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习医三道

2012-04-04 22:12 楼主
浅说习医三道

所谓“习医三道”是我妄自加的名字。这三道便是前辈们总结出的: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对于这九个字,我有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虽曰粗浅,但中医的振兴需要多多的交流,所以我不敢因为自己的浅薄而放弃交流,于是在此把它写出来。

对于读经典,中医界流行“熟背四小经典,熟读四大经典”这么一句话。所谓四小经典是指《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汤头歌诀》和《药性赋》,四大经典是指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当然,除此之外,每个人都可能有属于自己的经典。对于“熟背四小经典,熟读四大经典”我的理解是:熟背者,熟而能懂,懂而能用,用而能悟;熟读者,熟而能记,记而能用,用而能深记。长此以往,大小经典,能记能悟,记而可悟,悟而增记,可以成器。

说到跟名师,这是很关键的一步。何谓名师?名师者非谓其名声有多大,名声再大,若是徒有虚名,则名愈大而害愈大矣。孙思邈前辈有言,“大医精诚”。所谓“精”者,谓其医术精湛;所谓“诚”者,谓其医德高尚。“精诚”二字便是名师之所指也。徒欲有仁德之心,则师必先有之。所以名师者定不可以金钱得之,当求之以诚意,遇之以仁心,逢之以大义。金钱之交,其能仁乎?其有德乎?其可以为师乎?那么为什么要跟名师呢?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因为中医的学习必须言传身教,必须口传心授,必须在跟着师父看病的过程中才能领会中医的诀窍,才能开悟。但这些都需要经历过才能够真正的体会……

最后,谈谈做临床。对于这一点的重要性,其实也需要经历过才能真正体会到。在此,我只能说说自己的感受。中医学习的兴趣、动力、信心、灵感都在临床实践中,到了临床实践才能看到中医真的能解决问题,解决大问题,而且一点也不慢。

有很多人说中医慢,这是不公平的。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一个人患了重病,按西医的治法需要动手术,从手术开始到病人出院需要两三个月,而且每天都要输液打针,最后花了十几万的治疗费。而中医通过药物治疗只需要一两个月,不开刀,无痛苦,前后加起来只需要上千块,而人们却认为吃一两个月的药才好,实在太慢了,于是中医戴上了“慢郎中”的帽子。请问,这公平吗?再如,有的疾病用西医的特效药治疗,一天就好了,但第三天又发作了,于是又用特效药,两天就好了,一周后又发作了,于是又用抗生素、激素什么的,然后又好了,一个月或半年后又发作了,如此反复,最后抗生素和激素都不管用了,病人就想着找中医试试吧,死马当活马医。然后中医用一两个月或是半年把病人治好了,紧接着又有人会说:“中医是有效,不过太慢了”。这是怎么个算法啊?又太慢了。难道前面用西药折腾了那么久就很快?大家要看全过程啊,要从整体着眼啊。请问,这公平吗?当然,我们中医界现在是存在些问题,什么问题呢?在医术和医德上能真正称得上中医的人太少了。一进中医院就让你拍片、化验,给你打吊瓶、开西药的中医他能叫中医吗,他有医德吗?人们看到的中医不行不是因为中医真的不行,而是因为现在还行的中医师太少了,是我们的继承出了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是中医药管理体制出了问题。现在中医院校培养出的中医很多都缺乏中医思维,缺乏传统文化的底子,传统文化是中医生长的土壤啊。这样出来的中医动手就开西药,开中药也是用西医思维,当然治不好啊!

一不小心说得太远了,打住。刚刚说到,到了临床实践才能看到中医能解决实际问题,看到中医能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信心,有兴趣,有动力,有灵感,从而树立学习好中医的志愿,从而坚定不移的行动!在临床实践中,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会深十倍,记忆会快十倍,灵感会多十倍。临床实践是中医的灵魂,失去了灵魂的中医就只能像恐龙化石一样放入博物馆!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认识,由于对中医深沉的热爱,有些言词比较过激,请大家见谅。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4-04 22:17 2楼
临床实践是中医的灵魂,失去了灵魂的中医就只能像恐龙化石一样放入博物馆!理论结合实践才会去真正领悟中医之妙。
2012-04-04 23:02 3楼
正是这样,这也是新生代中医很缺乏的。
2012-04-14 12:08 4楼
楼主说的非常有道理。现代中医院的医生大部分根本不能称为中医师,只不过是用西药来治病而已。即使用中药,也是按西药的思维使用的,见到肿瘤,就开半枝莲之类的药。学习中药的药理学,看实验试证明这个中药的有效成分是什么,有什么药理作用,再来治病。同时报怨中药没有提纯,有效成份太少,无效成分太多,所以治不了病。其实根本是自己不会用中医,还说我们的中医不好。中医界之悲哀啊!!!
2012-05-30 08:40 5楼
读书思想是悟道,临床是证道!
⬅ 读医札记之三焦法象 老茶馆 明心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