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脉(第四部分)详解

2011-11-16 08:53 楼主
冲脉(第四部分)
14,阳明与少阴在阴阳血气方面的本原性
之所以说冲脉的“并少阴”和“并阳明”这两条途径同时存在,或者说少阴与阳明分别具有血气本原的意义,其实是综合了《内经》的所有相关论述归纳出来的。也就是说,虽然《骨空论》仅仅提到了冲脉“并少阴之经”,似乎是排除了冲脉通过阳明发生原始血气这一途径,但是从《内经》的相关论述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冲脉与阳明的密切关系,冲脉发生原始之气的过程必然要通过阳明这一途径。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直接关系到对冲脉的生理机能和病理机制的全面理解。
《逆顺肥瘦》:“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
《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通过这三段话,应该不难看出,冲脉、胃、肾三者,其实都有五脏六腑之海(即总归属)的意义,然而仔细地比较一下,它们之间的层次差别也是很明显的。
冲脉作为五脏六腑之海,那是生命体的本质,具体地说,也就是全部阴血阳气的发生本原,故谓之“五脏六腑皆禀焉”。而胃作为五脏六腑之海,其实只是其中阳气的本原,故谓之“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肾作为五脏六腑之海,其实只是其中的阴血的本原,故谓之“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注意:这个“精”不可简直认作生殖之精,因为除了肾,其它的脏腑并没有生殖之精,故应该理解为“受五脏六腑之阴血而藏之”,而肾中的生殖之精又是由阴血炼化而成,故后人才可以把“精血”并称。
这就清楚地表明,作为精髓的冲脉比胃与肾高出了一个层次,它是胃与肾的上级机构,而胃与肾则又分别是所有血气的上级机构。因此,阳明在人体的本原性,就体现在冲脉通过阳明发生全身的阳气,而少阴在人体的本原性,则体现在冲脉通过少阴发生全身的阴血。那么,我们当然也可以这样认为:阳明就是人身阳气的根本,少阴就是人身阴血的根本。于是可以知道,“太一生两仪”这个宇宙发生律,其在人身的具体体现,其实就是由冲脉发生阳气与阴血。

15,阳气的重要意义
阳气在人体是极端重要的,没有阳气,人就得死亡,关于这一点,我恐怕没有人不同意。但是,阳气在人体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它的具体所指是什么?为什么人没有阳气就得死亡?我恐怕很多人就不明白了。
《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天上有什么?空气而已。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的阳气,就是我们日常呼吸的空气。《阴阳应象大论》所谓“积阳为天”,其实就是空气积累多了就形成天的意思;所谓“阳气出上窍”,其实就是把呼吸的空气当作阳气的意思。谁都知道,人不呼吸就得死亡,其中的缘故在于,一旦停止了呼吸,那就等于断绝了阳气的供应,所以《生气通天论》才会进一步指出“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因此,阳气在人体最主要、最根本的作用,其实就是保障呼吸的持续进行。《邪客》:“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此所谓“宗气”,其实是指由冲脉发生的原始阳气,因为它是全身阳气的原宗,故谓之“宗气”。于是我们才能看到:呼吸在,阳气存,则生命亦在;呼吸停,阳气亡,则生命亦不复存在。这就是阳气的重要意义。

16,呼吸的作用
按照现代医学,呼吸通过肺脏来进行,其具体作用就是吐故纳新,为肌体提供新陈代谢谢所必须的氧气,变右心的静脉血为左心的动脉血。古人虽然也知道呼吸通过肺脏来进行,但是其具体的功用却不是这样。
《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这就是说,阴血的存在形式是静止,阳气的存在形式是运动,这也正是“阴主静、阳主动”的意思。因此,就如同太阳的具体作用是为了推动天体星辰的运行(古人认为大地静止不动),故谓之“天运当以日光明”,推动脉气在体内周流运行也正是呼吸之气在人体的具体作用。我们知道,古人把天体星辰的运行与人体经脉的运行视为同一规律下的同一种机制。《五十营》:“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由此可见,在古人,呼吸之气在人体的具体作用,并不在于吐故纳新,而是在于推动脉气的运行。因此,所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其完整的意思应该是:人体的阳气来源于天上的空气,相当于天上的太阳,推动着脉气,按照天体星辰的运行规律,按部就班、无休无止地运行。其实这就是由阳气推动血液循环的意思。
在古人,血液属于阴性的物质,而阴性的物质又必须是静止的,所以,如果没有阳气的推动,血液就不可能沿循着二十八脉无休止地运行,那么生命过程就将无法持续,这也正是人从出生到死亡不可须臾停止呼吸的原因。

17,呼吸与脉搏的关系
古人怎么会知道体内的血液无休无止地循环运行呢?此无它,盖脉搏跳动亦无休止也。故所谓“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云云,其实是从脉搏的持续跳动来逆测呼吸之气的推动作用。这就是说,在古人看来,呼吸之气的具体作用就在于鼓动经脉,产生脉搏,正是因为有了节律性的呼吸,所以才产生了节律性的脉搏,而脉搏的每一次起伏鼓动的过程,那就是推动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邪客》谓“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也是说呼吸的意义唯在于贯通心脉,而“贯心脉“的实质意义就在于血液能够运行于经脉之中。因此,动脉的搏动就是宗气的体现和象征。由此可见,古人是把呼吸与脉搏作为统一的机制,当作阳气的集中表现来看待的。也就是说,人体最根本的阳气,集中表现为心与肺这两个脏器的功能(贯心脉、行呼吸),这也正是心与肺在五脏之中又偏于阳性的原因。
然而,无论如何,古人并不知道心脏的泵功能,他们所理解的心跳,并不是心脏在跳动,而是阳气在胸中不停地鼓动。当然,这种阳气并非一般的阳气,而是刚刚从冲脉发生出来,具有本原性质的阳气,也就是在《素问》当中,经常被称之为“胃气”的那种阳气。
《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本作“衣”,传写误也,盖下文有“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是指心搏亢进的情况下,胸前的上衣亦随之颤动,而正常人之心脏搏动,只宜“应手”,据《甲乙经》改),脉宗气也。”
此所谓“虚里”者,其实是伏冲(脊髓)的别名,盖冲即“虚”,伏即“里”也。所谓“大络”者,乃谓冲脉发生的原始之气至贵至大也(所以又称“大气”)。所谓“胃”者,即阳明也。冲脉通过阳明发生出大气,则阳明实为虚里之大络,然而若从阳气皆发自于阳明,而阳气实乃生命之主宰的角度,也可以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这两种表述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表明左乳下的搏动乃为人身阳气最为集中的所在,也就是全身动脉搏动的起源点的意思。所谓“脉宗气”,其实就是脉气之宗主,或者脉气之本原,或者脉气之源泉的意思。这句话的本意是,左乳下的搏动动力来源于“胃中”的阳气,这个阳气是全身阳气的根本,能够推动脉气的运行。
《动输》:“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歧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这就是说,所有动脉搏动的原动力,都起源于阳明。因此,作为五脏六腑之海的胃,它的全部生理意义,集中到一点,就在于它能够为全身所有的动脉搏动提供动力。
综合上述,结论是:阳气之本在于冲脉,而出于阳明,阳气之在人体,其实质就是维持呼吸,其表现就是动脉的搏动,其作用就是推动脉气的运行,如此而已。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素问] 病机十九条之六淫病机 老茶馆 冲脉(第三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