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少逸临证医案研读

2010-01-08 12:54 楼主
雷丰,雷少逸,清代医家。著《时病论》,此贴医案即出此书,与同道共同研读,更望得高明指教

春温过汗变症

城东章某,得春温时病,前医不识,遂谓伤寒,辄用荆、防、羌独等药,一剂得汗,身热退清,次剂罔灵,复热如火,大渴饮冷,其势如狂。

1、医者为何用辛温发散?
2、后复热如火,其误何处?
3、当予何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1-09 19:07 2楼
是不是问题太简单了?
2010-01-09 19:16 3楼
1、‘一剂得汗,身热退清’可见当有表寒见证
2、‘复热如火’,让我想起教材中的风寒、风热的分型,这种分型虽有可取之处,但对于外感类转变迅速的病证,难免僵化,让初学者误认为,感冒的证型是固定不变的-风寒治以辛温;风热施以辛凉,若按此施治,少有不误.随证立法,见机施药方为正见。
3、‘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并不离经旨,然过犹不及又当别论

更医治之,谓为火证,竟以三黄解毒为君,不但热势不平,更变神昏螈 。
2010-01-09 19:18 4楼
急来商治于丰,诊其脉,弦滑有力,视其舌,黄燥无津。丰曰∶此春温病也。初起本宜发汗,解其在表之寒,所以热从汗解,惜乎继服原方,过汗遂化为燥,又如苦寒遏其邪热,以致诸变丛生,当从邪入心包、肝风内动治之。急以祛热宣窍法,加羚羊、钩藤。服一剂,螈 稍定,神识亦清,惟津液未回,唇舌尚燥,守旧法,除去至宝、菖蒲,加入沙参、鲜地,连尝三剂,诸恙咸安。

何谓‘祛热宣窍法’?其药物组成如何?
2010-01-10 14:01 5楼
《时病论》载有60法,作者言:“诸法皆丰所拟,乃仿古人之方稍为损益。所用诸药,佥细心参究,不敢随意妄用以误人。每法之后,又详加解释,俾学人知一药有一药之用。”

所以言法,而不言方。实作者苦心示人:法度可守;方无固定。正所谓有成方,无成病。读者细心揣摩,更得方药加减之妙,中医治病,对于应用的每一个药都能有其依据,方为入道。依据越可靠,你的用药效果才会更好。诸药杂陈,自己都讲不清楚为何而用的,非庸医为何?
2010-01-10 14:10 6楼
春温甫解几乎误补

三湘刘某之子,忽患春温,热渴不解,计有二十朝来,始延丰诊,脉象洪大鼓指,舌苔灰燥而干,既以凉解里热法治之。次日黎明,复来邀诊,诣其处,见几上先有药方二纸,一补正回阳,一保元敛汗。刘曰∶昨宵变证,故延二医酌治,未识那方中肯?

1、次日何以‘见几上先有药方二纸’?
2、凉解里热法 治之有误否?
2010-01-11 00:33 7楼
学温病从《时病论》上入手,是个捷径,因为雷丰对前人经验做了总结,并进一步简化了方药。这些方药简洁而有效,为历代温病学者所称道,足可师法。赞一个。
2010-01-11 08:47 8楼
回复 7# 董红昌


其自序中说:“一岁中杂病少而时病多,若不于治时病之法研究于平日,则临证未免茫然无据。”

现在的大环境,单用中药来治疗时病的确实很少了,不过,经西药久治难愈的却也常常见到
2010-01-12 00:11 9楼


我个人觉得,其实不必拘于时病,因为很多杂病的起病原因都是因为外感后了而未了,外邪久居身中产生的。
2010-01-12 08:54 10楼
回复 9# 董红昌


正是,看看仲圣、叶香岩从何处成名就清清楚楚了偏偏现在的人把外感病当做皮毛而不屑一顾
2010-01-12 12:09 11楼


1、另找了大夫,虽未服其药,但一定是药后变证,病家不安之故。
2、大热、大渴、脉洪大。阳明气分热盛之证。凉解里热法【鲜芦根(五钱) 大豆卷(三钱) 天花粉(二钱) 生石膏(四钱) 生甘草(六分)】用于‘温热之邪,初入于胃者’ ,显然力有不足,愚意以为不如清凉荡热法∶【连翘(四钱,去心) 西洋参(二钱) 石膏(五钱,煨) 生甘草(八分) 知母(二钱,盐水炒) 细生地(五钱)
加粳米一撮,煎服。】更切合.

病如千层糕,由轻渐重,其中多少层次?.不及、太过也许仅仅差之毫厘,最理想的就是当前用药恰和刻下病机,药投如桴鼓之应,方为老到。可惜修为尚浅,难有此化境哦
⬅ 网诊杂病一例 老茶馆 小柴胡汤真意续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