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在偏头痛发生中的机理探讨

2012-01-07 09:50 楼主
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关资料显示其发病率为6.3‰,占所有头痛患者的1/4以上[1、2]。由于其病因尚未充分阐明,其发病机理比较复杂[3]。为此在临床治疗上,远期疗效不甚理想。本文就70例偏头痛患者进行辨证分析,观察血瘀证在偏头痛各证型中的分布,试求探讨偏头痛与血瘀证的关系,找出中医辨证的规律,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一定的依据。这对临床辨证用药,提高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所收集的70例反复发作性偏头痛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17例,女53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4年。

1.2诊断标准

偏头痛诊断标准参照《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3],除外内科其他疾病及颅脑损伤、脑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

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分为:痰浊内阻、肾气虚弱、气血亏虚、肝阳上亢、瘀血阻滞5型。

血瘀指征还参照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的“血瘀证的诊断标准”[5]。

1.3研究方法

70例偏头痛患者均符合以上的诊断标准。并根据上述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分型,痰浊内阻型19例、肾气虚弱型8例、气血亏虚型11例、肝阳上亢型10例、瘀血阻滞型22例。然后,将各证型中病例又按照血瘀证的诊断标准进行分析,对瘀血型及各型中兼有血瘀诊断标准中至少两项的病例归为有血瘀兼证的一组,共52例;而无血瘀兼证的一组,共18例。对血瘀兼证在各证型中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其结果进行卡方检验。

2结果

偏头痛有血瘀兼证和无血瘀兼证,在各证型中的分布见下表。经卡方检验,得x2=15.01,P<0.01,结果提示,有血瘀兼证在偏头痛中占了较高比例(74.3%),而且在各型中,血瘀兼证的分布率也有差别(P<0.01)。除肝阳上亢型外,其它各型中,有血瘀兼证的比例较高。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血瘀证在痰浊内阻型头痛中分布率高于肾气虚弱型和气血亏虚型,提示痰浊内阻型与血瘀证的关系密切。

表:血瘀兼证在各证型中的分布
证型 例数 有血瘀兼证(%) 无血瘀兼证(%)
痰浊内阻型 19 14(73.7) 5(26.3)
肝阳上亢型 10 4(40.0) 6(60.0)
肾气虚弱型 8 5(62.5) 3(37.5)
气血亏虚型 11 7(63.6) 4(36.4)
瘀血阻滞型 22 22(100.0) 0(0.0)
合计 70 52(74.3) 18(25.7)

x2=15.01,P<0.01

3讨论

3.1血瘀是基本病机

偏头痛属祖国医学“头痛”、“头风”、“偏头风”、“偏头痛”等病范畴。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髓海之所”,故任何原因使清空受扰,或清阳受阻,或脑络瘀阻,均可引起头痛。如瘀血、痰浊、气滞、寒凝、邪热或气血不足均可使血液正常运行受影响,涩滞不畅,瘀血内生,脑之脉络受到瘀阻,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偏头痛是一种因血管舒缩异常所致的病症。其发生与血浆中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生化改变有关。可伴有血小板聚集力增高,血液粘滞度增加,这与中医血瘀的特点是相符的[6,7]。

本文通过对70例偏头痛患者的辨证分析,结果显示了血瘀是偏头痛的主要病机,与祖国医学的传统认识及现代医学的实验证明都是一致的。可以认为,瘀血是大多数偏头痛的发病基础。

3.2活血是基本治则

结果提示,活血化瘀应是治疗偏头痛的一种基本法则。即使在无血瘀兼证组的各型偏头痛中,由于其病症的反复发作,病程一长,有“久痛入络”“久病必瘀”之势,故在治疗上也应结合活血化瘀之法,以预防和阻断病情发展,进而提高疗效。事实上,许多医家在临床治疗偏头痛时,均以活血通络为基本法则。王氏用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的“头痛定”胶囊,治疗血瘀型偏头痛30例,总有效率达96.7%[7]。治疗头痛的传统要药——川芎,辛温,活血行气、散风止痛,是常用的活血化瘀之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川芎嗪能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5-羟色胺的释放[8,9],改善了中医血瘀证中具有的客观实验指征,如血小板形态和功能异常[10],由此,也进一步证明了活血化瘀,“通则不痛”是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还发现,在痰浊内阻型偏头痛中,其血瘀证的分布率较在其他各型中分布率高。中医认为,痰浊与瘀血均是机体病理性产物。痰浊随气机无处不到,阻于脉络或机体其他各部位,均能影响血液运行,久之而致血行不畅,血瘀与痰浊互结,则痰浊因血瘀而难涤,血瘀因痰浊而难化,二者互为因果,缠绵难愈。所以对痰浊型头痛,在治疗中更应结合活血化瘀之法,以获良效。笔者治疗偏头痛的一首基本方,就是将活血化瘀与涤痰祛浊相结合:川芎、当归、桃仁、胆南星、制半夏等,加减用之,总有效率达85%。

3.3临床应随证加减

活血化瘀是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方法,但不应是唯一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还应考虑到疏肝理气、益气养血、补肾滋阴、平肝潜阳,补其虚、去其实等诸法施治,以提高疗效。活血化瘀之品,在不同程度上有散血、耗血之弊,故临床应用应适当加入补血养血之品,以顾护正气不受损伤。

参考文献

[1]程学铭等.我国六城市居民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0;23(1):44.

[2]何绍奇.现代中医内科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442.

[3]邝贺龄.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5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5:第二辑:199.

[5]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血瘀证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3):129.

[6]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243.

[7]王小娟等.头痛定胶囊治疗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0;25(8):506.

[8]王树华.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头痛170例.陕西中医.1999;20(3):127.

[9]吴葆杰.中草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82.

[10]王冬娜.偏头痛血瘀证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2):716.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杨悦娅 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上海,200237) 杨雨田 上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健脾胃法在治疗植物状态中的运用 老茶馆 中医治疗前列腺肥大的3个中药方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