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素问学习笔记

2012-03-12 11:06 楼主
何谓内经:
古时能称作经的书,以其作者来说,基本是圣人所著所述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经;从内容上说,一般是原则、道理或法则类的,指的是道路和方向,不是技术层面上的东西,但也不排除有技术层面的东西。有人说内经只是黄帝著述的一部分,之外应该还有《黄帝外经》,古代大家写书,经常把两本书分成内篇和外篇,比如《庄子》有内篇、有外篇,《抱朴子》也有内篇和外篇。可能是《黄帝内经》阐述了一些中医的理论,《黄帝外经》阐述了另一些中医的理论,因为都是经。
《黄帝外经》或许确有此书,《汉书艺文志》里面有记载,《黄帝外经》37卷,可惜早就失传了。
天津市卫生职工医学院图书馆1980年整理古医籍过程中发现《外经微言》。该书前无序,后无跋,封皮残缺,印章亦已模糊难辨。卷首有“岐伯天师传,山阴陈士铎号远公又号朱华子述”字样,经专家鉴定为清代精抄本。据此,有人推认此书就是《黄帝外经》。现在《黄帝外经》出版了,内容就是那个《外经微言》,但是不是真的《黄帝外经》呢?值得商榷,有人发现黄帝外经》的那个文笔不是先秦两汉的风格,先秦两汉的文字,没有那些时髦的形容词,就是没有哪些个语气词,它的那个用字、那个句法、都不是先秦两汉时代会有的。
何谓素问:
《干凿度》(中国西汉末纬书《易纬》中的一篇。又称《易纬干凿度》,简称《干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人体就是一个有形有质的生命体,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人各种疾病发生,《素问》者,即是对此生命体的保养法则、运行规律、发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疗原则与方法的追问。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3-12 15:05 2楼
《外经微言》是否《外经》期待学者们的考证,不知道内容如何?
抽空看看,谁看过能否介绍下呢?
2012-03-12 23:11 3楼
孙洪彪 说:
《外经微言》是否《外经》期待学者们的考证,不知道内容如何?
抽空看看,谁看过能否介绍下呢? 。
2012-03-12 23:17 4楼
一、上古天真论:
上古是指远古,这个远古是从黄帝的时代再往前推,分为近古、中古、远古,在黄帝时代已称为远古,离我们现在就更远了,但还是只有称远古。天真论三字,天者天然,真者纯真、真实,论者论述、描述。天真论的意思大约是指对天赋的自然无染的状态的描述。内经的第一篇为什么要从上古天真论开始呢?因为《黄帝内经》是讨论养生和疾病防治的文章,那么我们就要首先了解人体天赋的自然状态是什么样的,无病的状态是什么样的。知道了“天真”的状态,才会知道什么是非“天真”的状态,什么是有病的状态,什么是染污伪作的状态。从这篇文章了,我们可以了解到今古之人的差距和造成差距的原因,了解到真人的至高与完美,了解到心身污染的后果,了解到人的巨大潜力与能动性,了解到修养身心的必要。
1、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本书是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行文的,这种方式比较自然和直白,看着也亲切,容易被人接受,很多经书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这在佛经里面尤为常见。儒家的圣经《论语》也是这种,因为这样,所以传播应用最广。黄帝是本书的主角,是问者,他问的问题并不一定是自己不懂才问,而是帮大家问的,因为他是发心之人,也是契机之人。他怜悯百姓之病苦,发了帮助众生解除病苦的心;又因为他是百姓领袖,为百姓而问也是当机之人。岐伯职属天师,是黄帝的顾问和老师,修养高明而知识广博,故在书中作应答之人,也就是解惑之人。黄帝是其中的主角,也是大家的代表,所以,书的开始,对黄帝作了个介绍。
2012-03-12 23:38 5楼
孙洪彪 说:
《外经微言》是否《外经》期待学者们的考证,不知道内容如何?
抽空看看,谁看过能否介绍下呢?{:soso__39

外经微言
/threads/229146
2012-03-14 21:09 6楼
昔在黄帝:
本句意译:过去有这么个人叫黄帝。
黄帝在中华民族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以他的功绩获得全民族的信仰和崇敬,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也是从黄帝开始算起的;他同时也是道家的祖师爷之一;俗语炎黄子孙、黄老之术的这个黄就是指黄帝。开始的时候,当时的最高统帅叫神农氏,他母亲的弟弟被封于有熊之国。当时的国家是部落联盟组成的,占统治地位的是神农部族,君主为炎帝榆罔。有熊国君少典之妃名叫附宝,梦见电光绕北斗而怀孕。后来在一个叫轩辕的山丘上生下了黄帝,所以取名叫轩辕,因黄帝是有熊国人,故号有熊氏,出于公族,故姓公孙氏,长于姬水,又姓姬氏。后来,神农氏慢慢衰落了,黄帝和他统领的有熊部落壮大起来。于是产生了领导权的争夺,黄帝与神农式的炎帝榆罔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胜,被诸侯尊为黄帝,代替神农氏治理天下。在位百年,其死大有争义,有说死于荆山之南,有说于鼎湖飞升。
生而神灵
本句意译:黄帝初生就神而灵,神字左为“示”,代表天地精神的示现;之右为申,申字乃日字中间一竖上下串通,代表上下沟通之意。所以神即有沟通天地之意,用什么沟通呢,用心,因神与心字相通。黄帝除了神之外还有灵,这个灵有机灵的意思,也有灵验的意思。机灵是指思维敏捷,感觉灵敏;灵验是精神沟通天地之后,产生的一些感应和功用。这句话是说黄帝生下来就天赋很高,并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能力。
弱而能言
本句意译: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按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的描述顺序,这个弱比幼还小一点。古时男女成年后,长辈要为他(她)举行成年礼,男的叫冠礼,女的叫笄礼,以之作为成年的标志,以后就可以谈婚论嫁或参加成年人的活动了。男子冠礼的年龄在各个时代不一样,周朝时是20岁,当然这个成是男子初长成,不是成而登天的成。黄帝时代男子初成的标准无可考证,所谓长可以是身体成长,也可以心智成长的意思,心智成长是无形的,不好确定年龄起始,所以男孩的长大多以身体而论,一般从人性发育后,身体快速长高为起始,古时的人比较质朴,性发育稍迟,后面说“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 精气溢泻就是遗精,二八就是16岁,男孩的长个比遗精早一些,但也不能早得太多,可从14岁为始,如果初长成为20岁的话,那么长的阶段就可大致定为14-20岁。往前推是幼而徇齐之幼,这个幼按现在的语景来说是很小的,幼儿嘛,学前班才是,但在这儿应该是指少年,不然就没法前推了。我们没法推测黄帝时代对弱和幼是如何划分的,我们从中而分大致也不会差多少,即7-14岁为幼,0-7岁为弱。因为现在不是考证,我们大到划分一下就可以了。
前面说黄帝生而神灵,有点与众不同,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天才儿童,这个神灵在其生长的各个年龄段都应该有所体现,在弱的时候突出表现在能言。这个能言可以是很早就能说话的意思,也可以是能言善谈之言,还可以是立言之言,古人把高明经典的话刻在竹简上叫立言,黄帝的弱而能言,可能是指在小时候就能说出很经典和水平的话。
2012-03-15 07:39 7楼
昔在黄帝

从这里看,说明,《内经》是后世集合前人成果借黄帝之名而成书,实际非黄帝个人著作
2012-03-15 11:06 8楼
孙洪彪 说:
昔在黄帝

从这里看,说明,《内经》是后世集合前人成果借黄帝之名而成书,实际非黄帝个人著作

大多数人是这样认为的,但也有异议者,这涉及到训古的问题。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诸史中未载,说成书于战国,但是谁成的却没有一点蛛丝马迹。我的看法是,内经的内容博大精深,非大智之圣人不能为,说此书于战国结集而成也不错,如部分佛经也是在佛去世后五百年集结而成,我更愿意相信内经的内容确为黄帝所著述,然后流传,然后集结。著者可以伪托,但内容无法伪托,内经的境界高远,后人难以伪托,如佛经、如坛经、如道德经,谁有本事仿写一点来看看!说实话,内经对人体经络、气血、脏腑、皮肉筋骨等描述如此精细完整,这些东西放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也不可能做到。说内经内容是群众智慧的总结也不可信,因为没有达到一定的智慧高度,再多人写的东西也不会成为经典,多人的创作更会造成内容参差不齐,高下不一。古今中外,我们看到过确认为集体创作的经典吗?集体能创作出千年不朽的经典吗?所以,即便内经不是黄帝所作,亦是大智慧的圣人所著,是值得我们信奉的医学经典。
2012-03-18 12:23 9楼
幼而徇齐
本句意译:在年少的时候就能徇徇受教而见识周全。
徇有遵循的意思,成语有徇徇善诱、徇规蹈距等,黄帝虽然生而神灵,但仍然需要接受大人的教导和拜师学艺,循着师长讲的道理不断成长。齐有周到、全面、比齐的意思,我们大家熟悉的有齐家治国、见贤思齐等成语,其中齐的意思可以与这个齐互参,古人的家是一个大家族,几十上百人聚居,齐家是让整个家族和谐共处,兴旺发达。所以,做到齐家需要相当高的综合素质,能齐家的人才可以谈得上去治国。见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我们感受自己的不足,通过努力而尽量的赶上叫见贤思齐。这两方面都有做到和达到的意思。幼而徇齐是指年少就通过学习实践,使学问和道德达到了一定程度,有快速成才的意思在里面
长而敦敏
本句意译:长大到青年时期,就已显得敦厚而敏捷。
敦敏有先天本具的,有后天养成,先天的敦敏是憨厚质朴而聪明或机敏。后天的敦敏是一种身心修养到一定程度后展现的一种素质。先天的质朴和聪明只是一块璞玉,还需要后天的雕琢才能成才,这里的敦敏显然是后者,是成长以后达成的。古时候的人有很系统的修身养性的方法,黄帝是后世公认的道家始祖,其实这是道家的借用,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祖,其时并无道家、儒家之分,所以后世的道家、儒家之修养之法也是黄帝时流传下来的。黄帝显然是中国古代修身之大家。《大学》曰:自天子以至庶民,壹以修身为本。又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知致。这是儒家的心法,也是由黄帝以下的圣人一脉传承而来的,非常明确的提出上至天子,下至庶民,也就是普通老百姓,全部都应该以修身为本,并进一步指出,要达到修身的目的,必须要先诚意和正心,要做到诚意正心,必须先要格物致知。怎么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暂不论。黄帝本来天分很高,根基深厚,少年时代其修养就达到了相当的程度,所以,到青年时代至成年之前,其深厚的修养就表达出来,这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这个表达出来的气质就是敦厚、敏捷而干练。敦厚是品德和精气的积累和沉淀,易曰:厚德载物,有容乃大。敦厚的人让人感到踏实和信任,感到踏实是因为他的力量能不负所托,感到信任是他的品性让人放心。人通过修养会塑造身心,变化气质,这是很实在的,古人云:诚于内而形于外,有诸内必形诸外。常人从他散发的气场可以感觉得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你和他第一次接触就会对他产生好感和信任的原因。回头来说,这个敦厚的品质的有他内在的依据,它有先天的成分,也可后天养成,包括后面的敏捷干练,都可后天养成。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认为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可成仙,人人皆可成佛,途径就是修养,注意是修养而不是修炼,这个很重要。西方文化人人都是上帝的奴仆,要遵重和服从上帝才能得救,决没有人敢忘想作上帝。这个敦厚和敏捷怎么养成的呢?这有养身和养心两个方面,养身要做到“气沉丹田”,“虚其心,实其腹”,有打坐、站桩、走步等方法。做到上虚下实,因为上为阳、下为阴,阳要清虚,阴要沉实,才符合大自然清气在上、浊气在下的规律,反之头重脚轻就是病态了,浊气上犯,人的头脑就不灵醒了。 道家讲“离中虚,坎中满”。离在上而坎在下,离是心,心火或君火,坎是肾,寓肾精或肾水,作到“离中虚,坎中满”就会肾精充满而君火清明,肾精充满则下盘沉稳而敦实,精力充沛;君火清明则心思灵敏,作事敏捷。这是从养身方面来说的,如果仅是养身,而不养心,也不能真正做“气沉丹田”和“虚心实腹”,因为心是气之帅,不养心则心易受七情和六欲所牵,从而役使自身狂乱作为,心神终日无有宁静,心不宁则(浊)气浮于上,精耗于下,(浊)气浮于上则君火不明,心思不灵;精耗于下则肾精不足,腰腿无力,空虚而不敦厚。所以修身必须养心,养心是让自己的心不妄作,不放纵,不过劳,心与气合(水火即济,让虚火不上亢),平心静气,力所能及的作好每一件事。这样心身双修,道家叫性命双修,才能做到敦而敏。
2012-03-19 21:02 10楼
杏园春晓 说:
幼而徇齐
本句意译:在年少的时候就能徇徇受教而见识周全。
徇有遵循的意思,成语有徇徇善诱

【语译】幼而徇齐: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的很快(比喻非常聪明)。

《史记•五帝本纪》“幼而徇齐”【集解】骃案:“徇,疾。齐,速也。言圣德幼而疾速也。【索隐】……言黄帝幼而才智周遍,且辩给也。”

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郑、裴俱训曰:‘徇,疾;齐,速。言圣德幼而疾速也。’”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按《礼记•曲礼》:‘十年曰幼。’《通雅》云:‘《史》黄帝幼而狥齐。’注:‘狥,迅也。齐,疾也。’《家语》作‘睿齐’,《大戴礼》作‘慧齐’。智按《尔雅》:‘宣徇,遍也。’狥乃徇之讹,言圣哲遍知而神速也。考王‘徇’训‘疾’,马本作‘狥齐’,并非也。《西都赋》注:引孔安国《尚书传》注‘徇,循也。’”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徇齐,疾速。此指思维敏达,领会事物快捷。徇,同侚,疾也;齐,作速解。《史记》五帝纪:‘幼而徇齐。’集解引裴骃曰:‘徇,疾;齐,速也。’”
2012-03-19 21:13 11楼
杏园春晓 说:
一、上古天真论:
上古是指远古,这个远古是从黄帝的时代再往前推,分为近古、中古、远古,在黄

上古:

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简按:《易•系辞》:‘上古穴居而野处。’ 又‘上古结绳而治。’《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

日人•森立之《素问考注》:“上古,伏羲以前;后世,神农以后;今世,黄帝世。按:本篇多有‘上古’字,斥伏羲以前,则以神农以下为后世也。为今世者,黄帝世也。《易•大传》以包羲称古者,而别有‘上古’字二见,知其上古者斥伏羲以前也。而又曰:‘后世圣人’字多出,知神农以下以为后世也。是孔子之教育也。宜熟看《大传》知之云。”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程士德主编第2版《内经•第九章•养生学说》:“上古,王冰注:‘玄古也。’玄者,远也。所以,上古即远古,指人类生活的早期时代。”

金栋按:

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在我国则流传着一种神话,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盘古以后,则是三皇五帝和许多氏时代。

所谓三皇者,伏羲、神农、黄帝也,各代表一个时代。三皇,既是传说中相连接的三个不同时代的帝王,又是传说中三个医学创造之人物。

《易经•系辞下》:“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犠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疏:“包犠者,按《帝王世纪》云:大皥帝,包犠氏,风姓也,母曰华胥。遂人之世,有大人迹出于雷泽,华胥履之而生包犠。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取犠牲以充包厨,故号之曰包犠氏。后世音谬,故或谓之伏犠,或谓之虙犠。一号皇雄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帝王世纪》,乃晋•皇甫谧所撰写,称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

包犠(羲)氏,即伏羲氏,一作虙羲氏、伏戏,亦称牺皇、皇羲等。既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又是传说中我国医药学鼻祖之一。

我国医学的起源很早,有关医药创造的传说也很多,其中就有“伏羲画八卦、制九针、神农尝百草、黄帝创医药”之广泛流传。伏羲位居最前,时间最早。

由上可知,上古,亦称“太古”或“玄古”,是人类生活的早期时代,即伏羲氏及以前时代。此篇名“上古”时期之大概时间矣。 本篇“上古”一词共出现5次。其时间顺序:上古(伏羲氏时代)→中古(炎帝神农氏时代、黄帝轩辕氏时代)→今时(先秦、秦汉时期)。
⬅ 感恩节里话感恩 徐风瑞 老茶馆 中医基础理论之我见 系列(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