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九)--商振德教授

2012-01-17 09:26 楼主
人体生物电循环传导系统的建立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第一,细胞是人体和所有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也是具有独立完整的代谢谢体系及各种功能体系。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人体内所具有的一切功能都是由细胞完成的,其中就包括生物电的产生,可以这样理解,没有细胞就没有人体生物电的产生。人体内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产生生物电能的能力不同,实质性器官产生生物电能的能力强,产生的生物电能多,例如肝脏、肺脏、心脏、脾脏及大脑等;中空性器官产生的生物电能少,例如大小肠、胃、胆囊、膀胱等。人体产生的生物电能有效的传递是调节器官之间、组织之间及细胞之间阴阳平衡的重要环节,这种阴阳平衡就是通过经络系统来完成的。而中医在诊病、治病的过程中很大部分是调节组织器官之间生物电平衡的过程(即阴阳平衡的过程),这就是中医的“根”。中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很大部分是围绕这个“根”进行的,例如肝气瘀滞就是肝脏产生的生物电能不能有效传递出来,生物电能在肝内积存;肝阳上亢就是肝脏产生的生物电能不能下传,只能通过膈上传到胸和头颈部引起相应组织器官接收过多生物电能出现肝阳上亢的症状。



细胞膜具有自己的电学特性,即细胞膜外的各种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等生物大分子及类脂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它们与细胞外的各种带电粒子发生作用,在膜外形成一定厚度的电荷层,膜外电荷层与细胞外基质中的糖蛋白,蛋白聚糖等生物大分子外的电荷层相互作用形成一体化,正、负电荷层彼此相连接,它们具有很强的储存和传导正电荷的能力,这种结构的存在就构成了人体生物电传导的第一阶段,即细胞与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生物电传导阶段,这是人体生物电传导的第一步。



细胞消耗自身能量的1/3之一以上来维持细胞膜的电位差,将细胞能量的1/3以上储存在细胞膜上,说明维持这种细胞膜生物电势能对细胞是多重要。此时的细胞膜就是一个充了电的电容器或者是一个小的发电机,随时都可以将生物电势能以电动能形式释放出来。细胞在进行各种运动或细胞接受体内或体外的特殊条件下的刺激时(这里所讲的特殊刺激是指由大脑中枢参与的一种综合刺激,是只产生膜电容放电而不出现动作电位的刺激),就可以将储存在膜上的电势能释放出来。释放结束后,细胞再消耗能量将化学能转化成电势能,储存在膜上,完成了一次膜电容放电。所以,细胞是产生生物电的源泉,没有细胞就不会有生物电的产生。人体内的生物电能也具有阴、阳之分,储存在细胞膜和细胞外基质中蛋白聚糖等分子上的生物电势能为阴;细胞膜电容放电和细胞外基质中生物电能传导时产生的电动能为阳。正常情况下,细胞外基质中的蛋白聚糖等分子与细胞膜上的电势能相对应,一定会储存一定量的生物电能,储存的生物电能要在一个正常范围内,就像人体体温在一定的正常范围内一样。超出正常范围就是病理状态,低于下限就是阳气虚弱,高于上限就是阳气过盛。



细胞膜电容放电后,在膜外形成一个外加电场,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生物电向外传导,一是通过细胞膜外电荷层及细胞的缝隙连接在细胞间传递;二是通过细胞间的蛋白聚糖等生物大分子外的电荷层向外传递。当它们传递到包裹组织细胞的筋膜结缔组织时,就完成了生物电的第一阶段的传导。



第二,人体内大多数蛋白质带负电荷,据有明显的电学特性,这是由于它们的组成结构所决定。球形蛋白是漂浮在组织液之中,所以,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球形蛋白本身作为带电粒子产生运动,出现蛋白质的电泳现象。线性蛋白的两端分别与细胞膜和其它结构相连接,所以,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线性蛋白本身不发生运动,而是蛋白质外电荷层中的各种带电粒子产生运动,将生物电能传向远处。最后到达结缔组织筋膜和包裹脏器的结缔组织包膜上;或者是体腔脏器“门”的部位。



人体内的结缔组织是唯一能够将全身器官、组织及细胞连为一个整体的组织,特别是结缔组织筋膜,它组成全身肌肉及一些脏器的外膜,例如,每一块肌肉外都有结缔组织筋膜包裹,每一块肌肉内又有肌束膜和肌内膜组成。包裹每一块肌肉筋膜中的胶原纤维排列顺序是沿着肌肉纵轴方向排列,传递到筋膜上的生物电能主要是沿着肌肉纵轴方向进行双向传导,传递到肌肉、肌腱的起止、点后,再沿着起于或止于相同起止、点的肌肉、肌腱继续上行或下行,或者两肌肉、肌腱之间不断的传递形成自己的一条生物电传导线路,即某一经脉。这就是为什麽肌腱转移术后循经感传改道的原因。



生物电在某一经脉上的传导还与筋膜内胶原纤维的数量有关,数量多,单位时间内传到的生物电能的量就多,反之则少。很多的职业病就是由此造成,例如各个部位的狭窄性腱鞘炎就是由于长时间的、过多过力活动,本组肌肉产生过多生物电能,过多生物电能在传递过程中刺激腱鞘结缔组织产生过多的胶原纤维,使腱鞘肥厚所致。包裹同一肌肉的筋膜中的胶原纤维含量不同,贴近神经血管束的部位含量多,其他的方含量少,而且神经血管束周围的结缔组织含量丰富,所以,组织细胞膜产生电容放电后,大部分的生物电能是沿着各级神经血管束周围的结缔组织向组织外传递,传出神经血管束进入组织的进入点后,再沿着这一神经血管束周围丰富的结缔组织为载体,在神经血管束的主干的一侧传递,继续沿着神经血管束主干发出分支一侧的筋膜及结缔组织进行双向传递。



体腔内的一些脏器(象肝、脾、肺及肾等)都有一个“门)”,这些门是神经血管束和各种管腔进出该脏器的部位,具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它就像是大树的干,神经血管束和各种官腔的分支就像是大树干的各级分支,这些分支周围的结缔组织含量相对也是丰富的,所以,该器官的生物电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分支周围的结缔组织一级一级传递到该器官的“门”的部位,再通过“门”向外传递,例如肺组织的生物电传递到肺门后,通过肺门周围结缔组织向外传递,向上沿着气管外结缔组织传递到喉部,向周围可以与心脏、食道等相联系,向下通过膈与腹腔相联系。再例如肝脏内肝细胞产生的生物电能通过肝小叶外的结缔组织一级一级传递到肝门处后,沿着与肝门相连的肝胃韧带传递到胃,将肝赃产生的生物电能源源不断传递到胃。体腔内还含有各种的韧带、系膜及网膜等结构,通过它们可构成器官与器官之间、器官与体表之间以及器官自身与外界构成生物电联系。所以,体内某一器官的生物电与外界的联系是多元性的,不是单一的。只有这种多元性的存在才有助于各个脏器之间的生物电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各个器官通过各种韧带、系膜等结构与体壁相连接的部位可以构成该器官同外界的生物电联系,例如肾脏外的筋膜与腹后壁脊柱旁筋膜相互紧密连贴,构成肾脏与体表相对应组织的生物电联系;再如,肝脏通过肝上韧带与右侧胸壁相连接,构成肝脏与右侧胸壁外组织的生物电联系。体内各个脏器通过韧带、系膜及网膜等结构与体壁相连接的部位就是该脏器与体外构成生物电联系的进出位置。这也是为什么不同经脉的不同穴位可以治疗同一脏器疾病的原因。



除了以上所讲,每个脏器自身还构成一个与外界独立的、完整的生物电传导体系,这是每个脏器自身的功能需要所决定的。例如某一脏器患有某种慢性疾病时,组织细胞膜电位下降(细胞膜电位下降是疾病发生时最先起变化的病理生理过程),慢性消耗造成该脏器能量不足,细胞此时就要消耗大量化学能转变成生物电能,维持膜电位不下降。但这一过程是有限度的,必须再有外界给予的生物电能的补充,否则该脏器就会出现西方医学所讲的器质性病变。该脏器周围的其他脏器供应也是有限的,也不能完成这一使命。所以,体内每一脏器自身必须建立一套自己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生物电传导体系,这就是中医针灸经络所讲的各个经脉。每一主要经脉与某一脏器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相对独立的生物电传导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就构成了人体生物电传导的第二阶段,即跨组织、器官的远距离传导阶段或者说是系统生物电传导阶段。人体内的每个脏器与体表一系列的各种组织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生物电传导系统,生物电在这一系统内自由传递来调节整个系统的生物电平衡。在整个系统中,脏器本身或系统内的各个组织发生组织结构改变都会出现生物电失衡,出现各种病症。我们都可以在本经上检查出生物电的变化。



第三,人体各个经脉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以串联的方式相连接,在人体内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体系,生物电在24小时内可以在各个经脉之间进行传递,构成了人体生物电的第三阶段的传递,即跨系统的生物电传递。通过跨系统传递来达到整个人体的生物电平衡。24小时内,人体各个脏器兴奋、活跃的时间不同,例如每次进餐时消化系统内的各个脏器活跃,肝、脾等脏器产生过多的生物电能,此时肝经、脾经等系统内的生物电能明显高于其他系统,进食结束后,生物电能高的系统要慢慢的将生物电能向生物电能低的系统传递,最后达到整体生物电平衡。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八)--商振德教授 老茶馆 揭开针灸经络、中医理论及气功之谜(十)--商振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