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论点供大家讨论

2013-06-05 12:59 楼主
关于伤寒论的痞证大家都知道几种情况,一种是半夏泻心汤组,其病机是胃中虚寒热错杂。另一种是大黄黄连泻心汤组,热结余胃。一寒热并调,一泄热消痞。此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病机。现在我所指出的是,既然有寒热错杂之痞,又有热痞,那么从理论上来说,是否也会有寒痞?即其病机是与大黄黄连泻心汤完全相反的情况。伤寒论对于这点并无说明。我的观点是,就病因性质言,寒性收引,非但能令气血凝滞导致气机不利也是正常现象。既然气机不利当然应当有下利,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或硬之证。当然这些病症的基础都是胃中虚复又感寒所致。但以上分析似乎又忽略了,寒性收引,其主症应当有心下疼,或大疼,或大实疼。这点又与大小建中汤的病机相吻合。想到这里不能自圆其说,于是游移不定,不敢说是有或是没有,即使有用哪首方剂治疗比较合适,还请大家指导。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6-05 13:16 2楼
给大家提供点资料,伤寒论第129条,单独论述了状如结胸的脏结证,并且指出“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又言其“。时时下利。关脉小细沉紧。”在此已明言脏结的病机是阴寒凝滞。但167条又说“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似乎脏结从经络上来说已达三阴,与肝肾两脏必有关联。伤寒论的脏结条似乎神龙见首不见尾,更加令人迷惑不解。
2013-06-05 16:59 3楼
电脑没学好,不会分段啊。烦请董兴辉老师再帮忙分一下吧。
2013-06-05 17:34 4楼
我还想说明一点,痞者,气机不利也。只不过是一种气机郁滞的状态。从这点可知,就部位来说痞证非但可以在心下,尚可在人体其它不同部位,如胁下等。从病因来说,在心下可以是寒热错杂,也可以是热邪壅滞。由此我们也可以推导,无实邪但只脾胃虚亦可致痞,此痞可以名虚痞,其状但满而不疼,饮食不思,食亦不多,但多则更觉胀满,以致食滞不化更生变证。其腹必按之虚软,其人必乏而无力。有时即使脾胃不虚,但食过量,以致脾胃受累气机不转亦可致痞,此痞无前提只有后果,因此治以消导,后加调理自愈。另外水邪停滞亦可致痞,生姜泻心汤证也。读伤寒论不但要明其理,还应举一隅而以三隅反。我提出四个字供大家揣摩,“明理发挥”
2013-06-05 18:16 5楼
现在暂时将痞分为一下几种,寒热痞,热痞,寒痞?气痞,水痞,食痞。应当还有血痞,血痞者,瘀血阻气也。其中胃气痞其位在心下,肝气痞其位在胁下,肺气痞其位在胸中。胃气痞则心下满,肝气痞则胁下疼,肺气痞则胸中或闷或咳或短气。如此论痞,虽为古今所未见,但合于理合于法,但抓一病机而已。人之病无非两端,阴与阳也。也无非两种,虚与实也。且血者阴也,气者阳也。就阴阳之本身来说,正常则阴平阳秘,虽不正常,但只有相对之不足,并无绝对之突出。就气之病而言,无非两端,一为气虚,一为气滞。当其气滞,无论病因,无论病位,皆可以痞名之。痞者,否也。
2013-06-06 10:21 6楼
今天看360doc图书馆有个文章,叫“痞证的病位,病因,病机,证型,治法和方药”一文,在文中已明确提出不同的病因导致不同的痞证,并且方药俱全。读完后遂感以上言论过于孟浪,但是也从侧面印证了我的观点是正确的。纵病轻狂,心亦窃喜。此文总结近代临床对痞症的认识,但想自己能以一己之力探赜其因,并有所得,亦并非偶然。这件事更使我深信,临床验证理论,也提炼理论。但在临床实践之前遵循理论原则的扩展创新也必不可少,既然抓住了某些规律,则在一定前提下某些病机的发展变化是必然的。我想《易经》的产生也是如此,先掌握事物的必然发展规律,在一定之前提下推导它的结果。发展规律系辞以明,推导方法卦爻以定,推导结果卦辞以演。
2013-06-06 11:13 7楼
看完那篇文章后,应该再加上一种情况,就是湿痞,但需要指出的是半夏泻心汤诸症在临床所见皆有湿邪为患,其根本虽为胃中虚,寒热错杂。但就诊断时的舌苔来看,大多白腻或黄腻。刘渡舟谓此证为痰湿作祟,但我想说的是,痰湿本不分家。痰者,湿之重也。痰者,重着之性。有痰即必有湿,但有湿未必可成痰。痰湿之渐也,湿痰之源也。痰湿虽非一物,但却同本同宗。半夏泻心汤的病因多有争论,有谓寒热错杂,有谓痰湿作祟,有谓上热下寒。我的观点是言痰湿者是以偏概全,因痰湿是言其病理产物看的见抓得着,寒热是言其性质,以上是本病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谓上热下寒者,抓住了古代之胃包括今之胃肠功能,但却忽略了有时临床并不一定出现下利,那下无寒像是否就应该把干姜去掉?其实并不然。常言苦能坚胃,辛可开胃,一定之理。且苦能燥湿,辛可散湿,亦一定之理。用现代药理研究解释,苦味药抑制胃肠机能亢进,辛味药能促进胃肠功能。寒热并调者,胃肠功能之双向调节也。亢进者抑制,迟缓者提携。现代药理研究有双向调节之中药,此亦双向调节之方剂也。何足为怪!以水一斗,煮取三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此正阴阳和合之道,十分去七分留三分,其法可道也。
2013-06-06 14:12 8楼
找到了痞字的本源,这个疑问似乎迎刃而解了。《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说明仲景之前对痞的认识就是寒邪,也即寒痞。自仲景又有所发展,认识到了寒热错杂,热,水湿亦可致痞。现在可以总结,痞分:寒痞,热痞,寒热错杂痞,食痞,湿痞,痰痞,水痞,气痞,血痞,虚痞。
2013-06-06 19:03 9楼
有一种是虚痞,也可能是虚寒,理中汤主之。你可以看陈亦人 教授的《伤寒论》求是,讲得比较详细。
2013-06-06 22:55 10楼
在4楼和8楼我已指出虚痞,但不知道陈亦人教授的具体观点。过一会看看。不过我想无非三端,脾胃气虚致痞,可用补中益气汤。胃阴虚所致痞,以及胃阳虚所致痞。阴虚则阳热,阳虚则阴寒。我想陈亦人教授所谓的理中汤证,只不过说明了虚痞的一种情况。至于有无血虚致痞,我想血虚则不容,不容养则亦机能下降,况且气血本不可分而言之。有没有或者占比率之多少,最好与临床之中加以提炼。绝不可再孟浪多言,然血虚无非令气弱,令气滞则尚无法理解。到此为止,让我再想想。有点乱了。我去看看陈教授的文章再说。
2013-06-06 23:35 11楼
没找到啊,是不是得买书看。突然想到一点,其实伤寒论诸泻心汤证严格来说都是虚痞,因仲景已明言“胃中虚”三字,这三个字很重要,但却被我们忽略了。胃中虚是前提,这也正是黄连泻心汤组为什麽都用人参的缘故。甘草泻心汤未载者,传抄之遗漏也。此三证只不过是在虚痞的基础上又生变端,此必久病之所致。虚之日久,寒热丛生,何足为怪。因此可以这样理解,黄连泻心汤组,乃虚痞之变证也。我想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正是虚痞的组方,以此方加减无论虚痞有何变症皆可用之。如虚痞日久寒热错杂者,加黄连黄芩干姜。胁下有水气复寒热错杂者,加黄连黄芩白术茯苓干姜。寒热错杂,心下痞与下利俱重者,倍甘草加黄连黄芩干姜,其虚已解,心下痞亦除,犹下利不止者,此病在大肠,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与之仍不止,则利其小便也。由此推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的组方应加大枣健脾为宜,用三泻心汤其痞满仍不除者,可加厚朴以增其效。
⬅ 我对赤石脂禹余粮汤的认识 老茶馆 临床治验实录(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