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素问学习笔记

2012-03-19 21:16 12楼
黄帝内经的确是善于修养而有所大成的圣人所为。
2012-03-19 21:21 13楼
杏园春晓 说:
一、上古天真论:
上古是指远古,这个远古是从黄帝的时代再往前推,分为近古、中古、远古,在黄

天真:

胡天雄《素问补识》:“天雄按:《内经》之学,出于道家,故古代以黄帝与老子并称。真气是古代道家常用之辞,道家认为此种真气,是自然所赋予,故谓之天真。《庄子•渔父》:‘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这就是天真二字的由来。真者,天赋之朴;礼者,人事之伪,故道家贵真而贱礼。自《内经》作者把真气引入医学以后,给它下了一个更为完整、更为新颖的定义,《灵枢•刺节真邪》篇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进一步说明真气虽是受之于天,只有不断得到谷气的营养,才能维持其存在。至此,真气就一变而为人体之精气。于是,与之统一者为形体,与之对立者为邪气,主宰人身,抗邪延寿,成为人体真正的生命动力。篇中详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能外避虚邪,内养真气,故以名篇。志注天真为‘天一始生之真元’,不知天一始生之真元,又是何物?高注天真为‘天性自然之真’,颇与天真的原始意义相近,但又补出‘毫无人欲之杂’,以天真与人欲对文,则把天真和儒家的天理说,混为一义,似未尽洽。”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天真,人的自然、纯真、质朴无邪的天性。”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程士德主编第2版《内经•第九章•养生学说》:“天真,大致有三种解释:一认为指自然纯真,质朴无邪的天性。如《素问直解》注:‘天真者,天性自然之真,毫无人欲之杂也。’二谓人体禀赋的自然寿命,又称为‘天年’、‘天寿’。三是认为天,指先天;真,指真气,亦名元气。李东垣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正因为元气本于先天,故名‘天真’,即先天真元之气。以上三说,第一种把‘天真’与‘天性’,即物质形态的‘天真之气’与意识形态的‘天生本性’混为一谈。第二种以‘天年’为‘天真’,则无法解释保养天真以尽终其天年的问题。从分析本篇所论述的内容可以看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因善养生,保全真气,所以能够‘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因此,第三种将天、真分而释之,似较合理。”

天真的现代解释,《现代汉语词典》:“天真:⑴心地单纯,性情直率;⑵头脑简单,容易被假象迷糊。”心地单纯,头脑简单,或许遗留有上古时代道家之天真也。
2012-03-19 21:30 14楼
杏园春晓 说:
一、上古天真论:
上古是指远古,这个远古是从黄帝的时代再往前推,分为近古、中古、远古,在黄

“内经的第一篇为什么要从上古天真论开始呢?因为《黄帝内经》是讨论养生和疾病防治的文章。”

《上古天真论》:《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在第九卷,王氏重次篇第,移冠篇首。今注逐篇必具全元起本之卷第者,欲存《素问》旧第目,见今之篇次,皆王氏之所移也。”
2012-03-21 20:40 15楼
河间金栋 说:
“内经的第一篇为什么要从上古天真论开始呢?因为《黄帝内经》是讨论养生和疾病防治的文章。”

《上古

先生从训诂方面给予补充和指正,十分欢迎!
2012-03-21 20:41 16楼
成而登天
这句话不好直译,因为对成和登天的理解各有不同。一是指成人后登上了天子之位。黄帝因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作甲子,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成为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二是指道成后升天。道成即修道有成,修道有成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后面所讲的达到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黄帝的修养达到了至人或真人的境界,至人能够“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真人能够“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传说黄帝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升天,成而登天或许就是指的这个。这些超过了常人理解的范围,我们可以选择信或不信。宇宙和人生奥秘无穷,尚有许多未知,对自己未知的东西无根据信即是迷信,无根据的不信则是偏见。明智的选择是存疑。
2012-03-21 20:42 17楼
2、原文: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乃问于天师曰:
本句意译:黄帝于是向天师岐伯请教。
乃问二字表示是谈话在进问过程中,前面谈的什么这里没说,显然是谈的过程中产生了疑情,让黄帝有此一问。疑情是禅宗的术语,禅宗参禅是为了开悟获得智慧,一个具格的师父是很慈悲的,但更有智慧,他并不会直接告诉弟子问题的答案,怕害了弟子。他作为师父作出最大的努力是根据弟子的性情和根器,让弟子作适当的事,并创造一些场景、氛围或语言,让弟子起疑情,谓大疑大悟、小疑不悟、不疑不悟。弟子从疑中自证自解,所获才更真实而深刻。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启发式教育有一定相同之处,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应用了,而且用得比现在更地道。天师岐伯显然也是这方面的高手,他启发了黄帝的疑情,而黄帝有疑则问。在这个地方天师是有问则答,因为他们要借这个问答告诉世人养生治病之道,救助世人。当然不能采取禅宗弟子的教育方法,那个方法是以培养开悟宗师方法,对入室弟子而用的,世人程度不够,天师也无分身一一教授。但世人因此问答而受益,利根之人因此问答而入医道之门,我想这也是黄帝与岐伯乐于见到的。
2012-03-22 17:33 18楼
杏园春晓 说:
成而登天
这句话不好直译,因为对成和登天的理解各有不同。一是指成人后登上了天子之位。黄帝因统

“传说黄帝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升天,成而登天或许就是指的这个。”甚是确切。
拙文如下:

“成而登天”识

1 经文及王冰次注: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王冰次注:“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殄灭蚩尤。以土德王,都轩辕之丘,故号之曰轩辕黄帝。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

经文“成而登天”,历代注家所释不一。

2 部分古今中外注家注释: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按:‘生而神灵’四句,与《史记》同,其‘成而登天’,则曰‘成而聪明’。又见《大戴礼》文、《家语•五帝德篇》。孔子曰:‘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哲睿齐庄,敦敏诚信,长而聪明。’……《正义》曰:‘成,谓年十五冠时,成人也。’愚按:《正义》以十五为成,则不宜曰登天;若训为道之成,则登天亦或有之。世传黄帝铸鼎,鼎成,有龙垂髯下迎,帝骑龙上天,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小臣不得上,悉持龙髯,髯拔堕弓,仰攀莫及,报弓而号,因名其地曰鼎湖,弓曰乌号,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

吴昆《素问吴注》:“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以土德王,故称黄帝。都轩辕之丘,故称轩辕……帝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

张介宾《类经一卷•摄生类一•上古之人春秋百岁 今时之人半百而衰》:“成而登天,谓治功成,天年尽,在位百年,寿百十一岁而升遐也。凡人之死,魂归于天,今人云死为升天者,盖本诸此。世传黄帝后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而白日升天者,似涉于诞。”

张志聪《素问集注》:“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此亦寿蔽天地,无有终始之真人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成而登天,帝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升仙,群臣攀龙髯而莫及也。”

黄元御《素问悬解》:“成谓道成。黄帝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升天。西汉方士传述此语,意黄帝、老子为道家之祖,尚养生之术,其终当必不死也。”

日本•丹波元简《素问识》:“成,王注为‘鼎之成’,未允。马云:‘《史记正义》以十五为成,则不宜曰登天。若训为道之成,则登天亦或有之。’张云:‘谓治功成。’登天,《史记》、《家语》、《大戴礼》并作‘聪明’。盖从‘昔在黄帝’至此,略记帝始末,为小序,犹书序耳。此篇全元起本在第九卷,王移冠篇首,固宜矣。张以‘登天’为升遐。(《礼记•檀弓•告丧》曰:‘天王登遐。’《易•明夷》:‘初登于天。’《竹书纪年》曰:‘帝王之殁曰陟。’陟,升也,谓升天也。)而黄帝云‘登天’,出于《庄子》。《史记•封禅书》载鼎湖骑龙之事,而《论衡》、《子华子》辨其虚诞,盖其说之来远矣。故马、吴诸注,皆从王说。”

日本•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以上六句,疑王氏所补,非古经之文,何以言之?此篇全氏训解在第九卷,倘使其本果有此六句,则是帝始末退在末卷,万无此理。盖王氏移《天真论》置之于八十篇之上,并添改其起语也。其文取之于《史记》、《大戴礼》及《孔子家语》,改‘聪明’作‘登天’,冠以‘昔在’二字,盖摹仿《尧典•序》,而乘以‘乃问天师曰’一句,组织痕自不可掩矣。顾全氏之旧,犹是不过‘黄帝曰问’四字而已。林亿等专奉王氏如此,七句既信为古经之真,故置而不校也。”

日本•森立之《素问考注》:“[眉]或曰:登天者,即天子位也……案:王冰在玄宗时,开元天宝间,玄宗尊崇道家。当此时也,天下文籍,皆以长生不死为最上道术。故《素问》以此篇匿卷首,悬以‘昔在’云云数语。势不得不然而然者非,王偏僻好道家之一至于此也。”

俞樾《内经辨言》:“樾谨按:成而登天,谓登天位也。《易•明夷》传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可证此经‘登天’之义。故下文即云:‘乃问于天师。’乃者,承上之词。见黄帝即登为帝,乃发此问也。王冰注‘白日升天’之说初非经意。”

张山雷《读素问识小录》:“颐按:‘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语见《龙门本纪》及《大戴礼•五帝德篇》。《素问》开卷,引用成语,而妄改二字,即以走入荒诞一流。考‘首山铸鼎,群龙下迎,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之说,出于《子华子》,本是伪书,无庸致辩。即神仙不死,托辞黄老,亦始于秦汉方士之附会。初不谓医家圭臬之书,乍展卷而即见此荒诞不经之语,从可知《素问》一书,虽本周秦传述之旧,而后人掺杂篡改,固已不尟。读者于此,必当分别观之,不得辗转附和,为一盲之引众盲,亦不可因其不纯,而一概致疑,遂谓一真小道也。”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登天,登天子位。又,王冰注:‘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此传说中事。”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孙国中按:“‘登天’一词,自王冰以后,学者均释为‘升天成仙’,加之古代‘登、升’二字通假,故均不得真解,惟晚清学者俞樾得此一真。其云:‘成而登天’,谓登天位。《易•明夷•传》云:初登于天,照四国矣。可证此经登天之义。故下文即云:乃问于天师,乃自者,乘上之词,见黄帝既登为帝,乃发问此也。’此说甚是,可谓破千古之暗。又按:‘登天’,乃登天子之位,即登帝位,必有帝师,故后呼天师云云。语义一脉,前后相乘,俞氏之解,又得一证也。又按:偶阅《周氏医学丛书》,周学海《内经评文》也发此义。”

胡天雄《素问补识》:“诸家对‘登天’的解释,约有三种意见:⑴ 升天。如王冰、高士宗;⑵ 死去。如张介宾;⑶ 登天子位。如姚止庵、俞樾。依常理而论,自当以张说为正。因王注取材于《史记•封禅书》皇帝骑龙的神话故事,殊荒诞无取;史载‘黄帝在位百年,寿百十有一岁’,则黄帝登天子位时才十一岁,非成而登天,故姚、俞之说亦误。考《史记》、《大戴礼》、《家语》,‘登天’均作‘聪明’。本篇全氏《训解》又在第九卷,王冰次注《素问》时才移冠卷首,此数语叙述黄帝生平,不应放在九卷篇中,故多纪元坚《素问绍识》疑为王氏所添改。诚如此,则‘登天’二字,是王氏有意欲神其说,语虽荒诞,从历史出发,仍应从王注。”

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成而登天’,到成年而登天子位……对于这几句话,很可能是王冰在整理的时候加上去的。”

高校教参第2版程士德主编《内经•第九章养生学说》:“登天,俞樾《内经辨言》注:‘成而登天,谓登天位也。’即登天子之位。《史记》作‘聪明’。可参。”

范登脉《黄帝内经素问校补》:“俞樾云:‘成而登天’,谓登天位也。……黄帝既登为帝,乃发此问也。’脉按:俞樾之说对古人立说未有‘了解之同情’。黄帝得道升天之说,汉世十分盛行。《论衡》卷第七《道虚篇》:黄帝好道,遂以升天。又,儒书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七十余人。又卷第三《奇怪篇》:犹见鼎湖之地,而著荒地升天之说矣。《素问识》云:‘黄帝云登天出于《庄子》。《史记•封禅书》载鼎湖骑龙之事,而《论衡》、《子华子》辨其虚诞,盖其说之来远矣。’”

周海平等主编《黄帝内经大词典》云:“登天,黄帝登天子之位。”

傅景华主编《黄帝内经素问译注》:“成而登天,成年登至极位。”

3《史记》等古籍中黄帝的记载: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又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区)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史记•封禅书》:“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黄帝且战且学仙。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断斩非鬼神者。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王充《论衡•道虚篇》:“儒书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吁号。故后世因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太史公记诔五帝,亦云:‘黄帝封禅已,仙去。群臣朝其衣冠,因葬埋之。’曰:‘此虚言也。’”

4 小识: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之语,原经文无,当是王冰抄袭《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等增补而成,《素问绍识》所云甚是。其中,“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这十六个字,完全相同。由“成而聪明”嫁接转换为“成而登天”,则是根据《史记•封禅书》、《论衡》、《子华子》等古籍中黄帝骑龙升天之神话故事演绎而来。所以,“成而聪明”与“成而登天”这一嫁接转换,意义则完全不同。如果按照《史记》“成而聪明”之“成”(注:《史记正义》:“成,谓年二十冠,成人也。)来解释《素问》“成而登天”之“成”,则很难理解。

生、弱、幼、长、成,是人出生以后不同年龄阶段的连贯性排序,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甚为合理流畅,所以马莳说道:“愚按:《正义》以十五为成,则不宜曰登天。”成,从年龄上来说,无论是十五岁还是二十岁,嫁接至“成而登天”,都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成”在“成而登天”中非指年龄。

从王冰注分析,“成而登天”之“成”,当指功成名就之成,即“成功”之义。上古轩辕时代(轩辕之时),神农氏称帝时国力渐衰(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群雄“逐鹿中原”,长年战争,最终轩辕战神农氏、蚩尤一统天下,代神农氏称帝是为黄帝,而功成名就,称帝后铸鼎以示其权力的象征及霸业的体现。然而王冰欲神其说,则“成”当指道之成。

登天:目前高校教参及多种工具书等多采纳俞樾之说,认为是“登天子位”,但未必符合王冰之嫁接。因“成而登天”是王冰嫁接而来,本是王冰之意,为什么要这样作呢?因“王冰在玄宗时,开元天宝间,玄宗尊崇道家。当此时也,天下文籍,皆以长生不死为最上道术。势不得不然而然者非,王偏僻好道家之一至于此也。”而“黄帝得道升天之说,汉世十分盛行。”

所以,“成而登天”当依从王冰之注为妥,即骑龙升天而位列仙班。《素问补识》说道:“诚如此,则‘登天’二字,是王氏有意欲神其说,语虽荒诞,从历史出发,仍应从王注。”

开篇语与医学无关,也无任何临床指导意义,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当尊重事实,尊重王冰次注之原意为妥。故马、吴、志、高、黄、胡、范等所言甚是,当从。
2012-03-22 17:41 19楼
杏园春晓 说:
2、原文: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127-天师

又,黄帝时官名。相传为帝王之师。岐伯为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唐•王冰注:“天师,岐伯也。”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七•邪传》注:“天师,尊之号也。”

《素问注证发微》:“天,乃至尊无对之称,而称之为师,又曰天师,帝之尊岐伯者如此。”
《素问吴注》:“天师,尊称也,谓歧伯。”
《类经•一卷•摄生类一》注:“《内经》一书,乃黄帝与歧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等六臣,平素讲求而成。六臣之中,惟岐伯之功独多,而爵位隆重,故尊称之为天师。”

《素问集注》:“天师,尊称岐伯也。”
《素问直解》:“岐伯为帝师,故使臣称为天师。”
《素问识》云:“黄帝称天师,见《庄子•徐无鬼》、《韩诗外传》及《说苑》云:‘黄帝即位,宇内和平,思见凤凰之象,以召天老。’天老,盖天师耳。”

《庄子•杂篇•徐无鬼》:“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2012-03-25 10:12 20楼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本句意译:我听说上古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而且动作不见衰退。
这个上古应该是年代很久远了,因为要近古、中古之前才叫上古。我们看历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古时的帝王,我们现在叫古时,实际也在黄帝之后,因为黄帝之后才有文字历史。发现什么现象呢?就是五帝寿命都很长,传黄帝在位100年,享年111岁;颛顼在位78年,享年98岁;帝喾在位70年,享年105岁;尧在位98年,享年116岁;舜在位39年,享年100岁。五帝之外,大禹寿106岁,少昊在位84年,炎帝在位140年,寿命也是100岁以上。现在的人普遍认为那时的人寿命低,不会相信历史上对这些帝王寿命的记载。却不知那时的人寿命不一定短,短的是平均寿命,因为古时的人成活率低的缘故,况且,五帝时代的人的平均寿命,现在的人并无从知晓和统计,是估计出来的,而帝王的寿命却是史有记载的。这些帝王的寿命之所以长与他们本身的修养有很大关系,大禹之前是帝位是采用的禅让制,天下为有德者居之,帝王以修身齐德而治天下,故能高寿。禹之后废禅让而成世袭,变公天下为家天下,为帝王者不必修德而在位,倾天下之财货而逞一己之私,奢侈淫逸者,不胜其数。故自禹以后,帝王之寿命没有过百岁者,秦以后的皇帝更是不勘,平均寿命只有39岁,两百多个帝王中(不包括少数民族政权),活到80岁的只有6人,最长寿的仅89岁(乾隆)。这与文化的衰落、道德的丧失和后世帝王的穷奢极欲有极大的关系。但是在黄帝的时代,黄帝已认为今之人与上古之人有很大差距了,上古之人是都会寿过百岁的而动作不衰的。动与作是两个意思,动是指身体的运动能力,作是指劳作与及作爱的能力,后面讲中医的五脏,肾者,作强之官,生殖功能的是它所要作的一个主要功能,彼作即是此作,当然,作事亦是此作。肾功能强的,作事能力也会较强。
⬅ 感恩节里话感恩 徐风瑞 老茶馆 中医基础理论之我见 系列(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