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版《卫生宝鉴》文字校误

2012-01-07 09:30 楼主
摘要:罗天益所撰的《卫生宝鉴》,是研究东垣学派及易水学派的重要资料。笔者在校勘1959年商务版《卫生宝鉴》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文字及句读上的问题。本文只就文字方面指出8处明显不妥之处:①“乾添”为“乾(干)漆”之误;②“云云”为“云”之误;③“取足举之”为“举足取之”之误;④“膝下三寸”为“膝下九寸”之误;⑤“皆有褐色”为“皆有青色”之误;⑥“主百邪毒”中“毒”字或衍;⑦《至真大要论》为《至真要大论》之 误;⑧“复斋”疑为“复阳”之误。


《卫生宝鉴》是李杲的高足罗天益所撰,该书最早版本已毁于兵燹,存世古本有明代永乐、弘治、万历及清代道光4种版本。其中永乐本是明初医家、苏州人韩夷(一作韩彝,字公达)将家藏精本校后所刻,弘治、万历二本是其补刻本,行款字数都一样,因而同是苏州版;道光本是三原李锡龄将苏州版反复校勘后的重刊本,收入《惜阴轩丛书》中。今本有1959年的 商务印书馆本和1963年的人民卫生出版社本。商务本是在道光本基础上,参考永乐、弘治二本整理而成;而人卫本则是其原型的复制。笔者对商务本《卫生宝鉴》作了细致的阅读和校勘,发现了一些未经校出的误字和疏漏,使我的工作增加了一些意义。因句读之误比较多,将另撰文论述。在此仅就其文字方面的明显错误择例略述于下,正所谓钱大昕先生《答王西庄书》所说:“学问乃千秋事,订讹规过,非訾毁前人,实以嘉惠后学。”

例一:“乾添”为“乾(干)漆”之误

卷十八第306页首行,介绍了一种“和血通经丸”,说它可“治妇人经水凝滞不行。腰背脐腹疼痛。渐成血瘕。”[1]其配方中有味药写作“乾添”,下写小字交待炮制时须“炒烟尽”。广查《中药大辞典》一类书均无此药名,疑当作“乾(干)漆”。

干漆是妇科常用药,功用主治是“破瘀,消积,杀虫。治妇女经闭,癥瘕,瘀血,虫积”,它在方中与水蛭、虻虫、广茂(即莪术)一样起通经破血作用,以助大黄、桃仁破血之力,这点与方义殊相吻合;并且,为避免损害肠胃,干漆在使用前常需放置锅内炒至烟尽,焦黑存性,与书中“炒烟尽”的炮制方法也正好吻合。另外,《中医方剂大辞典》第六册,收录有《卫生宝鉴》卷十八的“和血通经丸”[2],方中“乾添”正作“乾(干)漆”,可为旁证。上述种种证明,该丸药配方中所谓“乾添”当写作“乾(干)漆”,属形近而误。

例二:“云云”为“云”之误

卷二十“灸法补泻”标题下,有“《黄帝针经》云云。气盛则泻之。气虚则补之”等语[1]。按照古汉语的用字习惯,书名后跟一“云”字,则“云”作动词,表示以下引文出自前面书中;而“云云”是代词性结构,一般用在句末或段末,用以指代省略的话,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如此等等”一类话。另,《黄帝针经》即《灵枢经》,在《灵枢·经脉》篇中确实反复出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语,可知此处“云云”显然用误,后一“云”字属于衍文。

例三:“取足举之”为“举足取之”之误

卷二十二“胻(小腿,作者注)寒治验”标题下介绍“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胻外廉(通“臁”,小腿两侧,作者注)两筋间。取足举之。足阳明脉所入合也。可灸三壮。针入五分。”[1]句中“取足举之”殊费解。查卷八有“肩髃二穴……举臂取之”[1]一语;卷十八有“阴谷二穴……屈膝取之”[1]一语,同卷又有“足下廉二穴。在膝下三寸(骨行)(胻的异体字,作者注)外廉两筋内。举足取之。主乳痈喉痹。胻肿足跗不收。可灸三壮”[1]数语,与“三里二穴”的位置竟是一处,而言“举足取之”。可知原书“取足举之”当作“举足取之”。

例四:“膝下三寸”为“膝下九寸”之误

上文云“三里”、“足下廉”二穴均“在膝下三寸胻((骨行))外廉两筋间(内)”,不禁令人生疑:若果真如此,二者岂非同穴异名?其实不然。

“三里”又名足三里、下三里、下陵、鬼邪等,属足阳明胃经,位置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位于髌骨下缘,髌韧带的外侧凹陷中,作者注)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3]”。而“足下廉”即“下巨虚”,又名巨虚下廉、下廉、下林等,也属足阳明胃经,是小肠之下合穴。一般认为,它“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眼直下九寸,或于足三里下六寸取穴”[1],主治少腹疼痛、泄泻、痢疾、小便不利、脚气、乳痈、下肢痿痹、足痿不收等等。据此可知,“足下廉二穴在膝下三寸”一句中“三”应改作“九”。不管这是原书笔误,还是书籍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都应当予以澄清,以免误导。

例五:“皆有褐色”为“皆有青色”之误

卷二十二“肝胜乘脾”标题下首先介绍了一则病例,为方便读者发现问题,特断以新式标点引摘如下:“真定路总管刘仲美,年逾六旬,有脾胃虚寒之证。至元辛巳闰八月初,天气阴寒,因官事劳役,渴而饮冷,夜半自利两行,平旦招予诊视。其脉弦细而微,四肢冷,手心寒,唇舌皆有褐色,腹中微痛,气短而不思饮食。予思《内经》云:色青者,肝也,肝属木;唇者,脾也,脾属土。木来克土,故青色见于唇也。舌者,心之苗。水挟木势,制火凌脾,故色青见于舌也。”[1]如果仔细阅读上文就会发现,既然是“肝胜乘脾”的病证,肝在五色中对应“青”;所引《内经》又一直在讲“色青、唇青、舌青”出现的原因,前文作者为刘仲美望诊的结果就不当是“唇舌皆有褐色”。所以将“褐色”改作“青色”方不与下文相扦格。

例六:“主百邪毒”中“毒”字或衍

卷四“饮伤脾胃论”条下写道:“神农本草云。酒味苦甘辛。火热有毒。主百邪毒。行百药。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1]古人行文,常用工整的对偶句或排比句,以达文通义顺、朗朗上口的效果。观察上文,明显具有这一修辞特点。反复诵读之下,“主百邪毒”之“毒”字总显得十分唐突多余,去之则声谐句顺、于久无碍,因疑此“毒”为衍文,乃前一“毒”字误窜所致。

例七:《至真大要论》为《至真要大论》之误

《卫生宝鉴》卷十五在论及“疝气痛及腰痛膝无力及控睾证”时,有“《至真大要论》云。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数语[1]。众所周知,《内经》有名篇《至真要大论》,文中引语正出自《至真要大论》,可知《至真大要论》为《至真要大论》之误。

例八:“复斋”疑为“复阳”之误

《卫生宝鉴》诸本之前有蒋用文、胡广、杨荣等人所作多篇序文,从中可知《卫生宝鉴》的永乐本乃是苏州人、太医院院判韩夷秉承父亲遗训校刻而成。其中蒋、胡二序均称夷父为韩复斋,而杨序则称他为“韩公复阳”。从序中所写情况来看,三人和韩家都是素所相知,很难判定谁对谁错。为解开这个谜团,笔者查找了不少文献。韩夷的资料相对较多,都说他或名韩彝,字公达,吴县(今江苏苏州一带)人,明初医家。洪武(1368~1398年)间任府医学正科,后授御医,复升太医院院判。父凝也是吴中名医。再找韩凝的资料就非常稀少,笔者只在《中医人名辞典》[4]及《中国历代医史》[5]中找到两则相关信息,俱称韩凝字复阳,与弟韩冲皆精医术,有子二人。前书称内容出自《苏州府志》,后书称引自《吴县志》,所得资料虽少,但出处较为可信;况古人习惯中,一人二字,或字、号有一字相重者毕竟少见。因疑蒋、胡二序中“复斋”或为“复阳”之误。

然而少见并不等于没有,以上只是存疑,要下定论尚有待于文献的新发现,幸或有大方之士直接见教,则更为可喜。

参考文献

[1]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306,355,377,88,313~314,71,378,32,241.

[2] 彭怀仁.中医方剂大辞典(第六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15.

[3] 李经纬,邓铁涛,等.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53.

[4] 李云.中医人名辞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867.

[5] 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医史组.中国历代医史[M].上海:上海中医文献馆出版,1959:182.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名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方 老茶馆 浅议“交通心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