌这个中气,加上产生的阴阳两种状态,就构成了老子所谓的“三才”。 所以《道德经》上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 一切有形物质的构成,其基本的抽象元素,必须是以“三才”这个基本模式存在。因此,他说是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注意这个“万物”的用词。这是最基本的宇宙万有定律。“炁内含三”,指的就是抽象的三才概念。“尽万物之旨圭”,指的就是万物生成的最基本的抽象公式和法则。旨圭,法规、法则的意思。
这样的话,大家也就理解了《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真正含义。
再看一张图来理解一下象义: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jpg
太极两仪三才图
中间的那个灰色圆,是太极中气,外圈的,就是阴阳,又叫“两仪”。
⑶太极混沌,蕴生二偶;阴阳攸分,匿藏三奇。
这第三小段,是对第二小段的进一步说明。太极之内,蕴藏着没有分化出来的阴阳,处于原始混沌状态。按现代的说法,就是里面含有已知的基本能量和物质。道家管太极叫中气,又叫元气或原气,也就是万物初始之气。时方派把这个气,先天无形的,叫“肾气”,后天在身体上,叫“脾胃之气”,所谓的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我们经方管这个太极元气,很实际的称之为“胃气”。无论先天还是后天,都是靠这个太极原始之气来提供化生的能源。在临床上,我们面对的人体,都是后天有形之体,他先天禀赋的元气,你改变不了,只能在后天的这个“胃气”上着手调整。只要食欲好,运化吸收正常,就会改变体质。
太极蕴含着阴阳混合体,二偶,指的就是阴阳两者。“阴阳攸分,匿藏三奇”。太极之气,一旦阴阳分清了,就产生了“两仪”,加上原始的太极中气,就成了三才。我们一般看到的那个阴阳鱼形状的两仪图,只是阴阳的一种抽象化图形,我们只看到了阴阳两者而已。实际上,里面还暗藏着太极原始中气,没有表现出来,因此,叫做“匿藏三奇”。 二偶,二是偶数,三奇,三是奇数。二偶,指的是阴和阳,三奇,指的是阴、阳和太极中气,也就是三才。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太极混沌,阴阳未分,这个阴阳,是怎么分化生出的呢?这个问题,古今哲人,都在研究,也很难说清。
佛家说,这是“法尔如此”,也就是说,本来就是这样,没法解释。其实,释迦摩尼对这个问题,说了四十九年,说的已经很清楚了。他老人家说,无上真空,如如不动。就是道家说所言的自然无极。那么,无极是如何产生了太极呢?本来无极是如如不动,正如佛家禅宗六祖慧能所说的“本不动摇”。 只有无极动摇了,才会生出太极这个万物的始祖。佛家说,原因就是“一念无明,生出妄想”。在内证修行上,太极,代表妄想。
为什么要产生这个“一念无明”呢?佛家说,法尔如此,本来就是这样。道家说,是自然之道,自然产生的。
现代科学家研究宇宙生成的时候认为,宇宙是由一个极小的蕴含物质和能量的奇点,经过核变的大爆炸产生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核变爆炸呢?
看来,宇宙的起源,归根问底的话,确实有这个唯一回答不了的问题。连透彻宇宙人生奥秘的佛家和道家,也只能回答是“法尔如此”、“自然之道”。无极真空不动,由于自然生动,才化生出太极。
生动的意思是,不动不生,动则化生。天地有好生之德,说的就是自然生动。那么,既然动了,生出了太极,那就继续“动”吧,有好生之德啊!太极再动,其中蕴含的阴阳两种物质,就要在混沌的基础上分别和现形,发挥其化生万物的基本物质形式和功能来。大家有时间可以参考一下现代物理学的知识,来理解一下这个问题。尤其是原子、夸克一类的知识,有助于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认为,三才理论,揭示了自然界万物生成的最基本要素与法则,生成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都是以三才的基本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说,原始混沌物质、阴性物质、阳性物质,三者具备了,才会化生出万物。其中,原始的这个太极混沌,是提供阴阳不断化生的基本能源。我们经方医学理论,就重视这个太极中气,所谓的“时时固护胃气”。它要是枯竭了,阴阳也就离绝了,没有资生的动力了。
⑷奇偶恒欲吞啖,阴阳常相噬涵。逆转互用,颠倒施功。
奇偶,就是奇数和偶数。吞啖,就是含藏的意思。1、3、5、7、9,这都是奇数,2、4、6、8,10,这都是偶数。阴阳学说,用的其实都是基本的数学模型。0-代表无极,1-代表太极,2-代表阴阳,3-代表三才,4-代表四象,5-代表五行,6-代表三阴三阳的六纲······
太极是奇数,里面含藏着阴阳偶数。阴阳偶数生出之后,给它们提供资生能源的太极,隐藏在背后,看似只有阴阳,实际是还有太极存在,因此,阴阳偶数,内涵太极这一个奇数。所谓的奇必生偶,偶必含奇,这叫“奇偶恒欲吞啖”。
我们在论述和推理的时候,可以单独拿阴阳这个偶数去说明,就像《周易·系辞》所说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同时,也可以把阴阳的偶数,加进一个太极,变成奇数去论,如三才论、五行论、九宫论等。
三才,是一阴一阳,加上个太极中气,表示它还要靠着太极中气继续化生。一阴一阳里面的这个中气再动,还会化生出一对阴阳,就会变成二阴二阳了。二阴二阳,加上太极中气,是不是就变成五行了?
因此我们说,五行,讲的是阴阳之气的四种变化规律和法则,和自然界的五种有形的物质根本无关,它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模型。
“阴阳常相噬涵”,噬涵,也是互相含藏的意思。一个指的是奇偶相生互含,另一个,是指阴阳互根的意思。
阴阳之间,有几种规律和法则,我们以前讲过,这里摘取一段,便于大家理解:
阴阳是世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两分法。凡自然界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一般而言,凡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凡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的范畴。比如:上和下、左和右、寒和热、虚和实、水和火、白天和黑夜、夏天和冬天、男人和女人,等等。阴阳是抽象的属性概念,它具有无限可分性,阴阳里有阴阳,可以无限分割下去。它有五个属性。
经方阴阳学说基础-阴阳类分终始论 第一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读书小得11瞿麦篇蓄 老茶馆 经方阴阳学说基础-阴阳类分终始论 第一【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