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针灸之小儿泄泻

2011-12-13 21:19 楼主
【概述】

小儿泄泻系指以便次增多,粪质清稀,含不消化乳食或粘液为特征的一种儿科急性病证。较早论述小儿腹泻,应推隋·《诸病源候论》。针灸治疗本证,古籍多有记载,疗效十分显著。如宋代的《扁鹊心书·卷下》曾提到小儿泄泻危重症候的救治:“吐泻,脉沉细,手足冷者,灸脐下一百五十壮”。
现代医学之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等均归属于本证范畴。

【病因病机】

本证多为乳食不节,壅滞肠胃;或因外感暑湿邪气,湿热内蕴,导致脾胃肠腑损伤、升清降浊功能失常,水谷不分,并走大肠而泻下。如泻下不止,则可耗伤津液,甚则气阴亏虚而成重证。

【辩证分型】

小儿泄泻,常见而急重者可分为下列二型。
(一) 积滞
腹痛胀满,大便粘滞,日泻5~6次,泻下腐臭或酸臭,混有不化之食,泻前哭闹,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常伴呕吐,脉滑实,舌苔黄厚或垢腻,指纹暗红而伏。
(二) 湿热
泻下稀薄或粘稠,色黄或绿,便次多在日行10次以上,口渴发热,小便短赤,甚者泻若喷射,呈蛋花水样,肛门灼热,脉滑数,苔黄腻,指纹深红或紫滞;如泻之过久,则现高热烦渴、肤燥,尿短赤甚至无尿,脉细数,舌红少津。

【治疗】

(一) 积滞
1. 治则:健脾导滞。
2. 处方:四缝、足三里。
3. 方义:四缝是消积止泻之要穴,历来为针灸界所推崇。足三里为胃合,脾胃互为表里,针之可健脾和胃,通肠导滞。
4. 治法:四缝宜用三棱针或毫针点刺,挤出少量黄白色粘液;足三里平补平泻,施手法1分钟左右去针。日针1~2次。
5. 古方辑录
《杂病穴法歌》:“泄泻肚腹诸般疾,(足)三里、内庭功无比”。
(二) 湿热
1. 治则:清热化湿。
2. 处方:上巨虚、天枢、阴陵泉;发热加曲池,气阴亏虚加神阙。
3. 方义:上巨虚为大肠经下合穴,天枢为大肠之腹募穴,两穴合用可清肠腑湿热调肠腑气机而止泻下,阴陵泉属脾经又主调水道,取是穴,可健运中州,且使湿热得从膀胱而出。身热,加曲池以清气分邪热,如阴竭气脱,灸神阙以资元救阴。
4. 治法:神阙以艾卷作雀啄灸;曲池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轻泻下留针,日针1~3次。气脱阴竭属于危重之候,宜配合应用输液等中西医疗法。
5. 古方辑录
《神应经·小儿门》:“泻痢:神阙”。
《类经图翼·十一卷》:“泄泻:胃俞、水分、天枢、神阙(腹痛乳痢甚妙)”。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急症针灸之急惊风 老茶馆 急症针灸之顿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