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补泻感言

2012-06-15 15:04 楼主
经云: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

来而迎之,泻,虚而追之,补。迎随,刺之微在速迟。

什么是迎随?第一篇提到的,迎随就是速迟,就是进针的快慢。

这样以后,针法就是可以操作的了。到明清以后,变成顺经为补,为刺其去。逆经的走向为迎,为泻,那叫刺其来,这个说法的出现,我没有进一步的考证。但是在明朝的《针灸大成》中就已经很明确了,在现在教材中叫:迎随补泻,也沿用了这个方法。

而在《内经》中说的是直刺,并没有提到这个东西。
这个说法的产生,是在什么背景下?依据什么样的理论?有的把《内经》上这句理论做为他迎随补泻的根据,从《灵枢》本身前后篇的对比来看,这一句说的不是后来的迎随。

看到有的人讲针灸的时候参合在一起讲,好多学生以为讲的很好,看似是对历史的综合,实际上是混乱了源流,没有深入的追究一个学术观点的产生是依据什么来的。他所依据的理论本身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他没有深入的追究,这样造成一种混乱,迷失了来龙去脉和踪迹。那么你就见不到他的真实情况,也就不可能正确的操作出来。

你按照《灵枢》的方法是可以操作出来的。
按照迎随补泻、捻转补泻,大拇指朝前、朝后,指头怎么伸,白虎摇头,青龙摆尾等等各种手法,那就像武术上的花架子一样,花拳绣腿,玩手。

武术的真正力量,是靠实实在在的基本功,一拳下去打死人。一腿飞出去踢倒树。而不是摆个什么姿势。现在的武术教学,套路比赛,是略带点武术的舞蹈。
同样在中医学院教学中,综合历代的东西搞些花架子,和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走的是一个路子,徒有其形。

为什么不下功夫搞真的?你想一想,过去的时候学武,老师可以让你练一年、两年、三年,就教一个动作,练基本功,非常扎实,得特别有毅力的人才能练下来。
学针灸,你一年两年三年,踏实的背过经典,把理论搞通,能行吗?

现在七年制,本硕连读的,还要读外语,还要写论文,还要读一些政治理论,还要读好多西医知识,还要很多实习的时间,所以说有的研究生快毕业了,对一些杂说还跟着跑。就是因为没有踏下心来读经典。
就像武术一样,我学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我学武当、南少林、北少林,综合各家特点进行分析,每个都能打出一个花架子,你可以当体育老师教学,但是你打不了人,失去了武术的精神实质。

那同样针灸也是这样,综合各家学说杂乱无章,摘一部分,都能说一说,但是你就操作不出来,他说操作不出来是功夫不行呀,得下功夫练。
就好比你武术打不了人,你说我套路练的不好,我使劲练,多练几套,但谁按照你的套路来和你打?谁按照你的理论来生病呀?
我一个同事推拿的,一指禅练了三年。从中专的中药士,转到我院的按摩医师。特批的。为什么?就是练了三年真功夫。用一个指头捻一袋米,三年捻成面,给师父交作业,师父说你不用学了,这你就成了,教一个手法。

现在针推专业的有那样练的吗?还得背外语,还得考试,说一通外国话就是不干中国事,这绝对是教育的偏差。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6-15 19:36 2楼
唉,中医教育体系就是如此,我等中医院校学生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到了临床才发现,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不知如何应用,就算用上了,效果也强差人意。
2012-06-15 20:19 3楼
你的观点我同意,但是你也犯了同样的错误:经云: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

来而迎之,泻,虚而追之,补。迎随,刺之微在速迟。

什么是迎随?第一篇提到的,迎随就是速迟,就是进针的快慢。
来而迎之,泻,虚而追之,补。-迎而夺之,随而济之,就是针刺的方向;
进针的快慢。---那叫徐急.
我觉得经典翻译的不严谨和解经人的自以为是传承的大问题.
2012-06-15 20:35 4楼
今老师的意思是说,我们学学习的话,还是跟着经典学习比较妥当。
2012-06-15 21:41 5楼
尊重一切不同见解。以经解经,从经典本身的原文最能说明意义。
而不是“我认为”“我觉得”,更不是凭空就来个“中医学认为”“传统认为”。言必有据,或可有征。



这是临床讲灵枢时的录音学生整理的一句。
每天只讲一点,有时中午清闲就讲多了。整理到一半,我看已经有800多页。过于啰嗦了,等整理成书,一定得删了又删。
不过有些话,我还是想多说的。
2012-06-15 22:02 6楼
刺之微在迟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2012-06-16 08:50 7楼
既然您是教灵枢的老师,不知您怎么解释"尺肤"?还有心脉,肺脉,脾脉,肝脉,肾脉都在哪里?
2012-06-16 09:20 8楼
敬请文医生高论,不吝指教,在下洗耳恭听。
个人一得之见,见笑大方。

境界一说,或有其理。
我是临床小医生,所见唯如实之操,且“易用难忘”,效可重复。
针经立意在为“工式”,医工遵行以为式也。意也境也之论,如不落实,恐涉虚玄,似非针经立意所在。
⬅ 鲁兆麟教授谈养生之女性养生 老茶馆 中医已死还是名存实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