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来临湿气重,当心脾胃受伤害

2013-02-20 10:43 楼主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春雨绵绵的序幕也即将拉开。杜甫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赞美春雨的及时,而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更是揭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万物萌生点染春色的情景。

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雨水的滋润,但人体在这雨水的长期“滋润”下,不仅浑身会有黏腻感,往往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这是由于人的脾胃受到湿气困扰所引起的。所以,这一时期要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那么怎么做才能达到健脾祛湿的良好效果呢?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时宜食粥”,这提醒我们在春季应该多喝一些粥。

粥的营养和美味也是为古代文人们传颂不已。苏轼在品尝了豆浆中加入无锡贡米熬煮的粥后,写下了“身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的诗句,大力赞叹粥的美味。陆游也深懂食粥的好处,作了一首《食粥》诗:

“世间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曹雪芹也是极其好粥,在其所着的《红楼梦》中写粥的地方颇多,他的祖父曹寅对粥也是很有研究,曾编写过《粥品》一书。而清代王士雄更是将粥称作“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粥确实是名不虚传,它以米为主,以水为辅,水米交融,不仅香甜可口,便于吸收,还能补脾养胃、去浊生清。加入一些药材后,更是能治疗一些慢性病,对身体很有滋补作用。而且民间也有着“春天喝粥,胜似补药”的说法,所以,我们应该多熬些粥喝。

祛湿极品粥非“薏苡仁党参粥”莫属。其食材只需两样:一是薏苡仁,一是党参。

说到薏苡仁,民间称它为“天下第一米”。据《本草纲目》记载,薏米健脾胃、消水肿、祛风湿、舒筋骨、清肺热等,它的美容功效也是众所周知的,据说着名的化妆品高丝雪肌精的主要成分就是薏米萃取精华,不过,与其涂在脸上不如吃到肚子里,让它由内到外都滋补。此外,薏苡仁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抗癌食材,桂林地区有首民谣中的歌词是这样的:“薏米胜过灵芝草,药用营养价值高,常吃可以延年寿,返老还童立功劳。”

关于党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述了一个这样的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国家划分成36个郡来管理。当时有一个郡叫上党郡(现山西省长治及平顺县一带)。隋文帝在位时,上党郡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一户人家一到晚上就能听到屋后传来的叫喊声,待去察看时,又始终见不到人影。偶然的一天,他们发现屋后距家一里多的地方有一棵特殊的植物,此植物的枝叶和周围的其他植物差别很大。于是,他们决定把它挖出来。挖了深达五尺后,才终于看到了它的根部。等全部挖出来后,才看到它形如人体,似有四肢。而此后那户人家也再也没有听到叫喊声了。这事也就慢慢地传开了,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受益于“地之精灵”的“神草”。这种“神草”就是现在的党参。党参因其根形似人参,所以在古代也被称为人参。在唐、宋、元等朝代都曾是地方敬献给皇宫的贡品。“唐代大历十才子”中以写“春城无处不飞花”而出名的韩

也曾到上党郡游玩,并写有《送客之铜是》:“官柳青青匹马嘶,回风暮雨入铜是。佳期别在青山里,应是人参五叶齐”作为纪念。诗中的“人参”指的就是党参。

党参味甘性平,具有健脾补肺、益气生津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本草正义》记载,党参“与人参不甚相远”、“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若将薏苡仁与党参一起熬粥,既能健脾胃,又能祛脾湿,还能补气血,实在是一道不错的食疗佳品。

关于薏苡仁党参粥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取薏苡仁30克洗净后滤去杂质,放入凉水中浸泡2小时;党参15克洗净后切成薄片,粳米200克淘洗干净,然后将三者放入锅中,并加入1000毫升清水。先用大火煮沸,锅开后撇去浮沫,再用小火慢慢熬上约半小时。等到粥熟后,可依据个人口味放入冰糖调味。再焖煮一会后,就可以盛出来吃了。每天拿来当早餐吃很不错,不仅能祛湿健脾,还能补气补血,实在是物超所值的滋补佳品。

当然,就像穿衣戴帽要符合每个人的风格一样,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吃这个薏苡仁党参粥。此粥滋补效果虽好,但大便燥结和气滞、火气大的人不适合吃。

除了薏苡仁党参粥之外,能祛脾湿的食物还有很多,如茯苓、芡实、小米胡萝卜、冬瓜、莴笋、扁豆、蚕豆、鲫鱼等,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多吃这类食物。需注意的是,花椒能散寒除湿,在炒菜尤其是一些如菠菜、芹菜、白萝卜等寒性或凉性的蔬菜时,可以适量放入一些花椒,但容易上火的人就不必了。而且平时也不要吃一些太寒凉的食物。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喝酒不伤身之饮食法则 老茶馆 春季养生十二法之生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