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国的衰败 大豆异黄酮是罪魁?

2013-12-21 09:48 楼主
明清中国的衰败 大豆异黄酮是罪魁?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眼中的清代中国(资料图)

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12月20日

近日,有关转基因大豆的话题再度涌现。有报道称,国产非转基因大豆营养远胜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甚至美国和日本都要从中国进口用于制药。报道归纳,主要原因就是中国非转基因大豆富含大豆异黄酮,而美国货严重缺乏。

美国用于制药的大豆异黄酮,其实就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对于中年妇女更年期病症、男性前列腺疾病有显著疗效,同时也有不少保健作用,安全性也较好。但是,对于少女、孕妇和男性来说却仍需慎用,尤其是对男性来说,盲目地过度服用会导致性欲衰退、男性性征减退。

作为历史研究话题,明清历史的一些细节,却令人联想到大豆异黄酮的这个副作用。

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外国传教士利玛窦曾发现,中国的男人都如此文弱乃至女性化。他在写给罗马的信中说,“很难把中国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战打仗的人”。他惊讶地发现,这个帝国里最聪明的人看起来都像女人:“无论是他们的外貌气质,还是他们内心的情感流露,他们看起来全像是温柔的女子。”“彼此争斗时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妇道人家的愠怒,相互殴斗时揪头发。”“他们很少残杀……没有什么真正的男子阳刚之气。”

鸦片战争后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更惊讶于中国人的胆小:“傲慢尊大的、看上去颇具刚毅的中国人,一旦遇到态度坚决、意志不挠的人,马上就会变得软弱……对武力的赞赏已经完全没有了。大男子当众啼哭而不以为耻。”

而这个时期中国人的饮食结构,确实存在一些特殊问题。乾隆时代来华的英国马噶尔尼使团曾记录:除官员和财主外,普通中国人三餐都是谷物搭配大量蔬菜和豆类,几乎看不到肉类,大豆几乎成为最主要的副食。

事实上,中国种植和食用大豆的历史非常悠久,一直能追溯到数千年前,甚至相当部分的古代中国人以豆类为主食。而所谓男人的“女性化现象”,在那些古老时代并没有什么迹象和证据。

然而,明末清初的中国经济作物变迁,却可能改变了一些东西。由于玉米、甘薯等美洲高产作物的引入,促进中国人口激增,进而导致人均耕地不足,进而加重了贫困化。同时,人口激增促进耕地扩大,畜产用地大幅减少,导致肉类供应减少,再加上耕地不足导致的全面贫困化,肉类基本从底层中国人食谱上消失。这也是马噶尔尼使团看到的直观印象。

从营养角度看,肉类、鱼类、内脏、牛奶等动物性食品提升人体雄性激素的作用很大,其中胆固醇含量很重要。明清普通中国人肉类食用不足,而大豆类食用比重过高,食谱缺乏多元化,胆固醇摄入极低,很可能导致体内激素失调。因此,大豆食品的单方面过多摄入,有可能是明清中国人“女性化”现象的一个原因。

相对而言,宋朝乃至更古代的中国人饮食更多元化,尽管也大量食用豆类,却能基本保持雄雌激素的营养摄入平衡,避免单方面过多摄入。同样道理,现代中国人饮食充分多元化,胆固醇摄入量充足,因此豆腐、豆浆等几千年来的古老食品,也不会造成任何副作用。

但是,“大豆异黄酮导致明清男人女性化”这个论点还是可能过于夸大,并非事实。

因为16世纪后,中国人口激增,人均耕地不足和贫困化,导致营养摄入全面不足,不仅仅是食谱不够多元化的问题。历史记载也证明,这个时期中国人身高、体重等指标大幅下降,男性身体素质远远不如宋元以前,这不可能是大豆异黄酮的作用结果,而是全面的营养不良。身体素质的下降,加剧了近代中国人阳刚之气的不足。

此外,另一个事实可能更重要——明清中国上层社会的肉食摄入量并不少,而所谓“男子女性化”的趋势却并不罕见,特别是明清中国文人阶层。从这个角度看,真正导致明清中国男人女性化的根本原因,可能还是封闭型社会和封建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再加上身体素质差,导致明清中国男人缺乏“崇尚武力”的冒险精神和战斗精神。而大豆异黄酮的副作用可能微乎其微,直可忽略不计。(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陶慕剑)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2-25 11:42 2楼
那时候的国人还比较质朴 善良,所以那些蛮夷就认为中国人软弱可欺。
⬅ 《卫生宝鉴》:脱营案 老茶馆 ★一则失败的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