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剂及其与其相关的病情分析

2012-01-11 09:39 楼主
歌曰:苓桂朮甘仲景方,温阳化饮以健脾;心阳不足饮停胃,胸口支满悸眩施。
前言: 苓桂剂是《伤寒论》中一组方剂。在《伤寒论》中,这些处方包括:苓桂朮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等,而苓桂姜甘汤,就是茯苓甘草汤。
因此本文主要以苓桂朮甘汤证给予分析,其次再谈论到苓桂枣甘汤,最后依惯例简单谈谈它们在汉方临床上应用情况。
处方: 茯苓、桂枝、炙甘草、白朮。(并依心脏情况的需要时可增加肉桂)
药理作用: 以药材组成而言,现代药理指出:〈茯苓、桂枝、白朮〉三药材合用有利尿作用。〈白朮〉能促使血浆白蛋白增加。〈桂枝〉促进消化、增进局部血液循环,因此有助于营养不良或血液循环障碍所致水肿的消除。〈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能减少发炎性渗出。因此四药并用,温补心脾,利水渗湿化饮降逆。
此方也可看成是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朮而成。因此也有桂枝甘草汤主证的症状。
在《伤寒论》中,桂枝甘草汤主治范围就是以麻黄剂发汗过度之副作用,即交感亢奋引起之心悸。书中记载内容是说「其人发汗过多,用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而苓桂朮甘汤也含有桂枝甘草汤的药材,故「心悸」亦为其主证。加茯苓、白朮,二味是仲景常用的益脾性利尿的药材,用在小便不利兼有浮肿的病人。
故总结,苓桂朮甘汤证之病情有二,其一心阳虚,其二必有水毒在体内作怪,而且同时胃肠功能也因此发生障碍。
本方适用「体内的水毒上冲,引起神经上的向上逆传,心悸亢进,呼吸急迫,心胸胀满,短气,是因胸部有微饮(肺部轻度水肿)所造成轻度呼吸困难,当以茯苓利小便去饮,苓桂朮甘汤主之。」可知此方有补脾强心利水作用。
苓桂朮甘汤证之病情 因此,心脏病若以「心悸、浮肿」为主诉的可用本方。尤其心瓣膜病以风水症为主证,其人呈现轻度心衰竭、心脏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慢性支气管炎、脚气肿、神经衰弱、慢性肾炎。
又有时呈现起立性的眩晕,身体摇撼,尿减少,轻度四肢浮肿,头痛、足冷等,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等症状。只要出现「心悸、浮肿」这些症状,也就可直接用本方,因为在心阳虚情况下不能延误下去。此时,桂枝,肉桂可一起合用,心悸甚者加龙骨、牡蛎。(参考下文病例)
心衰竭严重病人加附子,或以真武汤合用。《金匮要略》指出病痰饮(痰饮就是一种水毒所引起的疾病),当以温药和之,所指之温药就是苓桂剂这类的药方。而苓桂朮甘汤就是这类温化水饮效果很好的方子。
也因本方主要是温化局部痰饮的病变,故用于治疗胃部有振水音(胃中停水),痰多而白,易于喀出,也因水毒上冲引起气上逆之心脏性喘症,并可作为喘息后调理。
苓桂朮甘汤证的适应症 苓桂朮甘汤证是什么?即苓桂朮甘汤适应症,文献指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以上在伤寒论外感热性病病程中,发汗引起动经,身体振动摇晃感,这时就是苓桂朮甘汤证。是说运用麻黄剂过于发汗的结果,是作用在自律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引起其亢奋,心跳动悸,起立时,引起头晕、目眩(即站立型血压突然变化之结果)。此时也就是误用汗法后出现的变证。
「身体振动感」是误用汗法(其实主要是麻黄的发汗作用),同时,在下半身的水毒上逆之证候,兼具有「心脾阳虚的变证」。因此有「心脾阳虚」的病理发展情况。
吾人以方组成药效测证,因为方中有桂枝和甘草,故有「心阳虚」的病理机转,再用茯苓和白朮二味,是健脾燥湿,利湿的药材。所以病理必有「脾阳虚,水毒在胃区与腹部」,是脾气虚的因素存在所引起。不过仍以「心脾阳虚、下焦水毒上逆」为主证。
心阳虚是怎样的症候: 心阳虚就是心脏的功能因心脏失养,甚至代谢谢低下,产生动力不足,病人劳动时更增加心脏负担。这时,桂枝甘草汤证是以心阳虚最重要的病理表现。
心主血脉,血脉功能失调,就会感到心跳心慌,其人因此「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是心阳虚主要症状,心烦、动躁,严重引发惊狂,卧起不安,心气活动与精神上意志有关,神志异常则精神表现失常。以上有些是心脏精神官能症之外在症状,看起来好像很严重。
不过在用量方面,本方的桂枝甘草之用量,远不如桂枝甘草汤因「急温心阳」的需要,其用量要少得很多。
苓桂朮甘汤证的另外主症就是「起则头眩」,病人何以起立则头眩?
因病人下半身部位水毒上逆,其上逆的中间第一站是中焦的(胃肠部位),故病人首见心下逆满,古称心下就是胃脘部,其有异常时先胀满,有气上冲逆感,因心下胃脘胀满、气上逆的感觉,这是水毒从下腹部向上行到中焦的主要症状;第二个症状,气上冲胸的病感,病人自感到胸闷,心悸。这是在胸中有水饮,使得胸部气机不畅。
苓桂朮甘汤证起则头眩之病机进行有二,一方面是局部头目淋巴液过多(尤其是内耳三规管平衡失调),向上阻碍人体平衡系统,故清阳失陷头晕。另一方面因心脾阳虚所引发之全身性水毒内盛。全身性渗出水分过多,水毒在内过于旺盛,是因病人在心脾阳虚情况下所致,因其头目平衡系统受到异常干扰,引发头晕。
「头晕、目眩」,眩是眼花,晕是头晕,常同时并见,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呕心、呕吐,汗出,昏倒。证候很多是头部水毒(耳淋巴系统障碍、脑室中脑脊髓液流通阻碍)。
在脑部蒙闭头目的方向感与平衡感,一方面是阻碍思路的清楚,引起平衡感的障碍,辨别方位能力有问题,当在脑海缺乏新鲜氧气,头目失去氧气滋养,亦有此现象。
严重头晕的病人,其方向感异常与平衡感失常,有时只能躺在床上,连眼睛都不敢睁,身体连动都不敢动。活动时头晕更加重,起床活动,头晕就更加严重。
「脉沉紧」,沉脉病在里,「脉紧如按弦」,弦、紧二脉在脉象很相近,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受到血管紧张度阻碍力增高所产生之脉象。弦脉在这里本身是受到水饮阻碍血管之病理有关。
因苓桂朮甘汤之症状,是以「心脾阳虚,下焦水邪上逆」所引起的,在治疗上以苓桂朮甘汤营养心脉、强心利尿,利水降逆以有效处理多余水毒渗出刺激所引起的疾病。
因这些证候皆心脾阳虚是水邪上冲造成,故不能用麻黄辛温发汗,而增加交感心脏刺激,以加重心负担。发汗容易伤害经络水分的支配功能,体内水邪渍到经络,肢体于是震颤,走动亦摇摆不稳。人体精确、有力与灵活之运动,在四肢依靠健全经络气机的传达,若经络功能受伤,水毒侵蚀到经络系统,无法正常主持、灵活、稳定平衡与运动机构,临床就表现肢体震颤,走路摇摆不稳。
下列是本方用于心肌梗塞病例:
男性,42岁。因患心肌梗塞住院,经二月治疗未见减轻。症见心前疼痛,气闷、心悸气短,每当心痛发作,好像有气冲进咽喉中,胸口闷,全身发冷汗。舌淡,脉呈现阻塞脉。

辨证:心脾阳虚而水气上冲之症。治以通阳下气。
处方: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龙骨、牡蛎。
服上药三剂,气上冲大减,心方面其神经安定下来,不再恐惧。但心脉阻塞未止,足腿发凉,自觉恶寒为甚。此为肾阳不足之象。当益阳、消除异常体液。
处方:桂枝、茯苓、白朮、炙甘草、附子、生姜、白芍。

服上药三剂,下肢转温,病人已不恶寒,尚见结脉、心悸、时发胸痛。
此肾阳已复而心阳仍然不足。
补心复脉,化水降冲法,连服五剂,脉已不结,心跳已不悸,胸痛止,心电图较前好转,乃出院调理。在此,以桂枝甘草茯苓多用在虚弱瘦人,伴有心悸。因此上方就是桂枝甘草茯苓变化之方,其所主疾病与心血管疾病有关。例如加上白朮即是本方。
其它应用 不过,用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炎浮肿属于阳虚不足,任何神经衰弱,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肠炎,肾脏病,运动神经失调只要有以上之主证,也有使用机会。在临床上有些心脏发作性心搏悸动症、以眩晕为主的精神官能症、目疾、耳聋等。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证属于痰饮,亦应用于运动失调、眼球振荡症、结膜炎、雾视、耳鸣、巴塞多氏病、胃下垂、胃弱、眩晕、心悸亢进症、心脏瓣膜症等。
加减:
明朗饮(即苓桂朮甘汤加车前子、细辛、黄连)出自和田东郭。
据栗园口诀曰:苓桂朮甘汤不但治风眼而已,亦治逆气上冲,眼中血热,或生翳者。
苓桂朮甘汤为治痰饮(水毒)的基本方,而眼科疾患虽由瘀血、水毒、食毒三种因素分别蓄积为原因,就中还是以水毒(痰饮)居多,故应用机会很多。
临床上,明朗饮使用在慢性结膜炎的最多,效果都不错。
其症睛痒、刺痛、异物感、干燥多瞬、眼易疲劳。睛辣感、流、怕光羞明。睛红丝刺痛、微涩。反复持久性发作,时间为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都有,若是夜间加重,则以知柏地黄丸加减方治之。慢性结膜炎,是汉方目赤之内容,常由急性结膜炎未能彻底治愈,重受湿邪倦困、脉络受阻,病程往往慢性化。
用在慢性泪囊炎亦不少,现代医学认为是鼻泪管阻塞或泪管狭窄,泪液滞留在泪囊内,不能流入鼻腔,随着泪液流入的细菌(化脓菌、肺炎菌等感染)得以繁殖,使泪囊黏膜产生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从泪腺流出。汉方称为「眦漏或漏睛」。
对于虚症弛缓性体质、脉沉弱、胃内有停水,并伴有眩晕、动悸上冲、头痛等症状,属慢性泪管狭窄,泪流不止,临床上用本方加车前子。
对于假性近视及慢性轴性视神经炎(弱视)方面的患者:临床上用苓桂朮甘汤与杞菊地黄丸之加减方。近视、远视、老花,用苓桂朮甘汤与杞菊地黄丸之加减方。
近视兼有心脾虚者:加菟丝子、茺蔚子、木瓜。远视兼肾阴亏虚者:用六味地黄丸加青皮、五味子。脾虚加人参。痰多加二陈汤。低血压、眩晕、耳鸣加人参。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加二陈汤或干姜、细辛、五味子。水肿甚加黄耆、猪苓、泽泻。贫血合并四物汤。
高血压、引起头痛、目眩心动悸、便秘,以本方加川芎、大黄名为「应钟散」治疗。本方能温运心阳,对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发作已见减轻者,以治其本,而使用之。若痰色变黄稠,有发炎倾向者,就要慎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2-01-11 09:40 2楼
奔豚症与脐下悸动的病理
病人脐下悸动的腹证,就是肚脐下部位有些组织不自主无规律跳动,包括是腹直肌突发性痉挛抽筋与腹主动脉搏动在内。
引起脐下悸动的原因有时是腹腔水液渗出过多,如此多余水液渗出到组织间隙,对腹主动脉搏动的传导性有敏感刺激,或是腹部肌肉受器或者在此内脏有自主的一种跳动亢进的现象。此证类似奔豚,但不能视为「奔豚」症。一般是对腹主动脉受体受刺激增强引起。 这样病患似乎很少见,按照《伤寒论》原文说:「其人脐下悸」,在脐下动悸是自觉症状。对于自觉症状,病人不说,医师是无法知道。
曾经有位病人舌胖,苔滑,小便量少,有时引起下肢肿,自诉其症说:「医师,我肚脐下似乎在跳动,跳动节律,有时快有时慢,发作不一定,而且无节律感。」于是依据病人的主诉当处理目标,给予苓桂枣甘汤服用一段时间后,而病人主诉有缓解趋向。
因为此腹证的病患,其症包括胃脘胀满持续存在,经常有胃部肌肉蠕动逆向的感觉如胸闷、心慌、心跳,头晕目眩,其症状是持续的。
而「奔豚症」是突然发作的症状,其情况有如「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是突发发作性的特征,与脐下动悸不同。
因此,脐下动悸是腹腔有水毒之病机上逆之结果,或是水毒上冲的病情常见症状,不是突发的特征,故只能称为类似而不能称为奔豚症。
《伤寒论》原文所说「脐下悸」是怎样证候呢?
这是「欲作奔豚」之症状,也就是奔豚发作前兆症状,是苓桂枣甘汤适应症,是善用苓桂枣甘汤「温通心阳,化气行水」以消除脐下动悸。
不过,苓桂枣甘汤证要治疗的奔豚症,并非用于在发作期,而是在发作后,平时尚未发作时期,其病人体质因心力不足、代谢谢力弱、热量供应不够、水毒的病因蓄积存在腹腔时,经常服用苓桂枣甘汤以消除以上病机,渐渐奔豚症就不再发作。
上述体质,若受到某因素刺激(包含水毒伤,害寒气刺激)引起奔豚症发作时,其病情就是下半身有水毒病邪,受到刺激,往上发作,古典称为水毒上冲。(其病理意义是腹腔水分过于渗出,严重水毒症造成的是腹水,奔豚症不是重症水毒症。)
治疗这种奔豚症,平时未发作期,不是用桂枝加桂汤。因为桂枝加桂汤所治疗的奔豚症,是心阳虚体质,下焦腹部受体受到寒气刺激而上冲突发期使用。如果已经发作过,或到下次发作的期间内,是苓桂朮甘汤证。
如果病人非正式奔豚发作,只是脐下悸动,欲作奔豚症而已,或是已经发作过,在奔豚症发作之前,呈现脐下悸动,随后呈现典型奔豚症状出现。这就是苓桂枣甘汤适应症之病况。
其症如原文,「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故依伤寒论说明,奔豚症之形成,有二种情况,其一它可以由「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而造成;其二也可以由心阳虚或者心脾阳虚,下焦水邪上冲而造成。后者以桂枝甘草茯苓加上大枣处理,就是苓桂枣甘汤证,主治腹主动脉异常性搏动所造成心烦躁进。
当奔豚症之前兆症状发作时,是苓桂枣甘汤适用范围。或是奔豚虽然已经发作过,只要是心阳虚水气上冲的病理仍然存在,还是可以用苓桂枣甘汤;结论是苓桂枣甘汤既可以治奔豚发作的前兆症状,也可以治已发生过奔豚,但是有「脐下悸动」的这种主诉前兆症状发生。因为脐下悸动就是腹主动脉异常性搏动,多见于瘦人。故用大枣是营养性安神的药材,其方中重用茯苓、大枣,只是加强安神镇静作用。
临床上用于治疗心阳虚,水气上冲的「欲作奔豚」,也用于治疗心阳虚水气上冲已发奔豚,但是这个奔豚在发作前有脐下悸动,就用苓桂枣甘汤;奔豚已经发作,那就用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汤所能治疗的奔豚就是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其病理和苓桂枣甘汤治疗的奔豚的病机是不同的。
此外,苓桂枣甘汤在服用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并讨论,书里如此记载: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上述开的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是三次治疗量,实际治疗量折合成今日用量,茯苓一两、桂枝八钱,甘草三钱,大枣五枚。这就是张仲景苓桂枣甘汤当时所用的一次治疗量。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子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所谓甘澜水也叫「劳水」,就是把水打来放到大盆里,拿勺舀起来倒下去,舀起来倒下去,经过搅拌以后,使水面上有许多小气泡,这叫做「甘澜水」。
为什么要用甘澜水煎药?有人说:奔豚是一个水气病,而煎药需要水,因水是五行中阴性物质,煎药若是用平常水,怕助水气,有助阴邪扩展,所以把水搅拌一下,让他多得天气中之阳气,再用这个水来煎药。
有人试图这样说法解释,并没有科学根据;认为水分子通过以上搅拌后,聚成团状水的分子可以给打开,有利于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实际上,这是无用的行动,因为水在煮沸的过程中,它聚成团的水分子团早就自然离散,搅拌半天,还不如加温,煎药毕竟要加温,所以水开,水分子就因此散开,不须搅拌半天。故以上这个说法靠不住。
第二个说法是说搅拌可以多溶解些空气,多溶解些氧气,可能有利于药物中某些药物成分的提取,其实也是无用下功夫,因为加热,所有溶解到水中的氧气都挥发到空气中。
故用甘澜水来煎药有什么样的科学根据,理由还不大清楚。不过今天在临床上,很少用甘澜水煎熬药,只用普通的水就可以。
2012-01-11 09:41 3楼
症状鉴别:
心阳虚或心脾阳虚,引起下焦的水毒往上冲的奔豚症的非发作期,这是属于苓桂朮甘汤的主证,故奔豚症的非发作期,以苓桂朮甘汤治疗,主要以减少奔豚症病情发作。
因为苓桂朮甘汤是以桂枝和甘草温补心阳,有茯苓和白朮健脾、利水、燥湿、降冲,故治疗心阳虚,心脾阳虚所引起下焦水邪上冲的奔豚之病机,有很好的处理疗效。
张仲景用药习惯,凡是见到脐下悸动,或者脐上悸动,都不用白朮。故有脐下动悸当时,就不用苓桂朮甘汤,而把苓桂朮甘汤去掉白朮,换成大枣,即是用苓桂枣甘汤。故因脐下悸动,避用白朮,《霍乱病篇》理中丸方后,注文「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朮加桂四两」。脐上筑就是肚脐肌肉突发性跳动,好像有东西在抽动一样,「筑」就是捶、捣。所以脐上动悸,理中汤是有白朮,只要是脐上悸动,仲景就认为是「肾气动也」,肾气在这里发动是水行,亦即是水气将要发动,水气将要上冲的表现,所以去掉白朮,加桂,要加桂枝,温补心阳,利水降冲。张仲景凡是见到脐上下悸动,都不用白朮。
鉴别症:
小青龙汤适应症是寒饮,因小青龙汤含麻黄、桂枝、干姜、细辛这些辛温燥烈药并用,尽管有芍药,五味子养阴敛肺,保护人体黏膜的分泌液,仍然是辛燥性质有余,因此在治疗「水寒射肺,咳喘急性发作」。最好用小青龙汤三剂、五剂即可,一般最好亦不要超过七剂。
急性咳喘发作停息后,若是人体内水饮邪气尚未完全化解,就需用苓桂剂来善后。苓桂剂以苓桂朮甘汤为主,温化水饮。
苓桂朮甘汤证:心阳虚的病情是心脏的功能因失养而甚至代谢谢低下,产生动力不足,而且病人劳动时更需要增加心脏负担。这些发生在一群老人,随年龄增高,心阳虚,消化功能不足。这些老人到秋末冬初,季节变换时容易发生气管炎,咳喘发作,久之,心功能不全。因心功能不足,影响肺部通气功能,遇到刺激与感染导致咳喘多痰。
遇到这种情况,在入秋以后,接近冬季时,提早服用苓桂朮甘汤,可以预防气喘发作效果。因此心脏负担很重,几乎每年秋冬,心功能轻度不全,或者常有气管炎的发作的人,每年到入秋时,发作前,就开始服用苓桂朮甘汤,据悉入冬时,其心功能不全,气管炎症状,多痰症状就会改善。所以,预防老年人从秋入冬,心功能差、慢性气管炎是很好调养方。

苓桂剂的另外处方是苓桂姜甘汤,《伤寒论》是以茯苓甘草汤为主。
茯苓甘草汤一方出现在「太阳蓄水证」时,其鉴别诊断是胃虚胃炎液体停留中焦部位,其首要症状,就是心下悸,因「胃阳和水邪相搏」的临床表现。第二症状是由于胃中停水阻遏胃中阳热,使在内部产生的热能,其阳气无法向外传达体温,故四肢冰冷。
由于水停胃脘,在上腹部可以有振水声,胃里有水液体在内,故胃出空作用就不良,走路颠倒,心下部就好像有半塑料口袋水当当有响声,医生触诊上腹部,可以听到振水声,这是胃虚水停中焦的证候,治疗用茯苓甘草汤,也就是苓桂姜甘汤。
⬅ 炙甘草汤药效分析与时代应用新解 老茶馆 对汉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历代用药不同之间的差异性的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