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选读------温病的起病

2010-05-16 13:46 楼主
《温病条辨》选读
原文:
“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足太阳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从,故病始于此。古来但言膀胱主表,殆末尽其义,肺者皮毛之合也,独不主表乎(按人身一脏一腑主表之理,人皆习焉不察,以三才大道言之,天为万物之大表,天属金,人之肺亦属金,肺主皮毛。经曰: 皮应天,天一生水,地支始于水,而为天门,乃贞元之会。人之膀胱为寒水之腑,故俱同天气,而俱主表也。)?治法必以仲景六经次传为祖法。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太阴金也。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必从河间三焦定论。再寒为阴邪,虽《伤寒论》中亦言中风,此风从西北方来,乃觱发之寒风也,最善收引,阴盛必伤阳,故首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而为头痛身热等证。太阳阳腑也,伤寒阴邪也,阴盛伤人之阳也。温为阳邪,此论中亦言伤风,此风从东方来,乃解冻之温风也。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故首郁遏太阴经中之阴气,而为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尺热等证。太阴,阴脏也。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阴阳两大法门之辨,可了然于心目间矣”。

理解:
【伤寒和温病,邪气都是从体表侵入的。大凡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都是体表,都是邪气侵入的途径。伤寒未必从毛窍而入,温病未必从口鼻而入。伤寒多始于足太阳,温病亦多始于足太阳。然而温病邪气入里较迅速,太阳表证阶段常较短。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来,伤寒温病都是细菌病毒感染引起,非为哪一种细菌病毒只引起伤寒不引起温病,或者只引起温病不引起伤寒。大凡人体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最容易侵入细菌病毒,皮肤次之。其感染人体首先有一个潜伏期,潜伏期的后期都有一个全身不适,恶风寒和头痛的过程,这都是太阳病阶段。如果人体阴精充足则阳气可以旺盛生发,足于抵抗邪气,则发生隐性感染,或发为伤寒中风;而阴精亏虚者则太阳病阶段短而发为温病,甚至发为所谓伏气温病。伏气温病实际上也都有一个极短的太阳病表证阶段。大凡感染性疾病在潜伏期的后期都有恶寒,头疼和全身不适的过程,这就是太阳表证阶段,然后以发热而起病。伤寒的表证延续到发热以后一个很长的时期,风温的表证也延续到发热以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而春温暑温则发热以后很快表证就消失。但是,春温暑温在发热以前都有一个恶寒头疼全身不适的太阳表证阶段。为什么《伤寒论》把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作为太阳病的必备症状,而不把发热作为太阳病的必备症状呢,就是考虑到发热性疾病在发热以前都有恶寒,头疼和脉浮,而发热以后则有的继续呈现表证,有的很快表证就消失。
邪气侵犯人体,必需依赖阳气抵抗之,故而阳气生发。阳气生发则恶寒发热而脉浮。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人体免疫系统发挥抗病作用即是阳气生发过程。病原微生物从体表侵入以后,它们在人体内大量繁殖,刺激人体的白细胞大量增殖并且发挥免疫活力,这是人体阳气生发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潜伏期内就开始了。抵抗力强的人,在潜伏期内病原微生物就被消灭,于是临床上不发病,而表现为隐性感染。其实隐性感染也常常可以出现太阳表证,包括头疼恶寒,只是不到发热就消灭了邪气而已。抵抗力不强的人,潜伏期不能消灭病原微生物,于是人体阳气继续生发以抵抗越来越强大的邪气(病原微生物),出现发热症状而发病。】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5-16 14:17 2楼
原文:
"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理解:
【此证其实与太阳中风证相符。脉不紧即为缓,岂有不缓不紧之脉哉。《伤寒论》太阳病中风证的特征性症状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此诸症俱备,为什么偏要认为是太阴病而非太阳病呢。由于温病太阳病证阶段比较短,初诊稍迟即称口渴,午后热甚,这乃属当然。

中风与温病在《伤寒论》没有分别,而太阳中风与太阳温病有分别。《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是说温病有太阳病,但是太阳温病不恶寒,而且口渴;而太阳中风恶风而不口渴。然而无论温病还是中风,其起病都有从恶风到不恶风,从不口渴到口渴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前半部分是太阳中风证,后半部分是太阳温病证。这样的病,说它是温病当然也合理,说它是中风也没有错。

然而此段原文描述的病证为太阳与阳明合病。头疼,微恶风寒为太阳病症状,身热口渴自汗为阳明病症状。其实按照《黄帝内经》的观点,热至口渴已经邪气传到少阴,不仅局限于太阴。因为素问热论说少阴的定位症状为口燥舌干而渴,太阴的定位症状仅仅是咽喉干燥而已,并不口渴。如果按照《伤寒论》的观点,则是太阳与阳明合病。】
2010-05-16 14:29 3楼
原文: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理解:
【从这一条可以知道,风温温热瘟疫和冬温都以桂枝汤证起病,也就是《伤寒论》太阳中风证在没有出现发热以前的症状起病。当出现发热以后,有的病人很快就不恶寒,出现口渴,于是转化为银翘散证。

由此可见,大凡风温,春温,温疫和冬温都以恶风寒起病,都有桂枝汤适应证。】
2010-05-16 14:37 4楼
原文:
“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

理解:
【温病在初期桂枝汤证阶段,恶风寒,服用桂枝汤后可能病解而愈,也可能仅仅恶寒症状消失,反而出现身热自汗口渴,这是转化为银翘散证。】
2010-05-16 15:01 5楼
可见温病都有一个从桂枝汤证起病,然后转变为银翘散证的过程。由于温病患者原本阴气就不足,在桂枝汤证阶段使用桂枝汤有比较多的病人转变为银翘散证,而不是病愈。但是,起病越早期,使用桂枝汤越适应。
⬅ 孙曼之老师二十案学习之一 骨折后下血案 老茶馆 全息疗法与中医经络穴位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