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针灸——带状疱疹

2011-12-14 22:23 楼主
【概述】

带状疱疹系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同时累及皮肤和神经,其临床表现为病发突然或患部先有灼热感,皮损初起为规则片状红斑,迅速形成群集性丘疹和发亮的水疱。水疱排列成带状,各群之间皮肤正常。皮损多沿肋间神经和三叉神经走向分布,常伴有神经痛症状,严重者可发热。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上世纪50年代初就见诸报道。四十余年来,特别是80年代以后的实践表明,针灸常可迅速制止剧烈的神经痛,多数病人往往首次接受针灸后,疼痛就明显减轻甚至消失。皮损经数次治疗后亦不再扩大,结痂需一周左右的时间。国内外均有人作过对照观察,发现针刺治疗较之药物组止痛时间短,皮损干涸快,红斑消退也快[1,2]。根据所收集的资料统计,针灸治疗本病的平均率约在95%左右。在方法上,除了主的体针、耳针、穴位注射等外,近年来应用激光针治疗,也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
关于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作用机理,有人通过测定针刺前后的机体免疫功能变化,发现治疗全身和局部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增强[3]。针刺迅速制止疼痛,改善症状很可能与这一功能增强从而抑制病毒活动有关。

【病因病机】

【辩证分型】

【治疗】

(一) 体针
1.取穴
主穴: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
配穴:腰以上病灶:曲池、合谷、外关;腰以下病灶:三阴交、太冲、血海。
阿是穴位置:系指皮损周围(约离疱疹0.5寸~1寸处)。
夹脊穴位置:取与皮损相应之夹脊穴。
2.治法
一般仅需取主穴,疗效不明显时酌加1~2个配穴。阿是穴针法:以1.5寸~2寸毫针,呈25度角朝疱疹方向斜刺,按皮损范围,在周围进4~8针,略加捻转提插,有轻度得气感即可。相应夹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针感循神经分布线路传导。余穴均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30分钟,5分钟~10分钟运针1次。每日1~2次。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基本痊愈:疱疹结痂,症状消失;显效:疱疹结痂,症状明显消失;有效:部份结痂,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改善。
共治疗431例,有效率在96%左右。其中100例按上述标准评判,基本痊愈67例,显效11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97%[2~8]。
(二) 穴位激光照射
1.取穴
主穴:分二组。(1)阿是穴;(2)腰以上病灶:合谷、曲池;腰以下病灶:阳陵泉、侠溪。
配穴:支沟、太冲。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下同)。
2.治法
应用波长632.8nm,输出功率25mW,激光针功率为2mW~3mW的氦-氖激光针灸仪进行治疗。依据症情选穴:凡皮损面积大,水疱多,感染为主而疼痛轻者,仅用主穴第一组。采用激光散焦照射,照射距离为40mm~60mm,照射密度为0.5 mW/cm2~1mW/cm2,每处照射5分钟~10分钟。以疼痛为主,皮损面积较局限,仅有红色丘疹或皮疹已结痂者,则取主穴之第二组,以激光针灸仪照射,剧痛者加配穴,每穴分别照射5分钟。如果上皮损面积大而疼痛又剧烈者,则二组宜结合应用。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
共治疗311例,以治5次为限,按上述疗效判断标准,其总有效率为94.2%(痊愈率为69.8%)[9]。
(三) 耳针
1.取穴
主穴:肺、敏感点。
配穴:皮质下、内分泌、交感、肾上腺。
敏感点位置:指耳廓上,与病灶相应位压痛明显处。
2.治法
主穴必用,配穴据症情酌取1~2穴,每次一侧。采用捻转手法,刺激宜强,持续运针2分钟~3分钟,留针1小时。每日1~2次。另可把100g干净的墨汁和5g雄黄粉调匀,搽在患处周围的边缘上。每日一次。
3.疗效
共治172例,平均疗效在95%以上[10,11]。
(四) 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曲池。
2.治法
药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含量100mg/ml)。
每次取双侧,以5号齿科针头,深刺得气后,每侧穴注入1 ml。每日1次。皮损有渗出者,可外敷呋喃西林氧化锌软膏。
3.疗效
200例本病患者,经穴注射2~8次,全部痊愈[12]。
(五) 皮肤针
1.取穴
主穴:分二组。(1)脊柱两侧旁开2cm之平行线;(2)距病灶边缘1cm之环状区。
2.治法
取第一组作整体治疗,第二组作局部治疗,一般宜同时取。先依皮损所在部位和范围,定平行线长度和环状区大小。如在胸胁部,取相当于胸段长度;皮损在下肢,取腰骶段长度。然后,以较强手法叩刺平行线和环周线,皮肤针针尖方向与皮肤表面垂直,针尖接触皮面应短暂(约每秒2次),针间距离0.5cm~1.0cm左右。每条刺激线连叩三遍,每日1~2次。注意不可叩刺病灶,以防感染。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皮损炎症全退,水疱干涸,无新疹,自觉症状全部消失。
共治110例,按此标准,痊愈107例,治愈率为98.2%[13]。
(六) 艾灸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2.治法
一为艾炷灸。于阿是穴之二处(一处为先发之疱疹,一处为疱疹密集处)各置一麦粒大之艾炷,点燃后,觉灸痛即吹去未燃尽之艾炷。再以同样的方法,延伸至远端疱疹密集处各灸一壮。1次即可,如不愈,隔5天再灸1次。
一为艾卷灸,取纯艾卷或药艾卷,点燃一端后熏灸阿是穴。其熏灸方法有三种:一为用2支艾卷同时作广泛性回旋灸,以病人感觉灼烫但能耐受为度,灸治时间据皮损面积大小酌情掌握,一般约30分钟。二为用1支艾卷在阿是穴均匀缓慢地向左右上下回旋移动。应注意艾火宏壮,集中于疱疹顶部,以有灼热麻苏苏的特殊感觉沿肋间隙或经脉循行路线感传为佳。三为“围灸法”,用艾卷在病损处由中心向周围围灸,直灸至局部潮红,患者自觉舒适,不知痛为度,通常需时30分钟~40分钟。上述三法,可任选用,每日1次,4~7次为一疗程。
3.疗效
艾炷灸100余例,均在5日~7日获愈[14]。用艾卷灸共治166例,其中用围灸法及单支艾卷薰灸法治疗136例,均在5次内获得痊愈[18,19]。另30例,用双支艾卷同灸法,经治7次,结果痊愈17例,显效4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20]。
(七) 火针
1.取穴
主穴:肺俞、胆俞、脾俞、阿是穴。
配穴:病变在腰以上加支沟,在腰以下加阳陵泉。
阿是穴:皮损区周围。
2.治法
主穴均取,据病变部位加配穴。将针在酒精灯上烧灼,至针尖红而发亮,迅速刺入穴位,直刺3mm,快刺疾出。阿是穴则采用疱疹周围围刺之法,亦可采用以30号1.5寸之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后迅速点刺疱疹头部,凡起疱疹处一一点刺,深约2mm~3mm。点刺完后于疱疹处吸拔火罐,留罐10分钟。每3日1次。一般1~3次。注意针孔清洁,勿用手抓挠。
3.疗效
以上法共治153 例,均于1~3次之间获愈。火针后疼痛消失一般为12小时,疱疹干枯结痂平均3日~4日[15,23]。
(八) 拔罐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2.治法
令病人选好体位,一般取坐位。然后充分暴露病灶区。用闪火法,先在皮损两端吸拔,接著沿带状分布,将罐依次拔在疱疹密集簇拥之处。罐具大小,依部位而选,但必须拔紧。如松弛不紧者,一定要重新吸拔。罐数,按病灶范围而定,以排满为度,留罐约15分钟。留罐期间,如罐内出现水泡,不必介意。拔罐后如有破溃者,外涂龙胆紫药水,局部感染重者,可撒氯霉素粉。一般每日一次,不计疗程,直至痊愈。
3.疗效
以上法共治111例,全部治愈,最短2日,最长10日。平均治愈时间为4.2日,无一例后遗症[16]。
(九) 刺血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
2.治法
常规消毒皮损部位,用三棱针沿疱疹周围转划一圈,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然后用毛笔或棉签蘸雄黄酒少许,外涂于疱疹之上,每日3~5次,不计疗程。雄黄酒泡制:雄黄少许研成细末,装入瓶内,罐入酒水各半调和而成。老年或体虚病久者,同时服人参败毒散,加黄芪30g,丹皮、赤芍各10g,日1剂,早晚分服。
3.疗效
以上法共治44例,结果全部获愈[11]。
(十) 灯火灸
1.取穴
主穴:分三组。(1)内关、委中;(2)列缺、合谷;(3)阿是穴。
配穴:四肢取阳陵泉,腹部取足三里、三阴交,臀部取环跳。
阿是穴位置:察看病患部的分布,以水平线寻找其病患的最高点(蛇头)、最低点(蛇尾)。此为阿是穴。务必全面查出散在的疱疹,尤其注意检视未诉及的毛发里、耳后,以防止漏掉“蛇头”、“蛇尾”。
2.治法
穴位均根据皮损部位选取,主穴第一组用于胸胁腰背部皮损,第二组用于头面部,第三组用于全身。每次取一穴,以灯心草一根,约3寸长,一端蘸植物油,点燃后迅速将燃着端接触穴位的皮肤,一点即起。施灸处可出现绿豆大的水泡,不必处理,会自行消退。每日1次(注意,第二天灸灼时,宜在原灸点之旁边),4次为一疗程。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患处疼痛消失,疱疹消退,皮损结痂;显效:患处疼痛明显减轻,能入寐,疱疹消平,红斑色退;有效:患处疼痛减轻,疱疹变小,红斑色减;无效:患处疼痛不减,红斑水疱依旧,甚至
共以灯火灸法治疗106例,结果有效率为96.4%~100%。一般1日~4日疼痛及炎症基本消失,2日~5日水疱开始干涸结痂[21,26]。
(十一) 药罐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夹脊穴(与病灶相应之神经节段)。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
2.治法
药罐制备:将板兰根15g、当归10g、紫草15g、元胡10g、银花15g、黄芩15g,包在布袋内,放入加水5000ml之容器内,煮沸20分钟,放入数十个经高压消毒之不同口径的竹罐,当药液表面漂起一层白沫时即可应用。先行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轻扣阿是穴,由外向内,再用消毒三棱针在阿是穴及相应夹脊穴点刺数下,捞起竹罐,吹一下罐口,用干毛巾抹一下罐口,趁势拔在上述部位。一般先拔阿是穴,再拔夹脊穴。留罐15分钟~20分钟。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3.疗效
以上法共治疗176例,结果全部获愈,其中97例仅拔罐2次即获愈,平均次数为3.1次[22]。
(十二) 药线灸
1.取穴
主穴:蛇眼穴、阿是穴。
蛇眼穴位置:初发之2~3粒疱疹。
阿是穴位置:病灶边缘之疱疹。
2.治法
取特制的2号壮医药线,点燃后,行梅花形点灸,注意要使 线头圆火着穴,忌平按,点灸1 次为1壮,每穴1壮,每日1次,不计疗程。
3.疗效
共观察160例,结果痊愈76例,有效7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2.5%[24]。
(十三) 电针
1.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发于腰背加太冲、三阴交;发于面、项、上肢加合谷、后溪。
阿是穴位置:病灶区。
2.治法
阿是穴用电针。2寸毫针于疱疹边缘正常皮肤处进针,针尖刺向病灶中心部位,捻转使之得气。每隔2cm~5cm距离刺入1针(据疾病程度选择针刺疏密度,疼痛重者增加针刺密度),然后接G6805电针仪,每隔数针接一电极。同一输出电极的正负极要处于相对部位的毫针上。一般每一患处可通电4~8针,即2~4对输出电极。密波,频率300次/分以上,留针60分钟。配穴以2 寸毫针,进针得气后留针60分钟,不通电,每隔10分钟行捻转手法1次。每日1次,不计疗程。
3.疗效
共治152例,结果1次治愈10例(其中4例后遗疼痛),2次治愈32例,3次治愈83例,4次及以上治愈27例,全部有效[25]。
(十四) 其他措施
在针刺治疗的同时,尚可配合外敷中西药物。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医案一
张××,女,40岁,教师。于1982年5月25日初诊。
主诉:左侧腰髋部刺痛20天。
病史:于1982年5月4日突发左侧腰胁及少腹部皮肤焮热刺痛,继起疱疹如珠串。皮肤科诊为带状疱疹,历10日消退,仍遗灼痛刺痛感不减,触之刺痛尤甚。常服索密痛等止痛药,外敷黄连膏等多种止痛膏,以及自行局部热敷均不见效。现刺痛连绵,无休止时,转求针治。
检查:面黄微赤,表情苦闷焦躁,撑臂护腰胁。左胁下、腰部及少腹部有落痂痕,皮肤潮红,局部拒按摸,触痛若针刺。痛无休止,坐立不安,舌边潮红,苔薄微黄,脉弦细而数。
诊断:带状疱疹。
治则:泻火解毒,疏经止痛。
取穴:足临泣、带脉均左侧。加配:五枢、维道。
治法:针刺足临泣,得气后施捻转泻法,感传至阳陵泉下,刺带脉沿皮下透针向五枢、维道,平补平泻手法捻转,使麻胀感扩散至病变的皮部。留针20分钟,每隔5分钟捻转1次,出针后,麻胀感仍存留60分钟许,刺痛感减轻
二诊:第1次针后止痛半日,后复发如初。仍照原方法施针,当即刺痛缓解。三诊:少腹部已敢触摸,仍腰胁刺痛感,继按原方法刺之后,左侧胁腰亦止,已不拒触按。末诊:自觉症状消失,触摸无刺痛,两昼夜未复发,能左侧入睡。共治疗3次,临床治愈。
(李骘医案)
医案二
蔡××,女,56岁,外国专家。1989年4月6日初诊。
主诉:胸背烧灼痛已2天。
病史:患者于1989年4月2日感觉发烧、咳嗽,服感冒片后发烧减轻。4月4日右侧胸至背红色疱疹簇集,烧灼痛难忍,服止痛片及消炎药无效,并继续出现红色疱疹,恶寒、胃纳差。
检查:面色黄,舌质红苔黄腻,体温37.6℃,脉浮数,右背七肋及其下缘至胸前呈带形鲜红色小疱疹簇集,挟有少数黄豆大的水疱,皮肤暗红。
诊断:带状疱疹。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化瘀。
取穴:曲池、大椎、阳陵泉、血海。
治法;上穴均取。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针1次。同时在疱疹周围好的皮肤上以梅花针叩刺。
新的疱疹次日未见再起,皮肤由鲜红变为暗红,水疱再吸收,连针4天,疼痛消失,疱疹结痂干燥,1周即痊愈。
(宋正廉医案)
医案三
陈××,男,31岁,工人。1984年5月8日初诊。
主诉:右胸腹剧烈疼痛2天。
病史:患者于2天前开始右侧胸部疼痛并逐渐向腰腹部延伸,痛痒异常。
检查:神志清楚,右腹部如米粒大小的两簇密集豆疹从右侧腹部向腰背部延伸,局部皮肤压痛(+)。
诊断:蛇丹(带状疱疹),风火毒邪型。
治则:调和营卫,活络止痛。
取穴:蛇眼、蛇尾。
治法:采用麦粒灸。在最初发的疱疹首端,找寻水泡较密集的左右二处,俗称“蛇眼”穴上,和在疱疹延伸尾端前后一二处的俗称“蛇尾”穴上,常规消毒后,搽以蒜汁,各放麦粒大小的艾柱点燃后施灸,医者用口对准艾炷微微吹风,速燃艾火(泻法),当病人感到灼痛甚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这样按先眼后尾顺序灸治3壮即可。按上法用麦粒灸蛇眼蛇尾各3壮,并用艾条局部熏灸15分钟,灸后当晚痒痛均减。
第2天视疱疹不再延伸,继续艾条熏灸15分钟。第3天已见水疱开始焦头,刺痛已消,至第5天疱疹结痂脱落痊愈。
(罗诗荣医案)

【主要参考文献】
[1]前原腾良等.针刺治疗带状疱疹.麻醉,1976;25(4):484
[2]田素琴.沿皮针刺治疗带状疱疹150例.辽宁中医杂志,1984;(4):37
[3]汤瑞等.针刺治疗带状疱疹25例的疗效和免疫功能的观察.中国针灸,1981;1(3):7
[4]王木琴.针刺治疗带状疱疹50例的临床小结.北京中医,1987;(2):37
[5]孙远征等.围刺法配合华佗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35例观察.黑龙江中医药,1990;(6):38
[6]赵宁侠等.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40例.陕西中医,1989;10(9):419
[7]蒋彩云.针刺治疗带状疱疹.云南中医杂志,1980;1(6):21
[8]徐静霞.针刺治疗带状疱疹100例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85;3:6
[9]吴淞等.氦-氖激光治疗311例带状疱疹疗效观察.上海针灸杂志,1985;4(3):7
[10]邹正风.耳针加墨汁调雄黄外搽治疗带状疱疹.江西中医药,1988;19(5):60
[11]贵州省人民医院皮肤科.耳针治疗带状疱疹112例.贵州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贵州省卫生局编) ,1978:204
[12]郭正言.维生素B12双曲池穴封闭治疗带状疱疹200例.山东医药,1983;(9):7
[13]陈积祥.梅花针治疗带状疱疹110例临床观察.新中医,1984;(7):29
[14]俞震渠等.艾灸治疗蛇缠.浙江中医杂志,1980;15(8):383
[15]郑学良等.火针治疗带状疱疹105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7):441
[16]张天文等.火罐疗法治疗带状疱疹111例.中国针灸,1986;6(2):46
[17]赵风林.砭刺配合雄黄酒治疗带状疱疹44例.陕西中医,1986;7(10):461
[18]梁波.回旋灸法治疗带状疱疹120例.陕西中医,1988;9(5):24
[19]金虹.“围灸法”治疗“蛇丹”16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88;8(1):43
[20]董勤等.艾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免疫机制初探.江苏中医,1991;12(4):24
[21]刘远坎.灯火灸八穴治疗带状疱疹52例.陕西中医,1989;10(9):419
[22]陈士杰.药罐治疗带状疱疹177例.中国针灸,1992;12(2):48
[23]彭靖远.火针加罐治疗缠腰火丹75例.中医研究,1999;12(6):55
[24]冯桥等.壮医药线点灸对带状疱疹的治疗作用观察.新疆中医药,2000;18(2):36
[25]陈守龙.电围针为主治疗带状疱疹152例.中国针灸,2000;20(11):650
[26]张永树.灯芯灸治疗带状疱疹54例.中国针灸,1999;19(8):456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急症针灸——荨麻疹 老茶馆 急症针灸——急性湿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