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笔记,希望有帮助

2013-08-15 23:37 楼主
一、中医以独特方法认识人体
1、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一种大写意的方法,像山水人物画那样,是描述动态变化的方法,而不是写形、写实。
2、认识疾病,首先应该从认识人开始。
3、《内经》说:“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如果不呼吸,马上就会死亡。
4、中医非常重视人体的呼吸,重视气,而对于心跳的认识则属于相对次要一级。地气形成的五味,也是人体生存所依赖的基本物质,所以说“人绝胃气则亡”。
5、气与血的关系,气属于主动的动力部分,血属于相对安静的部分。血液的流动,要靠气的推动。所以中医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虚的时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液也会瘀滞。所以,血瘀证一般都有气虚症状。
6、自然界里的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流动的,是有温度变化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地球的自转和日月星辰的旋转。
7、古人认为:5天是一候,3候是一气,也就是15天一个节气,6气是一季,把全年分成24个节气。气候与节气是否相符,气候降临的早与晚,不仅与农作物生长有关系,也与人体的疾病发生与否,甚至与发生什么病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农历与中医也有密切的联系。
8、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阴阳气的变化,出现在气温的变化之前,是万物变化的动力。
9、人体出生之后,要靠自然物质的补充与营养。人必须不断的与自然界交换物质,才能维持生命的状态,古人称之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的五气,就是风、火、湿、燥、寒。这五种性质的气候是划分四季的主要因素。地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这五种滋味,是一切事物营养的基本要素。五气入鼻。藏在心肺;五味入口,先入肠胃。五气和五味可以代表对人体有益的万物。在五行学说的指导下,五就是全部,五气指的是全部的天气,五味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所有滋味。人的生存离不开五气与五味,离开了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10、古人把气看得很重要,认为“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具体到身体的内部,与气有关的内容进一步丰富起来,比如把人的划分为有形的物质与无形的功能,叫做形与气的关系。一个人必须形和气相平衡,才是健康的。气为阳,形为阴。
11、身体里的气进一步细化,就有了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的称谓。当然,这里所说的气只是表示肺、心、肝、脾等脏器的功能。
12、阴阳是古代汉语写的辩证法。
13、古人认为,凡是温暖、向上、向外、光明、活动、清虚的物质属性,都是属于阳的范畴;与阳恰成对比的就是阴,凡是寒冷、向下、内向、黑暗、静止、浑浊的物质属性,都属于阴的范畴。
14、“阴”和“阳”,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规律;是划分、归类万物最高的纲领;是一切量变与质变的力量源泉;是万物产生和死亡的根本原因;宇宙之间鲜明的巨变与微小的变化,都是由阴阳引起的。因此,治疗疾病必须从根本上找原因,这根本的原因就是阴阳。
15、世界万物具有无限的可分性,阴阳之中也可以进一步划分阴阳。一天中的阴阳,根据阴阳气的多少,还可以划分为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阴。
16、古人称:“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8-15 23:39 2楼
17、万物都有阴阳的属性,一睁眼就见到了阴阳。人体既然是自然界阴阳变化的产物,也必然会有阴阳的属性。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都必须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进行求索。具体的说,人的体表可见,所以体表属阳;体内脏器深藏不露,所以体内属阴。都在体表,腹部经常屈曲,因此属阴;背部经常伸展,因此属阳。人体的上部属阳,下部属阴。
18、古人研究人体也必须建立标准,其对体位的描述也有“标准体位”,这就是“坐北朝南”,以此为基准,进行描述和概括。这就是“建正、立极”。太阳从人体的左侧升起,从右侧降落,所以,古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因此,人体左为阳,右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因此说男左女右。
19、人体的内脏,心、肝、脾、肺、肾,这几个内脏,由于他们的功能主要是储存精气,属于一种静态,而不是传导饮食水谷的动态,所以属阴;胃、小肠、大肠、胆、膀胱,这几个器官,主要功能属于传导水谷代谢谢产物,是动态活动,因此属于阳。
20、人体里阴阳之气的关系,决定人体的健康状态。
21、人体的活动属阳,而物质基础属阴。因此,一切活动都必须以物质为基础;基础物质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功能活动才能实现。中医说:“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如果一个人活动量太大,就会消耗过多的基础物质,造成基础物质的严重不足,就会形成疾病,中医叫做“阳损及阴”。如果基础物质被耗竭,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就受限制,或者会因此而死亡,中医叫做“阴损及阳”。
22、五行是以人为本的哲学。
2013-08-15 23:41 3楼
23、所谓五行,是古人总结的一套学说,主要用来说明万事万物的互相联系、互相资生、互相制约,达到生态平衡。五行学说是一个善于解决多因素平衡、和谐、共存的学问,是很可贵的理论方法。
24、五行的具体内容很简明,说的就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以及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的关系。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之间存在的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
25、所谓相生,就是五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资助,都有“我生者”和“生我者”。比如,土生金,是说大地矿脉里含有金属,经过冶炼就能产生金属;金生水,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凿井挖渠,开掘水源,所以叫金生水;水生木,是说草木的生长,都必须靠水的滋润,没有水,就不会有草木的生长;木生火,是说草木可以燃烧变成火,这是古人经常做的事情,火是人类征服的第一个自然力,金是人类劳动创造的成果;火生土,是说火热的阳光能够温暖土壤,使土壤充满生机,冬天的土地所以不能生长草木,就是因为没有火力,所以没有生机。
25、所谓相克,就是相互制约。比如,土克水,就是土壤的堤坝可以制约水的流向,所谓“水来土挡”就是这个道理;水克火,用水来灭火;火克金,烈火把矿石里的金属冶炼出来;
金克木,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砍伐树木,可以收割农作物,可以造舟车、木器家具;木克土,是说草木的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地疏松而不板结,成为生机盎然的土地。
26、在五行学说之中,“五”就是全部,而不是五个单独的物质要素。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的应用非常广泛。春气通于肝,肝属于木。夏气通于心,心属于火。长夏之气通于脾,脾属于土。秋气通于肺,肺属于金。冬气通于肾,肾属于水。肝气舒畅,人的血液就流畅,消化吸收功能健壮。树木依赖水土,影响水土。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首先要看肾水是否充足,脾土是否健运。
27、东南西北中空间的五方,春夏秋冬时间的四季,在五行的指导下,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结合起来了。东方配春天,属木;南方配夏天,属火;西方配秋天,属金;北方配冬天,属火;中央属土,与四季有关,主要配属于夏末秋初的长夏。人体的五声、五色、五体、五味、七情、九窍等都可以用五行学说贯穿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人体五脏相关的哲学基础,就是五行学说。
28、五行学说是改良的八卦。
29、五行学说还解决了阴阳学说的某些不足,让世界上复杂万物之间的联系除了对立统一之外,还有了生克制化、因果乘侮等复杂的联系形式。
30、人人必须升降出入。
31、升降是阴阳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体生理机能“高表达”、“低表达”,有余与不足、强与弱的恰当概括。
32、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交换的物质,除了气体,就是饮食水液。饮食的五谷,是人体产生有益物质的源泉之一。中医认为,五谷的代谢谢,主要与脾胃、大小肠有关。五谷进入人体,首先是胃要接纳,因此说“胃为水谷之海”。人有胃气,则有生命活力;人没有胃气,也就会丧失生命的活力。因此,中医说“人有胃气则生,人无胃气则亡。”
33、中医认为“同气相求”,空气的吸入,在于下焦肝脏与肾脏的参与,“肾为气之根”。呼出气体的过程,主要有心脏与肺脏主宰,叫做“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
34、中医认为“血汗同源”、“精血互化”。肾主藏精,五脏六腑的精气都可以在充足、有余的时候,“溢于肾”,由肾进行储藏。所以,“肾主水,主藏精,主生殖”。肝主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由于“精”与“血”都是人体精微物质所化生,它们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共生共荣。
35、中医不是研究脏腑的具体结构,而是从功能推测其机能是否健运。中医对于每一脏腑的内部,不研究其结构,而是研究其阴阳是否充足。肝有阴阳,肝的阳用甲代表,肝的阴用乙代表。肾的阳用壬代表,肾的阴用癸代表。肝血为肝阴,所以叫乙;肾的精为肾阴,所以叫癸。“乙癸同源”,就是血与精同源的意思。
36、肝用甲和乙两个数字来代表;心用丙和丁两个数字来代表;脾用戊和己两个数字代表;脾用庚和辛来代表;肾用壬和癸来代表。
2013-08-15 23:44 4楼
37、“干”就是主干,一共有十个。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就是旁支,与“干”相对,一共有十二个。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8、取象比类是难于取代的研究方法。取象比类的思维,是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也是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所谓“象”,不仅有整体的形象,而且还有属性的象;有可见的自然之象,也有人心(脑)里抽提出来、整合起来的“意象”。中医的藏象学说,是通过四诊把握外在的象,推测人体的整体状态是否正常。假如判定其属于不正常状态(病象),则进一步推测是属于何种原因,如果调控(即治疗),进而使其转为正常。中医的这个诊治疾病的过程,也就是人体的“象变化”、“象转化”的过程。
39、人的生命特征,只能用整个生命来表征,任何一个肢体、脏腑、器官、组织、细胞都不能代表人体,人体不是这些器官的简单“组合”,也不是它们无序的“加合”。
40、中医的“整体观”为什么一定要与自然、社会环境相联系呢?这是因为中医是从“生成论”出发来研究人体的,而不是从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思想出发的,不是解剖学的“构成论”。
41、模型虚拟化是中医智慧。
42、中医的“藏象学说”。所谓“藏”,是深藏在身体内部的器官。“象”就是现象,是表现于外的形象。古人坚信:“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外必根诸内”。也就是说,各个内在的变化,一定会在事物的外表有所反映,外表的差异来源于内在的区别。
43、中医的藏象学说包括哪些内容呢?中医的藏象学说,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建立的广泛联系的体系。中医认为,心脏是生命的根本,因为它主宰着人的精神。心脏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人体的面色上观察出来,因为面色是靠血液来滋润的,心脏主宰血流和脉搏。心脏就像太阳那样重要,心气与夏天的阳气是相通的,与火气、苦味关系密切。人的心气充实,就经常是欢乐的;心气不足,人的精神就不振。
中医认为,人的肺脏主宰气的运行,是人体魄力的所在地,肺气足,人的声音就洪亮有魄力。肺气通于皮毛,每一个毛孔的开阖都与肺气有关,所以肺气虚的人容易出虚汗。肺气通于秋,与燥气、辛味关系密切。因此,肺气在体内能够下行,疏通三焦的水道,肺气不利的时候,可以形成水肿、喘咳。人的悲伤与肺有关,这也是肺气通于秋有一定关系。
2013-08-15 23:46 5楼
中医认为,肾主宰水液代谢谢,主储藏精气,掌管人的生殖功能和大小便的排泄,肾的这些功能与肾气通于冬有关。肾配北方,与寒气、咸味关系密切。肾精是否充足,可以从头发得到反映,因此,先天肾精不足的孩子头发稀疏而枯黄。肾主骨骼是否坚强,肾精亏虚的老人、儿童骨质容易疏松、软弱。骨骼可以产生骨髓,中医认为脊髓与骨髓有一定的相似性,也为肾所主。脊髓通于脑,因此,肾藏志,主记忆,肾精充足的人记忆力好。
中医认为,肝脏主储藏血液,是人体劳作的根本,血液也是魂潜藏的地方。血液是否充足,可以从人的爪甲是否红润、筋腱是否坚强看出来。肝气通于春天,配东方,因此,与风气、酸味关系密切。肝火盛的人,容易怒。
脾藏营,它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器官一起,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转运、输布,就好像谷仓转运粮食一样,有出有入,储存精华,剔除糟粕。其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口唇色泽、肌肉是否丰满看出来。脾通土气,与甜味、黄色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心的功能障碍的时候,舌就不能言语流畅,甚至神昏不语。肺开窍于鼻,当外邪侵袭肺经的时候,不仅皮毛的汗孔容易闭塞,不能出热而发热恶寒,而且鼻子作为肺窍,也会阻塞流涕,不闻香臭。肝开窍于目,因此,肝血不足的时候,就会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肝火大的时候,就可能两目胀痛,或者眼睛充血流泪。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因此,肾精亏虚的时候,就会出现耳聋耳鸣,男子阳痿,女子不孕,或者小便失禁,遗尿滑精。
44、“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只要出现了外在的表现,就一定有内在的规律可以把握,“司外揣内”的“象研究方法”是不可替代的。
45、中医靠模糊集合走向清晰。中医的八纲辨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脏腑辩证、气血津液辩证等,都是经过“模糊集合”而形成一个一个的确切认识,依靠“模糊集合”使“模糊概念”走向清晰,能够准确表述某一个具体的病理状态。靠着“模糊集合”形成的病证诊治思想,中医学之间就可以无障碍的进行交流,师徒之间也可以进行学术传承,从而不断发展学术,不断丰富辩证论治的内容,也就使中医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46、经脉、络脉联络表里上下。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从而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经络就像地上的河流,交错纵横,有主干,有支流。主干叫经,也叫脉。支流叫络,也就是网络、联络。
47、脉的名称出现的比较早,后来才有了经和络的说法。所谓脉,也就是脉搏跳动。而脉搏跳动,一是要有血液,二是要有脉管约束,三是要有气的推动。这些活动都是由心脏主宰,所以叫“心主血脉”。粗大的脉道被称为经,而细小的脉则称为络。主要的脉有十二条,手上六条,足上六条。分别叫手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它们都很有规律的排列,而且形成首尾相连的闭合体系,既联系体表,也联系内在的脏腑,使全身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网络。
48、经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起着运行气血、协调全身阴阳的作用。如果疾病发展,则可由表及里,从孙络开始,到经络,再进一步到经脉,逐步深入到体内的脏腑,并出现相应的症候。
49、合而治之是中医的特长。
50、适中是中医学十分重视的尺度,超过一定限度的东西,无论是外界的还是自身的,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51、中医的养生健身思想,始终贯彻着运动的精神。生命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有规律的运动,就是有限度的运动,过度的运动就是造成疾病的因素。《内经》说:“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卧伤气。”就是说各种运动,都不要过分,否则就会伤害身体。长期坚持运动锻炼,是人体维持健康、增强体质、永葆青春的秘诀。
2013-08-15 23:50 6楼
52、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都与脚有关,直接到达足部的经脉有十条,脚踝以下有50多个穴位,其中浇地有15个穴位,散步、慢跑就等于不断的在按摩第二心脏。人体的老化首先也是从脚开始的。俗话说:“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古人说:“万病从脚生”。俗话说,“预防脚先老,坚持走和跑。”
53、八纲辨证可以概括为阴阳两类:表证、热证、时政属于阳证,而里证、寒证、虚证属于阴证。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出现了治病八法,具体说来就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总称,各个治疗方法还可以进一步细分,相互之间可以互相兼顾,所以变化很多,妙用无穷。
54、汗法,亦称解表法。即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表邪随汗而解的治法。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可以分为在表与在里两大类,只要邪气在表,或者疾病的位置在表,一般可以因势利导,通过发汗的方法,使疾病随着汗出而解除。表证的治疗可以通过使用发散药物,以祛除表邪,解除表证。表证虽然都是发热恶寒,但是根据病人的表现特点,可以分为表寒证、表热证。
所谓表寒证,是病人怕冷很严重,而没有咽痛、口渴等上火的表现。可以用辛温解表发汗的方法治疗,代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散。治疗这一类表寒证,一定要注意证候的变化,如果患者服药之后,汗出热退,就不能再继续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如果服药之后,无论出汗与不出汗,只要患者还是发热,已经不怕冷了,表示疾病离开了表证,转成了里证,就不能再吃辛温解表发汗的药方,而必须重新调换方药,清泄里热。
所谓表热证,说的是在发热的同时,还有明显的怕冷,并且口渴、咽痛、舌偏红。这时可以使用辛凉解表的方法治疗,以桑菊饮、银翘散等为代表方。病人服药之后,热退身凉为病愈,即不需要再服。如果转为只发热、不怕冷的里热证,就应当加大清热药的使用,以免病重药轻,不能获效。当然,无论表寒、表热,只要患者平素体质虚弱,就应该在发汗的时候,加一些扶助正气,或是养阴的药物,不能单纯解表发汗。
55、吐法,亦称涌吐法,主要治疗胸膈以上的病证,属于中医的急救方法之一。吐法是通过呕吐排除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和毒物等有形实邪,以达治疗之目的的一种方法。包括峻吐法、缓吐法和外探法三种。
峻吐法:用于体壮邪实,痰食留在胸膈、咽喉的病证。如痰涎壅塞胸膈的癫痫,宿食停留上脘之证。代表方有三圣散、瓜蒂散等。
缓吐法:用于虚证催吐。对虚证病人在痰涎壅塞非吐难以祛邪的情况下,可用缓吐法。代表方有参芦饮等。
外探法:以鹅翎或压舌板探候喉以催吐。用于开肺气而痛癃闭,或助催吐方药迅速达到致吐目的,以及急性中毒的病人,在神志清楚的情况下作急救时用。
2013-08-15 23:53 7楼
56、下法,亦称泻下法。即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消除燥屎、积滞、实热及水饮等证的方法。
寒下:主要用于里实热证,大便燥结,腹胀疼痛,高热烦渴,或积滞生热,腹胀而痛;或肠痈为患,腑气不通;或湿热下痢,里急后重特甚;或血热妄行、吐血流鼻血等。代表方有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和三黄泻心汤。
温下:主要用于脾虚寒积,脐下硬结,大便不通,腹隐痛,四肢冷,脉沉迟;或阴寒内结,腹胀水肿,大便不畅等。代表方有温脾汤,大黄附子汤;也有酌选巴豆以逐寒积的,如备急丸。
润下:主要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或年老津凅,或产后血虚便秘,或习惯性便秘等。代表方有五仁汤、麻仁丸等。
逐水:主要用于水饮停聚体内,或胸胁有水气,或腹肿胀痛,凡脉证俱实者,皆可逐水。代表方有十枣汤,舟车丸,甘遂通结汤等。
57、和法,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表里的方药,达到和解半表半里证的一种方法。
和解少阳:主要用于邪在半表半里有少阳证。证候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薄脉弦等。代表方为小柴胡汤。
调和肝脾:主要用于肝脾失调,情志抑郁,胸闷不舒,胁痛、腹胀、腹泻等病证。代表方为痛泻要方。
调理胃肠:主要用于肠胃功能失调,寒热往来,升降失司而出现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腹痛或肠鸣泄泻等证。代表方为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
调和胆胃:主要用于胆气犯胃,胃失和降。证见胸胁胀满,恶心呕吐,心下痞满,时或发热,心烦少寐,或寒热如疟,口苦吐酸,舌红苔白,脉弦而数者。代表方为蒿芩清胆汤。
58、温法,亦称温阳法。即通过扶助人体阳气,以温里祛寒、回阳救逆的一种方法。
温里散寒:主要用于寒邪直中脏腑,或阳虚内寒而出现的身寒肢冷,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润,脉沉迟弱等。代表方为理中汤、吴茱萸汤等。若见腰痛水肿,夜尿频多等脾肾虚寒,阳不化水,水湿泛滥之证,宜用真武汤、济生肾气丸等方药。
温经散寒:主要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而见的四肢冷痛,肤色紫暗,面青舌瘀,脉细而涩等证。代表方选用当归四逆汤等。
回阳救逆:主要用于疾病发展到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而见四肢逆冷,恶寒蜷卧,下利清谷,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代表方为四逆汤、参附汤等。
59、清法,亦称清热法。即通过寒凉泄热的方药和措施,使泄热外泄,清除里热证的一种方法。
清气分热:主要用于邪入气分,里热渐盛,出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烦躁、苔黄,脉洪大或数。代表方为白虎汤。
清热解毒:主要用于热毒诸证,如瘟疫、火毒内痈等。代表方为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和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等。
清热凉血:主要用于邪热入营分,神昏谵语,或热入血分,见舌红绛,脉数及吐血、衄血、发斑等情况。代表方为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清热养阴:主要用于邪入某一脏腑。如心火炽盛,烦躁失眠,口舌糜烂,大便秘结。代表方为大黄泻心汤。心火下移小肠,兼见尿赤涩痛者,用导赤散泻心火。肝胆火旺可用龙胆泻肝汤等。
清热除湿:主要用于湿邪为患,根据其病性病位不同选用不同方药。如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湿热黄疸用茵陈蒿汤;湿热下痢用香连丸或白头翁汤等。
60、消法,亦称消导法。即通过消导和散结,使积聚之邪逐渐消散的一种方法。
化食:主要用于消食化滞的方药以消导积滞。如见胸脘痞闷,嗳腐吞酸,腹胀或泄泻等证。常用药为大山楂丸、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磨积:主要用于气积证,用良附丸;火郁证,用越鞠丸;肝郁气滞证,用柴胡疏肝散;血瘀刺痛,用丹参饮等。
血积而言,以活血为主,如失笑散治真心痛及胸胁痛。破血,常用血府逐瘀汤、核桃承气汤等。
豁痰:主要用于风寒犯肺,痰湿停滞,用止嗽散、杏苏散;痰热互结,壅滞于肺,用清水化痰丸;痰湿内滞,肺气上逆,用射干麻黄汤等。
利水:主要用于水饮证,根据停留的部位不同,选用不同方药。如水饮内停中焦者,可选用茯苓、白术、半夏、吴茱萸等药物;其在下焦者,虚寒用肾气丸,湿热选八正散;水饮外溢,阴水选实脾饮、阳水用疏凿饮子等。
61、补法,亦称补益法。是指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的方法。
补气:主要用于气虚病证,如倦怠乏力,呼吸短促,动则气喘,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便溏、脉弱或虚大等。代表方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补血:主要用于血虚病证,如头眩目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面色无华,脉细数或细涩等。代表方有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
补阴:主要用于阴虚病证,如口干,咽燥,虚烦不眠,便秘,甚或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代表方为六味地黄汤、左归丸、大补阴丸等。
补阳:主要用于阳虚病证,如畏寒肢冷,冷汗虚喘,腰膝酸软,泄泻水肿,舌胖而淡,脉沉而迟等。
62、八法的使用,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综合起来使用。使用的原则是使治疗方法与人体的疾病性质互相契合,灵活变通运用,而不是始终守着一种方法,这实际是一种创新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疗效。清代名医程仲龄《医学心悟》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说的就是中医治疗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活法巧治,善于变通,因人、因时、因病而异,这就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灵魂。
2013-08-15 23:55 8楼
63、治病寻求阴阳平衡。阴阳是天地之间最根本的规律。中医学认为,疾病可知、可防、可治,要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就是要依靠阴阳、调节阴阳、恢复阴阳的平衡关系。中医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的正常生命过程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动态平衡过程。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动的根本需要。
64、平时的生活里,以阳虚证和阴虚证为多见。什么是阳虚?阳虚就是人体全部机能低下,或者某一个脏器功能偏衰,某一个脏器的功能减退。阳气代表热力,阳热不足,就会出现寒的表现。寒的表现一个是怕冷,一个就是手脚发凉,另外少气乏力疲倦,脉搏很弱,这就是阳虚。阳虚证产生的原因,一是先天父母遗传的禀赋不足,或者是后天过度劳累,久病伤阳,饮食不当,营养不良,服用的药物过于寒凉等,都可以损伤阳气,造成阳虚证。阴虚证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它属于虚证、热证的性质。阴虚证的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灼热,心烦失眠,手足心热,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耳鸣耳聋,腰酸遗精为主。
65、在疾病的过程中,影响疾病转归的因素很多,因此,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热证可以转化为寒证;寒证可以转化为虚证;表证可以转化为里证等。诊治疾病时,必须“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66、对于体质偏于阴虚或阳虚的人,除了吃药调整以外,还应该重视饮食的调养。《内经》说:“五谷为养,无菜为充,五果为助”,就是说除了药物治疗的措施之外,饮食调节作为善后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不容轻视。
67、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之间互相资助、制约而构成一个整体,在生理上关系密切。人体在患病之后,脏腑之间也互相影响。比如疾病过程之中的病证转变,就可以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
68、中医认为脏腑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关系,在患病之后可以出现不同形式的影响。主要有:(1)按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至子脏。即疾病的传变是按五行相生次序而传变的。
如:肝病及心(木生火)、心病及脾(火生土)、脾病及肺(土生金)、肺病及肾(金生水)、肾病及肝(水生木),一般先有“母脏”疾病,然后影响及“子脏”,出现“子脏”的症状。
子病犯母:亦称“子盗母气”,是指疾病从子脏传及母脏。即疾病的传变规律,是逆着五行相生次序而传变的。一般先有“子脏”疾病,然后影响“母脏”,出现“母脏”的症状。
如:心病犯肝、肝病犯肾、肾病犯肺、脾病犯心、肺病犯脾等。
(2)按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相乘传变:即脏腑之间相克太过而发生病变,简称“过克”。即沿着相克的次序而发生病情的传变。肝病传脾(木克土)、脾病传肾(土克水)、肾病传心(水克火)、心病传肺(火克金)、肺病传肝(金克木)。这种相乘传变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一方的力量过强,而致被克的一方受到过分克伐。如:肝(木)气郁滞,影响脾(土)的运化,谓之“肝木乘脾土”,也就是“过克”。另一种是由于被克的一方本身虚弱,不能任受对方的克伐。从而也可出现克伐太过的病理现象。如:首先有脾胃虚弱,后来导致肝气乘犯,出现“土虚木乘”。
相侮传变:即五脏之间“反克”而发生病变。也就是疾病的传变是反着相克次序而逆向传变的,这就是“反克”。如:肝病传肺(土侮金)、肺病传心(金侮火)、心病传肾(火侮水)、肾病传脾(水侮土)、脾病传肝(土侮木)。
形成相侮传变亦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一方太盛,不仅不受克己的一方所施行的克制,而且对克己的一方进行反克。如肝木升发太过,不仅不受肺金的肃降的制约,而且会对肺金进行反克,使肺失清肃,引起咳嗽并上气,甚至“咯血”等,称之为“木火刑金”。另一种是由于一方的虚弱,丧失克制对方的能力,反而受到被克一方的克制,而导致反克的病理现象,如:脾(土)气虚弱,不能运化肾(水)液,导致肾水泛滥,形成水反克土的病证。
2013-08-15 23:58 9楼
69、由于每一脏和其他四脏都存在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关系,所以每一脏的病变都有可能按五行生克关系与其他四脏相互传变。因此,疾病的传变,不外乎相生和相克两个途径,也即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乘、相侮四种方式。
70、根据母子相生和相乘、相侮的疾病传变规律,一脏受病可波及其他四脏。因此,在治疗时除针对所病之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调整其他脏腑,以控制其传变,这也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的治疗思想。(1)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有补母和泻子两种措施,分别治疗虚证和实证两个方面。
补母:在虚证的时候,利用脏腑之间的母子相生关系,加强其相生力量。在子脏虚弱,影响母脏(如肾水虚影响肺金亦虚)的时候;或母脏虚弱,影响子脏(如脾土虚影响肺金虚)的时候;或单纯的子脏虚弱,均可用补母之法。即所谓“虚则补其母”,补母能令子实。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滋水涵木法:即是滋肾阴(水)以养肝阳(木),涵敛肝阳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肾阳亏损而肝阴不足,以及肝阳偏亢之证。
益火生土法:就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培土生金法:是通过补脾胃以补肺金之不足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而致肺气不足,或肺病及脾而致脾虚之病证。
金水相生法:此法属于两脏同治法,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泻子:是用于有母子关系的脏腑,出现实证之后的一种治疗方法。泻子可以使子气衰,则母实可平,如肝火盛,可采用泻心火有助于泻肝火。
(2)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
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证的一种方法。运用于肝强脾弱、肝强胃弱和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之病证。实际上包括疏肝健脾、平肝和胃、调理肝脾法。
培土制水法:是采用温运脾阳、健脾益气的治法,一制止肾水泛滥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脾虚水泛、脾肾阳虚、水湿停聚等病证。
佐金平木法:是清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肺失清肃,不能制约肝木,以致肝火上逆等病证。
泻南补北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是泻心火滋肾阴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亢盛,心肾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2013-08-16 00:00 10楼
71、流通气血祛除痰湿。气在人体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后天之气来源于脾胃之中水谷精微物质。后天之气再加上吸入的自然之气,二者在胸中汇合,称为“宗气”,由肺主宰,出入升降,无处不到。每一项脏腑功能的发挥,都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气的这种特殊作用,被称为“气机”。虽然“肺主气”,然而,气的升法疏泄,与肝的升发疏泄、脾的运化传输关系密切。
脾胃气滞,主证见有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吐食少,大便失常等,常以梳理脾胃气滞的药物,如陈皮、木香、川楝子、乌药、香附、厚朴、枳实、小茴香等为主,组成方剂,进行治疗。常用的方剂有木香顺气丸、胃苏冲剂等。
肝气郁滞,主证见有胸腹胁肋痛、疝气痛,妇女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常以疏肝理气、解郁散结的药物为主,组成方剂或制剂,如柴胡舒肝丸、加味左金丸等。
肺气上逆,多见有气喘咳嗽等,常以降气平喘药物为主,组成方剂或制剂。气逆与气滞证候,常同见于临床,故常用降气和行气的药物组合成方,如苏子、杏仁、沉香等,方剂如苏子降气丸等。
胃气上逆,常见有呕吐、反胃、呃逆等,常以降逆止呕药物为主组成制剂。常用降逆和胃、止呕药组成方剂,药物如旋复花、代赭石、半夏、陈皮、丁香、柿蒂等,方剂如旋复代赭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气滞胃痛冲剂等。
72、血属阴,它的运动要靠气的推动,中医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说的就是两者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血在运行过程中,气滞、气虚都会引起血流不畅,形成血瘀证;血液如果受到寒邪、热邪、湿浊邪气的阻碍,也会凝涩不畅,发生血瘀。治疗血瘀,以活血化瘀为主,可以兼顾理气、补气、散寒、除热,以消除造成血瘀的原因。
73、痰湿是中医特有的病理概念。痰证是因体内水液代谢谢失常,而产生一系列证候的一类病证。痰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体内的水湿,水停下来,或者水分太多,就形成湿;湿浊聚集就形成痰,比痰清稀一点的就是饮。一般有广义之痰和狭义之痰的区分。狭义之痰指呼吸道的分泌物,咳之可出,有形质可辨者,又称有形之痰;广义之痰,多为无形之痰,表现症状纷繁,不易被查知,故有“怪病多痰”和“百病兼痰”的说法。由于脾主运化水湿,所以中医说“脾为生痰之源”,又说“肺为储痰之器”。
2013-08-16 00:02 11楼
75、处方用药是中医临床治病的重要环节,既具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临证处方是中医临床医生经过辩证之后,出具方药的最后环节。医生处方的来源,一般包括选择前人成方、化裁变化成方和因证遣药组方三种基本形式。
76、复方中药配伍“七情”。也就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除“单行”是指单味药物的应用外,其余六方面都是指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
相须:是指药物之间有协同作用,配伍在一起应用可以加强治疗的作用。
相使:一是协助君药治疗兼证,使整个方剂治疗作用包容的范围更全面;二是使药有的时候可以抵消、减轻君药的毒副作用,使中药方剂的治疗更安全,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相畏:指的是两个药物之间互相克制,在一起配伍应用,可以降低治疗作用,因此,应当避免在一起应用。相畏也可以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恶:是指两种药物能互相作用而抵消、消弱原有功效,应避免在一起配伍应用。
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在一起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与组方目的背道而驰,原则上需避免应用。
77、《内经》用君、臣、佐、使的关系,说明方剂中药物配伍的主次关系和用药原则。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互宣摄,则可以郁邪除病矣。方剂里的君药可以使一味药,也可以是两三味药。臣药就是辅君药,是方剂里协助君药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即选用与君药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以增强其原有疗效。也就是利用药物之间“相须”的特点,以明显增强其原有疗效。另外,君药和臣药亦可为相使的关系。佐药的意义有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佐助药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次要症状,就可以选用一味或几味药直接治之。佐制药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反佐药是病重邪甚的时候,可能发生“拒药”现象,也就是呕吐不能服用,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想成作用的药物。
所谓“使药”,既有信使的作用,也有引经药的含义。信使药就是酸味容易入肝,咸味容易入肾,甘味容易入脾,辛味容易入肺,苦味容易入心等待,所以许多中药在使用的时候要进行炮制处理,如醋柴胡、盐茯苓、灸甘草、姜半夏、焦栀子等待,都与相使有关。使药也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相使的另一层含义是“引经报使”,比如说羌活善于入太阳经,葛根善入阳明经,柴胡善入少阳经,在方剂里使用这些药物,又可能增加方剂针对某一经的“专门导向”作用,因此叫“引经药”。
78、中药的不传之密,在于药物的用量上。
79、中药用量的原则。凡是有毒的、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少;凡属花、叶等轻宣发散、芳香走窜的药物,用量亦不宜过大。而有些药物则非用重剂不可,如药力平缓的玉竹,质重的石膏以及金、石、贝类之属的药剂都使用重剂;一般一味药单用,用量宜重,而复方配伍,用量宜轻。汤剂用量宜重,丸剂、散剂用量宜轻;小儿和老人用药量应低于成年人,体弱患者用药量可轻于体质壮实者,妇女用药量应轻于男子;同样是风寒感冒,在寒冷的季节或北方,要用发散重剂才有效,而在炎热的夏季或南方,则不宜过于发散,以防出汗过多,变生他证。
⬅ 我也来不定期的汇报吃三七泽泻膏的状态 老茶馆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