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67到70条学习提要

2013-09-28 20:13 楼主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067)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1、表证,误用吐、下,胸阳受损,水气逆上,抢占阳位
2、心下逆满,心下,相当于胃脘部。
3、气上冲胸,逆气上冲抢占阳位,胸里也不舒服。起则头眩,水饮上泛,站起就头晕目眩。
4、脉沉紧,病在里,不可发汗,发汗扰动经脉,出现身体摇动不稳的情况,用这个方子主之。
5、苓桂剂,有一个系列,苓桂术甘汤是个代表方。
‘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单纯的胸阳不足桂枝、甘草,有饮了,加茯苓、白术。
‘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饮在脐下,还没上冲的时候,茯苓的量半斤,重点在利脐下,没用白术是上面还没饮。用大枣固护下就可以了。
‘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心下满微痛 微就是说不是很严重, 小便不利的,上、下都有饮,但还不是非常严重, 把水气利下去就好了。水气上冲厉害了,单纯的利就不行了 还要补充阳气帮着化,上面的桂枝,中间的用生姜,下面的用附子。饮在脐下,茯苓,上面,心下的加白术。用量上的根据病的轻重,做相应的调整。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068)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1、为何发汗,因为有表证,表证用汗法解表,是对的
2、病不解,病没好,没说表不解,总之是身体还不舒服
3、反恶寒者,反,就是说本应该不恶寒却出现了恶寒才被称为反,
4、表证用了汗法,从医生的角度说是有个预期的,用的药表证应该解除了,但身体还不舒服,反而还有恶寒,就要仔细的再深度追查原因,这里没说脉,定论说‘虚故也’,这是医生从整体考察后的一个定论,脉至少不会是浮紧、浮数、非常有力的那种浮脉吧?症状上是否有脚挛急?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5、发汗,一方面损耗津液,一方面损耗阳气。很多条文都是说的这个。这条是阴阳都不足,阴阳都要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如果漏汗不止恶风的是否还要加个桂枝、生姜?(桂枝加附子汤),当然相对来说,这个是虚证,有转成虚的就有转实的,后面还有个转为实证的。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069)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1、病没好,跟上面的一样,病不解跟表不解不同。
2、烦躁,成为主证。干姜附子汤证中也重点说的了阳虚的烦,要结合着来判断。
3、干姜附子汤是顿服,这个是一天分两次服(也有说是分三次),相对比着说这个用量要小,病情缓一些。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玉函》云与小承气汤。(070)

1、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068)说的是转为虚的。这条是说转为实的,‘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2、里实证,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承气汤类 的方子后面还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9-29 07:04 2楼
赶不上群上学习,就来学孙兄总结!谢谢孙兄!
2013-09-29 07:08 3楼
对比学习诚良法!建议学毕,孙兄可整理成册,出版尤佳!
⬅ 《伤寒论》59.60.61条学习提要 老茶馆 《伤寒论》71到75条学习提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