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医王玉润教授 儿科经验合集

2010-03-11 09:42 楼主
王玉润(1919~1991),男,汉族,上海市人,沪上中医儿科名家之一。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父王仲康、父亲王超然均享沪上一时之名。1935年考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并师从沪上儿科名医徐小圃。1939年毕业后自设诊所开业,并设立中国医药化验所和药理研究室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查病情。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上海市委常委。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全国解放后,历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曙光医院儿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教授、儿科教研组主任及中医系系主任等职。1984年2月至1985年8月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1985年9月起任上海中医学院名誉院长。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中药研究中心名誉顾问,及上海市第八届人大代表。

60年代中期,受命从事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工作,率组多次深入江、浙、皖、沪等农村疫区,进行调查研究,并设点治疗。他倡导“识病治本”的学术观点,即为了识病、探求病源一切先进手段都可以用,为了彻底根治疾病一切最有效的药物和手段都可以用,这就为他大胆采用中西手段、中西药物、并创造性地研制有效新药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着重研究晚期血吸虫病所致的肝硬化,运用活血化瘀法制定处方“桃红饮”,并总结经验,进一步采取桃仁提取物治疗,取得卓有成效,其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晚年着手从理论上研究中医内科学发展史,从临床实践上研究以中医药治疗各种疑难病和爱滋病。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医药院校、医学药学界讲学和作学术交流。曾主编上海市西医学习中医班《中医儿科学》和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儿科学》教材,参加编写《血吸虫病防治手册》、《寄生虫病学》。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3-11 09:43 2楼
王玉润证治经验
王玉润教授1938年在新中国医学院求学期间即师从儿科名医徐小圃,这是他学习临床和临床经验积累的开始, 其后不论其工作性质和荣誉、地位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直至1992年去世,他作为老中医的本色不变,从未脱离过临床。总其一生,他从事临床工作五十年,积累了五十年的临床经验。王玉润的临床特点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他融会了中西医两方面的知识,具有中西医两套诊治手段。这就为他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开展中西医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治病疗效。

早期主要是继承老师的儿科临床经验,他曾以“从游一得集”为题在《国医新声》上发表数万字的文章,其中有天花、白喉、消渴、乳中毒(脚气)、湿温等随师临诊实录。

王玉润在临床实践中不仅发扬了老师的经验,而且有新的发展。王玉润的临床经验主要是:

1.辨证论治和审因论治。作为老中医的本色,王玉润的临床充分运用了体现中医传统特色、针对病因病机的辨证论治和审因论治。

王玉润对于传统辨证理论和方法的重视和运用表现在临床和科研的多方面。他将脏腑经络理论用于麻疹并发肺炎,体现了他将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结合脏腑辨证融会贯通应用于临床的经验和特色。他认为,本病于脾肺两经受病,外应于手足太阴,合于肌肉皮毛。伤寒之邪,始作必因外感,致动太阴湿土而内伤,蕴积君相两火而然。麻疹病毒的传变:毒盛于脾,热流于心,脏腑之伤以肺为甚;肺受风寒,忽生喘急;心脾火灼,口舌生疮;毒为食滞,肠鸣腹痛;肺胃蕴热,津液干涸。毒归五脏,变有四症:毒归于脾胃,则泄泻变利;归于心肺,则烦热不退而发惊厥;归于肺,则咳嗽出血;归于肾,则牙龈糜烂而成疳。因为五脏心肺相连,肺位于上,心经火旺,肺先受之,所以麻疹的并发症尤以肺炎为最多,常见症状为发热、咳嗽、气急、鼻煽、痰鸣、涕泪不见、烦躁、甚则昏迷。对于本病的治疗,他强调以经络脏腑学说为指导,认为本病以手太阴肺经和足阳明胃经两经之火热发而为病,所以只要清肺胃两经之邪热,诸症即可自退。王玉润的临床经验从水火既济还是心肾不足、心肾不交论治尿急尿频也体现了脏腑经络论治和运用阴阳、寒热等四诊八纲的理论特色。对于哮喘,他即从八纲寒热虚实进行辨证,王玉润认为:新病属实,久病属虚。哮喘反复发作,可导致肺气耗散,久则肺病及肾,而致肾阳亏虚,气不摄纳。故平时常见肺脾肾的虚象。一旦急性发作,就表现为邪实正虚夹杂的复杂现象。他将此病分为寒热两种类型:寒喘表现,症见面色
2010-03-11 09:44 3楼
王玉润用药特色
王玉润的用药经验,首先是出于对病人的高度责任性和为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从大量的祖国医药资料中筛选找出最有效的中医处方,在大量有效处方基础上又进一步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找出和发现最有效的药物及其有效成分,然后研究有效给药方法、剂型和途径。对于青木香、臭梧桐的降压作用,对于紫草的预防麻疹和避孕,他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第一手资料,让实践作出回答,从不轻易相信道听途说。最典型的例子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的桃仁提取物的寻找和发现,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无论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方面还是在临床实践方面,他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因而也获得出色的成效。前已大量述及,不再赘述。

其次是对于虫类药的应用,王玉润似乎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医治疗惊厥除用平肝熄风的中药外,还可用虫类药搜风止痉。他从清代名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找到根据,叶称:“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他进而认为,仗蠕动之物,最能透达病根。

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对癫痫与惊风的认识常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统称之为“惊痫”。直至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始创“急惊”,“慢惊”及“五痫”等病名,才明确了惊风与痫症的区别。《临证指南》说:“痫病或由惊恐或由饮食不节,或由母腹中受惊,以致内脏不平,经久失调,一蠲积痰,厥气内风,卒焉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气反然後已。”认为癫痫的病因病理主要是由於惊恐、饮食等造成脏腑失调所致。也有人认为,“痰浊内聚”,蒙闭清窍,亦可发为癫痫,故有些治疗癫痫的成方中往往采用豁痰和开窍的药味。他治癫痫则喜用控风止痉的虫类药,以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在另一篇文章《气营双清、通腑泄热与虫类搜风的临床验证》中他再次阐述了应用虫类药的经验。虫类搜风,对于温病加乙脑的抽搐、痉挛作用不大,而对于神经系统调节失控效果较好。究其原因是全蝎等虫类药具有抑制神经细胞兴奋的药理作用,而乙脑的抽搐、痉挛这些症状是由高热、脑水肿所引起,非关神经细胞。临床应用也证明虫类药对於温病中的惊厥等症没有多大的影响:当它单独用时无效,而当它加用清热药时有效,可见对其有效的是清热药,而并非虫类药。他采用虫类药的主要指征为:肝风内动诸证,如惊厥、牙关紧闭两眼上翻、颈项强直、不知人事等。并可用於顽固性头痛、偏头痛、关节痛、痹痛等,病机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内风妄动,风留经络,上下四肢流走而痛。代表方经为:止痉散。药用:全蝎,蜈蚣,选用配伍药:乌稍蛇,天麻,僵蚕。

典型病例:刘某,女,2岁。

病史摘要:患儿平素身体健康。发病前一个月在玩耍中曾惊叫一次,当时表情恐惧,精神紧张,紧卧在母亲怀里。同时观察周围环境,未发现对患儿有任何不良刺激。此后两周患儿夜寐中经常哭闹,须哄拍后才能入睡。约过半个多月——1975年3月初,一天下午,突然抽筋,为时短暂,仅数秒钟即停止。此后抽搐发作逐渐频繁,少则每日二三次,多则每日十馀次,尤其在感冒发热时抽搐发作次数更多。抽搐时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牙关紧闭,两眼上翻直视,两手紧握,颈项强直,全身抽动,不知人事,约1一2分钟后,痉挛缓解,逐渐清醒。抽搐停止,清醒后,精神萎软,其他如常。

患儿既往无外伤及脑炎病史,父母均健康,精神正常。

患者发病后即到五六所医院儿科和神经科诊治,曾用苯妥英纳、苯巴比妥、安定等治疗,效果不佳,抽搐照旧,每日发作数次。1975年4月5日转来中医门诊治疗(当天停用西药)。

体检:发育中等,神清,心肺(一),肝脾(一)。舌苔薄白,脉象弦细。

诊断:癫痫。

治则:搜风解痉,平肝潜阳,镇惊熄风,宁心安神。

处方:全蝎3克,蜈蚣1月克,天麻3克,乌梢蛇肉3克。共研细末和匀,分作3份吞服,一天服完。

另用:灵磁石60克(先煎),珍珠母30克(先煎),夜交藤30克,生龙齿30克(先煎),钩藤12克(后下),白芍15克,火麻仁12克(打),北秫米30克(先煎),煅龙牡各30克(先煎),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红枣30克,一剂。煎4汁,和匀,在两天内分4次服完。

服药后情况:患儿服药4天,抽搐即被控制,因此患儿家长将原方未予改动连续服用4个多月,复停药,抽搐未再发生。1976年8月20日随访,患儿神情活泼,智力发育正常,抽搐已一年多未发。

历来经验证明,虫类药以研粉吞服功效较佳,最好不入煎剂应用,因为大多数虫类药经高热煮沸,其药效明显减弱。全蝎、蜈蚣经药理证明,都有抗惊厥作用。天麻、钩藤都是平肝熄风镇惊的要药,药理证明二药都能抗惊厥,并制止癫病反应的发生,后者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灵磁石、龙齿、龙骨、牡蛎都是重镇安神、平肝潜阳之品。甘麦大枣加珍珠母、夜交藤,火麻仁有甘润绶急、宁心安神的效用;白芍,养血柔肝,并能平肝阳;北秫米,用以和胃安神。以上方法亦可用治婴儿痉挛及血管神经性偏头痛。
2010-03-11 09:45 4楼
王玉润医案
(一)高热
案1 许某,男,6岁。
病史:患儿因昨日突然高热,咳嗽,送某医院急症治疗。当天予庆大霉素、退热剂及胎盘组织液肌肉注射。今日体温逗留于40℃,咳嗽剧而不畅、气急,加用10%葡萄糖液500毫升及四环素0.5静脉滴注,留院观察。由于高热不退,转中医治疗。
初诊:1976年2月12日。
壮热两天,汗出不解,咳嗽,气急。
检查:体温39℃,心律齐,两肺呼吸音清。咽红,扁桃体红肿(++),下口唇内有一小溃疡,舌尖红,苔薄,脉象滑数。
化验:白细胞总数3 400/立方毫米;中性40%,淋巴60%。
病机:外感风热,肺气不宣。
治则:疏风清热,辛凉宣肺。
方药:麻黄4.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甘草4.5克,柴前胡(各)9克,荆防(各)6克,银翘(各)9克,黄芩9克,赤芍15克,板蓝根15克,鲜芦根6克(去节)。2剂。
复诊:2月14日。
服药后,体温下降(37.4℃),气急渐平,咳嗽未已,痰多粘稠色白,鼻流黄涕。昨天大便三次,溏薄。唇内溃疡已消。咽红,蛾肿,舌尖红,苔薄白,脉滑数。风热恋肺,热势已轻,前方减轻热药,加宣肺化痰之品。
处方:麻黄9克,生石膏30克(先煎),杏仁9克,甘草9克,前胡9克,桔梗4.5克,黄芩9克,荆防(各)9克,银翘(各)9克,川连2.1克 ,竹叶9克,苍耳子9克,夏枯草15克,上方服3剂,痊愈停药。
案2 朱某,男,4岁。
病史:患儿发高热一天,体温40℃,伴咳嗽,多痰。就诊前十分钟,患儿突然两眼上翻,四肢抽动,面色发紫,持续四五分钟。当即肌肉注射使他静、板蓝根、口服土霉素及退热片等。急症留院观察。次日,高热不退,因家长拒用10%葡萄糖液500毫升加金霉素静脉滴注而转中医治疗。
初诊:1976年2月19日。
壮热两天,咳嗽有痰,睡后惊跳。昨日惊厥一次。纳差,二便正常。
检查:神志清,颈软,心肺听诊未闻异常。咽红,扁桃体红肿(++),舌边尖质红,左侧有疱疹,苔薄白,脉浮数。
化验:白细胞总数5 600/立方毫米;杆状5%,中性60%,淋巴31%,单核4%。未见疟原虫。
病机:外感风热,热盛动风。
治则:清热疏风,熄风镇痉。
方药:大青叶15克,蒲公英15克,银翘(各)12克,荆防(各)9克,赤芍15克,射干4.5克,大力子15克,桔梗4.5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甘草9克,远志4.5克,柴前胡(各)9克,钩藤15克(后下),灵磁石30克(先煎)。2剂。
复诊:2月21日。
服药后热势下降,体温37.9℃,咳嗽多痰。昨天呕吐四次,无腹泻。鼻塞,乳蛾红肿,口渴欲饮,苔薄腻,脉细滑。风热留恋肺胃,再予清热疏风为主。
处方:板蓝根30克,蒲公英15克,柴前胡(各)9克,桔梗4.5克,射干4.5克,大力子9克,银翘(各)12克,车前子15克(包煎),半夏9克,姜川连3克,钩藤12克(后下),灵磁石30克(先煎)。2剂。
三诊:2月24日。
热势已平,体温正常,咳嗽痰多色黄,鼻塞,呕吐已止,纳呆,二便如呆。乳蛾红肿已消,舌苔根腻,脉细滑。前方减清热药,加宣肺之品。
处方:麻黄9克,射干4.5克,甘草4.5克,荆防(各)9克,桔梗4.5克,大力子9克,银翘(各)12克,黄芩9克,车前子15克(包煎)。
服药4剂后痊愈。
按:以上两例高热患者的临床和检查结果,符合当时流行的一种病毒感染。根据中医辨证,壮热汗出不解,咳嗽,口唇小溃疡或疱疹,舌质红,咽红,乳蛾红肿,脉象浮数或滑数等,均属时行外感风热,故治疗以银翘、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竹叶、芦根、生甘草等清热解毒,并加荆防、柴前、桔梗、牛蒡等疏风解表为主。
由于前者伴咳剧不畅,且有气急,是肺气郁而不宣之征。故于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中加用麻黄石膏辛凉宣肺。初诊时证候,热重于风,故计量上重用清热解毒。麻黄宣肺,只用4.5克已足。两剂后,热势明显消退,唇内溃疡消失,故麻黄改为9克,加重宣肺作用。
后者同为时行外感风热症,但以热势较盛,风热相煽,热甚引动内风,故伴有惊厥和睡后惊跳。治疗除疏风解表,宜重用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银翘等清热解毒,并加钩藤、灵磁石以熄风镇痉。钩藤且有清热平肝作用。
以上介绍的两例高热病人,经过中医中药治疗,迅速获得热退病愈的良好疗效。这仅是中医中药能治愈很多急性疾病中的一种例证。
(二)哮 喘
案1 周某,男,12岁。
初诊:1975年11月18日。
病史:婴幼时有奶癣,一岁后发哮喘,最近两月来哮喘未平。咳嗽,胸闷,多痰,鼻痒,肢冷。
检查:舌尖红,脉沉细。
诊断:哮喘。
病机:风邪恋肺,气阳不足。
治则:疏风宣肺,兼以通阳。
方药:炙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30克,生甘草9克,杏仁饼6克,石膏30克(先煎),辛夷9克,苍耳子9克,制半夏15克,黄芩9克,防风15克,苏子30克(包煎),红枣30克,7剂。
二诊:11月25日。
三天来因气候寒冷,哮喘发作又重。恶寒神疲,鼻塞多嚏,胸闷且痛,苔根白腻,舌尖红,脉沉细。
麻黄9克,石膏30克(先煎),杏仁饼6克,甘草9克,辛夷9克,苍耳子9克,白芍30克,姜半夏15克,防风15克,苏子30克(先煎),葶苈子18克(包煎),车前子30克(包煎),珍珠母6克,红枣30克,7剂。
三诊:12月2日。
哮喘已平,咳嗽,痰多色白且粘,鼻痒多嚏,咽红,舌苔白润,脉沉细。胃口不好,恶寒,再予原方去葶苈子,加肉桂6克(研粉装胶囊吞服)。因夜寐齘齿,呓语,加灵磁石60克(先煎),7剂。
四诊:12月6日。
近日天寒,哮喘亦未发,鼻痒多嚏亦减。舌苔薄白,脉沉细,左手更不应指。再予宣肺加益气之品:黄耆12克,党参12克,茯苓9克。白术芍各15克,炙草9克,肉桂3克(研粉装胶囊分吞),麻黄9克,石膏30克(先煎 ),乌梅9克,防风9克,珍珠母30克,姜半夏12克,北秫米30克(包煎),红枣30克,10剂。
五诊:12月25日。
哮喘未发,胃口较增,脉较有力,再予巩固。原方去半夏,加夏枯草15克,14剂。
案2 吴某,男,11岁。
初诊:1975年11月18日。
病史:六岁开始发哮喘,鼻痒多嚏,鼻衄。最近持续发作逾月,胸闷胸痛。
检查:咽红,脉细。
诊断:哮喘。
病机:风热恋肺。
治则:清热疏风。
方药:前胡9克,麻黄9克,石膏30克(先煎),杏仁饼6克,甘草9克,辛夷9克,苍耳子9克,夏枯草30克,白芍30克,防风15克,葶苈子15克(包煎),桑白皮30克,红枣30克,7剂。
复诊:11月25日。
服药后呕吐粘痰,大便溏薄。昨天咳不爽,哮喘小发。纳呆,胸闷,恶寒,肢冷,寐后齘齿不安。舌质暗带紫,尖红,苔白润,脉细数。痰浊中阻。再予原方出入:前胡9克,麻黄9克,石膏6克(先煎),杏仁饼6克,甘草9克,苏子15克(包煎),旋覆花12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灵磁石60克(先煎),珍珠母30克,姜半夏15克,辛夷15克。苍耳子9克,白芍18克,肉桂3克(研粉装胶囊分吞),7剂。
三诊:12月2日。
哮喘每夜尚有小发。鼻塞多嚏且痒。咳嗽胸痛已减,口唇青紫已消,夜寐较安。苔白润,脉细数。再予原方出入:前方去前胡,加夏枯草15克,7剂。
四诊:12月9日。
咳嗽俱瘥,寐安,胸闷痛已除,肢冷较和。鼻痒,鼻塞,多嚏。舌苔白润,脉滑。再予宣肺温阳:前胡9克,防风15克,麻黄9克,石膏6克(先煎),甘草9克,辛夷9克,苍耳子9克,夏枯草3克,姜半夏15克,白芍18克,苏子15克(包煎),旋覆花12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肉桂3克(研粉装胶囊分吞),7剂。
五诊:12月16日。
哮喘已平,咳亦稀少,鼻塞涕多,夜寐已酣。舌苔白润,脉细滑。再予原法:原方去苏子,加黄芩15克,红枣30克,10剂。
六诊:12月25日。
哮喘未发,舌质红,苔薄,脉细滑。再予辛凉宣肺:前胡9克,防风15克,麻黄9克,石膏6克(先煎),甘草9克,白芍18克,黄芩15克,车前子30克(先煎),夏枯草30克,苍耳子9克,珍珠母30克,乌梅9克,红枣30克,14剂。
以后即给健脾益气方调理巩固。
李某,25岁。
病史:婴幼时有奶癣,易咳嗽发热,十二岁时方开始哮喘。目前在每月月经来潮时亦必发喘,须到医院吸氧等只临。曾用过地塞米松、七一药酒、强的松、肾上腺素、氨茶碱、**、复方氯喘、麻苗等,均无明显疗效。近年来由于发作频繁,已不能工作。
初诊:1975年12月16日。
哮喘频发不停,咳勤比畅,鼻痒多嚏,鼻塞流涕,目胞虚浮,胃纳甚差,胸闷气喘,稍动更甚,不能平卧。
检查:伸舌时舌质颤动,两手亦颤抖,舌苔薄,舌质红,脉象细数。
病机:风热客肺,痰阻气道,失于宣肃,肺气上逆。
诊断:哮喘。
治则:清热宣肺,疏风化痰。
方药:前胡9克,防风15克,石膏60克(先煎),杏仁饼6克,甘草9克,辛夷9克,夏枯草30克,苍耳子9克,白芍30克,黄芩15克,乌梅9克,葶苈子15克(包煎),红枣30克,车前子30克(包煎),珍珠母30克。7剂。
复诊:12月23日。
药后哮喘明显好转,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鼻塞多嚏。再守良方。
上方加灵磁石60克(先煎),去杏仁饼。7剂。
三诊:12月30日。
咳减喘平,鼻痒多嚏,胃口较好,舌质红,伸舌颤动,脉细缓。月经来潮,但哮喘未大发。再守原方。灵磁石改为30克,去葶苈子,加桃仁9克。7剂。
四诊:1976年1月6日。咳已减,鼻痒已瘥。近三日夜间有哮喘音但未喘。西药已停服半个月。舌质红,伸舌颤动,苔黄,脉细缓。月经已净。仍守原方,7剂。
五诊:1月13日。
夜间仍有哮鸣音,咯痰不爽,喘已缓解,鼻痒已瘥,舌质稍红而胖。寐已安。仍以前法兼扶正:麻黄9克,桃仁9克,石膏30克(先煎),生草9克,防风9克,前胡9克,黄芩9克,白芍30克,远志9克,苍耳子9克,辛夷9克,夏枯草30克,红枣30克,珍珠母30克,黄耆15克,乌梅9克。7剂。
六诊:2月5日。
此次月经来潮,喘未发,但有胸闷感,无鼻痒及涕,时有头晕,稍动即出汗,予健脾益气: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甘草9克,乌梅9克,放风9克,黄耆15克,红枣30克,白芍15克。
七诊:2月19日。
喘未发,已恢复工作。晚上7时左右胸闷半小时。舌质红,苔薄寒。再予调理。原方加黄芩9克,珍珠母60克,夏枯草30克。7剂。
按:哮喘是一种常见的、顽固而不易根治的疾病。近年来根据患儿临床见证,多有渗出性素质,婴幼时有奶癣,一年四季均有发作,但以劳动节及国庆节前后为好发季节,发作前有鼻痒多嚏、目痒、咽部充血、鼻衄等风热症候。故以麻杏石甘汤合苍耳子散加减为基础方,但仍需继续治疗到鼻目痒、多嚏、烦渴、鼻衄等风热证消退后才可停药。缓解期可予益气固表或益气健脾法,加乌梅或五味子等调理巩固;仍有鼻痒可加辛夷、苍耳子、夏枯草;气虚汗多加黄芪。
基础方: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辛夷、苍耳子、夏枯草、白芍、防风、乌梅、红枣。
药物剂量:麻黄,一岁以下一钱半,一~三岁二钱,三岁以上三钱;甘草与麻黄等量;白芍、夏枯草各为一两;防风三至五钱;其他均为一般剂量。
随症加减:如肺热加重黄岑、桑白皮;喘重加葶苈子、苏子以泻肺、降气平喘;咳多尿少加车前子;痰多加莱菔子;夜寐不安加珍珠母、灵磁石、夜交藤;气阳不足如肢冷、畏寒、唇舌青紫者,可加肉桂以温阳;苔腻可去乌梅。
以上病例符合风热症候,都以哮喘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案1有哮喘病十一年之久,兼有气阳不足。咳喘发作严重时,治疗着重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哮喘缓解时,则加肉桂、黄芪、党参等以益气温阳,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案2哮喘痰浊较重,且有心阳不足,气血不和。故除哮喘基础方外,加旋覆、代赭以和胃,消痰、降气;加肉桂以温通心阳,鼓舞血气,亦获圆满之功。本例于1976年6月中旬随访,已停药月余。原在学校不参加学工及体育活动,本学期已参加各种学习及体育课。一般情况正常,哮喘一直未发。且于1976年5月曾患感冒一次,当时咳嗽剧烈,亦未发哮喘。
案3在缓解期中着重益气健脾。随访至1976年7月15日,该患者面色红润,一直参加全日工作,哮喘未发,连续可以打十分钟羽毛球。只是在气压低的情况下,稍有胸闷感觉,其他一切正常。
2010-05-14 16:26 5楼
未闻其名,thank you。
2010-05-18 22:38 6楼
一代名医!学习了!
⬅ 针灸止痛常用方法探讨 老茶馆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顽固性偏头痛一例及诊治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