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换一种思维观世界

2013-05-07 19:34 楼主
根据科学界目前对宇宙的认知,我们的世界由三种物质组成,即普通物质、暗物质、暗能量。
所谓普通物质,一般来说就是能通过五感感知到的物质,有些需要借助工具来观测,他们自身能发光,或者反射光。简单说来,即使普通物质不发光地藏身于最黑暗的角落,只要人们拿上手电筒照一照,总能发现它们。
普通物质小到夸克、质子、原子、分子、人体各组织,大到宇宙星体, 近到人身体内外,远到宇宙无限深处的星系、星云、天体等。 然而,即使普通物质组成的各种物体如此庞大,全部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加在一起也仅仅只有整个宇宙组成的4.9%。
与普通物质正好相反,不为人眼所看到,也不被目前的仪器所观测,所以称之为“暗物质”。这不是说这种物质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很暗以至于我们看不清或看不到,而是暗物质其根本就不发光、不反射或折射光,不与光和各种辐射发生任何作用。这就如同在黑屋里面寻找黑猫。
比暗物质更加奇特而重要,是不可见的、能推动宇宙运动的能量存在。宇宙中所有的恒星和行星的运动皆是由这种暗能量来推动的!而且如今暗能量正推动着宇宙加速膨胀。
暗能量只有物质的作用效应,却测不到物质的基本特征,所以称之为“暗能量”而没有纳入暗物质。也有科学家认为二者应该是一体的,就像我们普通物质组成的物体具有的能量一般。
暗物质、暗能量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们可以轻松穿透人体,穿透人的眼睛而不被人看见,虽然我们几乎全然不知,但它们一定会影响到我们自身。
我们伟大的古人用“阴阳”的概念来认识这个世界,可能就要高明的多。万事万物有阴就有阳,既然有所谓的“普通物质”,我们可以称其为“阳物质”,就应该有与之相应的“阴物质”。
古人区分二者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易经•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即通过“有形”和“无形”区分宇宙中的所有物质。
古人的理论不仅满足于此,他们还认为阴阳两种物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目前科学界仍未对普通物质、暗物质、暗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给出明确的答案。
传统理论认为“气聚而有其形,气散而归于无形”。
由此推论,气在本质上是一种实在物,但它却处于弥散状态,因而不能成形显现,这一点与暗物质、暗能量相似。只要气聚合起来,就能产生有形的物质。一切有形的物质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存在、衰减、消灭的过程,因而体现为一种自然寿命。万物之终,复归于气,即“气散而归于无形”。
气与万物的这种相互转化,深刻地反映着佛经中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及《道德经》所说“有无相生”的思想。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中医以及传统文化中所说的“气”理解为暗物质、暗能量,而“形”为普通物质。当“气”聚合起来时就产生了“形”。但这仅仅是对“形”与“气”的第一层理解。
因为“形”本身变为“无形”是“气”散的过程。所以,“气聚”和“气散”应该是同时进行的,只有当“气聚”的程度大于“气散”的程度,物质才能保持其“形”;反之,当“气散”的程度大于“气聚”的程度,物质的“形”便毁灭,但其“气”不灭,直至等到下次某个“机缘”,再次“气聚成形”,但此“形”非彼“形”,如此往复。暗物质有引力作用,暗能量有斥力作用,当二者相互作用时,暗物质的引力作用为主时表现为“聚”的趋势,暗能量的斥力作用为主时表现为“散”的趋势。但这仅仅是对“形”与“气”的第二层理解。正如《灵枢•天年篇》: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对“形”与“气”的第三层理解,要超越“形”与“气”本身,将“形”与“气”统称为“气”的变化。在这里,第二个“气”是个很大的概念,借用老子的话“道生一”,这个“一”就是“气”。庄子说得更加直白:“通天下一气耳。”《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指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因此,新的宇宙观为:万物皆生于气,气聚而有形,形因气散而灭,这些都是道作用的结果,道即是宇宙。正如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万物虽远离了其根源之气,却没有脱失其根源之气。
现在,您知道什么是“气”了吗?这是中医学里最基础也是最玄妙的理论,如果不理解气就不可能理解整个中医,甚至是整个传统文化!
在这里录一段《金刚经》的句子,以作借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在这里,“如来”就是“气”呀!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3、濒死体验 老茶馆 5、什么是中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