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运六气学说

2014-02-14 11:39 楼主
“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医疾病预测学的鼻祖,她的基本理论来源于“周易”阴阳五行理论,用于解释自然天象与人体疾病相关方面的知识。主用于预测疾病的发生概率,以利于超前防治。
她以甲子历法、四季的二十四节气与十天干、十二地支,巧妙地组合,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与自然天象相结合,取自然天象的寒热温凉分属于全年三百六十天,概括性地阐述其人体发病基因。
1、五运
十天干化合成其五运;甲已合而化土,乙庚合而化金,丙辛合而化水,丁壬合而化木,戊癸合而化火。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则生生不息,循环无穷,谓天之五运。每年自大寒之日起至春分后十二日为初运,五行属木,主东方风气,在脏合人之肝。二运自春分后十三日至芒种后九日为火运,主南方火热之气,在脏合人心脏。三运自芒种后十日至处暑后六日为土运,主中央四维湿气,在脏合人脾胃。四运自处暑后七日至立冬三日为金运,主西方燥气,在脏合人肺。五运自立冬后四日至大寒前之日为水运,主北方寒气,在脏合人肾脏。每运七十二天,往复循环。流年的五运当分不及与太过或平气,甲丙戊庚壬五干为阳,为太过。乙丁已辛癸为阴为不及。主运指先天固有的运势,客运指流年的天干,如甲年为阳土太过之客运之年。
2、六气
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六之气太阳寒水,十二地支分六组所值;全年二十四节气,每气统四个节气,相序循环。
十二地支分属六气,初之气巳亥主厥阴风木,合人肝胆;值大寒立春、雨水、惊蛰。二之气子午主少阴君火,合人心,与小肠,值清明春分、谷雨、立夏。三之气寅申主少阳相火,合人三焦与包络,值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四之气丑未主太阴湿土,合人脾胃,值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五之气卯酉主阳明燥金,合人肺与大肠,值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六之气辰戌主太阳寒水,合人肾与膀胱,值小雪、大雪、冬至、小寒。把全年分六步分值二十四节气。每气计六十天,周而复始地循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2-24 09:51 2楼
期待下文,,,,,,,,,,,,,,
2014-02-24 10:11 3楼
内经说:“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

这十二个字要高度重视。
用说天的三阴三阳,用这个名字说气的多少,以这个名来命气。
而以这个气来命处,命人身上脏腑所在的具体部位。比照天的气,借用这个名字来说病的,所以不要以为就是讲天气对人的影响。所以我反复讲五运六气最终是落实在病上,落实在人身上。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
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


天时,有常位,有固定规律,而气却不是必然的。
黄帝早就说明了没这个必然,我们就不用费事当成是预测了。
2014-02-24 18:10 4楼
今古子 说:
内经说:“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

这十二个字要高度重视。

你这个论点又有点偏颇了,我觉得这个天地小人身,人身小天地,两者是相通的,所以五运六气应该是兼顾二者的,但是作为医者,我对怎么应用在人身更感兴趣。
2014-02-25 09:59 5楼
经文句句字字真
何必意也猜纷纷
入读经书出看象
医家说病验在人
2014-02-25 10:28 6楼
运气是中医的最高境界。很多人误解了作者的本意。
2014-02-25 11:33 7楼
运气学中,主运、主气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岁运、客运、司天在泉及客气则与自然不符,因此主客加临一类的综合结果也与实际多不符。

不过运气学建立了一套符号系统,熟悉这一套符号可以帮助读古人的著作,不至于瞎胡猜,乱联想。
2014-02-25 17:19 8楼
完全同意阿孟、柳之心二位老师高见!

请看原文:
“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

四维是指四方。
南方水涝,北方可能有大旱。
这就是四维水的盛衰不一样。
土主四方,到北极始终是太阳寒水的,在赤道是热的,这就讲到了地球纬度和地域之广大。
提到盛衰之用在四维,不同地域,不同方位,同一时间内寒暑温凉盛衰是不同的。
所以说有先至,后至,有当位不当位,这时的先后、盛衰是不同的。

那么,现在看,内经就不只是“中国中原大部分地域”那样局限了,是以“天下师”的眼光,讲的是普天下的道理。那么如果还拘于西方地理学的“东八区”标准时间或太阳时来推某一地的物候、人病,对照内经原文,正误可以自观了。
2014-02-25 17:22 9楼
本帖最后由 今古子 于 2014-2-25 17:26 编辑

柳之心 说:
客加临一类的综合

不是经文不符实,而是经方所言要看全。
各个方面,经中全有考虑。
可能的误差、参数、校正,内经全有。
和现代科学观察所用的方法,几无二致。

“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不是说这个温热清寒,春夏秋冬四季有严格的温度区别。它是渐变的,是先温,逐渐的到了暑。先清冷,逐渐到了寒。说明这个阴阳变化的渐进性,逐渐变化。还说明地域不同变化也不同,所以叫各差其分。

“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阴阳的变化渐进性。

“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
2014-02-26 08:59 10楼
今古子 说:
不是经文不符实,而是经方所言要看全。
各个方面,经中全有考虑。
可能的误差、参数、校正,内经全有

今古子老师读经,闻一知十,佩服,向您学习!
2014-03-05 11:39 11楼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这是原文。
病,可以比天象或受天象而生,但临床医家,是落实在察病机上,而不是察日历、审天文上。这句值得深思。
⬅ 血淋案 老茶馆 【五运六气学说】可能是最早的疾病预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