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王九一老师治疗哮喘的经验 之谈

2012-01-06 08:31 楼主
现代医学所说的哮喘,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I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的痰呜气喘,属中医”哮证”范畴。本病常于幼年发病,有明显的对多种过敏原的变态反应史,发作时多有鼻及眼睑瘙痒,喷嚏,流涕或干咳等黏膜过敏先兆,继而出现喉中哮鸣、呼气性呼吸困难、胸闷、咯痰等症状。

1 病因病机

王老师认为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本病的发生具明显的遗传因素,从病理角度将其归属于痰饮,即《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所说的“伏饮”。本病病位在肺,而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由于禀赋较差,素体肺、肝、脾、肾四脏功能失调,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功能失司,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脾不能运化水湿,肾不能蒸化水液,均可致津液代谢谢失常,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内在因素。如遇气候突变、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接触花粉、绒毛、异味、异物等外因,即可引动伏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而致哮喘发作。正如《时方妙用-哮证》日:“哮喘之病,寒邪伏于肺腧,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气亦发,劳役房劳亦发。”

2 辨证论治

对于本病的治疗,王老师认为无论在发作期还是在缓解期,气道炎症反应始终存在。而众多医家都遵从“发时治标,缓时治本”的原则,将正虚与邪实截然分开,发作期忽视了本虚的内在因素,缓解期又忘记了“伏饮”这一“宿根”,从而延长了哮喘的病程。王老师根据《素问·评热病论篇》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发病理论和“扶正祛邪”、“调理腑脏”的治疗原则,打破成规,发作期在祛邪的同时选择扶正而不留邪的药物扶助正气,增强体质,从而提高机体抗邪、达邪外出的能力。缓解期在补益腑脏的基础上辅以化饮,以达到正复邪祛,哮止本固不易复发的目的。
2.1 寒饮伏肺:症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咳或不咳,痰少或咯吐泡沫样痰,口不渴,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治以温肺化饮,散寒平喘。方用加味青龙汤。药用麻黄、桂枝、炒白芍、细辛、干姜、半夏、茯苓、车前子、地龙。本方为小青龙汤去五味子,加茯苓、车前子、地龙而成。其中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茯苓归心、脾、肾经,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药理研究证明茯苓次聚糖、羧甲基茯苓次聚糖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车前子归肝、肾、肺经,有利湿、补益肝肾、清肺化痰的作用;地龙归肝、肺、膀胱经,可清热平肝、人络搜邪、抗过敏、缓解支气管痉挛而平喘;五味子收敛肺气,有敛邪之弊,故而不用。综观全方,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恋邪,正复邪祛,饮化喘止,诸症自除。
2.2 痰热壅肺:症见气粗息涌,喉中痰呜如吼,痰色黄稠,咯吐不利,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平喘。方用加味清肺汤。药用桑皮、黄芩、知母、连翘、川贝、前胡、苏子、麦冬、天冬、橘红、茯苓。本方为《医宗金鉴》“清肺汤”加苏子、前胡、连翘、茯苓而成。其中桑白皮、黄芩、知母、连翘清泄肺热,止咳平喘共为主药;川贝、前胡、苏子降气化痰,宣散肺热共为辅药;天冬、麦冬润肺滋阴,清金降火,茯苓、橘红健脾理气祛痰以治本。全方配合,清泄之中有补益,泻而不伤正,补而不壅滞,共奏热清痰祛喘止之效。
2.3 肝气犯肺:哮喘每因情志刺激诱发,常伴有胸闷口苦,失眠,心悸,急躁易怒,舌苔白,脉弦。治以疏肝降气平喘。方用逍遥散化裁。痰白质稀者可酌情加用麻黄、半夏、白芥子、苏子、紫苑、冬花等温化寒痰、止咳平喘药物;痰黄稠者酌情选用前胡、川贝、瓜蒌、桑皮、葶苈子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药物。诸药合用,使肝气条达,肺气宣肃有度,脾气健运,腑脏和谐,痰祛喘自除。
2.4 缓解期:对缓解期的治疗王老师在继承前人从肝、脾、肾三脏虚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际适当加用桂枝、干姜、苏子、莱菔子、前胡、紫菀 冬花等祛邪中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又独辟蹊径,对于平素急躁易怒,每因情志因素诱发哮喘者,从肝气郁滞人手,以加味逍遥散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每获良效。

王九一老师业医30余年,是河北省第二批师带徒导师,对于哮喘的治疗既继承前人的经验,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运用上述方法每年治疗该病患者数十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王老师教育我们:中医是一门深奥的学科,研习过程中要谨记“读书师古不泥古,因证施方不执方”之训,灵活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辨证施治,才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美尼尔氏征(眩晕症)一案 老茶馆 治疗声嘎验案一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