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任督二脉观之一

2013-01-25 17:13 楼主
我的任督二脉观之一

(笔者对此文的一点说明:最近甘肃省在其卫生厅长吴维忠的推动下,由当地一名中医师指导,组织部分医务人员成立了一个几十人的真气运行骨干培训班,据称:“经过9天的培训,学员们全部掌握了静功五步通督法和动功胃肠功、五禽导引的训练方法”,“其中有41名学员打通了任督二脉”,此一新闻传播,即时引起了全国较为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因为此经验介绍颇有点言过其实,主观因素太多,所以不信者诸多;另外也不和符合中医和气功对任督二脉传统的基本看法,为此也引起了我的关注。由于目前我正在进行经络的学习与研究,而且还是在亲身的气功锻炼中进行学习,所以也很想就此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又由于经络学说深奥,现阶段对经络的认识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我的认识也是从千头万绪中理顺出来的,因而迟迟未能将自已的认识理清弄明发表出来。现在略有一点眉目,也有一些亲身的体会,为此,现仅就任督二脉谈点个人的看法,仅供爱好者参考。
另外,我对经络的本质认识,更多是从自然哲学上来思考的,所以文章的标题加了一个“观”字。)

一、古人对任督二脉的基本看法
古人对任督二脉的基本看法,最具有代表性的应是《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在这一论中,对经络中的任、督、冲等三脉都做了经典的介绍。他说:“督脉者 ,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礼,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又说“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而入目。”
督脉介绍相对复杂点,其话做了较为详尽的说明,循经路线似乎有三个分支:
其一是说督脉起于少腹的横骨下中央处,虽然文中做了男女分别的解释,但是无论男和女都要经过各自阴器,绕会阴,到少阴经处与太阳经络脉相合,同时与少阴经经上股内后廉,再贯穿脊归属于肾。
其二是另一别络与太阳经同起于目内眦,上行于额交于巅顶,入络于脑,还分别下行至颈部,再沿肩胛骨内,并挟脊下行至腰中,再通过两侧肌肉与肾相联。
其三是指从少腹直上的脉,贯穿肚脐中央,再上行于心入喉,再上行于颐环绕口唇,再系于两目之下中央。
任脉相对简单些,它起于中极穴的下面,向上行至毛际经腹里上关元穴,再上行到咽喉经颐循面部入目。
从上面这些文字介绍和中医的基本理论,我们大都知道督脉为阳脉,行走于人体的背部中线处,而任脉则为阴脉,行走于人体的胸腹部中线处。督脉号称为“阳脉之海”为全身阳经的总领,而任脉为“阴脉之海”,为全身阴经的总领。如从“督”、“任”两字的字面来寻求解释,督字在《康熙字典》上有众多解释,如《說文》察也;《廣韻》率也;《爾雅•釋詁》正也;《史記•項羽紀》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註》督,責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註》督旁之脩。《疏》中央爲督,所以督率兩旁;《奇經攷》督者,都也等等。以上这些字义的解释,说明督脉有管理、总领、处于正中位,督率两旁阳经的责任,这恰好就是督脉的功能所在。任在《康熙字典》和其他字书上,其主解释,一般有以下诸义,即负载,承载;使用或某事务的意义。这也与任脉的功能相仿。
按中医阴阳基本理论来说,阳为动,阴主静,阳为气,阴主形,督脉是主气、主动、为生命动力之源。为气就意味着无形,主动就意味着它与身体的能量生发、消耗相关,是生命生气之所在,就意味着它有开放、升发和变化的性格。由于它是阳经的总领,以居中地位统率两旁的阳经,尤其是临近的太阳膀胱经,所以对人的生命力的形成十分重要。如中医理论认为,如督脉衰弱,则以阳气为主的人的脑、脊神经都会出现病象;人的运动生理也会不正常,如腰膝酸软,四肢无力和抽搐;还有在生殖方面,男性会阳事不举,女性会宫冷无孕等等。所以古人庄子曾在谈养生中说过:“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尽年”,说的就是这层意思。由于它的阳性,所以它与诸阳腑关系更密切。任脉主静就意味着收缩、储藏和稳定是它的本性,而主形就意味着它与身体器官组织的生成、结构等有关。据字书上说,古人将任与妊相通,因而任脉与生命的孕育有关。《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由于任脉这重关系,所以它与妇科病关系密切。另外它的阴性特点,又主要行走于胸腹部,所以它与人体胸腹中疾病有关,与属阴的五脏病理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哲学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一对最为基本的矛盾范畴,阴阳是互根的,统一的,不可分的,所以它们二者本来就是相互相联的,不存在通与不通的问题。具体到中医的经络学说而言,经络中的阴阳两类经脉也本来是相互相通,关联一体的,其中就包括任督二脉。
关于任督二脉相通连的道理,在《黄帝内经•灵枢•营气》中就有明确的描述,其说:“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在这段引文中,除了说了12正经的循行路线外,如“气从太阴出……从肝上注肺”,同时还说了与任督二脉的连接问题,如后面从“其支别者”开始所说的几句话即是。12正经与任督二脉的连接是12正经循经走向当走至肝经时,由支线首先接入的是督脉,如“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而“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是指走入任脉。督、任二脉的走向是先由上而下走完督脉,再由下而上走完任脉,是由督到任的。中医理论家王洪图先生在讲解《内经》这一章节时也是这样讲解的。
任督二脉这种连接法是符合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因为天地人三者的“气交”关系,天气是下降进入人体的,而地气是上升进入人体的。人食天气是自上而下,而人食地气则为自下而上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另外,督脉为阳脉,它与从头到足的三阳经的走势也是一致,符合阳经的动向。但是督脉这种走向只符合《骨空论》中论述督脉走向所描述的三种中的第二种,与其他两种相反,同时与公认的经络学说督脉的走向也是相反的。经络学说认为督脉:起于少腹胞中,下走会阴处,后行于尾骶部经长强穴,再沿脊柱上行入脑,经头顶百会穴,再走前额中线下行经人中水沟穴到上齿正中的龈交穴为止。从整体看,经络学说认为督脉在人的背脊部位是自下而上而行的。这种走法与传统气功修练中的小周天的循经路线是一致的。小周天认为:内气从下丹田出发,经会阴,过肛门,沿脊椎督脉通尾闾、夹脊和玉枕三关,到头顶泥丸,再由两耳颊分道而下,会至舌尖(或至迎香,走鹊桥)与任脉接,沿胸腹正中下还丹田。这种走势基本也是由下往上走的。
任脉在经络学说上认为: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毛部,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这种自下而上的说法与《内经•骨空论》所言,二者基本都是一致的。而小周天的内气是自下丹田而发,下行绕过会阴,沿督脉的三关上行(气功认为三关是:尾闾、夹脊、玉枕),至玉枕已是下行了,然后下命门,再到上丹田、重楼、中丹田,然后回到下丹田。这是气功自有一套的说法,其实就是任督二脉的连通,只不过,任脉的走向不是自下而上,而是相反,是顺督脉走势自上而下了。(待续)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1-25 20:22 2楼
很精彩!等待下文!
2013-01-26 17:33 3楼
谢谢楼主的鼓励!
2013-02-13 09:52 4楼
欢迎网友阅读并措导!
2013-02-14 01:41 5楼
王受仁 说:
谢谢楼主的鼓励!

好文章,期待下文。
2013-02-19 19:31 6楼
任督二脉打通,除非神仙。现在就是这样,到处谣言。
2013-02-20 12:33 7楼
先生冷静地看问题、冷静地处理问题,很可能会使中医的思路有一个突破。
2013-03-11 10:43 8楼
楼主太过奖了,谢谢您的鼓励!
2013-04-09 09:45 9楼
欢迎网友阅读并指导。
2013-08-08 08:49 10楼
老先生啊,你没有比较道医学和儒医学的基本要点啊
道医学旨在逆从阴阳,回归保持先天状态,儒医学旨在治疗疾病顺从阴阳。

顺从阴阳在任督二脉运行上顺时针运行,即顺从胚胎分化方向。
逆从阴阳在任督巡行上逆时针巡行,即逆行胚胎分化方向啊。

老先生没有搞清楚道医学派理论之前,用儒学派中医理论汇通此问题很容易思维混乱啊。切记切记!
2013-08-08 09:03 11楼
李茂春 说:
老先生啊,你没有比较道医学和儒医学的基本要点啊
道医学旨在逆从阴阳,回归保持先天状态,儒医学旨在治疗

呵呵,久违了。
⬅ 我近年案头上的好书 5 老茶馆 头部脂溢性皮炎外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