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卫气新观念(二)

2014-03-28 13:35 楼主
本帖最后由 王受仁 于 2014-3-28 19:48 编辑

我的卫气新观念(二)
————重读《灵枢·营卫生会》篇心得

(笔者注:重读是指我在此之先曾写过一篇读此原文的心得,那是就文中“卫出上焦”还是下焦所引起的争论谈了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意见,现是就整个卫气来谈读后的感想,望读者指导,谢谢!)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我的理解是:
在人体中的气,主要为营气和卫气,它是人体气运中的最重要的当家气。它们来源于脾胃所生的体内的精气,然后通过肺传达到全身。古人对肺的认识,虽然没有认识到肺循环和关联的体循环,但认识到“肺主气”和“肺朝百脉”,同时也认识到心主血脉,心肺在运气上是有关联的。所以由肺将气通过百脉而传达到全身是有其一定的理论依据的。由肺将脾胃所生之人体精气,是由全身相连贯的经脉这一通道而运送的,这和西医科学判断到的人体血液循环说是相通的。
所谓“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复而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段经文告知我们,营卫二气是通过经脉的内外关系连成为一体的。营作为阴,卫作为阳,二者阴阳相互贯通,同时又是相对封闭式地在体内无休止地循环,并认定营卫二气以循环50周为一节段,这即人体一天中的生理运动周期,然后营卫二气大会一次,接着又开始人体生理运动第二天的循环运动周期。营卫二气在一天中循环50周,包括在其它经文中谈到的,营气白天循行25周,夜晚循行25周,以及卫气白天循行于阳25周,夜晚循行于阴25周等,包括前面类似这样的数理逻辑,古人认知有没有严格的科学实验依据,我们不得而知,对于这些资料,我们只能当作认识中医理论的参考,现无法说明之。
但是这段经文告知我们,营卫二气是阴阳矛盾相互为根、相互依存的矛盾体,从中国传统的气道文化来理解,我认为是可信的。营卫既是阴阳一对矛盾体,它们在人体气运中就是不可分割的,这就是说,在人体中没有绝对孤立存在的营气运行,同样也没有绝对孤立存在的卫气运行。这就是说,营气在白天运行25周中就包括有卫气运行的存在;同样夜晚营气运行25周,也同样有卫气的存在。对于这一点似乎是好理解的,但是经文中认为卫气白天行于阳,夜晚行于阴,又如何来理解呢?卫气白天行于阳,在六阳经中有卫气的运行,那六阴经难道就没有?在六阴经中营卫二气就阴阳分离了吗?同样,夜晚行于阴,指卫气夜行于五脏,哪十二经脉呢?难道在夜晚十二经脉就只有营气独立运行,营卫二气分离了吗?这样的认知显然与上面的理解相悖的,是不符合逻辑事实的。
另外经文说“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我认为不要只理解为“五脏六腑”,而应理解为全身的意思,全身都应受气。这里只就五脏六腑而言,五脏六腑皆受气,就应理解五脏六腑都有营卫二气的运行。营卫二气在白天,营气运行于十二经脉中,同样也要运行五脏六腑中,营气在夜晚也是如此。虽然卫气在白天运行于阳经,但不能完全脱离阴经。同样也不能完全脱离六腑。在夜晚,卫气周于五脏,同样也不能完全脱离六腑。
就这个问题,现在总起来看,营卫二气作为人体中一种当家的极重要的精气,它们的存在和运行,绝不是局限于某某区域,而应是全身性的,在以细胞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应该说是无处不在,处处都有的。其道理是:营在脉中,与血液循环息息相关,而人体的血脉流遍全身,当然是指包括经脉在内,同时也包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肤、肌肉、腠理等等,都有血脉的运行,所以营气无处不在。而卫气与营气互为一体,不可分离,所以卫气也同样是无处不在。
那么《内经》中为什么要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气白天行25周,夜晚行25周。此说给人的感觉,好像营气只行于经脉之中,与其它五脏六腑等无关。同样,卫气之行,白天行于阳经,夜晚行于五脏,这样说卫气之行也有较大的局限性,因白天的阴经与夜晚的六腑等,难道就没有卫气之运行?按道理营卫二气的运行应是全身性的,为什么在《内经》有些篇章中对营卫二气要作出如此具有限制性的规定?我认为这就是事物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营卫二气中的体现。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就是指营卫二气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基础性、普遍性,即营卫二气流经全身的普遍性。而矛盾的特殊性,则是指营卫二气在人体生理功能中的独特的表现性。如营气作为一种濡养物不断补充身体所需要的物质,它当然要在经脉中流遍全身,所以营在脉中就是它特有地位。由此也可以想到,营在脉中流遍全身,当然也包括了五脏六腑。卫在脉外,也是因它独有的的慓疾滑利的个性所决定。阴主静,阳主动,卫在外就是它这种好动的阳的属性决定的,它不可受到经脉的约束。另外,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又是因为它有调节人体生理中寐寤的特有功能所决定,是人体生理活动一动一静,一张一弛主要调控的需要,卫气的这种特性,在下面还将要谈到。所以说,《内经》中在谈营卫二气循行时,只是从它的特性而言的,与《内经》对营卫二气总的看法并不矛盾。
关于清浊的问题,营气和卫气,它们的属性有别,即营者为清气,卫者为浊气。这里清浊之分,依清代唐宗海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所言:“清浊以刚柔言,阴气柔和为清,阳气刚悍为浊”,是说营气相对柔和,而卫气则刚悍。注意,此处的阴阳清浊关系与《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所说的阳气清,阴气为浊是有别的,其区别就在于《阴阳应象大论》中论阴阳二气的本性是以上下与轻重的差别来分清浊,不能混同。此处所说营卫的清浊关系是指卫阳在人体内,它与营阴之气相比,它具有动力刚悍之性,而营阴则静处柔顺,为阳刚所支配,呵护。另外,以我之见,还有一个内外差异,即营阴在脉内,卫阳在脉外,这符合阴内阳外,阴内清,阳外浊的特性,这与整个阴阳之气的上下与轻重关系是不同的。
经文:“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这一段是谈昼夜的阴阳关系,营、卫气在昼夜中有不同的运行规律,并由此而产生的人体一种不同的特有生理功能。其中说日中重阳,夜半重阴,应好理解,中午时阳气最重,半夜为阴气最重。这种阴阳交替关系是:日中后,随着太阳西斜和落,阳气渐衰,阴气起动渐强。直到夜间阴气为主,夜半阴最重,夜半后又阳气兴起,阴气渐衰,至天明时阳气兴旺,以阳气为主。所谓”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是指营气之行,始与终都是以太阴肺经为主,因营在内,所以太阴主内。而卫气运行则是以太阳膀胱经为主,卫在外,所以太阳主外。
营气分昼夜,循十二经各行25周,昼夜共行50周,而卫气则昼只行于阳经,夜只行于阴脏,也是各25周,共50周,两气在夜半会合,命曰“合阴”。由于夜间阴气重,阴主静,所以人体必须休息,所以“万民皆卧”。这与前面说的“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是同一道理。所谓“气至”,当然包括营卫二气,但更主要是指卫气运行,白天以充足的卫气只和营气同行于阳经,阳主动,所以人一天亮就起床,开始人一天的各类活动。到夜晚,主要的卫气只和营气同时进入于阴脏,阳入阴,阴主静,阴主收藏,阳被限制,所以人体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休息,人到晚上都要睡觉。这就是上面提到过的卫气有调节人体生理中寐寤的特有功能。
注意!我在谈白天卫气时用了“充足”二字,夜晚的卫气用了“主要”二字。为什么这样说,我的判断是:人体中的卫气之行,可能有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卫气之行,即在全身不停运行的卫气;另一类就是特有的卫气,即分昼夜在不同区域运行的卫气。人体的机能是相当复杂的,作为一个具有相当能动性的人体,又作为一种具有可动特性的阳刚之气,它怎么会只有单一的一种表现呢?复杂一些应是毫无疑义的,这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
关于卫气的这一调节功能,在《内经》的其它篇章,也有相类似的阐述,只不过这些经文是从睡眠的病理上来阐述的,如失眠症和嗜睡症等。如《灵枢·邪客》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瞑。”这段经文是说由于邪气侵入五脏六腑,造成卫气不得进入五脏,卫阳独留于外,造成外阳盛,不能进入五脏就造成内阴阴虚,所以就失眠。再如《灵枢·大惑论》云:“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涩,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这是说由于肠胃、皮肤和肌肉等的病理关系,造成卫气久留于脏器之中,所谓”其气不精“是指卫气的阳刚之气被阴气所束而无力,由于阴胜于阳,所以才嗜睡。
《灵枢·营卫生会》中说:“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骨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我的理解是:
这段经文说的是:老年人晚上睡不着或少眠,青壮年人白天可不睡晚上睡是什么气在起作用?经文的回答是:营卫之气的通行是否正常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青壮年人因气血盛,骨肉滑利健旺,气道又通畅,所以营卫之气的通行正常,也因此白天精力旺盛可不眠夜晚眠,这是人体一种正常的生理表现。而老年人气血衰,骨肉枯痿,气道又不通,再加上营气不足,卫气失常,不能固守,不入阴,营卫失和,营气衰落,卫阳在体内乱窜,阳气偏盛,所以老人夜晚易失眠。其中也是卫气在起主要作用。
《灵枢·营卫生会》中说:“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注于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悍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
我的理解是:
黄帝问“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这里所指的绝不是问营卫二气产生于哪里?源出自于哪里?而是限于问营卫二气的循经走向首先出自哪里?是专谈经脉的循行问题,即“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是谈营卫二气循行12经脉的源头走向问题。因此岐伯答问:“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如依此判断是正确的,那么此段原文并没有什么不对,古今之争,“卫出上焦”还是“卫出下焦之争,完全是对经文理解的错误。
现在我们接着来对下面经文进行具体分析,经文说:“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其意就是在问营卫二气在三焦中的运行情况,所出所行在哪里?岐伯的答问首先是从上焦说起,也就是从“卫出于上焦”说起。我们再来细细品味原文就能从中悟出其理。原文中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注于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这一段话中循太阴,注手阳明,下注足阳明等,很明显说的是营气走十二经的路径,后面紧接着说“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等,很明显说的就是卫气在脉外同行于营气的描述。所谓“上焦出于胃上口”等文的描述,在这里,既是对上焦位置的界定,同时又是对上面所说的“卫出于上焦”的应答,因为营气的白天和晚上的的各25周都是从上焦的手太阴肺经开始的,所以处于脉外的卫气循行也应出于上焦。这是这段经文的主要含义。
既然营卫二气都是从上焦的手太阴肺经开始,哪为什么开始又说:“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道出有别的说法呢?所谓“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的区别,是因手太阴肺经的所出决定的。众所周知,手太阴肺经是起于胸部脾胃处,下络大肠,环循胃的贲门处,上行穿过膈肌至肺,再从气管和喉咙部横出腋下,这就是“营出于中焦”理由。而所谓“卫出于上焦”的原由,是因为营卫二气都是由脾胃水谷精微所生,但要上传于肺后才能滋养全身。再如上所言,营卫二气都循行于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开始于手太阴肺经,营卫相随,卫气也必须从手太肺经开始,所以卫出上焦就是这个原理。另外,《灵枢·决气》篇中又有这样的说法:“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按营卫二气的差异, 营气为血,为阴,卫气为阳为气。因此上焦开发出的气应主要就阳气或卫气,这是同样的道理。
关于”卫出于上焦”一说的正确性,我是从原文的细读中悟出来的。所以说,此处所说的“卫出于上焦”是正确的,本段谈的就是“卫出于上焦”的问题,本就不存在什么卫出上焦还是下焦等谁是谁非的问题。既于有的版式本存在有“卫出于下焦”的说法,古今都有人认为“卫出于下焦”的论述,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推论和认知,有的可能是版本上的错误,由版本引发的争议。
这大段话的后面所说:“人有热,饮食下胃”至最后“故命曰漏泄”。也是讲的卫气所行问题。不过它不是讲一个健康人的卫气所行,而是卫气失常的一种病态。是因人体受风寒而有热,卫气也未完全形成,其食物的生化反应,受热气化为汗液,这种汗性的卫阳之气不固,因腠理的打开,而不守常道,见开而出地排出体外,其病名古人称为“漏泄”。
《灵枢·营卫生会》中说:“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我的理解是:
上一段经文,谈营卫之气所行,主要以谈卫气的所行所出为主,而本段经文则是以谈营气的所行所出为主。所谓营出中焦,亦是出自胃上口,然后经上焦之后,来自脾胃的水谷精气,经过泌糟粕,蒸津液的消化过程后就变成为更精微的物质,再上注入肺,再化成血液循行于十二经脉滋润全身,名之曰营气。所谓“中焦亦并胃口”,这是由于十二经脉之首手太阴肺经所决定的。
既于“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为起始的这一段,开初是说血与气的关系,是异名同类,到了后面就成为血与汗的关系了。因中医理论认为:汗为心液,心主血脉,因此汗血也同源。《内经·评热病论》中说:‘汗者,精气也。”,所以汗与气血都是异名同类的东西。汗是由营血生成的,其原理是:“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就是说是阳作用于阴所产生的。如风邪阳侵入体内产生内热,或是阴虚产生内热,这种热就化血为汗液,再加上营卫失调,卫阳不固,腠理毛孔气窍失守,汗就自然泄于体外。所以后一段虽然谈的是血气汗等的问题,实质上也是在谈营卫问题。
最后谈“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这是从人体病理上说与营卫相关的问题,人体血流过多,不可再出汗;或人体流汗过多,同样也不可再伤耗损血液。这样可造成亡阴亡阳,亡阴死,亡阳也死,这就是两死,而不会有亡阴生或是亡阳生的可能。
《灵枢·营卫生会》中说:“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岐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我的理解是:
这一段经文主要是阐明下焦在人体生理上的吸收与排泄功能,是谈营卫二气进入下焦后所起到的作用,“所出”就是指的排泄。经文说得比较笼统,我们得以现代已知的消化理念,并结合《内经》中其它地方面有关消化的理念一起来理解。
经文主要说了下焦具有这么几个功能 ,即排泄大小便的排泄功能,这是较为突出的一点,其中又尤其是尿液的排泄。虽不明显,但也含有下焦中的吸收营养精华的功能,如小肠的泌别清浊的能力,膀胱的气化和渗入功能。小肠的泌别清浊和膀胱的气化、渗入功能其动力来源于哪里?我认为就是来自于上焦的卫气和中焦的营气,通过血脉和三焦通道输送下来的。这营卫二气在下焦既是下焦生化的动力,同时又是获取脾胃水谷精化物质的受益者 。
既于“人饮酒,┄┄谷未熟而小便独先”的道理,是因为酒本身就是熟谷之物,已有生化在先的因素,再加上酒水有剽悍滑疾,又有清纯单一的个性,所以才有酒生小便独先的现象发生。这是对人体消化现象中个例的一种解释。
最后是对三焦生理功能独有特性的总结:上焦主要是心肺的气运功能;中焦为脾胃的生化功能;下焦为肾和膀胱(包含肠)的排泄水液等浊物的功能。这三焦各自特有功能的发挥,其实质都是营卫二气功能在不同人体区域的发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3-28 17:30 2楼
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 这句话有两说,一说胃口,一说胃中。
经文中明说了,蒸津液、泌糟粕的是营气。没说卫气。
上焦出的卫气是什么意思,卫气来源自上焦么?
2014-03-28 17:46 3楼
本帖最后由 阿孟 于 2014-3-28 18:24 编辑

营出中焦,卫出下焦,(营卫生会)
营卫都是阳气
2014-03-28 19:57 4楼
答A先生。
首先感谢你的读贴与回贴。
中焦亦并胃口是对的。
中焦出的是营气,我没有说卫气意思
卫出上焦是对的。
请耐心一点读懂我的贴子。当然在我的贴子中也打印错的地方,如“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后面我打印成“卫出于下焦”。还有“中焦亦并胃口”,我打印成为“中焦亦并胃上口”等。
2014-03-28 20:01 5楼
回复阿孟先生:首先感谢你的读贴与回贴。
营为阴,卫为阳,怎么都为阳气呢?
2014-03-28 20:28 6楼
营卫的清浊不是强柔,为什么营气是清的,这里的清是指如同清水,能看到水里面的东西,也就是能看得到的为营气,而卫气则是相反,看不见,所以古人就用浊来说明其形态,浑浊的水中不能看见东西。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2014-03-28 20:36 7楼
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很多书上也解释的含糊不清,这里要结合自然规律来理解,道理很多,试举一例,仅供参考,白天等同于夏天,夜晚等同于冬天,这地下水的温度变化是什么道理,在人体上如何来理解。可以考虑一下,明白了就会明白这里的阴是指人体的哪个部位了,
2014-03-28 21:37 8楼
王受仁; 说: 王受仁 发表于 2014-3-28 20:01
回复阿孟先生:首先感谢你的读贴与回贴。
营为阴,卫为阳,怎么都为阳气呢?

心荣肺卫,通行阳气,两脏皆在鬲上.鬲上为阳.内难本义原是如此.
2014-03-28 21:54 9楼
本帖最后由 阿孟 于 2014-3-28 22:08 编辑

怎样理解卫行脉外?我打个比方.一条河流能滋润它所经过的流域,河比作脉,河两边的土地即是脉外,但河与流域是相通的.河,支流,渠,沟,正如经,络,孙络,孙孙络.,卫气者水谷之悍气.说白了就是,食物被人体所吸收的营养物质,营出中焦,指血所生成.经中说血脉者中焦之道,胃经所主之病,为何要说成,血所生病者什么的呢?卫出下焦.指营养物质在肠道被吸收.肠所处位置下焦也,当然要真正成气需要到达肺,混合氧气,肺者主气,通天气而行呼吸.在此之前,只能称为精,或津液.
2014-03-28 22:38 10楼
楼主没有谈及营气和卫气的作用差别,卫气作为气化的动力缺乏依据,很多说法靠猜测难以令人信服。
按照清浊之分,浊气应该出于下,清气出于上。而不是都出于上焦。还有谈及这么多津液气血的运行,楼主没有一处涉及宗气的作用。宗气是哪出的,出这么多气没有宗气的份不仗义。
还有营气可不是血气。要不不需要化赤为血了,出来就是血。
用十二经循行推断卫气始于手太阴没有道理。这种思维无视人体内的储备和动力发生的原始启动发生。人体的启动不是肺发生的,这个毫无疑问。如果楼主承认这点而的话,那么在这之前的营气和卫气的是空白么?
上焦宣发的可不是卫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比起卫气来,营津更具有这个意义。
2014-03-30 10:58 11楼
谢谢上面诸位楼主的读贴、回贴与指导。
不过在这里我无暇一一回答诸位楼主表达的意见,因为诸位都是各有所思所想,看法不一致是自然中的事,我学习后仅当参考。这里要说的是,诸位要评价人家的贴子,最好读懂了再发言,我这篇贴子,包括后面还会陆续发出的贴子,都是原文的读后心得,是是非非都应在读原著的基础上探讨,离开了这个基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会说不到一块去。比方说宗气问题在原著中没有涉及;所以我未谈等等。
⬅ 这样用药没把握 老茶馆 秘方:便秘五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