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还在用伤寒方?

2012-11-15 11:07 楼主
无论民间的,还是大专院校毕业的,还是中医爱好者,几乎没个中医人都知道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曾经或正在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人我相信也是不计其数的。有人深研,有人精研,也有人会浅尝辄止,更有人以终身研究《伤寒杂病论》为乐事,乐此不彼。但无论深研、精研,还是浅尝辄止者,都会说:“我用过伤寒方”、“我每天都在用伤寒经方”、“我每病必求仲景,必用经方”、“经方对证效如桴鼓”,诸如此类的语言可以说在中医界到处可见。
不错,你是读过《伤寒杂病论》,你是每天都在研究《伤寒杂病论》,你是每天都在用《伤寒杂病论》的经方,可以说《伤寒杂病论》及其方在你心中已是滚瓜烂熟了,你这一辈子的精力全部都用在了《伤寒杂病论》上了,可你是否想过你每天所开的处方还是《伤寒杂病论》的方吗?还是经方吗?
不用我说,每个读过《伤寒杂病论》的人都知道,《伤寒杂病论》的方组方十分严谨,其方中各药的用量不可变,不可随意增减,变则是另一方,适用于另一个病症,同样其药味也不可随意增减,增一味、减一味药物,药方就是另一方了,而有另一种功效,适用于它证了。这样的例子好像不用我列举吧?如果说需要我列举的话,说明你没有读过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不知其方。
仲景方味少而精,而现在的处方动则十几味,甚者二三十味以上,不说你的处方用了多少味药,单就其用量而言,专搞度量衡研究的科学家都不能准确说出汉代的量到底折合现在的多少,专门搞药物研究的人都不能说出汉代的药物与现代的药物在性能各方面有什么样的变化或不同,你又怎能保证你所用药物的用量就是当年仲景的用量呢?,又怎能保证你所用的药材就是当年仲景所用的地道货那?
药味增加了,药量不知用的对否,你又怎能说你用的是仲景xx方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11-15 11:12 2楼
现在没人使用张仲景的药方了

金匮要略所有药方加在一起平均4.8味药~!

中医大夫给病人开药若这样,自己咋活?医院杂活?汽车从哪来?房子从哪来?
2012-11-15 11:20 3楼
现代中医早已废弃君臣佐使配方法

都在使用西医将药法

嗓子疼?金银花10克

肚子疼?白芍10克

脑袋疼?白芷10克

有点晕?天麻10克

手脚冰凉?附子10克

鼻子不通气?辛夷10克~~~

气短?人参10克

腿没劲?牛膝10克~!

,,,,,,,,,
2012-11-15 11:28 4楼
这个怎么说呢,个人见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发扬,如不是这样何来温病学派,温病派的高手其实都是学伤寒用伤寒的大家,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不是继承和发扬,何来地黄丸系列成药呢。
2012-11-15 13:22 5楼
我在用。
2012-11-15 13:45 6楼
今天我用一方:

葛根15克,桂枝8克,白芍8克,甘草8克,白术8克,茯苓15克,泽泻20克,半夏8克,鸡血藤30克,生姜15克。这个是不是经方呢?
2012-11-15 14:09 7楼
经方体系
是一种成熟的思维模式
可以划裁灵活运用
合方治杂病嘛
谁让现在的人病机这么复杂呢
2012-11-15 14:22 8楼
楼主严谨!

组成、用量、炮制、煎服法---确实重要。
2012-11-15 14:25 9楼
飞翔的鹰 说:
今天我用一方:

葛根15克,桂枝8克,白芍8克,甘草8克,白术8克,茯苓15克,泽泻20克,半夏8克,鸡血

哈哈,是经方。

桂枝加葛根汤、五苓散、小半夏汤合方!
2012-11-15 15:03 10楼
牙混混 说:
现代中医早已废弃君臣佐使配方法

都在使用西医将药法

哎呀,说得实在是妙!不得不佩服!
2012-11-15 15:07 11楼
归根到底就是方是什么? 为什么组方?怎样组方的问题 这个问题没弄清楚 照搬经方也枉然,因为今非昔比,时间地理都变啦?方怎能不变?
⬅ 败案扭转【吴氏医案医话】 老茶馆 最近读的几本书推荐给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