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与“和谐观”

2012-01-04 09:48 楼主
柴瑞震(山西省运城市中医医院) 光明中医2008年4月第23卷第4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疾病发生的原理和对疾病治则、治法及方药的研究,揭示了张仲景在其所著的《伤寒论》一书中所贯穿的主要思想观点,即促进机体“阴平阳秘”的“和谐观”。张仲景首先指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体内外和谐环境及和谐稳态被干扰和破坏而引起的;次则提出了治疗学的原则与观点,不管是正治反治,还是扶正与祛邪,不管是调整阴阳,还是调整脏腑功能、气血关系,最终都应达到恢复与维护阴平阳秘的和谐环境与稳态.在具体的治法上,则有直接维和法:如调和营卫法、和解少阳法、和调胃气法、和调阴阳法等;又有间接维和法:如发汗维和法、攻下维和法、催吐维和法、逐痛维和法、理气维和法、清温维和法等。这对后世治疗学和临床医家,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伤寒论》;和谐观;阴阳自和必自愈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和多种杂病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中所讨论的症、证纷繁复杂,治法方药也多种多样,但始终有一种思想和观点贯穿于其中,那就是疾病的发生,是机体和谐环境的破坏,要使疾病痊愈,就必须着手恢复机体和谐的“和谐观”。
“和谐观”是《伤寒论》一书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是张仲景极力阐述与发扬的治疗学的原则与观点,这种思想与观点的立论根据,来自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和《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等治疗学的理论,对后世临床家起到了不可移易的指导作用。
1疾病的发生,是机体和谐环境被干扰破坏的结果
机体要想保持健康,就必须得保障两个和谐环境:其一,是要保障人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保障“天人合一”的和谐稳态,因为人生活在自然界,时时刻刻都会受到自然变化的影响,春夏秋冬之温凉寒热,昼夜晨昏之阴阳消长,人们必须顺应这些自然规律,从而调整自己的生活起居。其二,要保障机体内部“阴平阳秘”的和谐稳态,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要“恬澹虚无,精神内守”及“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从而使体内阴阳气血、经络脏腑功能保持相对平衡。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与“天”(自然)作对;如果“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则必然会使体内外原有的和谐稳态遭到破坏而发生疾病。《伤寒论》中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第95条:“……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都是讲“自汗出”的原因与机理,是因为外邪人侵,卫气上浮抗邪,而不能与在里之“荣气”保持原来的和谐稳态,因而才导致汗自出的。第巧7条:“胃中不和,心下痞鞭”是讲表证方解,里证又起,其所以发生“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是由于气机痞塞,升降失常导致“胃中不和”而形成。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此表解里未和也。”是讲水饮停聚胸胁的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等,是由于“里未和”,不能运化水饮而形成。以上这些条文,都直接指出了发病的根结,是机体内、外环境的和谐稳态被干扰与破坏。另外,还有很多间接地,或从侧面反映这一观点的条文,如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以及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都反映了外邪虽已侵犯机体,但体内的和谐环境尚未被破坏,这是通过“脉静”或未见到“阳明、少阳”病脉病证而得知的,若是见到了欲吐,躁烦,或数急脉的话,则说明体内和谐已遭破坏,不但表病,而且里也病,病情就比较复杂而且严重了。
2治病总则是调整阴阳气血及经络脏腑功能,维护机体的和谐稳态
疾病的发生,既然是阴阳、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去了相对平衡,既然是机体和谐稳态遭到了破坏。那么,根据《黄帝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要求,《伤寒论》在治疗原则方面特别强调调整阴阳、气血、经络及脏腑功能,使归于平复和谐这一基本思想。第58条:“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即指出无论什么样的病,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去治疗,只要达到“阴阳自和”,疾病即可痊愈。第70条之汗不如法,邪人于里,伤津化燥,转属阳明成胃家实的“当和胃气”。第71条太阳表证发汗太过所引起的“胃中干,烦躁不得眠”的“令胃气和则愈”。第230条之少阳病未已而阳明病又起,要以小柴胡和解少阳,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使“胃气因和”,则“身撒然汗出而解”。第265条之少阳误汗,邪入于胃,中焦失调而致谵语的,治疗时应使“胃和则愈”;若“胃不和”,则,烦而悸”。第93条之病在表者,应以汗出使表和,表解后里未和者,再用下法以和胃气。第131条“下之则和”。第250条“与小承气汤,和之愈。”第251条“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第387条之“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等,无不在强调维护和谐的思想与观点。
3维护和谐具体方法的运用
《伤寒论》中维护和谐法,大致可分为二类:一类是直接维和法,如调和营卫法、和解少阳法、和调胃气法、和调阴阳法等;一类则是属于间接维和法,如发汗维和法、攻下维和法、催吐维和法、逐瘀维和法、理气维和法、清温维和法等。
3.1直接维和法
直接维和法,即采用一些具有调和、和解作用的方药,单刀直人维护机体的和谐方法。
3.1.1调和营卫法
调和营卫法适用于太阳外感后,卫阳上浮抗邪,营阴不能内守,以营卫失和而发生的太阳病中风表虚证。《伤寒论》中第2条、第12条、第13条、第15条、第24条、第42条、第44条、第45条、第53条、第54条、第56条、第57条、第91条、第95条、第164条、第234条、第240条、第276条、第372条、第387条,所论述的桂枝汤证,是因风中于卫,卫强不固,营阴内弱不能内守,以营卫失和而发生的发热、汗出、头痛、恶风、鼻呜、干呕、脉浮缓或浮弱等证候,此时应以桂枝汤辛甘化阳解肌祛风,酸甘化阴敛阴和营,从而达到调和营卫使归和谐的作用。另外,《伤寒论》中所载桂枝汤加减的系列方,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附子汤等诸方,也都属于调和营卫法的范畴。
3.1.2和解少阳法
和解少阳法适用于邪居半表半里,少阳失和,三焦不利的病变。邪人少阳,则胆火上炎,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水火升降失调,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外联太阳,内通阳明的和谐环境被干扰破坏,于是,便发生口苦、咽干、目眩,及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等证。《伤寒论》中第37条、第96条、第97条、第98条、第99条、第l0()条、第101条、第103条、第l44条、第148条、第149条、第229条、第230条、第231条、第236条、第263条、第265条、第266条、第267条、第379条、第394条等,就是针对此证用小柴胡汤,以和解枢机,和解表里,和解少阳,使表里三焦枢机复归于和谐稳态的。另如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加减系列方,也都属于和解少阳法之范畴。
3.1.3和调胃气法
和调胃气法适用于邪入阳明胃肠之腑诸证的病变。和调胃气法的运用有多种,一种如第71条所言,因汗出太过,耗伤了胃中的津液,以致胃中干燥,烦躁不得眠,欲饮水,治法是少量多次饮水,以补充胃中水液,通过恢复胃中津液而和调胃气。另一种如第230条所言,少阳病未罢而胃不和降又见,所以,“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治法则从少阳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而和降胃气。另一种如第93条、第208条、第209条、第213条、第214条、第250条、第251条、第265条、第374条等条文所言,邪热已入阳明胃肠,并与肠中糟粕互结,致使胃肠道气机阻滞不通,出现腹满腹痛,大便鞭,烦躁,谵语等证,治法则应以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另如调胃承气汤之调胃,亦属于和调胃气法之范畴。
3.1.4和调阴阳法
和调阴阳法适用于阴阳偏盛偏衰的种种病变。《伤寒论》中第169条、第170条、第176条、第219条、第222条、第350条之热邪炽盛于阳明的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是对阳热偏盛、阴津不济而见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诸证,进行抑阳益阴、清热生津的一种和调阴阳法。第29条、第91条、第92条、第225条、第323条、第324条、第353条、第354条、第388条、第389条之四逆汤;第317条、第370条之通脉四逆汤;第314条、第315条之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第386条、第396条之理中丸等方,是对太阴、少阴、厥阴病阴寒偏盛、阳失温煦,甚或亡阳而见阴阳不相顺接,四肢逆冷或厥逆下利,脉微欲绝诸证,进行抑阴扶阳、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一种和调阴阳法。
3.2间接维和法
除以上所述的直接维和法,《伤寒论》中几乎所有的治法与方剂,都属间接维和的范畴。
3.2.1发汗维和法
麻黄汤用于伤寒表实之脉浮紧、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通过开表启腠,峻发其汗,以散风寒而使营卫气血恢复和谐。大青龙汤用于外有风寒,内有郁热之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通过峻汗其表,寒清其里,而使表里恢复和谐。小青龙汤用于外有风寒,内有水饮之发热恶寒、无汗而喘、干呕而咳,遇寒即发作者,通过外散风寒,内化水饮,而使肌表肺气恢复和谐。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于湿热郁遏之身发黄者,通过发汗散邪、清除湿热,而使气血恢复和谐。
3.2.2攻下维和法
大承气汤用于燥屎邪热内结阳明而成痞、满、燥、实之腹满鞭痛,潮热谵语,大便不下或热结旁流者,通过荡涤攻下,排除燥屎而使肠道环境恢复和谐。大陷胸汤用于痰热互结胸腹,膈内拒痛,短气躁烦,心下痛,按之石鞭,或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之大结胸病,通过荡泻痰热,涤除秽浊,而使胸腹环境恢复和谐。十枣汤用于水饮僻积胸胁,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之悬饮证,通过攻逐水饮,而使胸胁环境恢复和谐。
3.2.3催吐维和法
瓜蒂散用于痰涎宿食积结胸膈或胃脘,胸中痞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通过涌吐痰涎宿食,而使胸膈和胃脘环境恢复和谐。栀子豉类系列方,用于热扰胸心,反复颠倒,心中懊憹,虚烦不得眠者,通过涌吐胸中郁热,而使心胸环境恢复和谐。
3.2.4逐瘀维和法
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抵挡丸等方,用于血热互结、少腹急结鞭满,其人如狂,发狂,喜忘,大便黑之蓄血证,通过活血化瘀、通逐瘀热,而使血分环境恢复和谐。
3.2.5理气维和法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用于气机痞塞,心下痞满证,通过降逆、散水、泻热、补虚、消痞除满,而使胃腑恢复和谐。四逆散用于阳郁气滞之阳厥,或腹痛,或泄利下重,或咳,或悸者,通过疏肝和胃、透达郁阳,而使气分恢复和谐。
3.2.6清温维和法
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等,用于上热下寒,寒热错杂,呕吐,腹痛,或饮食入口即吐,或心中疼热,消渴气上冲心,烦躁不安,吐蛔者,通过清上温下、散寒除热、通阳降逆,而使阴阳恢复和谐。另如五苓散之气化利水以维和;苓桂术甘、苓桂草枣、苓桂草姜温化水饮以维和;麻杏石甘汤之清宣肺热以维和等;也都属于间接维和法之范畴。
综上所述,《伤寒论》所讨论的疾病多而复杂,有外感风寒的中风、伤寒;有外感风热的温病、风温;有邪陷于腑的蓄水、蓄血、阳明腑实;有邪入于脏的太阴虚寒、少阴寒化、热化及厥阴的寒热胜负与寒热错杂证;还有误治、失治、治不如法的种种变证、逆证,致病原因各不相同,病变部位参差不一,但病机病理上却存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机体的阴阳气血关系紊乱、经络脏腑功能失调、阴平阳秘的和谐稳态被干扰与破坏。《伤寒论》中的397法及112方,不管是发汗、攻下,还是清泄、温补,也不管是扶正祛邪、祛邪安正,还是抑阴扶阳、抑阳益阴,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已被干扰和破坏的相对平衡的和谐稳态得到调整与恢复,只有维护好机体的和谐稳态,疾病才能痊愈,身体才会健康。所以,“和谐观”是贯穿于《伤寒论》中的主轴线,是张仲景在治疗学上极力主张的思想观点,更是研究《伤寒论》所必须重视与注意的一个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培生,刘渡舟.伤寒论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5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10-20 22:58 2楼
这篇文章很好,值得一读。
⬅ 《伤寒论》中否定分析思维与辨证 老茶馆 须用经方理论解读《伤寒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