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医理常识

2013-07-29 21:31 楼主
目 录
第一章 医理为王,王者归来
第一节 现代医疗悖论的出现及其原因
第二节 医理为王,王者归来
第二章 医理的疾病观
第一节 疾病为何物
第二节 疾病的军事目标和行军路线
第三节 疾病文化的崛起
第三章 人体的自我治愈观
第一节 明阴阳、辨虚实
第二节、六脏六腑:人体的文官武将
第三节 十二正经:人体最重要的能源通道
第四节 十二正经,取决于胆
第五节 祛病健身,脾胃先行
第六节 中医六法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的经络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
第二节 儒家是中国社会的后天之本
第三节 儒家学说,牛刀小试
第四节 儒家学说遭遇致命一击
第五节 道家是中国社会的先天之本
第六节 儒家出名相,道家出强将
第七节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流弊
第八节 佛家文化是中国社会的污水处理厂
第九节 释迦牟尼佛的惊天一指
第十节 佛家文化的精华
第五章 人体疾病的医理分类
第一节 感 冒
第二节 巳 病
第三节 未 病
第四节 心 病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7-30 10:33 2楼
本帖最后由 龙:未填词 于 2013-7-30 21:23 编辑

第一章 医理为王,王者归来

现代医疗悖论的出现倒逼医理观念复兴,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医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医理为王,王者归来。


第一节 现代医疗悖论的出现及其原因

小城里一位有个性的理发师,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只给那些不能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问题是他自己头发长了怎么办?无论这位理发师如何选择,他都会破坏自己定下的规矩: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那他就属于自己规矩里所限定的那类人,所以,他就应该给自己理发;但是,如果他给自己理了发,他却又违反了自己定下的规矩。

这就是著名的罗素悖论,也叫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的出现直接导致了第三次数学危机,也引发了众多的数学家对这一问题的补救。这里要探讨的不是数学知识,如同理发师头发长了怎么办,我想问的问题是:医生病了怎么办?当然,现实生活中是不会出现理发师悖论,也不会出现医生悖论。医生病了可以自己治,也可以找别的医生治。这能算是问题吗?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这么想。若是不被耻笑的话,我还想再问一个问题:你生病了怎么办?如果你开始变得有点恼怒,有一点我敢肯定:你绝对不是医生。为什么?因为医生已经被我的第一个问题气昏了。玩笑开过,话归正题。小病找医生,大病住医院;病轻要吃药,病重就开刀,这就是天经地义。但是,这里我想轻轻地问一句:从来如此,便对吗?大家都这样,便对吗?

亲爱的朋友,请你用冷静的目光审视一下:一边是医疗科技日新月异、医疗产业突飞猛进;一边是就医人群日益庞大、疾病种类层出不穷。这种医疗现象说明,现代医疗治愈疾病的水平并没有随着医疗体系的快速发展而相应提高,相反还有反方向发展的趋势。与其说是因为就医人群的日益庞大,才使得现代医疗产业出现突飞猛进。不如说是日益庞大的就医人群支撑了现代医疗体系,为现代医疗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利益基础。商品化社会,利益主导一切。任何的医疗机构,它首先是企业。追求盈利而不是破产,是其本能;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最大限度追求利润,是其经营之道。拿餐饮产业和医疗产业来比较一下:餐饮产业要想长久,没有一批数量稳定的回头客吃货队伍支撑,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餐饮产业就必须要求提高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医疗产业同样也需要一批数量稳定的患病队伍支撑,这是二者的共同点;不同之处在于,对医疗产业而言,提高医疗技术就意味着患病队伍的减少,意味着利润下降。这就是医疗产业不同于别的产业的地方,这就是医疗行业在市场化后变成医疗产业的经营与治疗之间的矛盾。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身体不好,根源其实就在于你的意识中有许多对生命和健康错误的认识存在。而你根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些错误的认识是相关的社会文化长期对你洗脑的结果。尤其是当今社会,已经彻底陷入片面追求物质财富最大化的泥潭。医疗广告遍布大街小巷,占据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手机短信、网络、论坛、微博等传统和新兴媒体。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完整的医疗产业链和由此繁衍出来的为之服务的医疗文化,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了每个人,令你无处可逃。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医生悖论,但是确实出现了医疗悖论。当然,狡猾强大的医疗文化会给出许多貌似科学合理的解释,但对于这些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不能改变客观存在着的医疗悖论的说法,我只能把它归纳到深度洗脑的范畴。现代医疗技术已经被捆绑在产业资本的战车上飞速疾驰,渐行渐远。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医疗技术已经沦为产业资本巧取豪夺经济利润的工具和奴隶,和救死扶伤、祛病健身的职业道德越来越背道而驰。

除了受到医疗产业片面追求利润并以相应的医疗文化宣传来为之服务的影响之外,现代医疗悖论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医理的缺失。西医没有医理,西医学说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如果勉强算有的话,西医学说的医理只能是尸体医理。用尸体医理指导活体生命的治疗,以静治动,以死治生,结果注定必然是悲剧。所以,西医对病理的分析,看上去更象是在患者自述之后,对其病症做出进一步的描述。而其所做的描述也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专业术语,令常人晦涩难懂。西医的治疗也只是局限于消灭症状,擅长用导弹打蚊子,通常是连患者体内的疾病因子和与疾病作战的有生力量一起消灭,其对人体破坏性治疗的效果异常显著。医者父母心,一病不治,医者之耻。感冒药目前至少有上百种吧,可是为什么感冒却越来越猖獗?上万亿的医疗资产,对付不了一个小小的感冒,这需要多低的智商才会相信它能治好大病?药不治病,药只能消除症状,这是最基本的医理常识。问题是这样的常识为什么不被大多数人知道?为什么有许多患者热衷于把药当饭吃?为什么医生总是喜欢给患者开药?为什么西医治疗大病的办法就是给患者换器官?

现代医疗悖论的出现,是医理缺失的西医在医疗产业化后大行其道的恶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医被逐渐边缘化了。中医的没落,除了有国际和国内医疗产业势力妖魔化的原因,主要还在于其自身发展受一师一徒的传承模式制约,更在于其几千年来没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理文化,使得原本通俗易懂、大道至简的医理常识变得越来越晦涩难懂。丢失了医理大道的中医,魂飞魄散,活动范围滑落到追求治疗方法的小术层次。一说起医生,大家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身穿白大褂的人,坐在一个干净的房间里,面对一个患者,或号脉开药方,或手拿听诊器侦测。这种大家司空见惯的诊所或医院的医生,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大医生还是小医生,他们除了称呼、级别高低之外,本质上没有不同,实质上都只是一个技术工人。有病上医院,有病找医生,受社会分工文化的影响,这种观念在人们的脑海里已经变得根深蒂固。现实中很难见到哪个人舍得把家产托付旁人,倒是这种把生命轻易托付给修理工的事情,反而成了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和公理。

不明医理,中医从业人员沦落为技术工人,治疗效果不显著,使得治病心切的患者看不到希望,敬而远之。本来是治愈疾病的中医医理鼻祖黄帝内经,被现代学者解读成了不以治病为目的的养生大法,这种养生文化的兴起,使得中医医理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所谓的中医西医之争也变得毫无意义可言,西医虽然先天医理缺失,但敢于高举治病的大旗,治疗效果不好,唯勇气可嘉。中医自毁长城,偃旗息鼓,靠着养生文化的麻醉剂自我陶醉,演绎着精神不倒的幻觉传奇,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生活。最无辜而又无助的是那些数以亿计的患者群体及其亲人,他们常年奔波于中医、西医之间,一次次满怀希望而来,又饱受失望而去,求医心切,求医心苦。但是,这些患者之中不乏久病成医者,他们是悟性较高的觉悟者。他们通过自我治愈的事实证明,中国传统医理文化从来就不是无的放矢、大而不当的养生文化,而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治病宝典。旧时王谢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们虽然出自草根,为社会主流文化所不容,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几条弱不禁风的小舟,但满载的却是慈航普渡的佛家功德,他们是中国传统医理文化回归的希望所在。

那么,中国传统医理文化的精华究竟是什么?她能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患者治愈疾病,走向新生?
2013-07-30 21:22 3楼
本帖最后由 龙:未填词 于 2013-7-31 14:33 编辑

第二节 医理为王,王者归来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必须明三理:医理、命理、地理。这三个里面,我觉得医理最重要。学以致用,如果连自己的身体都搞不好,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

医,源于易;医理,源于易理。易指易经,是群经之首,万道之源,中国传统文化的龙头。易经经过几千年的流传,草蛇灰线、延绵不绝。这种流传轨迹本身,也是遵守了易经所揭示的不易、变易、简易的宇宙万物运行规律。易经之所以被称为玄学、天书,不是因为她的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在于她所使用的思维方式和现在人们平常所使用的不同。易经使用的是取象类比的思维方式: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使用的这种取象类比的思维方式究竟是否高明、科学,争议也比较大,以至上升到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争论。对待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应该从常识角度去判断。

已故的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生前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观点,亡国了还可以再复国,而文化的灭亡,则会万劫不复。四大文明古国除中国外,其它文明都已灭亡。我们在赞叹中国传统文化包容并蓄的强大生命力的同时,是不是也不应该对隐藏在传统文化深处的思维方式妄自菲薄?中国传统文化用取象类比的思维方式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层次的定位,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这段话: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仁、义、礼、法、兵,由高到低七个层次,人体生命状态也是如此。一个疾病缠身的患者,他的身体状态就是处于兵这个最低层次。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体生命科学论述的专著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医道之书,是易理在人体生命科学领域的运用,易理在人体生命科学领域的运用即医理。黄帝内经是黄帝因为自身对医理的一些困惑,而求教于老师岐伯,并以问答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文字。黄帝内经的内字很重要,是医理的画龙点睛之笔。内有两层含义:一是患者自己,二是患者的身心内部。祛病健身的方向是内求,而不是外求。患者是自己最好的医生,这是天地间最大的医理。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患者若不自救,别说神医,就是老天也救不了你。黄帝内经中有句话: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这句话就是医理的硬道理:每个人首先要学会给自己当医生,不先把自己的疾病治愈,把自己的健康调理好的人,没有资格给别人当医生。如果以这个标准衡量,世界上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是医生?一个连自己的疾病都束手无策的人,凭什么敢给别人治病?治不了自己的病,但能治愈别人的病,这样的道理能讲得通吗?

黄帝内经是医道之书,医道如佛道,自渡渡人。黄帝内经是自救救人的经典巨著,那种把黄帝内解读为养生宝典的观点,是对她的误解和捧杀。如果说黄帝内经只适合养生而不能治愈疾病的话,那她根本就不具备存在的意义和流传的价值。黄帝内经中有如下一段话: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就是世人误读黄帝内经只适合养生而不能治病的地方。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主流文化的解释是这样的:没病的时候可以去找中医聊聊养生,病了就不要去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没病才治,有病了就不治,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奇葩的大夫?如此解读中医经典,读书读到这般田地,真是害人害己。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和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类同,追求得都是最高境界。没有人因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就认为孙子兵法不是兵书,不能用于打仗。一将功成万骨枯,只有威名远播的将军,才能另敌人闻风丧胆,不战而败;只有百战百胜的将军,才具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资格。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在阐述兵家的道义:战的目的是为了不战,正义的战争是为了消灭侵略者,是为了维护人类和平。士兵只有经过战火的洗礼,才有可能达到将军不战的境界。患者只有经受自我祛病的磨难,把已病当菩提,当修行,才能超凡入圣,达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层次。

世人如果只是误读了黄帝内经中关于已病和未病的论述意思,还算是小问题,大问题怕是在于认错了字。有心人如果仔细去看一下黄帝内经素问的王冰版本,那里分明不是已病,而是巳病。原文是这样的:是故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巳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其实黄帝内经中所谓的巳病和未病,都是围绕午病来说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是中国上古传统文化用来描述天地阴阳二气,在一年十二个月和一天十二个时辰当中的具体变化。一天当中的中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为午时,相当于一年中的夏至。午时是心经当令,也是患者体内阳气超越顶峰、一阴来复的时候。患者此时应该适当休息,养一养初生的阴气,为即将到来的冬天打一个提前量,使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午时的前一个时辰是巳时,后一个时辰是未时。巳时对应的十二消息辟卦是纯阳的乾卦,此时患者体内的阳气正处于迈向最高顶峰的时候。上医治病应以恢复患者的自我修复能力为主,所以巳时不用他治,患者体内阳气相对充足,巳时适合人体自我修复。治未病,治病的最佳时机应该选在未时。此时患者体内的阳气已过最强的巳时和午时,开始渐渐消退。但是患者刚刚午睡过后,身体经过休整,对于阳退阴长的变化已经有所适应。选择这个时候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体内的阳气顺利撤退,帮助患者机体提高应对阴气即将全面强势来袭的能力。所以未时是治病的最佳时机,目的在于通过帮助患者的身体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在春暖花开的时候能生起更多的阳气来自我治愈。故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黄帝内经首先是从治病的最佳时机来论述上医治病的原则。

人体五脏中脾的生化功能是人体日常活动所需能量的后天唯一来源渠道,人体生病就是先从脾气变坏开始的。脾对应的是十二地支的巳,脾病即巳病。人的脾气为什么会变坏?这和小肠有着很大的关系。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主要功能就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受盛化物是接纳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食物;泌别清浊则是将胃消化后的食物区分为清和浊两部分,精华部分由脾转化为血气,糟粕则下降入大肠。小肠上连胃,下接大肠,食物的二次加工主要在小肠内进行。小肠对应的是十二地支中的未,小肠病即未病。小肠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决定了胃气、脾气的好坏,小肠有病会直接影响到脾胃。小肠五行属火,脾胃五行属土,火生土,相对而言,未病是胃病、巳病的本。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这正是黄帝内经中对治病务求其本的医理原则的具体阐述。治未病其实是为了治巳病,治未乱更是为了治巳乱。巳乱的源头是未乱,圣人不治巳乱,治未乱,此乃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心和小肠相表里。心为君主之官,不受邪气。心有邪气,会拿与之相表里的小肠出气,小肠受气受多了,会出现问题。小肠未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小肠对于心君的出气筒作用就会丧失,会使心君受邪,此谓心病。除了未病,巳病也与饮食不当或不规律、无度等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而脾胃本身并不具备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能力,只有人体的君主之官心才具有这种能力。五脏中的心五行属火,脾五行属土,火生土,心为脾之母。治小肠未病既是为了治脾巳病,也是为了防止心病,是为了防止子病累母的情况出现。

是故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这段话出自黄帝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篇。心藏神,调神即调心,而调本身就有调整、纠偏的意思,远非养之抽象,已是有针对性的治愈。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这是人体百病的治疗原则。黄帝内经强调治病务求其本,这个本不是巳病,而是未病、心病。未病若不及时治愈,心病就会如影随形。心病就是黄帝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所说的病已成,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本身就有很强的自我治愈能力,但前提就是心神不能散乱,心不能病。心若是病了,人体内部就会群龙无首,失去统一有效的调度,各自为战,陷入混乱,此所谓心病造成的乱已成。而这种局面恰恰就是侵入人体的疾病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这也是黄帝内经中圣人治未病,不治巳病的原因。圣人不治巳病,是不见病治病,不直接治。在人体和疾病的战争中要坚持以我为主的打法,不能被疾病、不能被对手牵着鼻子走。治巳病要从治未病入手,是上医治病时采取的逆取守势、以守为攻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在人体和疾病的战争之中的具体运用。

黄帝内经是医理的经典巨著,医理的治疗原则以自我内治为主,医疗外治为辅。现代医疗悖论的出现,就是因为违背了这个医理原则,主次颠倒,本末倒置。身为炎黄子孙,不懂黄帝内经,连自己的身体都调理不好,真是人生最大的耻辱;作为现代读书人,不明医理,即便著作等身,也是枉然,辜负了青灯黄卷。

医理源自易理,易经首卦乾,自古人生第一卦。茫茫宇宙,人应该安身立命于何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就在于她对人在宇宙中的定位。人是天之骄子,自然的精灵。镌刻在两千多年前雅典神庙石柱上的是这句话:认识你自己;释迦摩尼说佛法难闻,人身难得。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五千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诞生之日起,高举的便是人文精神的旗帜,你算算,这比中世纪末期欧洲的文艺复兴要早多少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医理意义,就是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中的这句话: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果说黄帝内经是医理之王,那么这句话就是医理之魂。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健康和疾病,同样如此。健康和疾病,走的是同一条通道,不同的是方向相反:虚邪贼风,避之无时,声色犬马,真气逆之,精神外攻,病即来之。中医界流传着一句话:得中而治。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得了病,他只要注意休息,保证营养,就相当于找了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宇宙大天地,人身小天地。人体本身就有治病的大药,一切神通变化,悉自具足。患者只需提供一个恬惔虚无的环境,身体内部治病的能量自然便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祸兮福之所倚,疾病缠身,固然痛苦万分,但未尝不是件好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人生的大任是什么?祛病健身,找回迷失的自我。

人原本是自然的花朵,科技的发展社和会活动的日益频繁,如寒风苦雨,使之被摧残凋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个最基本的起居规律都被颠覆,人体连生产血气能量的时间都没有,不生病才怪。现在的年轻人,夜生活异常丰富,即便晚上不出去玩,也是沉迷于网络,很晚才睡觉;夏天吹空调,喝冰镇饮料,寒气堆积于脏腑,坑坑洼洼的脸上长满疙瘩,真是惨不忍睹,不堪回首。科技在进步,人体在退步。人体的退化危机从根本上讲和科技高速发展无关,而是由于人体长期不遵守自然规律造成的。社会文化在唯利是图中快速堕落,人身处其中很轻易就会迷失自我。身体的疾病还只是迷失自我的开始,如不及时处置,强迫症、抑郁症、人格分裂等各种心理疾患马上就会接踵而至。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要我说的话,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必然有一个病人,尤其是必然有一个心理疾病的患者。许多家庭貌似没有病人,但关系不和谐,其实是家庭成员里有隐形心理病患者存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身体,干什么也干不好;没有一个好身体,任何的成功都会失去意义。面对疾病,患者要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这个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寻找回失去的健康,全靠我们自己!
2013-07-31 14:36 4楼
本帖最后由 龙:未填词 于 2013-7-31 14:54 编辑

第二章 医理的疾病观

疾病的本质是什么?疾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疾病进攻人体的行军路线和军事目标是什么?患者应该树立怎样的疾病观?患者如何赢得与疾病的战争?中国传统文化与疾病文化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第一节 疾病为何物

疾和病属因果关系,疾是因,病是果。疾这个字,由病字旁和一个有的放矢的矢字组成,是指由外部射来的箭。外部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自然界五光十色、神秘莫测。大到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运动,小到分子、原子、质子、中子、量子、夸克等微观粒子活动;动如风雨雷电、春夏秋冬、飞禽走兽、海洋生物等,万类霜天竞自由;静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自然界是个巨大的能量场,她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会给人体造成很大的影响。风霜雪雨、电闪雷鸣都会给人体带来伤害,尤其是四季转换的时节,体弱的人就很敏感。日常一日三餐食用的主粮和副食,肉类禽蛋,蔬菜水果等,都是自然光合作用生产的能量体,各具特色,如果选取不当,就会疾从口入。人是情志类高等动物,喜欢触景生情,但更多时候极易变成触景伤情。自然界有多少种景色,就等同于有多少只箭。随时随地,箭在弦上,引而待发。

如果说自然界的疾是明箭,那么来自人类社会的疾就是暗箭,更加难以防范。暗箭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生活的压力,这个比较好理解。二是社会负面文化,比如医疗广告,医托、药托的虚假宣传,以推销保健产品为目的的养生文化;以潜意识情绪宣泄为主基调的文学作品,低俗泛滥的色情文化和影视作品,宣扬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附庸风雅之徒贩卖的心灵鸡汤文化,某些背离教义、妖言惑众的所谓宗教信仰文化;还有建立在金钱至上的扭曲变态的社会道德和伦理等等。三是来自于社会人群以及亲朋好友的人际关系。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朋友之间互倒垃圾式的倾诉。

有些外部射来的箭,人体会本能地闪躲,比如下雨打伞,天寒加衣。有些暗箭则很难防范,人体就会中疾而病。战国时代的荀子给病下过一个定义:性伤谓之病。食、色,性也。食指的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消化系统,色指的是先天之本———生殖系统。这两大系统是人体机能的基础,最容易受到攻击,如果中疾被伤,就是病的开始。

有经验的中医给患者诊病,首先就是看舌头、问二便,其实就是观察这两大系统有无异常。通过这样简单的望诊,可以判断出人体内部疾病的传导情况,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其实暗合著名的黑箱理论。所谓黑箱,就是指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状态的系统,比如人体就是这样的系统,只能通过信息的输入、输出来确定其内部结构和活动状态。黑箱方法从综合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即使我们不清楚黑箱的内部结构,仅注意到它对于信息刺激作出如何的反应,注意到它的输入———输出关系,就可对它作出研究和判断。

关于病的定义,求医不如求己的作者中里巴人老师有一个生动形象的解释:病字里面是一个丙。在中国文化当中,丙是火的意思。在五脏里面,丙又代表心。所以,丙火又可以叫心火。心里有火,人就得病了,就这么简单。我倒认为不这么简单。心为君主之官,既然是一国之君,他的火从何而来?风不调雨不顺,国不泰民不安,身体内哪个脏腑出了问题,都会使心君有火。不是说心里有火,人就得病了;而先是身体得病了,心里才有火。十一脏腑哪个有了病,都会使心这个君主之官出火。心火如果无处可宣发,心就会得病。黄帝内经中则把心病当作病已成、乱已成,已是非寻常草药可治之病。心是百病进攻人体最后会师的终点,人体无论正常或非正常死亡,都是以心脏最后停止跳动作为生理上的标准。

解铃尚需系铃人,心病还需心药医,红楼梦中曾引用的这句话原本出自佛家禅宗的指月录。南唐时金陵清凉寺有一位叫法灯的和尚,有一次主持法眼禅师讲经说法时问寺内众和尚:谁能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铃铛解下来?众和尚再三思考,都回答不上来。这时正好法灯和尚走进来,法眼禅师又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法灯和尚一听便不假思索地答到:只有那个把铃铛系到老虎脖子上的人,才能铃铛解下来。法眼禅师听到这样的回答,非常赞赏。这个禅宗公案对于患者的指导意义在于,患者自身的疾病,都是患者自己系到老虎脖子上的铃铛,要想解下铃铛,祛除疾病,也只能靠系铃人自己,而不是一味地依靠别人或医疗器材。病由心生的道理固然不错,但远水难解近渴。更何况心在哪里也是一个大问题,自当年释迦牟尼佛七处征心、八还辨见至今,世上能自证心之所在者也是凤毛麟角。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病由心生、心病还需心药医,类似如此的大道理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反而会变成空洞无物、大而不当的自我治愈的认识误区。治病本就很难,自我治愈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了解自己、了解疾病这些简单的事情开始入手,已经是开启了自我治愈的大门。

疾病是人体生理和心理与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气相求的结果。同气相求不难理解,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狼狈为奸;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盛开的鲜花会引蜂招蝶;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黄帝内经中对外邪与人体之间的同气相求有这样的描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猝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人体里如果没有疾病军团潜伏的奸细做内应,外邪面对人体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想要入侵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体生命从孕育时就先天继承了父母家族的疾病遗传基因,出生的时候,婴儿嘴里还会含有胎毒。由于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相关的清理措施也被忽视,接生动作不当,会使出生时候嘴里所含的胎毒进入婴儿体内。所以有些孩子从出生起就体弱多病,除去遗传,胎毒就是另一个最大的因素。疾病文化是人类文化中的特洛伊木马程序,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言行都程度不同地被这个特洛伊木马程序所操控。在特定的环境氛围,生病有时会有好处和必要性,有时疾病间谍会潜入人体心理,借势发力,在人的意识中幻化出一个个温柔的陷阱,诱导生理生病。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健康和疾病又何尝不是如此?天行健,人以自强不息而行健得康,此谓健康;天有疾,人以自暴自弃而中疾得病,此谓疾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健康和疾病在人体的舞台也是这样依附,更替以时。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治疗是典型的断箭疗伤,即便是今天的西医,医疗科技发达到对脏腑可以随意切换,也无法改变其仍然处于治症而非治病的层次。比如对风寒感冒的治疗,感冒药虽然可以消除感冒的症状,暂时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是进入人体内的寒气并未得到清除,反而深入脏腑潜伏。如此重复几次,人体内部累积的寒气会越来越多。集结到一定时候,寒气就会对脏腑发起攻击,直至攻陷占领。即便西医换掉坏死的器官,但寒气还在体内,重新集结之后,还是会继续对脏腑发动新一轮攻势。疾病本来是宇宙间的能量,因为同气相求的原因,误入人体,造成人体机能出现异常。疾病既然是能量,必然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只能被分解转化,排出体外,而不能被简单地直接消灭。冤有头,债有主。病既然是患者亲自请来的,最终也只能靠患者亲自送走。请神容易送神难,但在疾病带来的痛苦和死亡面前,何以言难?

疾病本就是不速之客,未经主人邀请便擅自闯入,闯入之后更不安分,还想把主人赶出去,霸占患者的身体。这种私闯民宅的行为在美国法律中规定可以无责任射杀,患者的正当防卫行为具备先天的道义。患者祛除疾病就是卫国战争,患者和疾病之间是反侵略和侵略之间的斗争,双方都没有任何可以妥协的退路和商量的余地。战斗从疾病闯入人体的时候就已经打响,患者除了拿起武器,勇敢地起来战斗这一条道路可走,别的都是亡国之道。敌人都打进来了,还谈什么养生之道?这样的养生之道不就是抗战时期曲线救国的汉奸文化的翻版?不就是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宋明理学之后盛行的犬儒主义?

既然自我治愈、祛病健身是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患者首先要学会区分战斗和战争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战争是由大小无数的战斗组成,战斗的目的在于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战斗可以为战争造势,但不是决定战争最终成败的必然因素。这样的例子古今很多,楚汉争霸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战争范例。一个是百战百胜、勇猛无敌的西楚霸王项羽,一个是屡败屡战、打不过就跑的汉中王刘邦,双方较量的结果却是项羽最终中了十面埋伏之计,被刘邦大军围困至垓下。四面楚歌声中,项羽被迫率领八百士兵突围,因深感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中国人民解放军自创立以来,虽然在无数的战斗中有胜有败,但却创造了反围剿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五大战争不败的奇迹。患者与疾病之间的战争,是以把疾病从体内驱赶出去为目的,而不是要把疾病困在体内全部消灭干净。西医治病就是违背了这场战争的目的,全部治疗行为都是在围绕杀死疾病来进行。西医的治病行为变成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乐杀人,杀红了眼,以至于连人体自身的抵抗力量也一并歼杀。这种只见战斗,不见战争的短视,徒逞匹夫之勇,赢了无数战斗,却输了整场战争。治疗结果正如老子所说的一样: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患者如果能认真阅读一下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文中的日本侵略者就是疾病,人民就是身体,那么患者该如何指挥这场反侵略战争?无疑,八年抗战的持久战战略就是治愈疾病最正确有效的医理常识,盲目乐观的速胜论和消极悲观的投降论,都是错误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患者不管如何求医心切,首先要敢于直面严酷的现实,明白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理,那就是生病的趋势一旦形成,要想改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是那些长期服药的患者,更不能突然停止服药,这不是因为服药有多重要,而是尊重习惯的重要性。当服药成为习惯,这也是一种趋势,要想摆脱药物的危害和束缚,只能跟着身体的感觉,循序渐进,绝不能有一戳而就的想法。楞严经中说,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递尽,就是这个意思。患者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无论自己是哪个领域的佼佼者,但现在病了,就是一个普通的患者。如果掌握了正确的医理和有效的方法,疾病就变得一点也不可怕。疾病来了正好修行,自我治愈的过程就是超凡入圣的最佳时机。患者要多学习黄帝内经,面对疾病,反观内省。不能把康复的希望和信心完全寄托在职业医生的身上,也不能完全寄托到医疗技术和医疗产品等医疗手段上。更不能终日沉浸于亲朋好友营造的关心和同情的氛围中,自怨自怜。

以取象类比思维方式思考,疾病侵入人体和外敌侵略国家相似。纵览古今中外的外敌入侵战争,攻城掠寨只是军事手段,最终都是以掳获国君、改朝换代作为最终目标和胜利性标志。疾病侵入人体也是如此,也是有军事目标和行军路线。
2013-07-31 14:39 5楼
第二节 疾病的军事目标和行军路线

疾是宇宙间各种不同的能量,这些能量在时空中游荡,随时都在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寄生,繁衍发展,机缘巧合的话,就会进入人体。人体内部也是个能量场,对这些外来的能量本能上视为外敌,会自发地进行反抗和驱赶,这种现象就是病症,病症就是人体内部进入战争状态的信号。

疾病侵入,最终目的是占领人体。对疾病而言,最快结束战争,迫使人体放弃抵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占领人体的心脏,重创人体的最高领袖心君的意志。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后期,美军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放了一颗原子弹,迫使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随后下达了停止抵抗的命令。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以精锐之师,采取蛙跳的非常规行军路线,长途奔袭,孤军深入,直捣黄龙,快速攻占巴格达,活捉了萨达姆。伊拉克战争能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结束,和美军战前制定的斩首行动的军事目标有很大关系。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对于人体而言,无论哪个器官出了问题都不算最可怕,最可怕的是心窍蒙蔽。儒林外史中有一个范进中举的故事:出榜之日,范进听到自己中了举人,大喜伤心,痰迷心窍,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被人用水喷醒后,不停高呼我中了,满街疯跑。后被随即赶来的老丈人胡屠户,凶神恶煞地打了一个大嘴巴打晕,醒后吐出几口痰,才慢慢恢复正常。黄帝内经把心智摆在人体首位,为人体自我治愈的医理之路指明了方向: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人无论身患何病,只要没有重创心智,理论上就存在自我康复的可能。疾病侵略人体的行军路线,始终是围绕着如何快速有效地攻击人体心君的军事目标来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首先攻占广州。由于受到民间力量的顽强抵抗,他们没有采取从内陆深入进攻满清帝都北京的行军路线,而是充分发挥自己舰尖炮利的优势,从广州开始,沿着漫长的海岸线北上,一路几乎没有遭遇抵抗,最后抵达距北京仅一百七十公里的天津大沽口。后攻占了大沽口,进入紫禁城,火烧圆明园。

自然界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进入人体,就成六邪,六邪可算是疾病自然界军团的六只不同兵种的虎狼之师。 黄帝内经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并专门为之开了一篇专题风论篇。风邪的作战特点是善行不居、轻扬开闭。风邪来去疾速,居无定所。轻风飞扬,主动攻击性极强,喜欢攻击人体前面和上部。短暂滞留于皮肤之间,擅长切断卫气与脏腑之间经络能源通道,使腠理开闭功能瘫痪,被风邪所控制,使人体出现寒热症状,为别的疾病军团兵种进攻人体创造战机。寒邪喜欢进攻人体的背部,而背部主要就是督脉和膀胱经,寒凝血滞,寒气积久会变成内热,寒热交织,百病丛生;湿邪擅长进攻下体;暑邪是火热邪神;燥邪易伤肺,传导至大肠,会出现便秘;热邪易伤肝,会引起许多出血的症状,如吐血、便血等。六邪之间还会出现多兵种联合作战攻击人体的情况,黄帝内经中也有一篇专题痹论篇。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和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关于疾病入侵人体的行军路线,黄帝内经灵枢的百病始生篇中有专门的论述。即由表及里,先进攻皮毛,接着是络脉、经脉,然后兵分两路:一路进入输脉、伏冲之脉;另一路进入肠胃,驻扎于肠胃之外的膜原、血脉,日久成积。

从疾病入侵人体的行军路线,我们既可以清晰地看到外邪的军事战略,也可以由此证明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子关于性伤谓之病的疾病定义的正确。疾病入侵人体的军事目标虽然是攻击人体心君,但面对人体异常强大的防御体系,它也制订了相应的军事战略。从它入侵的行军路线,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它首先攻击占领的就是人体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中的胃和膀胱。外邪为什么要首先攻击人体的胃和膀胱?就是为了抢占军粮——血气。输脉又名足太阳之脉,和膀胱经有关;伏冲之脉为经络之海,又名血海,二者都与人体生殖系统关系密切;胃为谷海,又名气海,食物经胃部消化加工,清者变成营气,浊者变成卫气。

人体具有与生俱来的网状防御体系,其防御体系以保护心君为中心,以经络为主网和无数的经络分支为辅网结成能量通道,有文官经济管理和武将军事防御两大指挥系统,有宗气、元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无数士兵,如蜘蛛结网一般,层层设防,步步为营。这种天然浑成的网状防御体系,其防守能力是异常强大的,这就使得外部六邪很难直接攻击到居于防御体系中心位置的心君。所以人体疾病出现的过程是长期形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是由于人们对疾病入侵集结的过程熟视无睹,更在于许多人不明这些医理常识,把人体防御体系正常自卫时出现的病症错当成病,胡医乱治,饮鸩止渴,如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所以才会发出病来如山倒的感叹。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道理?生活中这样错误的医理常识被一辈一辈地流传下来,还在继续往下一辈传。人生病正常,不生病反而不正常,总而言之,生病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很少有患者明白生病是自己防卫不当造成的,把生病的原因归结于地生五谷,天有四季,唯独把自己排除出去。黄帝内经不是当头棒喝了吗?: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患者为什么总是喜欢怨天尤人,而不去审视自己的行为?既然敢把铃铛挂到老虎的脖子上,为什么就没有勇气把铃铛亲自解下来?患者助纣为虐,自己把疾病请进来,感到不适了就去找医生解决。问题是连你自己都不珍惜自己的健康,视自己的生命如儿戏,凭什么要求医生对你的生命负责?凭你掏了看病的钱吗?我身边的许多所谓的成功人士,都是终日奔波于商海,恶意透支身体,玩得都是先拿命换钱,生病了再拿钱换命的游戏。问题是自己都不要命了,谁又能拦得住呢?命能换来钱,钱却换不来命,钱本草,世界上哪有可以用草木交换生命的好事?

钱本草是唐朝名臣张说的一篇奇文,区区二百余字便把钱的性质、利弊、积散之道描写得淋漓尽致: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钱本草,这么浅显的道理,世人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被人规劝时也只哈哈一笑,不以为然。这其实是受了社会疾病文化的蛊惑,心窍蒙尘,被欲望钳制的结果。有一首叫不足歌的民谣对人的欲望阐述的非常深刻: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了田地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当了县丞嫌官小,想要朝中挂紫衣。五品六品不嫌高,三品四品却嫌低。当朝一品为宰相,还想面南去登基。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人心不足蛇吞象,不种善根费心机。若要世人心里足,除非南柯一梦兮。
2013-07-31 14:50 6楼
本帖最后由 龙:未填词 于 2013-7-31 23:57 编辑

第三节 疾病文化的崛起

疾病侵略人体自古以来有两大主战场,除了以上所说的人体机体与自然界六邪的生理战场,还有一个隐形的战场,就是人类文化和疾病文化的心理战场。

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是疾病文化传播的历史,二者在文化领域的交锋,自盘古开天辟地,一直延续至今。疾病文化的传播混杂于人类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没落史,其实就是疾病文化的崛起史。自有统治者以来,文化就被统治阶级利益化,沦为统治阶级巩固权利、奴化民众的洗脑机器。中国传统文化被阉割得支离破碎,诸子百家各家的核心要义也被曲解得面目全非。五千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诞生之日起,高举的便是人文精神的旗帜。儒家宣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延伸出来的家国一体思想,使古代的皇家利益与百姓利益高度重合,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但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尤其是过于强化三纲五常,成了对儒家思想的断章取义。自此,儒家思想沦为儒教,成了封建统治者统治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后来以存天理、灭人欲的宋明理学兴起为标志,儒家的人文思想彻底被颠覆。儒家被统治阶级肢解阉割,完全沦为培养奴才的洗脑工具,至此,犬儒主义开始大行其道,其祸害滔滔不绝、延绵至今。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偏重于人体生命研究的分支。道家本来就是研究人体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科学文化,但却被政客解读为拨乱反正的权谋之术。美其名曰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本质上却是挂羊头卖狗肉,说得是一套,做得是截然相反的另一套,这哪里是中国传统文化?分明就是典型的人格分裂症。

儒家亚圣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黄帝内经也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认为病已成而后药之,犹渴而凿井,不亦晚乎?由于精神没有内守,使得人体的防御系统出现漏洞,被疾乘虚而入,导致人体出现病变。所以疾病的治愈最终只能依靠患者的精神内守,才能从根本上给予解决。药只能消除症状,减轻病痛,并不能祛除病根。这样简单明了的医理,应该给患者宣传清楚。比如寒气进入体表,人体就会出现打喷嚏、流清鼻涕、发烧等感冒症状。这其实是正邪交锋,人体自动祛除寒气的表现。此时若感觉不适,可以喝一杯热的生姜红糖水,或喝一碗煮过葱段的热开水,这样可以帮助身体把风寒更彻底地排除体外。但医生此时必定会给患者推销感冒药,患体虽然可以借药力及时消除症状,但部分寒气很有可能就此被封存在体内,慢慢就会深入脏腑。这样经过多次重复,寒气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脏腑发起攻击。为了产业利益,现代医疗文化把生病必须吃药、必须输液打针、必须化疗、必须动手术、必须换器官这样的观念,宣传成了社会公理。互联网上更是网络水军横行无阻,到处充斥着中医是伪科学、必须废除中医的言论。

社会功利文化是疾病文化崛起的生力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只要有权有钱,就有社会地位,就有话语权。在这种丛林文化笼罩之下,社会上的许多所谓成功人士,其实都是诛人诛心的心理病患者。我有一个大学同学,经商多年,豪车别墅,算是小有所成。有次饭局,酒酣之时,他总结了自己成功的经验,就一条:做人好!当时我就下意识问了一句:你的意思是说,那些在商海里失败的人都是因为人品不好?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对!未学做事,先学做人,这好像也是一种被公认的社会文化。我倒觉得做人和做事,哪个先哪个后,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难有定论。我只是对我的同学这种运动员兼裁判的思维方式感兴趣,我禁不住想问一个问题:假如雷锋同志下海经商,结果会怎样?我这个同学的认识,是典型的诛人诛心思维模式,在人群中很具有代表性。这是一种很严重的心理病,必然有对应的身病。事实上是,我的这个同学虽然很注意锻炼,但身体每况愈下,面相苍老,稍微运动就腰疼,严重肾亏。

权威观点认为:19世纪是传染病世纪, 20世纪是躯体疾病世纪,21世纪是精神病世纪。从生理攻击到心理攻击,从对脏腑攻击致病到对心君攻击致病,思考一下疾病对人类的跨世纪攻击路线,你是否感受到疾病文化的崛起正在渐行渐近?

疾病在宇宙中存在的历史比人类文明史要长,佛家所说的万事万物成、住、坏、空的必然过程就是疾病作用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解决个体疾病和社会疾病而诞生的文化,世界三大宗教文化,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无不都是这样的文化,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健康文化和疾病文化之间斗争的历史。佛教自释迦牟尼佛创立之初,标榜宣称的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生老病死,离苦得乐的宗旨。伊斯兰教的复兴者穆罕默德曾经说过,信士的遗失物,无论在哪里发现它,信士必当拾取;求知对穆斯林男女都是天命;求知须从摇篮到坟墓;教育孩子一次,强于施粮一升。基督教提倡包容、进步精神,号召自由、民主、仁义、义气与道义。消除内心的不良欲望,对犯下的过错和自身的罪恶进行忏悔,净化心灵。

世界三大宗教的出现都是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基础,其宣扬、说教的内容不是无的放矢,都是针对其所在社会存在的疾病现象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开出的药方。礼崩乐坏、道德水准滑坡、社会群体事件、动乱、战争等,都是社会疾病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强烈信号。社会疾病往往混杂于社会文化之中,以文化的方式传播扩散,通过慢慢渗透、占领社会人群的思想和思维,和侵入人体生理的自然疾病互相呼应,以达到控制社会和人体资源的目的。二战时期的纳粹疾病文化就是典型的范例。纳粹元首希特勒本身就是一个焦虑症、强迫症、臆想症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纳粹疾病文化选择他做代言人与此有着必然的关系。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的党徽是一个逆时针旋转四十五度的卐,这和佛教向右旋转的吉祥符号卍方向截然相反。其实无论卐和卍,都是念做万字的一个符号,本身并不具备太大的能量,主要在于选择它的人或组织如何演绎。毋庸置疑的是,自希特勒的纳粹党之后至今,社会组织中再没有敢把卐这个符号作为标志确是不争的事实。

日本的樱花文化对大和民族的性格塑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此所谓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樱花。樱花的生命十分短暂,素有樱花七日之说,边开边落是樱花树的特征。樱花的壮烈还在于其怒放那一瞬间的壮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和日本人推崇的敢于牺牲的武士道精神也十分神似。樱花文化对现在日本年轻一代的人生观影响也非常大,他们中的许多人就认为人生应该如同樱花一样,在最灿烂的时候凋零,这种影响造成的死亡、颓废、无奈的气息非常浓厚,远不如老子道家的功成名遂身退的天道文化转化的高明、自然。同样是关于植物的文化,中国人则独爱竹、梅、松岁寒三友。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毛泽东的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陈毅的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是美国餐饮文化的代表,近年来,这几个美国餐饮巨头在中国市场扩张的脚步异常迅速。这些油炸食品和碳酸饮料,给每个习惯于传统饮食结构的中国家庭带来的冲击力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对成长发育中的中国孩子的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中国的饮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药食同源、药膳同功。中华美食的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皖等流派,都是密切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人文特征,精选相应的食材发展而来。

鲁菜能居八大菜系之首,又是北方菜系的代表,多少和圣人孔子有些关系。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关于饮食总的原则: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主粮不能局限于精粮,五谷杂粮都要吃一些;鱼和肉不能局限于精肉,要肥瘦搭配。孔子特意还总结了饮食的十二个细分原则:一是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食物腐臭变质,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二是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食物的颜色、气味变了,不吃。三是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烹饪不当,如把不该搭配在一起的食物搭配在一起,或不熟,或焦糊等不吃;不是时令的季节性蔬菜不吃。四是割不正不食。野蛮屠宰的不吃,原因是动物因不正确的屠宰方法造成过长时间的痛苦,体内会大量分泌对人体健康不利的毒素。五是不得其酱不食。佐料的比例放得不恰当不吃。六是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肉可以多吃,但不能超过主食的量。七是唯酒无量,不及乱。喝酒没有限量,以不醉为标准。八是沽酒市脯不食。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肉不吃。九是不撤姜食,不多食。每餐必有姜,但不多吃。十是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也。对于肉类要尽量在新鲜的时候食用,不新鲜的肉不吃。十一是食不语,言不寝。吃饭的时候不思考问题,睡觉时不多说话。十二是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虽然日常以蔬菜为主,但饭后水果也必不可少。川菜多麻辣,就是针对当地气候潮湿,阳光很少,不吃点辣的东西很容易得风湿类的疾病。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汤是广东饮食文化的全部底蕴,更是广东省男女老少们日常生活的幸福源泉。夏天喝清凉的冬瓜薏米赤小豆煲排骨汤可以降火,冬天则要喝滋补的花旗参炖鸡汤去寒,这些都与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有关。

疾病文化更是存在于社会的人际关系之中,整个社会以物质利益为轴心,结成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关系网。每个人如同蜘蛛一般,每天穿梭于各种关系网络之中,疲于应付,苦心维系。请人吃饭是最基本的编织和扩大关系网络的手段,民以食为天,吃饭和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比请吃饭更能显示诚意的示好方式了。于是饭局便成了社会成功人士或追求成功人士的温柔陷阱,被人请吃饭固然主动,但大都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整个饭局下来,心思都用到了谈话的内容上了,除了装了一肚子酒精需要肝脏慢慢分解,吃什么都是味同嚼蜡。食不语,吃饭的时候不思考问题,孔夫子的这一条饮食细分原则显然是违背了。请人吃饭的更是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地赔着笑脸,生怕说错一句话坏了所托之事。如此吃法,已经超出了正常饮食的范畴,成了最伤害人体健康的日常疾病文化。婚丧嫁娶等社会活动最终都落实到了这样的饭局上,上礼随份子,成年人玩儿着幼儿园的孩子们过家家的游戏,俨然误以为就是周礼的复兴。这其实就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这种所谓的民俗文化是典型的自欺、欺人的疾病文化,参与者都沉溺于虚幻的气氛之中不能自拔,靠这些虚伪的场面支撑自己脆弱的心灵和好面子的虚荣心。曾经的礼仪大邦堕落到如此地步,真可谓是人神共愤。

在这样污浊不堪的社会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小学生过生日、过十二、毕业要搞谢谢师宴,搞来搞去都是吃。学而时习之,几次下来,对于其中的门道,孩子们自然变得熟知。校园文化成了校园社会文化,校园疾病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环境,儒家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但是整个社会环境都变得很糟糕了,孟子的妈妈如果身处当代社会,她又能往哪里搬呢?现在的孩子中,问题少年的比例非常高,单亲家庭和溺爱疾病文化是造成问题少年的两大罪魁祸首。现代社会年轻一代的离婚率非常普及,单亲家庭是造成孩子身心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计划生育的国策使每个家庭只能有一个独苗,溺爱自然就成了很难避免的事情。溺爱是一种不自觉的疾病文化,它对孩子能否养成自强不息的独立人格有着非常巨大的杀伤力。

社会疾病文化进攻人类心理的路线非常清晰,和其生理进攻路线相似。疾病生理进攻路线首先攻击占领的是人体最基本的两大系统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中的基础脏腑——胃和膀胱。社会疾病文化也是如此,兵分两路:一路进攻饮食文化,另一路进攻教育文化。
2013-07-31 16:55 7楼
但是,先生文中的一些观点,个人不太认同。如下:

1、【是故圣人不治病,治未病】,这样的观点也可以有自己的立论。但未必真的就是真相。至少我个人理解,先生的这种从时辰而论,文意被局限的很厉害。而且经文上下文之间也会【断气】,读来就会比较突兀。

2、【色指的是先天之本———生殖系统】,这个不敢苟同。肾是先天之本。但“生殖系统”未必是先天之本。所谓的“先天之本”,是说肾藏先天之阴阳。“生殖系统”不是。

3、【在五脏里面,丙又代表心。所以,丙火又可以叫心火。心里有火,人就得病了,就这么简单。】心里有火人就得病?心中若无火,又何以为“丙”而应南方火?呵呵,道家修行,也讲究“心火下炎、肾水上朝”的。人心有常火,便如灯之焰。心无火,灯无焰,则灭矣。

4、【风邪短暂滞留于皮肤之间,擅长切断卫气与脏腑之间经络能源通道,】卫气行于脉外,与经络干系不大。只有在入夜,卫气入阴的时候,才从少阴而入的。所以,先生所言“擅长切断卫气与脏腑之间经络能源通道”是不够精确的。

5、【寒邪喜欢进攻人体的背部,而背部主要就是督脉和膀胱经】,呵呵,太阳应少阴寒水之气,与寒邪是“同气相干”。寒邪并没有“自主选择攻击性”的。

6、此外,先生比类太多了,建议可以适当压缩。


呵呵,我的观点如此,未必正确,供您参考。希望早日看到更完美、更系统的力作。
2013-07-31 18:51 8楼
本帖最后由 龙:未填词 于 2013-7-31 18:54 编辑

第三章 人体的自我治愈观

中国传统医理文化的自我治愈观包括哪些内容?人体自我治愈的机理究竟何在?患者如何采取有效的自我救助,祛除疾病,走向新生?


第一节、明阴阳、辨虚实

翻看中医典籍,举目皆是阴阳虚实。本想一探病症,奈何满篇不知所云,看得头痛,无功而返,相信这是大部分读者的真实感受。传统医理文化原本是大道至简,通俗易懂,但流传至今,却成天书,晦涩难懂。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除了古代统治者禁锢民智、文化垄断,以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之外,还有就是受到行业师徒传承模式的限制。为了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很多真东西不会写到书上,这就是所谓的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即便是这些很关键的几句话,也是要到师傅临终之时,才把经受住考验的徒弟叫到床前耳语口授。

什么是人体的阴阳?什么是阴阳的虚实?不弄清楚这些中医界流传了几千年的基本概念,医理文化就无从谈起 要谈也是在以讹传讹。台湾的吴清忠老师在人体使用手册中提出,人体的阴阳就是指血气能量,虚实代表数量的增减。从这个认识角度出发,浑浊繁杂的中医医理概念一下子就变得清晰简单,便于理解了。

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是人体的命根子。人体每天都要从食物、阳光、空气中摄入大量营养,再经过脏腑加工,转换成血气能量供人体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不只躯体,人的心理活动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人体阴阳代表血气能量的积散状态,类似于银行存款的活期和定期。阳是活期存款,根据日常活动的需要,随存随取;阴是定期存款,俗称棺材本儿,轻易不动,以备不时之需。阴阳的虚实是指人体血气能量的减少和增加,阳虚就是活期存款余额减少,阴虚就是定期存款总额减少。收入大于支出时,一部分活期存款就可能累积转化成定期存款,阳壮滋阴,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支出大于收入时,流动资金不足,这就是阳虚;如果状况得不到及时改善,持续恶化,恶化到可能需要提前支取定期存款,俗称动棺材本儿,就是阴虚。

人体血气能量水平由高到低,大体可分为五个等级:健康、阳虚、阴虚、阴阳两虚、血气枯竭。处在第一层次健康水平的人,差不多就是黄帝内经里的圣人,这样的人已经进入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最高境界。

第二层次阳虚水平的人,处于准健康状态,身体内外正邪力量势均力敌。正邪力量的战斗多以类似于病症的现象出现,这种类型的人在人群中占比很大,看上去体质柔弱,小病不断。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有病,反而是其外部防御体系正常的证明,俗话常说小病养人,确有几分医理。阳虚的加重是外邪向胃部进攻的这路大军逐步深入造成的。外邪开始进入皮毛,由于气血凝滞,人体会恶寒战栗,皮肤疼痛;进入络脉,人体会肌肉疼痛;进入经脉,会善惊恶寒;进入胃部,会腹胀肠鸣;停留于肠胃之外的膜原、血脉,日久成积,人体会出现气滞、津停、血瘀互相蕴结。至此,人体能量来源的后天通道遭到外邪严重干扰和局部控制,人体的能量指标开始滑向阴虚水平。阳虚就是脾胃虚,即人体每日摄入的血气能量被肌体消耗之后的结余开始减少,慢慢变得入不敷出。

第三层次阴虚水平的人,身体处于敌强我弱、敌进我退的状态。这个层次的人因为日常结余的血气能量过低,但现实中又要面对很多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而这些事情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血气能量。这种情况下,人体就会被迫启动应急机制,开始透支各个器官的血气能量,俗称上火。这个层次的人外围防御体系瘫痪,六邪可以长驱直入,向人体内部的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集结,一路上几乎不会遭遇任何像样的抵抗,以至于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感冒发烧。这不是因为身体好的缘故,而是外围阵地丢失,人体战略防御体系被迫向内部器官纵深收缩的结果。这个时期,外邪主要盘踞于胃部和肾部,以消灭人体内部军队的有生力量作为军事目标。毫无疑问,身为人体大将军的肝,就是其最主要的攻击对象。肝受到攻击,抵抗不住时,会向肾求援。肾由于正遭受另一路盘踞于输脉、伏冲之脉的外邪攻击,自顾不暇。况且肾本身所需的军粮也时常被另一路盘踞于胃部的外邪半路打劫,为了支援肝,肾只能被迫开启先天能量库。肾乃做强之官,天生的大力士。人体先天能量威力巨大,所以处于阴虚水平层次的人,自我感觉非常健康,体力无穷,喜欢熬夜,越晚越精神,浑然不知这种能量源自何处,根本不晓这种能量是有限的,迟早有用完的时候。所谓的阴虚就是肾虚,就是在透支人体的先天能量库。中医常说,元气是人先天带来的,并且元气藏于肾,多出来的元气又藏于奇经八脉,但是没有一味药可以入奇经八脉,也就是说藏于奇经八脉的元气是世间的药物所补不了的。

第四层次是阴阳两虚水平。此时人体内部作战的主力部队大半被消灭,残余军事力量全部退回脏腑防守,无力主动出击,整个人体的军事态势已完全被外邪控制。外邪的军事目标由消灭人体内部军队的有生力量转为攻击人体文官经济管理体系,宰相之官肺首当其冲。肺和大肠受到攻击,会向脾胃求助,但脾胃早已没有多余的能量输送。肺和大肠只能从肌肉或其他留有残余能量的部位搜刮能量,所以这个层次的人四肢无力,非常容易疲倦。

第五层次是血气枯竭,就是中医说的阴阳大虚。此时人体的武官军事防御体系和文官经济管理体系都遭到瘫痪,脏脏全部沦陷。这个层次的人得的全都是现代医疗体系无法医治的绝症,例如各种癌症、肾衰竭、中风等。此时是疾病入侵人体的收官阶段,也是外邪向人体心君全面发起攻击的最后一役。这个层次的人既要承受病魔带来的痛苦,还要面对死亡带来的恐惧,很难做到心智不乱。只有极少数意志坚强的患者,会采取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充分自救,走向新生。

从阳虚到阴虚,再到阴阳两虚、气血枯竭,这是人体生命能量的递减,也是人体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重病直至死亡的生病死亡模式。能量具有改变方向的能力,能量的持续增加,可以使人体从重病回复健康,变生病死亡模式为治愈康复模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治愈康复模式和生病死亡模式相同,都具有五个不同层次的血气能量水平,不同的是二者的运动方向相反。当血气能量持续不断增加后,人体自我修复系统会自动开启,这时人体会出现和生病死亡模式里血气能量下降时相似的病症反应,这是人体血气能量主动出击、收复失地的结果。这与生病死亡模式里人体被动应战、节节败退不同。二者虽然病症相似、但本质不同,结果迥异。同样内容的模式,趋势运动方向相反,一个走向死亡,一个获得新生。
2013-07-31 18:53 9楼
第二节、六脏六腑:人体的文官武将

六脏:脾、 肺、 心包; 肾、 肝、 心
六腑:胃、 大肠 、三焦;膀胱、 胆、 小肠

食、色,性也,人体最基本的两大系统是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六脏六腑根据表里关系,可以分为六组:脾和胃、肺和大肠、心包和三焦;肾和膀胱、肝和胆、心和小肠。前三组以脾和胃的后天消化系统为基础组成人体的文官经济管理体系,后三组以肾和膀胱的先天生殖系统为基础组成人体的武将军事防御体系。

脏着藏也,藏精气而不泄。西游记里去西天取经的唐朝和尚叫唐三藏,为什么是三藏?因为这个和尚身心都不近女色,先天系统几乎不耗损。只是还要化斋吃饭,后天系统的三脏运转和常人一样,所以叫唐三藏。根据性伤谓之病,食、色,性也,把人体的六脏六腑按照表里关系每三组归为一个系统,分为后天消化系统和先天生殖系统,这样的分类是一己之拙见,目前公开的资料里好像也是没有的。如此划分主要是基于实战祛病治愈的考虑,依据就是黄帝内经百病始生篇中关于疾病入侵人体行军路线的论述: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疾病入侵人体的行军路线就是由表及里,先进攻皮毛,接着是络脉、经脉,然后兵分两路:一路进入输脉、伏冲之脉;另一路进入肠胃,驻扎于肠胃之外的膜原、血脉,日久成积。输脉又名足太阳之脉,和膀胱经有关;伏冲之脉为经络之海,又名血海,二者都与人体生殖系统关系密切;胃为谷海,又名气海,食物经脾胃消化加工,清者变成营气,浊者变成卫气。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脾胃五行属土,土生金——肺和大肠,金生水——心包和三焦,这三组以脾和肠胃的消化系统为基础组成人体的文官经济管理体系;肾和膀胱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肾和膀胱五行属水,水生木——肝和胆,木生火——心和小肠,这三组以肾和膀胱的生殖系统为基础组成人体的武将军事防御体系。

对于脏腑里面的心包和三焦究竟为何物、有没有形状,五行属什么,中医界的争论和分歧很大,目前尚无定论。我觉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讨论者疏忽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传统医理文化对人体脏腑分类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取象类比,以用归体。

儒家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道家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对这样的观点,外国人就感到匪夷所思。在老外眼里,官员、医生、厨师,这是三种隔行如隔山的社会职业,怎么能说跳槽就跳槽?所以外国人就认为中国人思维跳跃性太大,太随意,不科学。不过翻看中国古代历史,这样跳槽的例子倒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贤能的宰相是商朝的宰相伊尹,一生辅佐商朝五代帝王。他精通医术,中医著作有汤液本草,活了一百多岁。他更精通厨艺,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烹割之术,开后世饮食先河,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厨圣。他还是中国第一位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帝王之师,他曾以烹饪之道说服国君汤,从烹调、五味的道理引申到天下大势与执政之道,力荐国君汤承担起灭夏的的大任。东汉末年的长沙太守张仲景,也是一位医学家,著名的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就是他的著作。由于找他看病的患者太多,公务繁忙之余,他就在大堂上给百姓治病,分文不取,这也是中医坐堂一词的由来。更有趣的是,我们今天吃的饺子是张仲景发明的。杭州第一名菜东坡肉,发明者是当时的杭州刺史苏东坡,苏东坡同时还是北宋著名的大文豪,文章写得好,诗词更好。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尽显豪放词派代表人物的浪漫主义情怀。

官员、医生、厨师、诗人,这些看似貌不搭界,道理上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之处,取象类比,以用归体。取象类比是思维方式,以用归体是归类标准。具体到人体脏腑的分类,比如食物经过脾胃消化加工,可变成供人体使用的能量,脾胃的这种功用和五行中土的稼穑性质相似,所以脾胃归土。传统医理文化对脏腑的分类,并不是针对西医解剖学脏腑器官的简单分类,而是主要针对脏腑功用的分类。

心包是包在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心包和心脏壁之间有浆液,能有效保护心脏。这种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浆液进行,具体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物理保护,浆液能润滑心肌,使心脏活动时不会和胸腔摩擦而受伤;另一个是化学保护,心脏跳动会产生热量,尤其是情绪激动时会热血沸腾,心包里的浆液可以起到散热作用。心包对心脏的这种保护作用和五行中水的寒凉、滋润性质相似,所以心包五行归水。心包经上的九大穴位,起始是天池,接着是天泉,曲泽,都是和水有关。膻中穴是心包经精气聚集、汇合的募穴,黄帝内经中用膻中穴代表了心包,职能定位是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人体本身就是个臭皮囊,从头到脚的这个大肉壳子,自然成型、一次锻压,没有任何焊接,抗压能力异常强大,这个大肉壳子就是人体最大的腑———三焦。这个大肉壳子上有十个窍,即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后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九窍,还有一个肚脐眼,学名神阙,娘胎里是一窍通九窍不通,出生后是一窍不通九窍通。九窍其实也是九个比较小的腑,是三焦排泄人体糟粕的出口。譬如黄帝内经中说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就是肛门,五脏使就是腑。人体内部百分之七十是液体,人体治水的工作和大禹治水一样重要,必须有专门的脏腑管理,心包和三焦就是分管人体治水的官员。黄帝内经中对三焦的职能定位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所以,三焦五行归水。

黄帝内经中的灵兰秘典论一篇,对六脏六腑进行了职能功用划分和功能定位,具体如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2013-07-31 19:18 10楼
第三节 十二正经:人体最重要的能源通道

学医不明经络,举手投足便错:夫经脉者,所以决生死,除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人们习惯了眼见为实,对那些虽然看不见但又起关键作用的客观存在,往往不以为然、嗤之以鼻。

前几天去户外放风筝,忽然看见旁边树上有几只刚出窝的小鸟在练飞。飞不太远,便扑扇着翅膀伫立在空中,稍作停留又飞回树上,好像碰到了什么阻碍,我想可能是因为遇到气流的缘故吧。空中航线也叫空中安全通道,那也是看不见的存在。偏离航线,就意味着会出现空中交通事故。平常走路,往墙上撞得的没有;但生活中往无形的墙上撞得的人却很多。

经络是人体生产和运行血气、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工厂和通道。经络是否存在虽然至今没有科学上的有效证明,但在常识上可以人体自证。患者如果注意观察和感知机体表面异常变化或按摩时比较敏感的部位,再对照经络图找见相对应的经络,然后查看一下对应经络的病症,最后和自己的症状比较。通过这个简单易行的方法,你就会切身感受到经络的存在。投资大师巴菲特说过宁可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对通货膨胀的感知,菜篮子里的价格要远比经济数据来得真实。对于自己的身体,患者对疾病的感觉虽然表达出来比较模糊,但要远比医疗仪器检测出来的精确数据要正确。况且人体本身就是自然精密的仪器,她对人体状况的检测是随时随地在进行,检测结果也清清楚楚写在经络上,只有那些被疾病文化洗了脑的人才会对此不屑一顾。其实,只要稍微了解一点医理常识,耐心倾听一下身体的诉说,一切就会变得清晰而又简单。比如胃病患者点揉胃经的足三里穴位,肝胆有病的患者按摩胆经的太冲穴,心脏功能不好的患者按摩心包经的劳宫穴,妇科不太好的女患者让老公按摩一下八髎穴等,都会有酸痛等异常的感觉。本着离穴不离经的原则,多按摩一下出现病变的经络,坚持一段时间之后,蓦然回首,你会忽然发现,健康原来就在灯火阑珊处。

人体的经络虽然如江海湖泊一般遍布周身,数不胜数,但对人体影响较大的就是十二正经。十二个脏腑的每一个都对应着一条经络,合起来称作十二正经。十二正经是人体正邪交战的兵家必争之地,患者祛除疾病、自我康复的前提条件就是要首先恢复十二正经的畅通。疾病进攻人体的每一个脏腑之前,都要先攻击和控制每一个脏腑所对应的经络。十二正经在和平时期是经济能源通道,战争时期就是运送军粮的粮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两军交战如果实力相当,拼到最后拼得就是经济实力。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能以弱胜强、大败袁绍,火烧乌巢,断了袁绍的军粮,堪称战局的胜负手。

十二正经的排列很工整,以脏腑表里关系对称分布。其中,手臂内侧三条,外侧三条,分别是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腿部内侧三条,外侧三条,分别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太阴、厥阴、少阴、阳明、少阳、太阳是指运气学说中的六气,比较拗口,记不住也没什么关系,但十二正经每一条经络大致的走向和对应的脏腑必须熟记,是诊病治病必须的知识。中医书上的脏腑往往不是单指器官,还包括器官所对应的经络,这一点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十二正经因为连接六脏六腑的缘故,所以是人体里最重要的经络。黄帝内经中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十二正经对人体的影响如此重要,以至于黄帝内经把她抬高到了和人的生老病死划等号的地步。如果了解和掌握了十二正经的奥秘和运用,患者是不是就找到了开启自我治愈的医理之门的金钥匙?

一年有四季,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影响人体健康四个最大的天时。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四时调神大论,就是讲这个四时的重要性。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其实,一日也有四时阴阳,逆之则灾害起,从之则重疾不起,这是我的四时调神小论。古人是明医理的,所以才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古人把一天分作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半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为子时,相当于一年中的冬至;中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为午时,相当于一年中的夏至;早晨五点至七点为卯时,相当于一年中的春分;下午五点至七点为酉时,相当于一年中的秋分。这就是一天当中的春夏秋冬。人体十二正经中血气能量的运行对应着一天十二个时辰,这个规律就是子午流注。子午流注有个歌诀,便于记忆:寅时气血注入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体生病固然有外邪入侵的因素,但内部精神失守才是关键。精神为什么失守?就是日常作息长期违背了子午流注的客观规律。治病务求其本,这个本是什么?就是矫正违背了子午流注的错误行为。很多慢性疾病都是这种错误行为重复过多变成了习惯的原因,恶习本身就难改,再加上方向错误的治疗,更是积重难返。马克思从解剖商品入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中国古代圣贤从一天十二个时辰观察,发现了人体十二正经运行的规律———子午流注。二者都是见微知著,具有异曲同工的现实意义:一个指导社会实践,一个指导生命健康。
2013-07-31 19:23 11楼
第四节 十二正经,取决于胆

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用正经或不正经来描述一个人。不正经的人说话办事不靠谱,给人的感觉总是怪怪的,有些时候本来挺好的一个人,忽然就变得不正经了,为什么会这样,一下子还真是很难说清楚。其实不正紧的人就是十二正经不正了,也就是十二正经的子午流注变得不规律了。

一阴一阳谓之道。四季阴阳的交替变化作用于人体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医道、医理。大道至简,许多曾经是社会常识性的道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利益的驱使,慢慢开始出现变易。尤其是学术界的混乱,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就这么仁来智去,断章取义,医道医理渐渐隐遁,慢慢滑落至医术的层次,最终陨落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地步。

物极必返,中华民族崛起,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这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普通人而言,传统医理文化的复兴更具现实意义。对于患者而言,能治病的传统医理文化的复兴才是首当其冲。传统医理文化的复兴首先是医理常识的复兴,医理常识的集大成者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关于治病的核心思想就是十二正经: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黄帝内经中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十二正经的调理,应该先从胆经的调理开始。

三国的时候,曹操兵败赤壁,逃回北方后,一日偶然翻看易经,哈哈大笑,众将不解,刚刚兵败,为何高兴?曹操回答说,我高兴的是自己原来不是败给诸葛亮,而是败于易经。原来易经里有所谓的十二消息卦,对应一年的十二个月。其中的复卦对应的是冬至子月,为一阳来复之象,表示冬至时阳气初生,会刮几天的东南风。诸葛亮正是熟读易经,深谙此理,并实地调查,从一些老渔夫那里了解到当地历年确有几天这样反常的气象,所以才敢装神弄鬼、巧借东风,火烧曹军战船。正因为易经和易理的存在,历史上才会有赤壁之战的千古佳话流传,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和魅力所在。

十二正经,取决于胆。胆之所以如此重要,并不在于胆在十二官中的位置如何显耀,而是因为胆在人体的子午流注中居于子时的天时,对应的节气是冬至,对应的卦象是复卦,对应的易理是一阳来复。子时胆经初生的一阳来自于人体先天之本的肾,是人体本能的生发之气,是人体自我治愈和延年益寿的大药,这与外来的五谷中的阳气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俗话说的好,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气疗,这里的气其实指得就是子时胆经的一阳来复。子时胆经初生的一阳对人体是如此重要,气疗的气指的是他,养生的生指的也是他,人身本来就有治病的大药,这个大药指的还是他。胆经的调理和疏通对于加强人体的先天军事防御系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对患体而言,子时胆的一阳来复可谓从天而降,对于被重兵围城、苦不堪言的人体最高军事指挥官肝而言,无疑是扭转战局的一支奇兵。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改变人体被动透支先天能量库的不利局面。子时胆经初生的一阳,身处众阴围困之中,如初生婴儿般柔弱。所以需要百般呵护,悉心照顾,而最好的看护莫过于子时人体处于深睡眠状态。

长寿的老人一般都有睡子午觉的习惯。子时睡觉的医理我们知道了,那么午时休息的医理又是什么?午时是指中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子午流注到了心。对应的是节气是夏至,对应的卦象是姤,对应的易理是一阴来复。阳气从子时胆初生开始,到了巳时成长为纯阳,到达顶峰。午时一阴来复,阳气开始退去。所以午时要注意适当休息一下,毕竟人过中年天过午,人体的各个部件运行了半天,也需要及时地停产检修。对患者而言,养阳气的目的是为了祛除侵入人体内部的外邪而积蓄能量,但这个过程绝不可能一戳而就,要有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和战略部署。午时养阴就是为了即将到来的冬天打一个提前量,使身体对太阳落山,冬天过后,新的一阳来复之前有一个适应过程。暂时地休整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前进,这就是养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患者而言,养阴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养阳,阳气是人体的正义之师,肩负着保家卫国、祛除外敌的重任。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疾病缠身的患者身心备受摧残,更由于大众的盲从心理,即便明知现代医疗体系里鲜有被治愈者,但迫于现代医疗文化营造出的巨大社会压力,也只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胆主决断,关键时刻选择哪条治病途径,没有健康强大的决断力,很难抉择。从这个角度讲,不仅仅是十二正经取决于胆的问题,而是患者的生死存亡取决于胆。
⬅ 旅沪医话——医案——气虚肝旺眩晕 老茶馆 左归秘精汤延长同房时间经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