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饮治疗咳嗽很有效果!

2013-01-03 23:01 楼主
前几天,一个外地病人打电话给我说她咳嗽了很长时间了,自诉是下午加重,干咳无痰,晚上经常咳嗽那难以入睡。自己买过中成药(已忘记名字,应该是止咳散一类)无效,又输液一周,还做过物疗依然咳嗽,因为自己不能忍受,所以给我打电话然我给开放抓药,因为没有见到人,没有脉象跟舌诊,所以不能准确定位,但判断是阴虚无疑,就开生脉饮:党参36g麦冬36g五味子30g,不用煎服,当茶饮。以上剂量为3到5天的量,就这样开给病人了,过了几天打电话问一下情况,病人喜悦地回答我说,喝那个药2天就已经不怎么咳嗽了,喝到第4天,药还没喝完病已经好了。感叹中医好神奇啊。我也挺高兴的,毕竟用了这么少的药治好了这么长时间的病,感觉不错。同时也说明了,知道辩证准确,中医的疗效一样立竿见影!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1-04 08:53 2楼
阴虚燥咳

代茶,取其轻清上行~~~

感谢分享
2013-01-04 09:20 3楼
辨证准确,用药无误,药材地道。
中医的疗效的确是非常神奇的。
2013-01-04 11:53 4楼
孙洪彪 说:
阴虚燥咳

代茶,取其轻清上行~~~

呵呵,互相学习嘛。
2013-01-04 11:55 5楼
董兴辉 说:
辨证准确,用药无误,药材地道。
中医的疗效的确是非常神奇的。

对,的确是缺一不可啊
2013-01-04 13:12 6楼
2013-01-04 17:28 7楼
党 参(《本草从新》)



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及东北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地稀疏灌丛下土壤肥沃处或山坡岩石缝隙中,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荫、怕强光直射,喜疏光,怕涝,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土最宜生长。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功效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临床用名有党参、炒党参、炙党参。



【本草汇言】



《本草纲目》:《从新》: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

《本草求真》:[批]宣肺寒,清肺热。

人参而有上党之号,专入肺。盖缘隋文帝时,上党有人宅后,每夜闻人呼,求之不得,去宅一里许,见参异常,掘得人参,一如人体,四肢毕备,呼声遂绝。又上党人参,根颇纤长,根下垂有及一尺余者,或十岐者,其价与银相等,辽东高丽、百济诸参,均莫及焉。李时珍云:上党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者,皆是辽参。观此则知诸参惟上党为最美,而上党既不可采,岂复别有党参之谓哉。近因辽参价贵,而世好奇居异,乃以山西太行山出之苗,及以防风、桔梗、荠苨伪造,相继混行[批]防风党、桔梗党、荠苨党。讵知参有不同,性有各异。防风、桔梗及属表散风寒伤气之味;人参甘温乃属补肺益气之味,即山西太行山新出之党考之,张璐亦谓甘平清肺,并非等于真正党参确有补益。今人但见参贵,而即以此代参,不亦大相径庭乎。且余常见虚弱之症,亟当人参峻补,以救垂绝,而医猥用党参替代,以致病卒不起。并令豪贵之家朝夕代茶,以致肺受剥削,病潜滋长,此皆误用之害,人但习而不察耳。附记以为世之粗工妄用党参戒。

《本草纲目拾遗》:《本经逢原》云:产山西太行山者,名上党人参。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不似沙参之性寒,专泄肺气也。

味甘性平,治肺虚,能益肺气。

《得配本草》:甘,平。入手足太阴经气分。补养中气,调和脾胃。

得黄芪,实卫;配石莲,止痢。群当归,活血;佐枣仁,补心。

补肺,蜜拌蒸熟;补脾,恐其气滞,加桑皮数分,或加广皮亦可。

气滞,怒火盛者,禁用。

《本草分经》:甘,平。补中益气,和脾胃,性味重浊,滞而不灵。止可调理常病,若遇重症断难恃以为治。



【现代药理研究】



1. 党参可显著降低胃液、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有抗溃疡、抗胃粘膜损伤的作用,对胃肠运动亦有一定的影响。

2. 党参能增强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抑制小鼠自发活动,能协同小剂量氯丙嗪的镇静作用,但拮抗大剂量氯丙嗪的中枢抑制作用,并对家兔脑电图有一定的影响。

3. 党参配入复方中有降低营分证体温的作用,潞党参的甲醇提取物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而纹党、板桥党则无此作用。

4. 党参有抗疲劳、耐寒、耐高温、耐缺氧作用,对辐射损伤有保护作用。

5. 党参有一定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

6. 党参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谢,补气强心,增强动物心肌耐缺氧能力,对垂体后叶素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降低血压、改善动物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7. 党参能减少白细胞数,增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抗血栓作用。

8. 党参有一定升高血糖作用。

9. 党参能较明显增强离体子宫的收缩,并有较好的安胎作用。

10. 党参有较明显的抗炎作用。

11. 党参有抗衰老作用。

12. 党参能维持肺有效的摄氧功能,能保护大鼠肺泡上皮组织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细胞通过气-血屏障的弥散基本正常。
2013-01-04 17:30 8楼
麦 冬(《本经》)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主产于浙江、广西、四川等地区。原植物生于山坡山谷潮湿处或林下、溪边。喜温暖湿润气候,以及荫蔽环境,耐寒、怕高温,以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功效养阳生津、润肺清心。临床用名有麦冬、朱砂拌麦冬。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

《本草拾遗》:《本经》不言生者,按生者本功外,去心煮饮,止烦热,消渴,身重,目黄,寒热。体劳,止呕,开胃,下痰饮。和车前子,乾地黄为丸,食后服之,去温瘴,变白,明目,夜中见光。

《药性论》:使。能治热毒,止烦渴,主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治肺痿吐脓,主泄精,疗心腹结气,身黑目黄,心下苦支满,虚劳客热。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止渴,肥人,时疾热狂,头痛,止嗽。

《开宝本草》:味甘,平、微寒,无毒。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俞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

《本草衍义》:治心肺虚热,并虚劳客热。

《药类法象》: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二味,谓之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须用之药。

《药性赋》:味甘,平,性寒,无毒。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四:退肺中隐伏之火,生肺中不足之金;止烦燥阴得其养,补虚劳热不能侵。

《汤液本草》:气寒,味微苦甘。微寒,阳中微阴也,无毒。入手太阴经。

《象》云: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三味为生脉之剂,补肺中元气不足。《珍》云:行经,酒浸、汤浸。去心,治经枯。

《心》云:补心气不足,及治血妄行,补心不足。

《本草》云: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身重目黄,心下肢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地黄、车前子为之使,恶款冬花、苦瓠,畏苦参、青蘘。入手太阴。

《衍义》云: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虚热及虚劳。麦门冬、地黄、麻仁、阿胶,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二门冬、五味子、枸杞子,同为生脉之剂。

《本草衍义补遗》:甘,微寒,阳中微阴。治肺气伏火,主肺保神,强阴益精;又补肺中元气不足,及治血妄行。《衍义》云:治肺热及虚劳客热。若与地黄、麻仁、阿胶, 润经益血,复脉通心。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肺燥气热,以酸收之,以甘缓之。门冬之甘,润肺除热。

洁古云:麦门冬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二味,名之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须用之。又治经枯乳汁不行,汤润去心。用引经,须以酒浸。

《本草纲目》:《儒医精要》云:麦冬以地黄为使,服之令人头不白,补髓,通肾气,定喘促,令人肌体滑泽,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盖有君而有使也。若有君无使,是独行无功矣。此方惟火盛气旺之人相宜,若气弱胃寒者,必不可饵也。

凡入汤液,去心。

《本草经疏》:麦门冬在天则禀春阳生生之气,在地则正感清和稼穑之甘。《本经》甘平,平者,冲和而淡也。《别录》微寒,著春德矣。入足阳明,兼入手少阴、太阴。实阳明之正药,主心腹结气者,邪热之气结于心腹间也,以其清和微寒而平缓,故能散热结而下逆气也。伤中伤饱,以致胃络脉绝者,脾主肌肉,五脏之气皆禀于胃,胃病则脾无所禀,故羸瘦而短气也。身重目黄者,脾胃湿热也。心下支满者,脾虚而湿滞中焦也。虚劳客热,口干燥渴者,因虚劳而热客中焦,故口干而燥渴,阳明之热上冲则兼呕吐也。痿蹶者,阳明湿热病也,阳明湿热盛则上熏蒸于肺,而为痿蹶,治痿独取阳明,治本之道也。阴精生于五味,五味先入脾胃,脾胃得所养,则能散精于各脏,而阴精充满,故能强阴益精也。中焦者,脾胃之所治也,脾胃安则中焦治,故能消谷而调中也。保神定肺气,则兼润乎心肺。胃气盛则五脏之气皆有所禀而安,脾胃俱实则能食而肥健。脾统血,心主血,五脏之英华皆见于面,血充脏安则华彩外发而颜色美矣。脾胃强则后天之元气日盛。下气则阳交于阴,交则虚劳愈而内热不生,内热去则阴精日盛,故有子。

简误:麦门冬性寒,虽主脾胃,而虚寒泄泻及痘疮虚寒作泄,产后虚寒泄泻者,咸忌之。

《本草蒙筌》:味甘、微苦,气平、微寒。降也,阳中微阴。无毒。去心用不令人烦,择肥大方获效速。地黄、车前为使,入手太阴少阴。治肺伏火邪,及肺痿脓吐腥臭;补心劳伤损,并心血错经妄行。益精强阴,驱烦解渴。心腹结气能散,肠胃伤饱可消。美颜色,悦肌肤,止呕吐,愈痿蹙。音促。去心下支满,退虚热客邪。经枯乳汁不行,堪资作引;肺燥咳声连发,须使为君。加五味、人参三者同煎,名生脉散。

谟按:天、麦门冬并入手太阴经,而能驱烦解渴,止咳消痰。功用似同,实亦有偏胜也。麦门冬兼行手少阴心,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于贼邪,故止咳立效;天门冬复走足少阴肾,屡屡滋肾助元,令肺得全其母气,故消痰殊功。盖痰系津液凝成,肾司津液者也,燥盛则凝,润多则化。天门冬润剂,且复走肾经。津液纵凝,亦能化解。麦门冬虽药剂滋润则一,奈经络兼行相殊。故上而止咳,不胜于麦门冬;下而消痰,必让于天门冬尔。先哲亦曰:痰之标在脾,痰之本在肾。又曰:半夏惟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以是观之,则天门冬惟能治痰之本,不能治痰之标。匪但与麦门冬殊,亦与半夏异也。

《本草乘雅》:麦门冬,具稼穑甘,禀春和令当入足阳明,为阳明之体用药,故本经所陈诸证,皆属阳明之上为病。若痿蹶,又属阳明之下为病。经云:阳明为阖,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是以治痿独取诸阳明。阳明为五藏六府之本,五藏六府,皆受气于阳明故尔。

心腹脉络,皆心所主。胃络肌肉,皆心所生。美颜吐衄,唯心所现,结者能使之不结,绝者能使之不绝,唯从容润泽,潜滋暗长,沦结成形者也。

麦门冬,叶色尝青,根须内劲外柔,连缀贯根上,凌冬不死,随地即生。以白色可入肺,甘平可入脾,多脉理可入心,凌冬可入肾,长生可入肝,虽入五藏,以心为主,心之肾药也。其气象生成,及命名之义,能转春为夏,使肾通心,但力量不阔大,如有守有养,贞静宁谥,和润舒徐之君子也。仓皇之际,虽自愦愦,然躁进表露者,不及其久而不变也。其根俨似肪络,故本经以之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盖心腹中央,皆心之部分,脉络亦心之所主,悉属象形对待法耳。若脉络之绝,伤中之绝,伤饱之绝,羸瘦肉理之绝,气结使然者,咸可使之复生。《别录》所云:皆结气伤中伤饱之所生,盖强阴益精,消谷保神,安藏美色,皆复脉通心,润经益血之力也。盖心主血脉,脉溃血溢,脉伤则咳,经水已枯,乳汁不下,脉气欲绝者,皆克成效。如水入于经,而血乃成,不入于经,以致浮肿者,潜滋之妙,赖有此耳。惟阴形缓性人,及脾慢中寒有湿者,不相宜也。

金水主时,则根苗茂盛,有继绝续乏之义。三冬闭藏,而阴阳互根之妙。麦则独贞其窍,故处秋冬之时,能行春夏之令,以降入为升出者也,故名麦门冬。四季长生,中内坚劲,气味甘平,具土德性,当判入脾,脾之脾药也。色白属金,脾之肺药也。似脉属火,脾之心药也。不凋属水,脾之肾药也。长生属木,脾之肝药也。所谓一藏之内,具五藏焉。故五藏六府位于内,十二经脉见于外,莫不资始于脾,资生于胃,互为枢纽者也。盖心腹结气,中内所司,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象形对治,故继绝续乏之义,悉从中字起见耳。广推研释,隽永可思,盖土主中宫,长养后天,必须德全之品,相为匹配,其唯麦乎。至若保心之神,定肺之气,安肝之魂,补肾之精,因脾转属者,无所不宜。若脉伤则咳,经络断绝,致血液妄行,经水枯竭,变生烦热焦渴者,求其因而借用之亦可,大抵象形对治,更相宜也。先人有议,辄加推广如此。

《药性解》:麦门冬,味甘,性平,微寒,无毒,入肺、心二经。退肺中隐伏之火,生肺中不足之金。止消渴,阴得其养;补虚劳,热不能侵。去心用。地黄、车前为使,恶款冬、苦参,忌鲫鱼。肥大者佳。

按:麦门冬阳中微阴,夫阳乃肺药,微阴则去肺中伏火,伏火去,则肺金安全能生水,水盛则能清心而安神矣。故能治血妄行,调经和脉。

《药鉴》:气微寒,味甘平,无毒,降也,阳中微阴也。阴乃肺药,微阴去肺中之伏火,火去则肺金生,金生则烦渴止,而心亦清矣,心清而神亦保安矣。惟肺金得令,则金能生水,又能强阴益精,心清神安,则气血和畅,又能治血妄行。夫曰解烦渴补虚劳者,正以其润肺清心也。心清而肺润,则心统气行,而郁结之患可释矣。夫曰能复脉者,何也?盖心主脉,而百脉之朝宗于肺。若肺润心清,则脉亦调和,气血无所阻,必听命以遂脉之通畅也。能引生地而至所生之处。痘家用之,以止烦渴。诸症便滑者忌之。

《景岳全书》:味甘寒苦,性微寒,降也,阳中阴也。去心用,恐令人烦。其味甘多苦少,故上行心肺,补上焦之津液,清胸膈之渴烦,解火炎之呕吐,退血燥之虚热;益精滋阴,泽肌润结;肺痿肺痈,咳唾衄血;经枯乳汁不行,肺干咳嗽不绝;降火清心,消痰补怯。复脉须仗人参,便滑中寒者勿设。
2013-01-04 17:32 9楼
《本草备要》:麦门冬,补肺清心,泻热润燥。

甘微苦寒,清心润肺,东垣曰:入手太阴气分。强阴益精,泻热除烦,微寒能泻肺火,火退则金清,金旺则水生,阴得水养,则火降心宁而精益。消痰止嗽,午前嗽多属胃火,宜芩、连、栀、柏、知母、石膏;午后嗽及日轻夜重者,多属阴虚,宜五味、麦冬、知母、四物。行水生津。肺清则水道下行,故治浮肿;火降则肾气上腾,故又治消渴。治呕吐、胃火上冲则呕,宜麦冬。又有因寒、因食、因痰、因虚之不同。痿蹶。手足缓纵曰痿蹶。阳明湿热上蒸于肺,故肺热叶焦,发为痿蹶。《经疏》曰:麦冬实足阳明胃经之正经。客热虚劳,脉绝短气,同人参、五味,名生脉散。盖心主脉,肺朝百脉,补肺清心,则气充而脉复。又有脉绝将死者,服此能复生之。夏月火旺灼金,服之尤宜。东垣曰:人参甘寒,泻火热而益元气;麦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温,泻丙火而补康金,益五脏之气也。丙火小肠,康金大肠,并主津液。肺痿吐脓,血热妄行,经枯乳闭。明目悦颜。益水清火。但性寒而泄,气弱胃寒人禁用。入滋补药酒浸。制其寒。地黄、车前为使。恶款冬花、苦参、青葙、木耳。

《本经逢原》:麦门冬阳中微阴,入心、肺、肾,及足阳明之经。定心热惊烦,疗肺痿吐脓,盖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肺中伏火,脉气欲绝者,加五味子、人参,为生脉散,专补脉中元气不足。东垣云:六七月间,湿热方盛,人病骨乏无力,身重气短,头旋眼黑,甚则痿软。故孙真人以生脉散,补其天元真气。脉者,人之元气也。人参之甘温,泻阴火而益元气;麦门冬甘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子之酸咸,泻丙火而补庚金,兼益五脏之气也。时珍曰:麦门冬以地黄为使,服之令人头不白,添精补髓,通肾气,定喘促,令人肌体滑泽。《本经》主心胸结气,腹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一气贯下,言因过饱伤胃,而致心腹气结,脉绝不通,羸瘦短气,故宜以此滋其津液,通其肺胃。殊非开豁痰气,消克饮食之胃。其阴虚羸瘦,喘咳上气,失音失血,及风热暴嗽,咸非所宜。恐寒郁热邪,牢不可破,多成虚损之疾。麻疹咳嗽,不可误用,以其性寒助阴,固敛阳邪,不能发越也。凡脾胃虚寒泄泻,及痘疮虚寒作泻,产后血虚泻渴,皆非所宜。

《本草崇原》:麦门冬气味甘平,质性滋润,凌冬青翠,盖禀少阴冬水之精,上与阳明胃土相合。主治心腹结气者,麦冬一本横生。能通胃气于四旁,则上心下腹之结气皆散除矣。伤中者,经脉不和,中气内虚也。伤饱者,饮食不节,胃气壅滞也。麦冬禀少阴癸水之气,上合阳明戊土,故治伤中、伤饱。胃之大络,内通于脉,胃络脉绝者,胃络不通于脉也。麦冬颗分心贯,横生土中,连而不断,故治胃络脉绝。胃虚则羸瘦,肾虚则短气,麦冬助胃补肾,故治羸瘦、短气。

《本草求真》:[批]清心肺火。

麦冬专入心、肺。有类天冬,然麦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麦冬所主,则更在肺而在心。是以书载功能消痰止嗽,治嗽须分外感内伤。如外感则声盛而浊,先缓后急,日夜无度,痰涎稠粘而喘急;内伤则声怯而槁,先急后缓,或早甚,或暮甚,清痰少气而喘乏。外感则其发必暴,或为寒热,或为气逆,或为鼻塞声重头痛,轻者脉亦和缓,重者脉见弦洪;内伤其发有渐,或素有劳积虚损,日渐以甚,其症或为寒热潮热,或为形容瘦减,或两颧常赤,或气短喉干,其脉轻亦微数,重必细数弦紧。解热除烦,去痿除呕。痿,按经言肺热叶焦,皮毛虚弱,急薄以着,则生为足弱不能以行之症;心热火炎下厥,而生胫纵不能任地之症;肝热口苦血干,而成拘挛筋痿之症;脾热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之症;肾热腰脊不举,骨枯髓减,发为骨痿之症。独肺热而叶焦,高源化绝,而诸脏不得仰肺灌溉,故痿独推于肺,而治痿又责重于阳明。而又载同人参则能复脉生津,名生脉散。非合心肺百皆治乎。盖肺朝于百脉,脉属心,心燥则肺失养而脉绝,心清则气即充而脉复。麦冬气禀清肃,能于心中除烦。肺清则水得生而心不烦。譬如人当盛暑,则燔灼不宁,若值秋风一至,则炎热顿服,而无燥郁不堪之候矣。东垣曰:人参甘寒,泻火热而益元气;麦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温,泻丙火而补庚金,益五脏之气也。至于乳汁不开,用此则能通活;热血妄行,用此是能即止;他如膈上之稠痰,得此则消;心下之支满,得此则除。脾有积热则化,胃有火呕则止,色因血枯即润,嗽久不止即愈。诚保肺之津梁,清心之指南也。但气寒而虚人禁用。

《得配本草》:地黄、车前为之使。畏苦参、青葙、木耳。恶款冬、忌鲫鱼。

甘、平,微苦、凉。入手少阴、太阴气分。生上焦之津液,清胸膈之渴烦。治呕吐,止吐衄,消痰嗽,止泄精,疗痿厥,去支满,散结气。

得乌梅,治下痢口渴;得犀角,治乳汁不下;得桔梗,清金气之郁;得荷叶,清胆腑之气。佐地黄、阿胶,润经血;佐生地、川贝,治吐衄。

入凉药生用,入补药酒浸,糯米拌蒸亦可。

气虚胃寒者禁用。

《本草经解》:麦冬气平,秉天秋平之阴气,入手太阴肺金;味甘无毒,得地中和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

心腹者,脾肺之分;结气者,邪热之气结也,其主之者,麦冬甘平,平能清热,甘能散结也。

伤中者,阴伤也,甘平益阴,故主伤中。脾为胃行津液者也,脾血不润,则不能为胃行津液,而伤饱之症生矣,味甘而润,滋养脾胃,故主伤饱。

脉者,血之府,胃与脾合,胃络脉绝者,脾血不统,脉络不与胃相接也,甘润养阴,所以续脉。

脾主肌肉,而秉气于胃,脾阴不润,则肌肉不长。而胃气上逆,肺亦能呼不能吸,而气短促矣。麦冬味甘益脾,故主羸瘦,气平益肺,故主短气也。

《神农本草经读》:麦门冬气味甘平,质性滋润,凌冬青翠,盖秉少阴冬水之精,上与阳明胃土相合。

主治心腹结气者,麦冬一本横生,能通胃气于四旁,则上心下腹之结气,皆散除矣。

伤中者,经脉不和,中气内虚也;伤饱者,饮食不节,胃气壅滞也,麦冬秉少阴癸水之气,合阳明戊土,故治伤中伤饱。

胃之大络,内通于脉,胃络脉绝者,胃络不通于脉也。麦冬颗分心贯,横生土中,连而不断,故治胃络脉绝。

胃虚则羸瘦,肾虚则气短,麦冬助胃补肾,故治羸瘦短气。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甘,平。主心腹结气,解枯燥之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补续胃中之阴气。羸瘦短气。补胃则生肌,清火则益气。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后天足则体健而能耐饥也。

麦冬甘平滋润,为纯补胃阴之药。后人以为肺药者,盖土能生金,肺气全恃胃阴以生,胃气润肺自资其益也。

《本经疏证》:人之有生,全恃纳谷,谷入于胃,为之敷布一身,使偏而不迅,常而有制,则藉乎肺。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翰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但胃之为腑,多气多血,凡有变动,每患其实,不比于虚,设使胃气偏盛,所纳遂多,转输稍不循序,则气之壅结所不能免,是心腹结气伤中伤饱所由来也。胃络脉绝,当以仲景胃气生热,其阳则绝为解,盖心腹既有结气,则输送之机更滞,是以中气无权,不患伤饥,每为饱困,由是胃气益盛,孤阳生热,渐致脉络不与心肺相通,则食入不得为荣,形羸气短,诸恙丛生矣。麦门冬质柔而韧,色兼黄白,脉络贯心,恰合胃之形象。其一本间根株累累,四旁横出,自十二至十六之多,则有似夫与他脏腑脉络贯注之义。其叶隆冬愈茂,青蒽润泽,监之有光,则其吸土中精气上滋茎叶,绝胜他物可知。且其味甘,甘中带苦,又合从胃至心之妙,是以胃得之而能输精上行,自不与他脏腑绝,肺得之而能敷布四脏,洒陈五腑,结气自尔消熔,脉络自尔联续,饮食得为肌肤,谷神旺而气随之充也,是证也。农皇轩岐唱之于前,仲景思邈和之于后,既忆彰彰显著矣。乃金元以来,凡遇此者,不曰补中消运,则曰清火泄热,梦梦者几五百年,赖香岩叶氏起而明之曰,知饥不能食,胃阴伤也,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乃安,所制益胃阴方,遂与仲景甘药调之之义合。呜呼!但知读灵素,不能参究本经伤寒金匮以合之,乃谓能取之左右逢源,吾不信也。伤寒论金匮要略用麦门冬者五方,惟薯蓣丸药味多,无以见其功外。于炙甘草汤,可以见其阳中阴虚,脉道泣涩。于竹叶石膏汤,可以见其胃火尚盛,谷神未旺。于麦门冬汤,可见其气因火逆。于温经汤,可以见其因下焦之实,成上焦之虚。虽然,下焦实证,非见手常烦热,唇口干燥,不可用也,上气因于风,因于痰,不因于火,咽喉利者,不可用也,虚羸气少,不气逆欲吐,反下利者,不可用也,脉非结代,微而欲绝者,不可用也。盖麦门冬之功,在提曳胃家阴精,润泽心肺,以通脉道,以下逆气,以除烦热,若非上焦之证,则与之断不相宜,故脉微欲绝,是四逆汤证,少气下利,是理中汤证,风痰上气,是小青龙汤证,有瘀血而不烦热,是下瘀血汤大黄?虫丸证也。

麦门冬四季不凋,然采其根,必在夏至之前,是为以至阴效至阳之用。心肺至阳也,不能离至阴,以阳不得阴,则亢而不能化阴,故虚劳以为要药,如黄连清心,黄芩清肺,均不得与于此数,何者?其甘苦之味,润泽之质,由胃至心,使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使天气下降,地气以生,是岂芩连所能任哉!然治虚劳是矣,又以客热并言何也?盖下焦阴虚为热者谓之虚劳,上焦阴虚为热者谓之客热,以对待言也。惟是上焦之热,若因阳盛致阴虚者,直攻其阳之盛,而阴自复,可以芩连之属治之;若因阴虚以致阳亢,投之芩连,则非特不能和其阳之无依,并致绝其阴之化源,使亢得依于阴,是所谓散肺伏火也,使逆气得入于经,是所谓益肺气也。虽然,润泽者与燥气对,柔腻者与亢阳对,若有热而胃兼有湿滞,即不可施,即有热而胃气居于卑弱,亦不可施,若施之得宜,则所谓强阴益精,补心气不足,促定肺气者,昔人岂欺我哉!

《本草新编》:麦门冬,味甘,气微寒,降也,阳中微阴,无毒。入手太阴、少阴。泻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热邪,补心气之劳伤,止血家之呕吐,益精强阴,解烦止渴,美颜色,悦肌肤。退虚热神效,解肺燥殊验,定嗽咳有大奇功。真可恃之为君,而又可藉之为臣使也。但世人未知麦冬之妙,往往少用之而不能成功,为可惜也。不知麦冬必须多用,力量始大,盖火伏于肺中,烁干内液,不用麦冬之多,则火不能制矣。热炽于胃中,熬尽真阴,不用麦冬之多,则火不能息矣。夫肺为肾之母,肺燥则肾益燥,肾燥则大小肠尽燥矣。人见大小肠之干燥,用润肠之药。然肠滑而脾气愈虚,则伤阴而肾愈虚矣。肾虚必取给于肺金,而肺又素燥,无气以滋肾,而干咳嗽之症起,欲以些小之剂益肺气以生肾水,必不得之数也。抑肺又胃之子也,胃热则土亏,土亏而火愈炽。火炽,必须以水济之,而胃火太盛,肾水细微,不特不能制火,而且熬干津液。苟不以汪洋之水,速为救援,水立尽矣。然而大旱枯涸,滂沱之水,既不可骤得。倘肾水有源,尚不至细流之尽断,虽外火焚烁,而渊泉有本,犹能浸润,不至死亡也。故胃火之盛,必须补水,而补水之源,在于补肺。然而外火既盛,非杯水可解。阴寒之气,断须深秋白露之时,金气大旺,而后湛露多且浓也。故欲肺气之旺,必用麦冬之重。苟亦以些小之剂,益其肺气,欲清胃火之沸腾也,又安可得哉。更有议者,肝木畏肺金之克者也。然肺过于弱,则金且不能克木,而肝且欺之。于是,木旺而挟心火以刑金,全不畏肺金之克。肺欲求救肾子,而肾水又衰,自顾不遑,又安能顾肺金之母哉。乃咳嗽胀满之病生,气喘痰塞之疾作。人以为肺之病也,用泻肺之药,益虚其肺气,而肝木更炽,心火愈刑,病有终年累月而不痊者。苟不用麦冬大补肺气,肝木之旺,何日能衰乎。此麦冬之必须多用,又不可不知也。更有膀胱之火,上逆于心胸,小便点滴不能出。人以为小便大闭,由于膀胱之热也,用通水之药不效,用降火之剂不效,此又何故乎?盖膀胱之气,必得上焦清肃之令行,而火乃下降,而水乃下通。夫上焦清肃之令,禀于肺也,肺气热,则清肃之令不行,而膀胱火闭,水亦闭矣。故欲通膀胱者,必须清肺金之气。清肺之药甚多,皆有损无益,终不若麦冬清中有补,能泻膀胱之火,而又不损膀胱之气,然而不用之,亦不能成功。盖麦冬气味平寒,必多用之,而始有济也。

或问麦冬以安肺气,救肺即可生肾子矣,何以补肺者,仍须补肾乎?曰:肺肾之气,未尝不两相须也。肺之气,夜必归于肾,肾之气,昼必升于肺。麦冬安肺,则肺气可交于肾,而肾无所补,则肾仍来取给于肺母,而肺仍不安矣。此所以补肺母者,必须补肾子也。肾水一足,不取济于肺金之气,则肺气自安,且能生水,而肺更安也。麦冬止可益肺,不能益肾。古人所以用麦冬必加入五味子,非取其敛肺,正取其补肾也。

或问麦冬加五味以补肾,敬闻命矣,何孙真人加入人参为生脉散?吾子善辨,幸明以教我。此则子不下问,而铎亦急欲阐明之也。夫肺主气也,人参补气,汤名补气,谁曰不然。而孙真人不言生气而言生脉者,原有秘旨。心主脉,是生脉者,生心之谓也。或疑心主火,而肺主金,生心火,必至克肺金矣。益气之谓何?而讵知心之子,乃胃土也。肺金非胃土不生,胃弱以致肺金之弱。补心火,自生胃土矣,胃土一生,而肺金之气自旺。又恐补心以克肺金,加麦冬以清肺,则肺不畏火之炎。加五味以补肾,则肾能制火之盛,调和制伏之妙,为千古生人之法,示天下以补心之妙,不必畏心之刑金也。所以不言生气而曰生脉者,其意微矣,人未之思尔。

或问麦冬补肺金气而安肺气,肺气之耗者,宜加用麦冬以补肺金矣,然而日用麦冬,而不见肺金之气旺者,何故?盖肺金之母胃土之衰也。胃喜温而不喜寒,日用麦冬之寒以益肺,而反致损胃。胃寒而气不能生金,徒用麦冬何益哉。必须用温胃之药,以生胃气,而后佐之以麦冬,则子母两补,自然胃气安,而肺气亦安也。

或疑胃中有火,最宜麦冬以清之,而吾子曰胃喜温不喜寒,不相反耶?非反也。胃乃土也,土自喜温。胃中宜火,何以恶火?夫火多宜泻,而火少宜补,况胃中之火乃邪火,非正火也。邪火宜泻,而正火亦宜补。服麦冬而胃寒者,乃正火衰微,自宜补之,未可以胃中之正火,错认作邪火而并观也。

或问麦冬滋肺气者也,何以有时愈用而愈不效,岂麦冬非滋肺药乎?夫麦冬不滋肺气,又何药以滋肺。然用之不效者,非麦冬不滋肺气,乃肺绝不受麦冬之滋也。肺为娇脏,治肺原不宜直补肺也。肺至麦冬之不可滋者,脾胃之母气、肾经之子气,已先绝于肺之前,而欲用麦冬以救肺绝之际,又何可得哉。

或疑用麦冬以救肺气,肺绝而不可救,是麦冬为无用矣。不识舍麦冬,又用何药可救耶?曰:脾胃已绝,金不能生矣;肾经已绝,金无以养矣,实无药可以相救。惟胃气不绝者,尚有可救之机,仍用麦冬为君,加于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之内,尚可延留一线,然不节欲慎疾,亦徒然也。

或问麦冬乃肺经之药,凡肺病固宜用之,不识于治肺之外,尚有何症宜用也?夫麦冬不止治肺也,胃火用之可降,肾水用之可生,心火用之可息,肝木用之可养,胆木用之可滋,心包火用之可旺,三焦火用之可安,膀胱水用之可泻,所治之病甚多,何独于治肺耶。

或问麦冬但闻可以内治成功,未知亦可以治外症乎?曰:麦冬之功效,实于内治独神,然又能外治汤火,世人固不识也。凡遇热汤滚水泡烂皮肉,疼痛呼号者,用麦冬半斤,煮汁二腕,用鹅翎扫之,随扫随干,随干随扫,少顷即止痛生肌,神效之极,谁谓麦冬无外治哉。
2013-01-04 17:37 10楼
《本草分经》:甘、微苦,微寒。润肺清心胃经正药。泻热生津,化痰止呕,治嗽行水。

《本草思辨录》:麦门形象,合之《本经》主治,自是胃家正药。徐氏云,麦冬甘平滋润,为纯补胃阴之药。后人以为肺药者,盖土能生金,肺气全恃胃阴以生,胃气润,肺自资其益也。邹氏云,麦冬之功,在提曳胃家阴精,润泽心肺,以通脉道,以下逆气,以除烦热,若非上焦之证,则与之断不相宜。观此可以正李东垣但谓入手太阴而不及足阳明之非。

前人谓麦冬复脉通心者下一,大都其胸中先有《本经》胃络脉绝之见,而更征之以复脉汤、生脉散。窃谓胃之大络,内通于脉,脉绝乃胃络之不贯,非真脉绝。麦冬补胃阴以通络,而脉得所资则有之,亦非能径复其脉。能径复其脉者,厥惟人参,熟玩《伤寒》、《金匮》两书自知。且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若非胃络脉绝,亦岂麦冬所能治?下文之羸瘦短气,即胃络脉绝之径。《本经》无一字虚设,而又上下相照应如此,愿与治《本经》者一质之。

徐氏极诋以麦冬治咳嗽,然《千金》、《外台》治咳嗽诸方多有之,而实权舆于仲圣之麦门冬汤。麦门冬汤,《千金》即列于咳嗽门,遇津枯火逆者。又何尝不是要药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甘,性凉,气微香,津液浓厚,色兼黄白。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即引肺气清肃下行,统调水道以归膀胱。盖因其性凉、液浓、气香,而升降濡润之中,兼具开通之力,故有种种诸效也,用者不宜去心。



【现代药理研究】



1. 麦冬能显著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脉灌流量,麦冬的有效成分对心肌电生理也有一定的药理活性。

2. 麦冬具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抗休克作用。

3. 麦冬可显著延长机体耐缺氧能力。

4. 麦冬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5. 麦冬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

6. 麦冬有抗疲劳、清除自由基作用。

7. 麦冬有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药理作用,而且具有增强抗体对一切非特异性刺激的适应能力。

8. 麦冬对体液免疫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增加胸腺、脾的重量,促进抗体的生成,延缓抗体清退时间,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9. 麦冬有抗肿瘤作用。

10. 麦冬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11. 麦冬有抗炎免疫药理活性,并对迟发型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

12. 麦冬能提高肝细胞DNA、RNA合成作用,并能调节蛋白质的代谢谢失常。

13. 麦冬能稳定心肌能量贮备,有预防中暑作用。

14. 麦冬具有分化作用。
2013-01-04 17:40 11楼
五 味 子(《本经》)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北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南五味子)的成熟果实。北五味子为传统用的正品,主产于东北、内蒙古、湖北、山西等地;南五味子主产于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原植物五味子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向阳山坡杂林中、林缘以及溪旁灌木中;华中五味子生于600~2400米的密林或沟溪边。喜阴凉湿润气候,耐寒,不耐水浸,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最宜生长。味酸,性温。归肺、肾、心经。功效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临床用名五味子、酒五味子、醋五味子、焦五味子。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名医别录》:无毒。主养五藏,除热,生阴中肌。

《药性论》:君。能治中下气,止呕逆,补诸虚劳,令人体悦泽,除热气。病人虚而有气兼嗽加用之。

《日华子本草》:明目,暖水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贲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

《开宝本草》:味酸,温,无毒。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

《本草衍义》:肺虚寒人,可化为汤,时时服。《本经》言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以谓除热气。《日华子》:又谓暖水脏,又曰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今既用之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补下药亦用之。入药生曝,不去子。

《药类法象》:气温,味酸。

大益五脏之气。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人困乏无力,乃无气以动也。以黄芪、人参、麦冬,少加黄柏锉,煎汤服,使人精神、神气两足,筋力涌出。

《药性赋》:味酸,性温,无毒。降也,阴也。其用有四:滋肾经不足之水,收肺气耗散之金,除烦热生津止渴,补虚劳益气强阴。

《汤液本草》:气温,味酸,阴中阳。酸而微苦,味厚气轻,阴中微阳,无毒。

入手太阴经,入足少阴经。

《象》云:大益五脏。

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柏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生用。

《珍》云:治咳嗽。

《心》云:收肺气,补气不足,升也。酸以收逆气,肺寒气逆,则以此药与干姜同用治之。

《本草》云:主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益气强阴,益精,养五脏,除热。

《日华子》云:明目,暖水脏,治风,下气消食。霍乱转筋,痃癖,奔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五味皮甘肉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名五味子。仲景八味丸用此,为肾气丸,述类象形也。

孙真人云: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故入手太阴、

足少阴也。

《本草衍义补遗》:属水而有木与金。今谓五味,实所未晓,以其大能收肺气,宜其有补肾之功。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水脏乎?食之多致虚热,盖收补之骤也,何惑之有?又云:火热嗽必用之。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洁古云:五味子,大益五藏气。孙真人曰: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藏之气。遇季夏之间,令人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柏,锉,煎汤服之,使人精神、精气两足,筋力涌出。生用。

《本草纲目》:酸咸入肝而补肾,辛苦入心而补肺,甘入中宫益脾胃。

入补药熟用,入嗽药生用。

《本草经疏》:五味子得地之阴,而兼乎天之阳气,故《本经》味酸,气温,味兼五而无毒。王好古云:味酸,微苦咸。阴中微阳。入足少阴,手太阴血分,足少阴气分。主益气者,肺主诸气,酸能收,正入肺补肺,故益气也。与主咳逆上气者,气虚则上壅而不归元,酸以收之,摄气归元则咳逆上气自除矣。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者,五味子专补肾,兼补五脏。肾藏精,精盛则阴强,收摄则真气归元,而丹田暖,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则精自生,精生则阴长,故主如上诸疾也。《药性论》云:五味子君能治中下气,止呕逆,补诸虚劳,令人体悦泽,除热气,病人虚而有气兼嗽者,加而用之。日华子云:暖水脏,下气,贲豚冷气,消水肿,反胃,心腹气胀,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皆其极功也。

简误:痧疹初发,及一切停饮,肝家有动气,肺实有实热,应用黄芩泻热者,皆禁用。

《本草蒙筌》:味酸,气温。气轻味厚,降也,阳中微阴。无毒。南北各有所长,藏留切勿相混。风寒咳嗽南五味为奇,虚损劳伤北五味最妙。恶萎蕤,胜乌头。以苁蓉为使,入肺肾二经。收敛耗散之金,滋助不足之水。生津止渴,益气强阴。驱烦热,补元阳。解酒毒,壮筋骨。霍乱泻痢可止,水肿腹胀能消。冬月咳嗽肺寒,加干姜煎汤治效;夏季神力困乏,同参芪麦柏人参、黄芪、麦门冬、黄柏皮。服良。其热嗽火气盛者,不可骤用寒凉之药,必资此酸味而敛束。然不宜多用,若多用则闭住其邪。恐致虚热以为殃。盖因皮甘、肉酸、核中辛苦,俱兼咸味,故名曰五味子。《本经》只去酸者,本为五行先也。宜预捣碎,则五味具。方后投煎。

《本草乘雅》:玄者,一阳初动,冬茂之半也。人身之气,藏者为精,精之能动者为玄。玄之所未及,正精之所闭密也,故一名玄及。髓会为精,故又名会及。会字之义,如百骸会而为精,一滴生人,众形毕具。

又益降气之不足,正所以强阴也。倘阴柔深曲者,饵之便成淡阴,重憎悭象耳。

五味俱全,酸收独重,重为轻根,俾轻从重,故益降下之气也。咳逆上气者,正肺用不足,不能自上而下,以顺降入之令。劳伤羸瘦者,即经云:烦劳则张精绝,使人煎厥肉烂也。此补劳伤致降下之不足,与补中益气之治不能升出者反。能降便是强降,阴强便能入矣。以入为水藏事,故益男子精。精为水藏物耳。设六淫外束,及肺气焦满,饵之反引邪入藏,永无出期,纵得生全,须仗夏火从中带出,或为班疹,或作疮疡,得汗乃解,倘未深解病情,愿言珍重。

《药性解》:五味子,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且都有咸味,五味俱备,故名。性温,无毒,入肺、肾二经。滋肾中不足之水,收肺气耗散之金。除烦热,生津止渴;补虚劳,益气强阴。苁蓉为使,恶痿蕤,胜乌头。北产者良。

按:五味属水,而有木火土金,故虽入肺肾,而五脏咸补,乃生津之要药,收敛之妙剂。然多食反致虚热,盖以收补之骤也。如火嗽辄用寒凉,恐致相激,须用此酸敛以降之,亦宜少用。肺火郁及寒邪初起者禁用,小儿尤甚,以酸能吊痰引嗽也。

《药鉴》:气温,味酸,无毒,气薄味厚,降也,阴也。肺肾二经药也。主滋肾水,收肺气。除烦止渴生津,补虚益气强阴。霍乱泻利可止,水肿腹胀能消。冬月咳嗽肺寒,加干姜、肉桂治效。夏季神力困乏,同参、芪、麦蘖服良。其曰能强筋者,以其酸入筋也。又曰能消酒毒者,何哉?盖酒毒伤肺而肺热,得此收敛,则肺气敛而热邪释矣。又曰下气者,何哉?盖肺苦气上,惟肺气既敛,则气自下行矣。然多食反生虚热,为收敛之骤也,即此宜少用之。且酸能吊痰,引其盛也,肺邪盛者,莫如用黄五味子,取其辛甘稍重而能散也。

《景岳全书》:皮甘肉酸,性平而敛;核仁味辛苦,性温而暖,俱兼咸味,故名五味。入肺、肾二经。南者治风寒咳嗽,北者疗虚损劳伤。整用者用其酸,生津解渴,止泻除烦。疗耗散之肺金,滋不足之肾水,能收敛虚火,亦解除酒毒。敲碎者用其辛温,补元阳,壮筋骨,助命门,止霍乱。但感寒初嗽当忌,恐其敛束不散。肝旺吞酸当忌,恐其助木伤土。

《本草备要》:补肺肾,涩精气。

性温,五味俱备,皮甘、肉酸,核中苦辛,都有咸味。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气为水母。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好古曰:手太阴血分,足少阴气分。益气生津,肺主气,敛故能益,益气故能生津。夏月宜常服,以泻火而益金。补虚明目,强阴涩精,仲景八味丸,加之补肾,盖内核似肾,象形之义。退热敛汗,止呕住泻,宁嗽定喘,感风寒而喘嗽者当表散,宜羌防苏桔;痰壅气逆而喘嗽者当清降,宜二陈及苏子降气汤;水气逆而喘嗽者,宜小青龙、半夏茯苓汤;气虚病久而喘嗽者,宜人参、五味。除烦渴,消水肿,解酒毒,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嗽初起,脉数有实火者忌用。丹溪曰:五味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火脏乎?乃火热嗽必用之药。寇氏所谓食之多虚热者,收补之骤也。闵守泉每晨吞北五味三十粒,固精气,益五脏。北产紫黑者良。入滋补药蜜浸蒸,入劳嗽药生用,俱槌碎核。南产色红而枯,若风寒在肺宜南者。苁蓉为使。恶萎蕤。熬膏良。

《本经逢原》:五味子,右肾命门本药。《本经》主咳逆上气,强阴益男子精,心肾不交者宜之。兼入肺、肾二经,味酸而敛耗散之金,性温而滋不足之水。生津止渴,益气强阴,壮水镇阳,收瞳子散大,定喘敛汗。加干姜,治冬月肺寒咳嗽;同人参门冬,治夏月精神困乏。而虚热久嗽,不可误用表散,须以此去核之辛温助火,但用皮肉之酸咸以滋化之。不宜多用,恐酸收太过,反致闭遏而成虚热也。黄昏嗽乃水浮于肺,不宜凉药,宜五味子敛而降之。但风邪在表,痘疹初发,一切停饮,肺家有实热者,皆当禁之。

《本草崇原》:五味子色味咸五,乃禀五运之精,气味酸温,得东方生长之气,故主益气。肺主呼吸,发原于肾,上下相交,咳逆上气,则肺肾不交。五味子能启肾脏之火精,上交于肺,故治咳逆上气。本于先天之水,化生后天之木,则五脏相生,精气充足,故治劳伤羸瘦,补不足。核形象肾,入口生津,故主强阴。女子不足于血,男子不足于精,故益男子精。

《本草求真》:[批]敛肺归肾、涩精固气。

五味专入肺、肾。味虽有五,皮甘、肉酸、核中苦辛、皆咸。而酸咸俱多,其性亦温,故书载能敛气滋水,益气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止呕除泻,宁嗽定喘,除烦止渴,消肿解酒,收耗散之气,瞳子散大,为保肺滋肾要药。成无己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震亨曰:五味子能收肺气,宜其有补肾之功。收肺气,非除热乎;补肾,非暖水脏乎,乃火热嗽必用之药。好古曰:张仲景八味丸用此补肾,亦兼通述类象形也。盖气发于肾出于肺,若阴虚火起,则气散而不收,而烦渴、咳嗽、遗精、汗散等症,因之互见,故必用以酸咸,则气始有归宿,而病悉除。至云能以除热者,是即气收而火不外见之意也;所云能暖水脏者,是即肾因得温而气得暖而藏之也。但寒邪初冒,脉实有火者禁用。杲曰:有外邪者不可骤用,以闭邪气,必先发散而后用之乃良。

《得配本草》:苁蓉为之使。恶萎蕤。胜乌头。

皮肉甘、酸,核苦、辛,其性皆温。入手太阴经血分,兼入足少阴经气分。敛肺经耗散之气,归肾脏散失之元。收瞳子之散大,敛阴阳之汗溢。退虚热,止烦渴,定喘止嗽,壮水镇阳。

佐半夏,治痰;佐阿胶,定喘;佐干姜,治冬月寒嗽;佐参、芪,治夏季困乏;佐蔓荆子,洗烂弦风眼;佐麦冬、五倍,治黄昏咳嗽。合吴茱萸,治肾泄。即五更泻。入醋糊为丸,治胁背穿痛。

黄昏嗽,乃火气浮入肺中,不宜用凉剂,宜五味子、倍子敛而降之。

痨嗽,宜用北者;风寒,宜用南者。滋补药,用熟;治虚火,用生。敛肺,少用;滋阴,多用。止泻;槌碎;益肾,勿研。润肺、滋水,蜜可拌蒸。

多用遏抑经道,则元气不畅,郁而为火。

嗽痢初起有实火者禁用。

仲景八味丸去附子,入五味子,以收摄真元,俾丹田暖热,熟腐五谷,最为稳妥。盖肾藏精,精盛则火得所养而不散,较附子之助火以涸水,相去天渊。
⬅ 杂病验案 老茶馆 得汗而解与得血而解的针灸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