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门’婆婆‘技术至上’中医渐趋末法!

2011-09-18 14:53 楼主
‘行门’婆婆‘技术至上’中医渐趋末法!
——学习“道物协同承接制”有感
一、隐世高人“十六字偈言”
究于当今中医“生死存亡”之缘由,在下年前有幸拜访了一位隐世高人、一位著作等身、深谙哲学、佛学的大师(因怕得罪人之业报,故遵其吩咐隐去姓名),当在下求教于当今中医“生死存亡”之症结,其与余一十六字偈言:“解门当道,嫡传失色!行门当道,渐趋末法!”其中的意思,因在下愚钝,经几个月来反复参省其中之“禅机”,大致有感悟如下:

二、佛学为镜看中医解门和行门究竟
以佛学为镜:释迦牟尼身前预言:其圆寂后的前五百年--正法时期(大乘佛学的发展时期,后世言“解门当道”时期),侧重于理的传博和发展,人才的选拔大多通过辩经法会,辩经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理而有所创新,主持高僧的一个基本条件就必须首先是满腹经纶--明理,否则何以主持辩经、选拔人才?由此佛学(哲理)发展,大乘佛教唯识宗、中观宗…基本都是围绕着辩经明理而发展。然由于是围绕着明理而构成的学问,虽能被时代所接受,成为当时印度的主流文化(从我国唐代玄奘印度取经可见一斑),但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伴随着大乘佛教唯识宗、中观宗…的辩经明理(哲理)透明度的加强,佛学将逐渐失去其神秘性,一方面随着其学问的高深“不笑不作为道”只能被少数人掌握,逐渐脱离社会基本群体(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师过察则无徒。”);另一方面伴随着神秘性的丧失,因不利于搞崇拜、建偶像、缺乏功利性,极大地影响了原来“嫡传”上层的既得利益……,不能为“统治阶级”服务(不能赚钱),失去大量崇拜偶像的基本信徒群体,意味着将失去大量物质资助的提供;失去普世文明物质第一性的“当世之备”,大乘佛学在印度本土唯有逐渐消亡。
后一千五百年--像法时期(建偶像、搞崇拜,小乘佛教兴起、门户流派众多,后世言“修门当道”又称行门时期),虽然侧重于实修实证的佛学之路相较于辩经明理的佛学之路能够吸引更大的社会群体,有利于创造更大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但疏于明理,不明理追求外在形式(法术)的修证,教条主义地唯经所是,释迦牟尼的诸多方便法门变成了“戒律、戒条”,结果让佛学变成了佛教。各大流派均以自己师门嫡传的释迦牟尼“方便法门一枝”证得‘果位’,建立“唯有自己正宗,他人皆多邪道”门派形式,小乘佛教流派虽然在中土得以生存发展,佛学却逐渐衰落,博大精深的学问常常成了宗教门户的“秘传法术”;各家因‘自扫门前雪,老死不相往来’,深邃的佛学哲理内涵无法贯通发展,所传衣钵大多仅限自家一宗,更多追求外在形式,也唯有萎缩走形渐趋末法。
时至今日--末法时期(佛学的变质时期,佛说:“末法时期,真正的佛法不在出家人,而在隐于世的在家人。”庙里的和尚把经念歪了,老百姓只把歪当正,不知更多的正经隐于世间。)因不明理导致佛学的内涵尽失,常常为了钱虚扩其表象形式,常常主持成了商业募捐“总经理”,造庙、做法事变成了来钱的“项目工程”,在老百姓眼中:佛学变成了几个和尚尼姑吃素念经拜佛神神道道的赚钱法门,就连虔诚的佛教徒也常在所不齿!
如果说,佛学的最高境界在于智慧开悟(明理得道)明白宇宙万物的根本,相当于博士后阶段--佛法修证果位,那么小乘佛法则相当于中小学阶段--佛法基础教育,大乘佛法则相当于大学阶段--佛法提高教育,由此自然明白小乘、大乘、既是学习求证佛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不同境界的产物,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相携承接的两个侧重面,原本就不应该分什么‘行门’与‘解门’,谋“智慧开悟”不明理(没有思维)何以开悟?不修(没有实践)又何以明理?解门(偏重理论)和行门(偏重实践)本是学习佛学(一种过程管理)过程中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不同侧面,此好比阴阳,离开阴何以为阳?离开阳又何以为阴?好比学习绘画,速写和素描又何必分别哪一个更重要?修佛的人都知道:佛是人做的,开悟离不开“心”(知、思、修),离开知(理论)何以思(实践桥梁),没有思是盲修(弃理求术),盲修又何以开智慧?禅宗讲“善知识,定慧为本。”“定、慧本是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和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本来智慧开悟贵在明理,而今天众多不明理妄求‘佛陀保佑’,功利以为专事“修证”便可直达果位,求果不求因,即使苦苦修炼,虽证得一些小果位,但终究难成正果。相反却因拂逆佛陀本意,不明根本之理,因为‘难以理喻’而‘弃理求术’片面追求外在形式,结果常常佛学成了佛教,佛教成了佛商,遭人批评为‘迷信’也就顺理成章了。
同理,中医解门和行门究竟,在下有一言不吐不快,可能有所偏激或唐突,得罪之处还望网上诸贤海涵!也是听人教诲:“佛学提倡见地(解悟)和行持(证悟)的统一,有行持未必见地上得去,而有见地必然行持也跟得上,没有行持的见地则必然是假的。”虽然“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要开启自性(开悟)必须要经过“言语道断,心行灭处”(证悟),但解悟是不能离开概念活动的,只要有思想,就有概念的活动,没有概念,思维活动如何展开?这不仅对世间活动、生活工作是必须的,也是开悟和见道的前提条件。如果说开悟见道不要思想、不要概念,那么我们在这儿论什么!佛家祖师、大师们那么多的语录、公案、参话头……那又何必!六祖慧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对于当今中医界更多的迷途羔羊、凡夫俗子恐怕还是多一点思维、多一点概念、话多一点为好!否则天天说“言语道断,心行灭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话虽少了,结果仍断不了、灭不了;成天说“不立文字”,结果仍然在文字上打圈圈;反授他人中医不科学之话柄。……“尽矣、至矣、无以复加者”全在概念打滚!

三、“明理得道”与“道物协同承接制”
西方智慧总是去寻找在现象的表面和背后是什么,或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在中国人的眼里,真理就藏在事物的本身之中;而在西方,真理则是上帝定好的。按照中国的概念,知识是由对盘根错节的现象的内部运动的准确理解而构成的。对知识的渴望就是对现象网络中的各种关联和类型的理解,以及与其内部看不见的动力相协调的渴望。
——特德。卡普丘克(Ted Kaptchuk,1983)
中医、中华文化、古代圣贤能人的最高境界在于“明理得道”,“明理得道”本是三千年中华文化的核心构建,今天周现强老师重新秉承发掘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二程等人学术本意,拨乱反正将之解释为“道物协同承接制”,哲学界、中医学术界对此呼声甚高,中医学术界中西结合著作等身、威望甚高的曹东义老师对之点评为“举世皆醉,唯尔独醒”,足可见此对于当今复兴中医、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在下愚钝有幸学习之,仿佛有种拨开迷雾、豁然开朗之感,体会如下:
‘道’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客观规律】,却是决定影响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定性(类似于现代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偏重信息层面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定性),‘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事物体现】,是可以通过象、数、形……反映道规定性的外部体现(类似于现代质量能量信息三位一体,偏重质量层面对事物发展变化的体现,能量【气】介于两者之间是信息与质量相互作用转换媒介的存在形式和关系体现),故道为物枢机,物为道体现,‘明理’即知道,‘得道’物如来。此两者相互相成,协同承接合而为一,即古人“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类似于现代相对论所说的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谁也不可能独立存在。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和制约着社会的道德规范,而道德规范又反过来引导和影响着社会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实践)促进思维,思维(明理-把握客观规律)指导创造工具(方法革命),工具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每一次思维的革命都带来了工具的革命,都推动了社会文明更大的进步。此古代《道德经》言:“无之(思维)以为用(规律)、有之(工具)以为利(效率)”,当今老百姓言:“出路在于思路(明理),细节(工具)决定成败”,岂可割裂偏废?倘若割裂,只讲‘道’不讲‘物’不可能真的‘明理’,于是“崇拜”“教条”“两个凡是”则大多渐入“唯心”“迷信”,唯有‘神神道道’‘玄之又玄’,终将不是神仙便是骗子;反之,抛弃道的理解、只追物之体现(弃理求术),不明理简单模仿唯有在低层次循环,结果虽然“唯物”“实践”,但却又陷西式还原论之泥潭。
古老的《伊索寓言》有一个叫“猴子与渔夫”的故事:
一只猴子在树上看渔夫捕鱼,觉得非常有趣,渔夫走后,它从树上跳下来,偷偷拿起网跑到河边去模仿渔夫捕鱼,结果被网缠住,掉到水里,差一点被淹死。猴子挣扎上岸后说:“真是活该!还没有学会撒网,抓什么鱼呢?”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离开“明理”而简单模仿妄求“得道”,人是因为有思维才能创造工具、使用工具,才区别与其它动物。有个伟人曾经说过,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比动物多了那么几分“思想”,多了那么几分运用思维所得的道理(客观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学问者顾名思义即通过学习、设问、解问得到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明理(学习、设问、解问的结果--把握事物内部客观规律)得道(通过具体手段--物的体现解决实际问题)之能力。当然此能力可以来自书本知识,也可以来自生活所得;可以是师尊传授,也可以是实践感悟;俗话说:“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实践问题,故今人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则即使能够背诵“经典”朗朗上口又有何用?然此实践本是为了检验真理而有目的行为,为了‘明理’而求‘得道’的行为,并非简单机械模仿,更不是盲目抓瞎!举个不很恰当的例子,同样是使用计算机技术,能编写软件的与只会操作系统的、甚至只会打字上网初涉者,他们“明理得道”境界相差何远?但反观今天的中医界,因为“行门”当道,也许是偏于‘修行’而疏于‘明理’,不懂或不知中华文化、中医理论的核心构建“道物协同承接制”的重要性,老是割裂‘道’和‘物’协同承接的有机联系而‘弃理求术’盛行,类如“中医是实践经验,空谈理论无用…”“中医难以理喻,唯有疗效立足…”“实践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无须理论裸奔…”,“何须与科学接轨,何须硬装系统论榫头…”……在中医界包括各大中医论坛甚嚣尘上极有市场。诚然对于个别中医个体而言,确实有人可以仅凭“技精成艺近乎道”便成一方名医,许多民间临床中医师因为确有一技之长,大概无须纠缠其理论如何,但按现行法律,一个几十年的老中医也许可以允许其没有文化、没有理论仅凭经验照样继续行医不缀,而一个年轻的中医后辈倘若没有文化、没有理论拿不到基本的行医证照,唯有被排挤在合法医学之外,同样的技法方药能够传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吗?倘若不明理,同样的传承所得到的疗效相差又将何至数里道计!故倘若以此领导中医、传承中医,那么对于整个中医事业整体而言(不能被现代社会、现代观念所接受容纳的学科),其结果“将以理统法,以法统方,以方统药(技),以理为先,理念为魂,理法方药技贯通、博大精深隐含着几千年深厚的文化沉淀和与时俱进科技发展的成熟中医事业,被迫退回等同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原始朴素唯物主义、经验主义”,于是“中医唯有不科学或不够科学了”,循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学院能不培养中医掘墓人吗?”“中医生死存亡”又怎能不上历史舞台?!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9-18 14:54 2楼
四、“道物协同承接制”与现代科学的两个维度
爱因斯坦曾经有言:“哲学、科学、艺术本是人类思维树上的三片不同的叶子,……”用“明理(道层面)得道(物层面)”理解,笔者戏言,哲学是虽明部分‘理’但离得‘道’尚远(虽有第二维度系统论跨学科科学的指导,但尚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同第一维度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科学相结合);科学(指传统科学)是虽得小道但尚未明理(虽由第一维度具体科学明白物质结构-物之体现,但缺第二维度跨学科科学-道的指导,又易入还原论之泥潭);艺术则是既未明理,又未得道,只是对把握‘明理得道’有些超乎常人的不同感悟而已(对道和物之协同承接虽有所感悟、有所实践收获,但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常尚未上升为理性--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笔者一贯崇尚“无论是出自外国人之口,还是出自中国人之口;无论是写在书本上的古代经典,还是用公式、电子文件阐述的当代新知,真理的意义不会变,本质都是相同的。只要对这些论述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其中都包含着相同的真理,唯一的差异仅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已。”用现代科学对“道物协同承接制”求具‘当世之备’的等价相似性翻译:‘道’类似于当今放诸四海皆准的第二维度跨学科--前卫科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自组织理论,量子生物学、混沌理论和大系统理论……)【注:现代西方第二维度跨学科-前卫科学的灵感来源于东方哲学,是西方‘圣贤’用古代东方之‘理’与西方现代科‘技’构建的系统‘法’则】;‘物’则类似于传统第一维度具体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质学和天文学……),‘道物协同承接’则类似于“第二维度科学属性决定了必须同第一维度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应用科学)相结合,”(参见拙文《‘医易同源’与‘辨证施治’现代新识》)故中医“道物协同承接制”既是哲学(中医一级概念、第二维度跨学科科学)又是科学(中医二级概念、第一维度具体科学),更是方法技术(中医三级概念、具体医疗实践技术方法)。明白于此则明白,科学泰斗钱学森为何言:“象数学和中医理论蕴含着许多现代系统论思想,……从这一点上看,中医理论是前科学(超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明白于此则明白,当今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老师为何向整个中西医理论界预告:“中华医道的原理远远超过西医及现代中医学甚至整个近代科学体系。中国古文化正在挑战现代科学,现代科学革命的新挑战与之日益趋近。中医是那神圣的未来科学殿堂,中医文化的源头正是现代前沿科学努力追寻的目标体系。”;明白于此则明白,现代量子生物学代表人物林陆山为何断言:“中华文明的支柱《易经》、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量子生物学基础之上,灿烂的量子生物世界必将引领人类前卫科学发展,使人类认识‘自我’,回答‘我是谁’、‘谁是我’成为可能。”明白于此则明白,武汉 ksjyjs叶苗先生为何断言:“《黄帝内经》生物电磁学必将领导、统帅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医学。”……笔者戏言,明白于此则中医为何是前科学的、潜科学的、超科学的昭然若揭!明白于此则自然明白:中医、中华文化之伟大!
反之不明白‘道物协同承接’则“中医只是经验”“中医理论无用只靠疗效立足”“中医是实践方法,何须理论裸奔”“何须与科学接轨”“何须硬装系统论榫头”……诸多浅见、陋见、偏见…峰起。此上世纪初中西汇通巨子三张之一张山雷(近代第一所中医专科学校创始人)当年早就批评:“旦得师门秘传、嫡传,以为可通行天下者浅也;只知《伤寒》《温病》经方,不知《内》《难》尚有洞天陋也;囿于医家方术惯例治病,排斥西学…《易》《道》术数度人偏也……。”遗憾的是,不幸为之言中,此多浅见、陋见、偏见……今天已占领中医学术大半壁江山。用‘道物协同承接’与之相比较,今天中医“婆婆”中唯有自己师门秘传和实践心得验方为大的“井底之蛙”何其多也!

五、中医理论是‘道物承接’理和术的有机统一
优秀中华文化中唯一以自然科学保存下来的中医理论,不仅是它方法的实效性、最终实际疗效(物)赢得了地位,更重要的是其思路(道)的远瞻性、正确性,以它的疗效依赖于正确思路指导下的有效方法运用。自然医学各国各民族皆有,唯有中医体系完备,中医理论中诸多辨证施治方法,如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五行藏象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都是中医之理(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和术(中医技法方药)相结合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一种相对范畴内的简单系统控制模型(操作平台界面),它们是标志着中医理论成熟和发展程度的核心构建。故人们每每谈起中医和中医理论,几乎无一例外的将‘辨证施治’‘整体系统’并立为中医两大法宝。其实‘辨证施治’只是系统方法革命性原则纲领,‘整体系统’才是灵魂核心构建。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言:“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于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能够解释天下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必须经得起人们实践检验;能够真正明白古人昨天的道理,必然是经过今天的社会实践;能够搞清看不见摸不着的‘气理’关系,必须通过与自然科学、生产实践相结合;能够建立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控制模型(应变),相当于把握了天地造化;能够了解把握事物变化发展趋势、结果的控制模型,如同知道了神(上帝)的旨意,不是具有很大学问的社会实践者(夫子),谁又敢说已经明白了这至高无上的‘气理’之道呢?)
思路(理)和方法(术)是两个相互相成、辩证统一关系:理靠术来体现,术靠理来指导,理法方药(技)缺一不可,离开了理,名方经方如同抓阄“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缺少术的理,如同抓瞎“熟读王叔和,不如游方郎中。”山西贾得道(中医史学家)将中西医理论进行比对,结果发现:中医是两头大中间小,西医是中间大两头小,正好相反。中医理论起首于大量哲学内容,西医没有,中医的生理病理相当简单,甚至是纯逻辑推理,可它的临床方法却比西医多得多‘浩如烟海’。实际上正是这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两头才共同构成了中医理论特色。【中医是第二维度科学(偏重于哲理)与第一维度科学(偏重于实践)相结合‘道物协同承接’的产物。】
古人云:中医是“以天下之理,导天下之术,谋天下之道。”《黄帝内经》最高宗旨:“循生生之具,谋天人合德。”(寻找各种道理,使用各种方法,谋取系统内外和谐。)是其集中概括,简言之是:思路、方法、目的,三者的有机统一。其三用‘天下’胸襟何其大也(有容乃大)。一本《黄帝内经》集先秦道、儒、墨、法、阴阳家、杂家、兵家‘诸子百家’乃至盛于隋唐之运气学说,集天下一切有理之理,用经络、针灸、按跷、砭石、药物、养身、神仙道,一切有用之术,托名黄帝.岐伯对言,实非黄帝岐伯一家之说;《伤寒杂病论》也非仲景一人之术,乃伊尹开创,度五百年变化,汉时广泛流传之方,(有敦煌出土文物为证)经仲景自言‘夙尚方术’谋之,按六经编排,示人以规距准绳灵活运用之巧;唐·孙思邈《千金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更是量天下之术而编撰,岂言一人之术;清·叶天士访一十八师,(据名医何绍奇考证,叶氏《外感温热篇》有蓝本,出自明代末年江苏高邮人氏袁天庵的《证治心得》);三十年代中西汇通派倾西医所识为中医所用;到今天的各家各派;那一家不采天下之理,不用天下之术为之。所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融汇新知、独辟蹊径’乃医家正道,传承与发展相统一‘不敢为天下先’乃医家共识,至于将熟能生巧、局部突破之术封锁为独家秘传本是商业操作所为,非医家救人之大道,医家自古就非读书人专利,医术自古就是来自于民间,依赖民间生活来源的滋养具有草根性。(伴随着时代步伐而变化发展)行千里路到民间寻师访术本是历代医家的必修课,今天真正有所作为的各大院校中医领军人物,又有几个不是当年上基层、下农村、遍访民间高手、摸爬滚打出来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中医历来如此。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看中医:“中医是集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劳动人民智慧与时俱进的产物。”因为英雄主义历史观,我们有些理论家总以为中医理论就是那么几个圣贤写得几本经典内容,全然忽视了经典内容实质是对千百年劳动人民智慧和方法的总结概括,如果没有来自民间的智慧方法(术)的铺垫,理何以生存?反之,倘若没有圣贤、名家的经典理论对各个时代与时俱进的民间技术方法加以概括、总结与梳理,又何来后世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传承和发展?历代医学大家又有那一家、哪一门不是以著作(理论)等身而流芳后世?否定理论(道)的重要性,中医唯有被迫返回等同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原始朴素唯物主义、经验主义,这难道不是对博大精深中医事业的极大诋毁吗?!
2011-09-18 14:55 3楼
六、民间方法被主流理论整合是中医发展必由之路
同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方法倘若没有‘圣贤’‘高手’经典智慧的总结概括,缺乏(理层面)与时俱进谋当世之备,不被社会所理解,那么也唯有“神神道道”“永远江湖”难登大雅。请看历史上,即便是脍炙人口的神医扁鹊、华佗……,因为不被理解,也难免遭遇“抱头鼠窜”“含冤入狱”之命运,最后还是难逃被主流“权贵”利益所害。故而实际上为了谋取社会立足地位,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本就是一种经学文化,一般地说,经书上说的,就是真理;近代以前的中世纪文化,也只有经书上说的,才是真理,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人们的信任。儒家如此,佛教、道教如此,中医也如此。学者们的工作,主要是阐释经书、或者把经书的教导变成现实的行动。于是尽管历代学者相互批评、百家斗艳,都说对方不是经文本义,考察他们的经注学说,确有诸多不同,然而他们的说经方法却没有根本区别。只是由于时势有别、认识不同,而借题发挥出来的内容也就各异。由此客观上有大量新知在围绕着经文古义而发皇,发皇古义事实上已成为融会新知的最佳途径。常常出现对待同一问题或疾病,可以围绕着同一经文或不同经文,从不同角度百家争鸣、求同存异、融容与共的局面,(唯一的鉴定标准实际并不是经文,而是被社会认识、被社会理解。)此所谓“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因为他们都要解决现实问题,面临着同样的矛盾,也就不得不用同样的方式。这是一个不传的传统,不是谁向谁学,都知必须如此去做,比师徒相授更牢固,不会失传(故不必担心什么秘方、秘术失传!)由此使经学文化成为传统文化恒久不衰的中流砥柱,不仅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而且伴随着历史脚步、深厚的文化沉淀和科技发展与时俱进,才有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悠久传统文化。(见李申《儒学与儒教》)这也是中医经典理论(第二维度跨学科科学)的真正妙处!
有个练武的朋友告诉我:“古人的练武、练功秘籍典要都是写给会武、有功力的人看的,没有实践中的真知灼见,即使学富五车或背诵如流也是‘白搭’。”医学与武学同理,学习古人经典乃至今天系统论等前卫科学(第二维度跨学科科学),如果离开了实践中的‘真知灼见’(与具有时代特征的具体科学相结合),以此为“圣经”搞“两个凡是”标准化、模块化又岂能有好果子吃?同理,网上学习中医经典颇有心得的大师们都言:“同样的经典内容,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境界……面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条件,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心得、不同的感悟、从而解决不同的问题,此才所以可尊之为‘经典’(此由中医一级概念--第二维度跨学科科学与第一维度不同具体科学相结合性质所决定)。”
由此看来古人要比今人智慧许多!古人的方法:在孩提启蒙教育时,(不管你是否能够理解)只将《经典》之“理”背诵,练就朗朗上口之“童子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一旦与自己的“具体实践”(不同行业)发生联系、有所感悟,自能找到和发挥其“解放生产力”的‘放之四海而皆准’效应,伴随着同时代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自有不断、新的“发明创造”,又何须担心什么秘方、秘术失传!只可惜的是,由于今天接受西式教育成长起来的当代年轻人(包括今天大量在位的婆婆们)甚少有此“童子功”,故今人常常唯有按《经典》寻找‘标准化、格式化’的“方证对应”按图索骥、刻舟求剑,变成了主要的读经、解经、研经形式,长此以往能有好果子吃吗?中医能不培养掘墓人吗?
解决的办法:一重新从儿童抓起,建立中医附小、附中,……(参见拙文《艺术型中医发展观为何陷于后继乏力》);二利用当代年轻人的高学历(接受前卫科学思想甚易),直接从前卫第二维度跨学科科学进入,站在最高处自有一目了然、一致而百虑、纲举目张、殊途同归之效应……。时代变了,又何须唯“前辈们”所是,唯中医技术而研经,老是把《经典》囚禁于中医、囚禁于医学之井底,循此苦苦用功,也许虽能有幸辛苦熬成婆,但终究还因“难以理喻”而泥足于‘中医科学与否’中傍徨!反之,因为当代前卫第二维度跨学科科学的灵感来源本就来自于东方哲学,那么自然,一大批来源于东方智慧的当代前卫、前沿科学也自然应该能够为中医理论提供强大的基础学科知识支撑,又何须担心泥足于‘中医科学与否’?倘若甩掉当今此阻碍中医事业发展的最大包袱、轻装上阵,自能事半功倍,读经、解经、研经自能少走十年弯路,……把中医放在与现代前卫科学同型的位置上,进行系统和历史地评估这也是现代中医发展之必然!
然而,今天的许多中医(行门)婆婆们因为年龄和学术惯性等原因,已经甚少有人能够明白和接受于此,重新学习对于许多人都恐怕力有不逮!但大势所指,动了婆婆的既得利益“奶酪”、有损于婆婆们辛苦多年打造的中医学术“权威”形象已成基本事实趋势,故而对于许多习惯于把自己(行门修为)用经典封藏立碑的婆婆们,仿佛有一种‘中医信仰被强奸’‘祠堂牌位遭贬’的感觉,将之批评为歪门邪道、以西代中、硬装榫头……,群起而攻之自然而然,呼吁‘中医与科学划清界限’者在纯中医(行门)婆婆中甚嚣尘上。故而,今天内蒙古高德、高亮著《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被批评“空谈理论无用”、“用系统论硬装‘榫头’…”;武汉叶苗ksjyjs的生命电磁场理论-“《黄帝内经》电磁学”上了论坛不是被删除,就是被嘲笑,鲜有公开支持者……;更多的中医(行门)婆婆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鄙薄‘同人于宗’的文化狭隘主义,倡导‘同人于野’走出宗门的开放体系,崇尚‘见贤思齐’‘孤芳独美不如集芳为美’。今天我们在反对蔑视和抹杀传统文化的无知表现时,也要防止以膜拜的精神将传统文化封藏起来,成为一小部分贵族的收藏,使传统文化失去真正的存在价值。

七、近代民间被主流整合较典型实例
近代民间被主流整合中医发展有个较有典型意义的实例:上世纪70年代(文革期间),因为飞行员中腰痛(腰突症)发病率高,西医缺乏有效治疗方法,严重影响了“抓革命促生产”,当时空军某部的一个卫生员冯天友(现今权威教授)得悉一个偏僻山区没有文化不知名的农村老太能够治疗,于是就打报告向上级申请前往拜师学艺,半年的学艺让他得益非浅。回部队后,其用传统中医理论和西医解剖知识将所学的民间正骨手法(旋转扳法系列)加以现代科学理论整合-解释【道物承接】,并将此‘原理’‘手法’衍伸推广应用治愈了当时大量的临床疑难杂症,卓越的疗效惊动了当时的最高层,让此现代科学解释的民间中医手法,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肯定,通过在全军、全国办学习班、巡回讲课、巡回治疗演示,中医伤科软组织领域的新世纪就此开创,直至今天医学界几乎所有主流的、民间的、外来的…正骨、整脊技术方法都鲜有脱此(旋转扳法系列)渊源,从此中医伤科软组织领域与现代科学接轨好像再也没有人“怀疑”、再也没有人说“不科学”(今天否定中医者鲜有人批评现今中医伤科软组织领域治疗方法不科学、难以理喻)!又因为冯天友让农村老太出山解决了周恩来总理夫人邓颖超令诸医束手的腰痛,闲聊中周总理问老太:“叫什么名字?”老太回答:“没有名字,只知夫家姓罗。”周总理为之取名‘罗有名’,意思非常有名(连总理都请她能没有名气吗?),并在总理的授意下,在北京开了一家“罗有名伤科医院”,卓有疗效的民间方法从此融入主流正统,今天其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儿孙辈秉承老太的手法技术,已经将之办成了具有当代中西结合特色的伤科医院在服务于大众。
笔者感慨:此虽为主流理论整合民间方法而发展中医的一个跨世纪美谈,但倘若放到今天,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农村老太能让主流、权贵们相信吗?冯天友深入民间拜师学艺的申请报告能批下来吗?没有学过医的民间江湖人物能为总理治病吗?能在首都北京开医院吗?老太方法再好(现今又被超越)传授于人,恐怕又成了某某教授权威的“专利申请”,又有几个有当年冯天友一个普通卫生员的“学识坦诚”?倘若能少花钱治好病【一经主流整合,价格自然飙升,此“剩余价值”规律体现】又能支持多久?一旦口碑名气在外‘出头椽子先烂’,恐怕又是一个大道八宝,遭“围剿”大概在所难免!
2011-09-18 14:55 4楼
八、西医发展史又何尝不是如此
回顾近代西医发展史又何尝不是如此,国际自然医学发展史研究权威【澳】皮特·肖伍德言:“考察医学的发展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非主流(自然)医学战胜主流医学并不断被主流整合的斗争史。”反之“倘若不能被经典和主流整合包容,那么则将是一部悲惨的血泪史。”
如西方从中世纪早期开始,正式的医学实践和教育都是由教会控制着,起初是修道院,后来是由教会管理的中世纪学校和大学教育,史称医学黑暗统治时期。除了教会以外,凡民间一切自然医学治疗疾病行为,都属巫婆、魔鬼……,按律都当处以焚刑。14世纪一场欧洲瘟疫--黑死病(2000万人口丧生大约占整个欧洲人口半数)造成如此多的不幸和死亡,以至于幸存者因为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而对传统教会和政府的信任提出了挑战。由此教会的反应是增强了宗教裁判所的迫害运动,对一般所谓的异教徒、康复师、女巫师、犹太人及其他人的严刑拷打和处死,在300年里,无数民间医者被害,……由此而出现了中世纪医生的职业联合,其结果是出现了问题多多的盖伦医学观的社团主义打破了教会的医学垄断。
从中世纪医学迈向生物医学,随着科学的发展、民间新观点的形成,以及知识、技能技术、方法、工艺和产品方面的信息急剧增加,现代前卫科学与传统民间自然医学的距离越拉越近。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是1928年埃德加·蔡斯的生机论(生机能量概念与古希腊的“胸腺”,古印度的“普拉纳”,古中国的“气”相类似)主要观点:“人体是由身体的各个原子和元素的电子振动构成的,振动的电子部件对于有机体生机的维持和平衡是必需的。每一个部件(细胞或生命体本身)都有按照繁殖-分裂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进行自我再生的能力。当身体的任何器官或元素的力量出现缺陷,不足以维持物理存在所需要的平衡和再生能力,这一部分就会出现电子能量的缺乏。当受到外力作用时,就会出现受损或疾病。疾病也可能来源于系统产生的内力无法有效疏导,或体内缺乏某种需要的物质。”和1954年理查德·格尔伯出版的《震频能量医学》,其理论基础:“我们必须在各种不同频率和形式的能量和射线所组成的宇宙里保持平衡状态。我们是由宇宙中的各种材料制成的,宇宙……实际上是各种不同频率和形式的冷光。多少世纪的神秘主义其实就是这种光。”格尔伯例举了大量他认为属于震频能量医学的传统自然医学实践,包括中医学、印度医学、草药医学、顺势疗法、花精、石疗、水疗、日光疗法、精神治疗、指压、磁疗、水晶高频治疗、冥想等。依据格尔伯对能量医学的描述,几乎所有的自然医学特征都可以包括在震频能量医学之内,因为这些自然医学都涉及能量康复问题。 这种理论观点是建立在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的工作为古老的自然医学中关于存在康复能量的学说提供了新的支持。随着洪水般的文献中许多与震频能量医学有关的理论还与新物理学、混沌理论、量子理论、电磁理论结合在一起,已经日益显示出这些理论的两个目的,一是说明现代生物医学的缺陷--还原论和机械论的生物医学理论是有缺陷的,常常是不适当的;二是为传统自然医学提供了大量现代前卫科学之支撑,让自然医学从现代医学的后台走向了前台。
20世纪初美国医学会(AMA)的工作重点是疾病而不是健康,首选的教育模式是化学生物医学的支撑,是为制药公司准备顾客。结果,所有的自然疗法非正规学校都被关闭,药物导向的医学获得了垄断权。然源于现代化学生物医学的弊端:①镇静剂和其它一些生物药品引起的悲剧;②科学无法回答个人健康方面遭到的问题;③大众不断增长的对医源性和医院内疾病的觉醒;民众后来开始重新支持自然医学,自然医学有了更进一步的复苏。以至于到了20世纪60年代,公众对美国健康食品(保健品)商店的支持,使得后者形成了一类繁荣的商业,他们出售维生素、辅助保健食品和晒干了的草药……。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支持了美国医学会(AMA)掀起的针对所谓“健康骗子”的“反对医学异端邪说的圣战”,(FDA)决定凡是在健康食品商店出售的涉及任何治疗药物的书籍均涉嫌“标榜”,都在禁止之列,必须烧掉。在某个案件中涉及3000本科普书籍;在一次行动中,(FDA)在一家健康食品商店查封了一批蜂蜜,原因是这家商店出售的一本描述蜂蜜营养价值的书籍涉嫌标榜。(FDA)持续骚扰了这些零售商好多年,强迫他们逐渐减少商品范围,最后只剩下一些相对温和的药物可以经营。同样,英国、法国、布鲁塞尔……都俱有类似的经过(略),……西方关于取缔还是允许传统民间草药面市的斗争,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可谓波澜起伏。
90年代克林顿上台,巨大的医疗保险开支让美国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美国白宫医学顾问团调查报告惊呼:“美国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病患死于医源性的原因。”“政府不必为高昂的不确定的高科技方法买单!”“不要让不懂营养学的医生害了您!”“不要让医生杀了您!”成为90年代美国最深入人心的广告语。白宫医学调查团对1000名癌症5年以上有效痊愈病人的调查发现,几乎100%出自民间自然医学之手。……由此美国国家的医疗政策开始向自然医学、另类医学、民间“土方法”倾斜(注:今天许多美国政府不买单的不确定“高科技”方法大多流入中国,让中国老百姓“人财两空”),克林顿时期美国用在另类医疗上的费用(老百姓自己掏钱)已经超过了西医(国家医疗保险开支),……今天的美国‘早期艾滋病早已不再是夺人性命的绝症’,‘谈癌已不用色变,自有大量民间方法成功经验供患者选择’;另类医学的绿色概念,又推导出了一个庞大的绿色保健产业,大牌科学家“不要让不懂营养学的医生害了您!”保健理念,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政府的医疗药品开支,而且造就了一个也许仅次于电子通讯行业的高科技行业---保健和保健品行业,走向世界。其市场之大、范围之广、效益之高令人乍舌;其发展趋势正方兴未艾,大有代替化学药品成为将来支柱产业之势头。许多大牌科学家都在预言:“昨天的绿色、非主流、辅助医学,将上升为今天乃至明天的主流医学。”
皮特·肖伍德对此世界自然医学斗争史有一个一针见血的概括:“自然医学的普及来自于大众对疾病治疗方法--康复--的期待,他们在寻找能够有助于控制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可能发现生命意义的清晰的宏观解释,尤其是,当正统医学透露出悲观的信息时,替代医学(非主流自然医学)却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自由而充满竞争的医疗市场使得自然医学生意兴隆,而医生们只占据了很少的市场份额。公众举双手赞成他们中意的医学,甘愿自掏腰包付钱。主流医生们感到震惊,尽管他们接受过大学高等教育,可公众却排斥他们,而宁可去接受那些‘没受过教育的江湖郎中’的服务。于是医生们主张要让公众知道自己的‘无知’(利用媒体),可他们真正关心的却是日益减少的市场份额。就像中世纪的医学同道一样,医生们认识到:市场优势只能通过政府的帮助来达到。要么像中世纪一样,对自然医学进行压制,要么赋予医生特权。组织化---政府支持下的垄断---就是答案。但由于自然医学的康复力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包括科学发展--跨学科的前卫科学崛起),所以,当医生们对疾病和早死拿不出多少办法的时候,这种政府干预并不奏效。……”但“斗争却此起彼伏,每隔一定时期总又有一次高潮回归!”这难道不是在为我们今天中医的‘生死存亡’敲警钟、作注解吗?
2011-09-18 14:56 5楼
十、学习传统文化的三个境界
笔者有个业余爱好《易经》奇门遁甲八卦风水预测的高学历小朋友(三十多岁),因为对中华文化的共同爱好让我们成为忘年交,每年一次化钱出远门拜访求教名师高人是他的经常惯例,此次新近出门拜师学艺归来又与我谈学艺感悟:
此次拜师学艺总算得遇真正的“高人”!不同于以往老师总是吹嘘的自己神技秘法,此次老师的一席话让其幡然醒悟:原来一个《易经》奇门遁甲高手的真实本领来自于三个部分:一是术数方法,即对师门《易经》奇门遁甲方法术数的学习和心得(最好是自成系统的独特方法);二是社会阅历,隔行如隔山,很难想象一个只会种田的农民能够精确预测一家企业管理的走势(跨学科第二维度科学必须同第一维度具体科学相结合);三是先后天慧根,即对于传统中华文化核心内容-道、易、气理、太极、阴阳、八卦(一级概念)的领悟程度(对跨学科第二维度科学的本质理解和思维‘察几’功力)。此三者有一个相互相成、缺一不可、循序渐进地相互递进过程,初学奇门遁甲常以术数方法为准绳,再学奇门遁甲靠比社会阅历与术数方法的灵活贯通胜出,真正练就“智慧察几”“阴神、阳神出窍”的高手自然明白“知易者不占”预测信息智慧法门“智慧察几”信手拈来。(注:《易经》的本质是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量子生物学…第二维度科学在‘思维察几’的体现,参见拙文《易经哲理现代前卫新识》)”所以其此次学艺归来,自己衡量:术数(多年积累本就不错,此次又学习了老师一个大道至简的新体系)与阅历(高学历干过多种行业的业务经理)都还可以,唯独“智慧察几”功力不行,故新近又拜一藏密功高手为师站桩打坐修炼气功,并请教于我,如何通过打通任督二脉加速提高其“智慧察几”功力?我的回答:简单术数是线性的,与阅历结合是平面的,智慧察几虽有立体高度却贵在明理,不明理不懂修炼“智慧察几”与体质条件内在关系【道物协同承接】,靠站桩打坐修炼参透禅机大多几十年原地打转,要等到猴年马月……(此当今诸多大师名师因为不明理,所得衣钵大多是术和法的传承,辛苦修炼了一辈子,虽苦于无所得,却已辛苦熬成婆,又在让媳妇们如此苦熬);既知智慧察几的本质是第二维度科学,何不利用自己的高学历、多经历,直接从系统论、量子生物学…(第二维度科学)立体高度进入“明理得道”参透禅机自然事半功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为唯有明理才能真正明白“性命双修”的重要性,明理本是得道的必要条件,倘若不明理,不明“神仙道”真实内涵,为了出‘功能’‘功利’而修“神仙道”,本就是崂山道士心态之魔道,即使正统嫡传(有名师指点),照样危机重重。不仅常常因不懂“修性不修命到头一场空”“修命不修性全然不懂道”而搞坏了自己身体,而且追求特异功能-他心通,过用“阴神”“附体”…魔障多多,走火入魔陷于痛苦不能自拔的“神经病”常常是其可怕归宿。前车之鉴:许多修炼“法轮功”(阳功不适宜女子)的生理期女弟子因为不察修炼有男女阴阳之不同,不懂道理盲目跟风,结果南辕北撤贻害非浅。
也是听人教诲,科学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人们之所以还在学习传承佛教、道家的许多基本理论和知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类同于“阳世界”人们在孩提时就需要进学校学习各种知识和经验,尽可能地通过学校学习有一个美与丑、对于错的基本是非标准,一旦踏入社会,自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同理为了准备好进入“阴世界”智慧察几(体察物质光量子层面的运动规律),那么首先学习佛教或道家的许多基本理论和知识,自然就可以有助于少走许多弯路和歧路。因为一旦进入“阴世界”修炼“智慧察几”途中,必须经过的九九八十一难,哪一魔、哪一难不是打扮成“菩萨”或“观音”而现身?(阴世界的诱惑、弯路和歧路尤甚于阳世界多多),倘若不明佛教或道家“如如不动”“魔来杀魔,佛来杀佛”“识透因果、圆融无碍”之根本道理,缺乏起码的“阴世界”是非标准,能经得起诱惑吗?能少走不走弯路和歧路吗?歧途重重后果不堪,不明理、没有准备好还不不如悬崖勒马、当个凡人、常人为好!《大学》言:“心正而身修,欲正其心,先正其意。”不明理,缺乏起码是非标准,能‘正心诚意’吗?不能正心诚意,妄求得道真魔障也!
《道德经》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出门,见天道。……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察几问天’全息特异感知功能,也绝非天然神仙所为,圣人乃是集常人之长,纠常人之偏,以为‘中’,以为‘和’,长期思维修为使然。其‘心脑光电磁场’效应所具有的巨大的物理能量,也绝非一蹴而就之功力。尤其是处于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负信息也超级扩容],倘若以为,可以离开大量社会实践,离开知识的积淀、智慧的劳心,离开‘渐悟’的积累,离开‘理论’与体质条件的同步(道物承接、少走弯路),追求天上掉馅饼不劳而获的“顿悟”,不学三千佛法、不读三千佛经,没有持续思维能量的积累,以为只持一本《金刚经》或口诵“阿弥陀佛”便能‘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实在是一种妄念或执着。现实生活中,倘若没有准备好,缺乏最基本“阴世界是非观”,执如此崂山道士天才‘直觉’和‘灵感’判断,那么,离开当世之备被世人推定是:‘自以为圣人’的“神经病”大概与此不远了!

十一、中医技术层面的三种境界
同理,学习和使用中医也可分为三个层面,中医有句行话叫做“初三年医生什么病都敢看,中三年医生什么病都不会看,后三年医生方能知进退。”意思说:前三年初生牛犊不怕虎,学了几招有效的真传还不知天高地厚,便以为可横行天下;中三年临床多了便知治病并非如此简单,几乎每一个重病都是一场艰苦的战略争夺,没有不经反复的,哪有常胜将军,不经挫折、手中不死几个人,哪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后三年成为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应该懂得学会放弃,有所为有所不为,必知需积弱成势方能使出无为无不为、四两拨千斤的手段,才能成料敌先机之上工。倘若不知进退,一个没有战略谋略、只会攻关夺隘的勇将,顶多只一莽夫已,又岂能算一个好医生。[注:随着现代中医独立思考处理临床的实践几率下降(主流多用标准方案、江湖甚难插手危重)],这个过程现代中医大多需要三十年。
与之相匹配的三种中医境界:
早期‘崇拜憧憬而求术’;初三年带着崇敬憧憬学中医,虽然学的是理法方药,但限于修为和理解程度,实际真正能够接受的大多只是技‘术’而已,最多的是追求什么病用什么特效秘方秘术,针对病因、病性较明确的病症进行随症加减、对抗性治疗。如今天许多有些小成绩的临床中医都在“直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何须理论‘裸奔’?”“中医只是经验,何须纠缠理论?学习中医不如直奔主题--谋高效秘方、秘法、特殊穴位……。”然此法在空间上是一种点线关系,它类似于哲学上的因果决定论、数学的二点一直线的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西医式对症下药,是发现和消灭致病因素的“疾病模式”医学观【模仿级-下工】,它对于病因单一、明确、机体状况并不复杂病况,虽常具有卓越的疗效,但倘若遭遇病情复杂、多元、机体状况糟糕…便有束手之弊。此类境界者常见的表现:读书学艺眼中只有术而没有理,虽读书千卷或到处访师求术、但其境界宗旨乃弃理求术拿来主义“三六九”(民间江湖初级中医粉丝中最多),故即使嫡传正统或确有一技之长,虽对某些单一明确疾病也确有不错的疗效,也时有能成为专治某病的名人名医,然其根本境界是辨‘病’施治,属中医初级入门下乘【模仿级-下工】境界也!
对此当年祝味菊批评言:“彼时俗之流,承袭师傅,以经验自炫,不知探索真理,只求应付,不问根源,是故其治有应有不应。其应也,以为独得千古之秘;其不应也,束手技穷,委之天命。此徒有治病之经验,而乏应变之学问也。”
中期‘彷徨徘徊而求法’;中三年深入临床、开始了解中医,发现中医技法(秘方秘术)一旦遭遇复杂常常“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并非想象中(书本介绍)的那样完美,根本实现不了原先个人英雄主义梦想,又因为限于个人自家临床经验的局限,于是打破原来师门之戒限,静下心来‘博采众法’,读书侧重研究前人的大量医案经验,拜访名师从求‘术’转为求‘法’,治疗强调‘方证对应’的重要性,向前人经验总结的“辨证施治”规律法则要效应【整合级--中工】。此法常用一张医方或几张医方套一群症候,并将此群症候命名为一个“证”。见是证,用是方,所谓‘方证对应’。如见阳明经证“大热、大汗、烦渴、脉洪大”的四大症候,即用阳明经证的白虎汤,进行酌情加减。此法与其说源于张仲景伤寒六经辩证,不如说源于早年日本汤本求真《皇汉医学》提出的‘方证对应’(方证对应不等于辩证施治)延用至今;由于经方卓绝的治疗功效,堪为后世之楷模,后世纷纷效法,且在学术上,历来经方派往往占有一定的统治地位,但不明经方真正涵义以此传世,不仅外感六经辩证,卫气营血,三焦辩证如此,内伤辩证亦如此,乃至本为整体互相交叉联系而设的五行脏腑辩证,也演变为一个个孤立的“证”,而它们的整体联系、联合则变为从属次要了。长此以往,易使后学者研于“证”、囿于方、而疏于体。“证”作为致病病因作用于人体后,机体对致病因子刺激的反应和结合体质同化后的病理表现,是病的因和果的共同反应,虽较前者线性对抗具有显著优势,但究其本质还只是一种特定阶段的状态摸拟。如果疏于体,离开了整体观念,而用“方”去套“证”,用“证”去套症候,得到的只是一种平面效应,因此,它往往只是某个单一层面上的症候群反应,它对成功的医治是不够完善的,其根本境界是辨‘症’施治,属寻常【整合级--中工】,离明理得道的上乘中医【领悟级--上工】尚有距离。(参见拙文《‘中西融合观’将中医引向何方》)
当年祝味菊对此批评说:“仲景虽侧重证候疗法,然未尚废诱导之理(系统整体之机),今人只知对症下药,注意一症一候之得失,去古远矣。”其实“一切分类方法(辩证模型)都是人为之假定,因症立方,非不简易,然而印定人目,反多机械是非。须知症候之显露,并非疾病之本身,乃是疾病之表现。症候之表现矛盾错综,每因病原不同、人体不同,而随时变更其表现之用意。吾人不当自颅至踵,分别各个部位之症候,以为研究之单位,更不当舍本逐末,致力于症候之消除。吾人须当把握整体,认识全人,以求矛盾之统一。得其真则触类旁通,一切治疗原则均可迎刃而解,固不必拘束于一症一药之间也。”“临证不辨人病之分,用药不识四性之要,惟知对症下药,逐症论方,愈不知其所以愈,死不知其所以亡,穷年兀兀,至道无闻,此医门之撼事也。”“情感偏重于证候,而忽略于病理,是以有应有不应,咎在于不知其所以然。”
后期‘明理得道归系统’;后三年大量的临床实践感悟加上“读书读到知羞”方知,原来中医之可贵、中华文化之可贵,贵在于明理得道--用哲学构建的第一概念系统(主见)把握事物系统整体,即‘道物协同承接制’第二维度跨学科科学同第一维度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应用科学--医学)相结合。‘大道至简’就是用身边老百姓的经验技术方法去印证圣贤之言,再用圣贤之言开启思路,指导创新技术方法(工具)的革命。“《黄帝内经》以论道开篇,以养性修真、求索至道为首务,非今日专论医学之所为。”《伤寒论》之所以成为临床圭臬而千年不衰,贵在六经辩证的系统控制管理模型。辨证施治的本质是辨疾病过程周期的系统化控制管理。
如现实中同样学习一部《伤寒论》,先三年大多侧重学习经方专治某病的神奇功效【求术--追求灵丹妙药】;中三年大多侧重学习方证对应的‘辨证施治’【求法--方证对应循证医学万岁】;后三年方知把握整体系统的六经辩证之可贵【求理--注重系统控制管理】。通俗的比喻:先三年是一刀一枪的‘战术’境界【医匠、医生谋术】,中三年是集团较量的‘战役’境界【医师谋法】,后三年是掌控全局的‘战略’境界【圣贤谋道】。如此一路走来,故网上众多中医高手俱言:“读三年医书(求术数),不如看一年医案(求法则);看三年医案,不如辨一年医理(求道理)。”“读十年医书,不如上网辨论一年。”仔细体察,历代对中医发展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大医家也鲜有不是如此,中医学得一定份上,唯有通过辨理论经而明理得道,才能将前之师门传授、民间方技与自己的心得融入明理有主见的自成体系--独辟蹊径,方才传世流芳的。
故学习《伤寒论》明理得道、把握系统过程:祝味菊言:“六经辩证不出五种阶段,太阳之为病,正气因受邪激而开始合度之抵抗也;阳明之为病,元气偾张,机能旺盛,而抵抗太过也;少阳之为病,抗能时断时继,病机屡进屡退,抵抗之力未能长相继也;太阴、少阴之为病,正气懦怯,全体或局部之抵抗不足也;厥阴之为病,正邪相争,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也。”上海复旦医学院戴豪良等将此六经辩证用现代自组织耗散结构理论解释为中西结合球状三线控制模型;中医大师刘绍武又将之三线控制模型体系总结归纳为“三部六病论”;李月宪老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系列文章从“证态”谋中西结合的生理病理实质、中西融合共同参照系,到跳出“证态”,明白背后一条电解质平衡主线,走向用西医解读《伤寒》‘随心所欲不越距’,中医界临床中西结合鲜有人与之匹敌!郝守玉郝志玲老师更是跳出了李月宪老师方证对应的“证态”局限,直指“中西医融合的基础:热能代谢谢(阳气)与水电平衡(阴液)的对立统一”,抓住了临床中医学辩证修环境的“核心”部分,客观上已是从【要素质】上升为【系统质】思维产物,具有相当中西结合的临床实用意义--有利于现代主流学派中西医病理沟通。谋疾病系统控制管理一条主线,温州金博士jingsongtingdr用中医五字(五个阶段)概括危重病变化发展过程,把中医气化结构与自组织耗散结构相联系和现代系统论接轨……故《内经》云:“秋毫在目,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祝味菊言:“明白治疗方法的背后(事物内部)一条主线,即明白症候产生的动机,澈悟症候发生的原理,则邪正分明,顺逆之势,昭然若揭。”由是“明白系统(事物内部)背后一条主线,融会师门民间术数,独辟蹊径建立自家特色系统方便法门”乃古往今来中医大家、中医巨匠、历代宗主走向成功的共同道路,也是中医技术层面追求的较高境界!
年轻时听师傅谈中医境界:“一个中医的境界高低?并不在于能开几个好方治好几个病,也不在于能引经据典丝丝入扣,而贵在有自己的东西!”一直不甚明白,三十年后方有所悟。原来这就好比现代人学习计算机,门外汉看到人家能打字上网…操作计算机就羡慕不已,(中医粉丝级众口一致:能治好病就是好医生)【求术是其目标系】;会简单操作计算机的对能掌控系统、排除计算机故障的羡慕不已,(初入门中医大多崇拜:循经据典丝丝入扣者)【求法是其目标系】;有一定火候自然明白,能编写程序、更新系统者,方法技术自可信手拈来,何须老是追人屁股--机械模仿、寻访秘术秘法(经方大师到一定火候方才明白:大法无法、大道至简、贵在明白事物内部背后一条主线)【求理贵通,构建自己系统管理模型是其目标系】。此明白事物内部背后一条主线,‘八万四千法门’信手拈来。如已故一代中医大师,原北京中医学院院长蒲辅周教授,在其功成名就时,再专事闭关两年研习经方,终将《伤寒》《温病》经方主线在其《医话》中融会贯通、和盘托出,其用经方、时方力挽狂澜治疗60年代令当时医界束手的急性传染病疗效卓绝,几百号案例辨证施治用方,张张不同、张张与经典丝丝入扣,其《伤寒》《温病》造诣医界叹服,尚谦称自己只是“临症察机,使药以和”的中工,离上工“知进退,治未病”尚远。对于经方之使用,其淳淳教导学生,临症尤需“了敌先机,把握传变规律”。而知传变者焉能不知整体,知整体者方能游刃于局部,整体系统思想(事物内部背后一条主线)原本就是辩证施治之魂,明了这医道方能加倍进步。此古人云:“用药如用兵之诡道,不明整体(六经辩证背后一条主线)犹如不明势阵之变化,不知势阵之变化,何以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2011-09-18 14:56 6楼
十、学习传统文化的三个境界
笔者有个业余爱好《易经》奇门遁甲八卦风水预测的高学历小朋友(三十多岁),因为对中华文化的共同爱好让我们成为忘年交,每年一次化钱出远门拜访求教名师高人是他的经常惯例,此次新近出门拜师学艺归来又与我谈学艺感悟:
此次拜师学艺总算得遇真正的“高人”!不同于以往老师总是吹嘘的自己神技秘法,此次老师的一席话让其幡然醒悟:原来一个《易经》奇门遁甲高手的真实本领来自于三个部分:一是术数方法,即对师门《易经》奇门遁甲方法术数的学习和心得(最好是自成系统的独特方法);二是社会阅历,隔行如隔山,很难想象一个只会种田的农民能够精确预测一家企业管理的走势(跨学科第二维度科学必须同第一维度具体科学相结合);三是先后天慧根,即对于传统中华文化核心内容-道、易、气理、太极、阴阳、八卦(一级概念)的领悟程度(对跨学科第二维度科学的本质理解和思维‘察几’功力)。此三者有一个相互相成、缺一不可、循序渐进地相互递进过程,初学奇门遁甲常以术数方法为准绳,再学奇门遁甲靠比社会阅历与术数方法的灵活贯通胜出,真正练就“智慧察几”“阴神、阳神出窍”的高手自然明白“知易者不占”预测信息智慧法门“智慧察几”信手拈来。(注:《易经》的本质是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量子生物学…第二维度科学在‘思维察几’的体现,参见拙文《易经哲理现代前卫新识》)”所以其此次学艺归来,自己衡量:术数(多年积累本就不错,此次又学习了老师一个大道至简的新体系)与阅历(高学历干过多种行业的业务经理)都还可以,唯独“智慧察几”功力不行,故新近又拜一藏密功高手为师站桩打坐修炼气功,并请教于我,如何通过打通任督二脉加速提高其“智慧察几”功力?我的回答:简单术数是线性的,与阅历结合是平面的,智慧察几虽有立体高度却贵在明理,不明理不懂修炼“智慧察几”与体质条件内在关系【道物协同承接】,靠站桩打坐修炼参透禅机大多几十年原地打转,要等到猴年马月……(此当今诸多大师名师因为不明理,所得衣钵大多是术和法的传承,辛苦修炼了一辈子,虽苦于无所得,却已辛苦熬成婆,又在让媳妇们如此苦熬);既知智慧察几的本质是第二维度科学,何不利用自己的高学历、多经历,直接从系统论、量子生物学…(第二维度科学)立体高度进入“明理得道”参透禅机自然事半功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为唯有明理才能真正明白“性命双修”的重要性,明理本是得道的必要条件,倘若不明理,不明“神仙道”真实内涵,为了出‘功能’‘功利’而修“神仙道”,本就是崂山道士心态之魔道,即使正统嫡传(有名师指点),照样危机重重。不仅常常因不懂“修性不修命到头一场空”“修命不修性全然不懂道”而搞坏了自己身体,而且追求特异功能-他心通,过用“阴神”“附体”…魔障多多,走火入魔陷于痛苦不能自拔的“神经病”常常是其可怕归宿。前车之鉴:许多修炼“法轮功”(阳功不适宜女子)的生理期女弟子因为不察修炼有男女阴阳之不同,不懂道理盲目跟风,结果南辕北撤贻害非浅。
也是听人教诲,科学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人们之所以还在学习传承佛教、道家的许多基本理论和知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类同于“阳世界”人们在孩提时就需要进学校学习各种知识和经验,尽可能地通过学校学习有一个美与丑、对于错的基本是非标准,一旦踏入社会,自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同理为了准备好进入“阴世界”智慧察几(体察物质光量子层面的运动规律),那么首先学习佛教或道家的许多基本理论和知识,自然就可以有助于少走许多弯路和歧路。因为一旦进入“阴世界”修炼“智慧察几”途中,必须经过的九九八十一难,哪一魔、哪一难不是打扮成“菩萨”或“观音”而现身?(阴世界的诱惑、弯路和歧路尤甚于阳世界多多),倘若不明佛教或道家“如如不动”“魔来杀魔,佛来杀佛”“识透因果、圆融无碍”之根本道理,缺乏起码的“阴世界”是非标准,能经得起诱惑吗?能少走不走弯路和歧路吗?歧途重重后果不堪,不明理、没有准备好还不不如悬崖勒马、当个凡人、常人为好!《大学》言:“心正而身修,欲正其心,先正其意。”不明理,缺乏起码是非标准,能‘正心诚意’吗?不能正心诚意,妄求得道真魔障也!
《道德经》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出门,见天道。……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察几问天’全息特异感知功能,也绝非天然神仙所为,圣人乃是集常人之长,纠常人之偏,以为‘中’,以为‘和’,长期思维修为使然。其‘心脑光电磁场’效应所具有的巨大的物理能量,也绝非一蹴而就之功力。尤其是处于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负信息也超级扩容],倘若以为,可以离开大量社会实践,离开知识的积淀、智慧的劳心,离开‘渐悟’的积累,离开‘理论’与体质条件的同步(道物承接、少走弯路),追求天上掉馅饼不劳而获的“顿悟”,不学三千佛法、不读三千佛经,没有持续思维能量的积累,以为只持一本《金刚经》或口诵“阿弥陀佛”便能‘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实在是一种妄念或执着。现实生活中,倘若没有准备好,缺乏最基本“阴世界是非观”,执如此崂山道士天才‘直觉’和‘灵感’判断,那么,离开当世之备被世人推定是:‘自以为圣人’的“神经病”大概与此不远了!

十一、中医技术层面的三种境界
同理,学习和使用中医也可分为三个层面,中医有句行话叫做“初三年医生什么病都敢看,中三年医生什么病都不会看,后三年医生方能知进退。”意思说:前三年初生牛犊不怕虎,学了几招有效的真传还不知天高地厚,便以为可横行天下;中三年临床多了便知治病并非如此简单,几乎每一个重病都是一场艰苦的战略争夺,没有不经反复的,哪有常胜将军,不经挫折、手中不死几个人,哪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后三年成为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应该懂得学会放弃,有所为有所不为,必知需积弱成势方能使出无为无不为、四两拨千斤的手段,才能成料敌先机之上工。倘若不知进退,一个没有战略谋略、只会攻关夺隘的勇将,顶多只一莽夫已,又岂能算一个好医生。[注:随着现代中医独立思考处理临床的实践几率下降(主流多用标准方案、江湖甚难插手危重)],这个过程现代中医大多需要三十年。
与之相匹配的三种中医境界:
早期‘崇拜憧憬而求术’;初三年带着崇敬憧憬学中医,虽然学的是理法方药,但限于修为和理解程度,实际真正能够接受的大多只是技‘术’而已,最多的是追求什么病用什么特效秘方秘术,针对病因、病性较明确的病症进行随症加减、对抗性治疗。如今天许多有些小成绩的临床中医都在“直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何须理论‘裸奔’?”“中医只是经验,何须纠缠理论?学习中医不如直奔主题--谋高效秘方、秘法、特殊穴位……。”然此法在空间上是一种点线关系,它类似于哲学上的因果决定论、数学的二点一直线的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西医式对症下药,是发现和消灭致病因素的“疾病模式”医学观【模仿级-下工】,它对于病因单一、明确、机体状况并不复杂病况,虽常具有卓越的疗效,但倘若遭遇病情复杂、多元、机体状况糟糕…便有束手之弊。此类境界者常见的表现:读书学艺眼中只有术而没有理,虽读书千卷或到处访师求术、但其境界宗旨乃弃理求术拿来主义“三六九”(民间江湖初级中医粉丝中最多),故即使嫡传正统或确有一技之长,虽对某些单一明确疾病也确有不错的疗效,也时有能成为专治某病的名人名医,然其根本境界是辨‘病’施治,属中医初级入门下乘【模仿级-下工】境界也!
对此当年祝味菊批评言:“彼时俗之流,承袭师傅,以经验自炫,不知探索真理,只求应付,不问根源,是故其治有应有不应。其应也,以为独得千古之秘;其不应也,束手技穷,委之天命。此徒有治病之经验,而乏应变之学问也。”
中期‘彷徨徘徊而求法’;中三年深入临床、开始了解中医,发现中医技法(秘方秘术)一旦遭遇复杂常常“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并非想象中(书本介绍)的那样完美,根本实现不了原先个人英雄主义梦想,又因为限于个人自家临床经验的局限,于是打破原来师门之戒限,静下心来‘博采众法’,读书侧重研究前人的大量医案经验,拜访名师从求‘术’转为求‘法’,治疗强调‘方证对应’的重要性,向前人经验总结的“辨证施治”规律法则要效应【整合级--中工】。此法常用一张医方或几张医方套一群症候,并将此群症候命名为一个“证”。见是证,用是方,所谓‘方证对应’。如见阳明经证“大热、大汗、烦渴、脉洪大”的四大症候,即用阳明经证的白虎汤,进行酌情加减。此法与其说源于张仲景伤寒六经辩证,不如说源于早年日本汤本求真《皇汉医学》提出的‘方证对应’(方证对应不等于辩证施治)延用至今;由于经方卓绝的治疗功效,堪为后世之楷模,后世纷纷效法,且在学术上,历来经方派往往占有一定的统治地位,但不明经方真正涵义以此传世,不仅外感六经辩证,卫气营血,三焦辩证如此,内伤辩证亦如此,乃至本为整体互相交叉联系而设的五行脏腑辩证,也演变为一个个孤立的“证”,而它们的整体联系、联合则变为从属次要了。长此以往,易使后学者研于“证”、囿于方、而疏于体。“证”作为致病病因作用于人体后,机体对致病因子刺激的反应和结合体质同化后的病理表现,是病的因和果的共同反应,虽较前者线性对抗具有显著优势,但究其本质还只是一种特定阶段的状态摸拟。如果疏于体,离开了整体观念,而用“方”去套“证”,用“证”去套症候,得到的只是一种平面效应,因此,它往往只是某个单一层面上的症候群反应,它对成功的医治是不够完善的,其根本境界是辨‘症’施治,属寻常【整合级--中工】,离明理得道的上乘中医【领悟级--上工】尚有距离。(参见拙文《‘中西融合观’将中医引向何方》)
当年祝味菊对此批评说:“仲景虽侧重证候疗法,然未尚废诱导之理(系统整体之机),今人只知对症下药,注意一症一候之得失,去古远矣。”其实“一切分类方法(辩证模型)都是人为之假定,因症立方,非不简易,然而印定人目,反多机械是非。须知症候之显露,并非疾病之本身,乃是疾病之表现。症候之表现矛盾错综,每因病原不同、人体不同,而随时变更其表现之用意。吾人不当自颅至踵,分别各个部位之症候,以为研究之单位,更不当舍本逐末,致力于症候之消除。吾人须当把握整体,认识全人,以求矛盾之统一。得其真则触类旁通,一切治疗原则均可迎刃而解,固不必拘束于一症一药之间也。”“临证不辨人病之分,用药不识四性之要,惟知对症下药,逐症论方,愈不知其所以愈,死不知其所以亡,穷年兀兀,至道无闻,此医门之撼事也。”“情感偏重于证候,而忽略于病理,是以有应有不应,咎在于不知其所以然。”
后期‘明理得道归系统’;后三年大量的临床实践感悟加上“读书读到知羞”方知,原来中医之可贵、中华文化之可贵,贵在于明理得道--用哲学构建的第一概念系统(主见)把握事物系统整体,即‘道物协同承接制’第二维度跨学科科学同第一维度具体自然科学、实践方法(应用科学--医学)相结合。‘大道至简’就是用身边老百姓的经验技术方法去印证圣贤之言,再用圣贤之言开启思路,指导创新技术方法(工具)的革命。“《黄帝内经》以论道开篇,以养性修真、求索至道为首务,非今日专论医学之所为。”《伤寒论》之所以成为临床圭臬而千年不衰,贵在六经辩证的系统控制管理模型。辨证施治的本质是辨疾病过程周期的系统化控制管理。
如现实中同样学习一部《伤寒论》,先三年大多侧重学习经方专治某病的神奇功效【求术--追求灵丹妙药】;中三年大多侧重学习方证对应的‘辨证施治’【求法--方证对应循证医学万岁】;后三年方知把握整体系统的六经辩证之可贵【求理--注重系统控制管理】。通俗的比喻:先三年是一刀一枪的‘战术’境界【医匠、医生谋术】,中三年是集团较量的‘战役’境界【医师谋法】,后三年是掌控全局的‘战略’境界【圣贤谋道】。如此一路走来,故网上众多中医高手俱言:“读三年医书(求术数),不如看一年医案(求法则);看三年医案,不如辨一年医理(求道理)。”“读十年医书,不如上网辨论一年。”仔细体察,历代对中医发展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大医家也鲜有不是如此,中医学得一定份上,唯有通过辨理论经而明理得道,才能将前之师门传授、民间方技与自己的心得融入明理有主见的自成体系--独辟蹊径,方才传世流芳的。
故学习《伤寒论》明理得道、把握系统过程:祝味菊言:“六经辩证不出五种阶段,太阳之为病,正气因受邪激而开始合度之抵抗也;阳明之为病,元气偾张,机能旺盛,而抵抗太过也;少阳之为病,抗能时断时继,病机屡进屡退,抵抗之力未能长相继也;太阴、少阴之为病,正气懦怯,全体或局部之抵抗不足也;厥阴之为病,正邪相争,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也。”上海复旦医学院戴豪良等将此六经辩证用现代自组织耗散结构理论解释为中西结合球状三线控制模型;中医大师刘绍武又将之三线控制模型体系总结归纳为“三部六病论”;李月宪老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系列文章从“证态”谋中西结合的生理病理实质、中西融合共同参照系,到跳出“证态”,明白背后一条电解质平衡主线,走向用西医解读《伤寒》‘随心所欲不越距’,中医界临床中西结合鲜有人与之匹敌!郝守玉郝志玲老师更是跳出了李月宪老师方证对应的“证态”局限,直指“中西医融合的基础:热能代谢谢(阳气)与水电平衡(阴液)的对立统一”,抓住了临床中医学辩证修环境的“核心”部分,客观上已是从【要素质】上升为【系统质】思维产物,具有相当中西结合的临床实用意义--有利于现代主流学派中西医病理沟通。谋疾病系统控制管理一条主线,温州金博士jingsongtingdr用中医五字(五个阶段)概括危重病变化发展过程,把中医气化结构与自组织耗散结构相联系和现代系统论接轨……故《内经》云:“秋毫在目,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祝味菊言:“明白治疗方法的背后(事物内部)一条主线,即明白症候产生的动机,澈悟症候发生的原理,则邪正分明,顺逆之势,昭然若揭。”由是“明白系统(事物内部)背后一条主线,融会师门民间术数,独辟蹊径建立自家特色系统方便法门”乃古往今来中医大家、中医巨匠、历代宗主走向成功的共同道路,也是中医技术层面追求的较高境界!
年轻时听师傅谈中医境界:“一个中医的境界高低?并不在于能开几个好方治好几个病,也不在于能引经据典丝丝入扣,而贵在有自己的东西!”一直不甚明白,三十年后方有所悟。原来这就好比现代人学习计算机,门外汉看到人家能打字上网…操作计算机就羡慕不已,(中医粉丝级众口一致:能治好病就是好医生)【求术是其目标系】;会简单操作计算机的对能掌控系统、排除计算机故障的羡慕不已,(初入门中医大多崇拜:循经据典丝丝入扣者)【求法是其目标系】;有一定火候自然明白,能编写程序、更新系统者,方法技术自可信手拈来,何须老是追人屁股--机械模仿、寻访秘术秘法(经方大师到一定火候方才明白:大法无法、大道至简、贵在明白事物内部背后一条主线)【求理贵通,构建自己系统管理模型是其目标系】。此明白事物内部背后一条主线,‘八万四千法门’信手拈来。如已故一代中医大师,原北京中医学院院长蒲辅周教授,在其功成名就时,再专事闭关两年研习经方,终将《伤寒》《温病》经方主线在其《医话》中融会贯通、和盘托出,其用经方、时方力挽狂澜治疗60年代令当时医界束手的急性传染病疗效卓绝,几百号案例辨证施治用方,张张不同、张张与经典丝丝入扣,其《伤寒》《温病》造诣医界叹服,尚谦称自己只是“临症察机,使药以和”的中工,离上工“知进退,治未病”尚远。对于经方之使用,其淳淳教导学生,临症尤需“了敌先机,把握传变规律”。而知传变者焉能不知整体,知整体者方能游刃于局部,整体系统思想(事物内部背后一条主线)原本就是辩证施治之魂,明了这医道方能加倍进步。此古人云:“用药如用兵之诡道,不明整体(六经辩证背后一条主线)犹如不明势阵之变化,不知势阵之变化,何以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2011-09-18 14:58 7楼
十二、“明白事物内部一条主线”的现实意义
顺便提醒诸学习《伤寒论》的中医后辈,在下不才,学习《伤寒论》有一个体会:倘若有些现代中西医基础(已有早期、中期经历),再能把刘绍武“三部六病论”(侧重系统主线-道)与李月宪老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系列文章(侧重局部证态体现-物)串联对照学习、用杜雨茂老师提纲举领的表格加以归纳理解,由此“明白(事物内部)背后一条主线”则“道物协同承接”自动对号入座,相信必有幡然醒悟之感受、事半功倍之收获,明白于此“道物协同承接”则《伤寒》再不是那样晦涩难懂……,《伤寒》造福于人类再也不是少数几个老中医的专利……。(参见拙文《“伤寒”六经辨证贯穿一条调节人体社会公共关系-水液代谢谢、电解质平衡…红线》)
在下用此“明白背后一条主线”系统辩证方法,将《伤寒》《温病》熔融一体,曾经在2003年非典期间写了一篇《草拟非典辩证施治方案》的文章,提送上海市政府,结果得到了上海中医文献馆专家小组的肯定。附录于下(表格),希望对后学有所启示!
草拟防治“非典”辩证用药一览表
就目前所知,“非典”的病理机制和证型转归按温病卫、气、营、血(中西医结合)辩证,大致可用下表归纳:


十三、“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真义
传统中华文化儒释道的至高境界:儒家讲存心养性,释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修心炼性。而实际生活中往往“心性不二”,心性两字通用,佛教常把性【注:佛家之‘性’与中医之‘气’类同】比作性水,叫做真如本性--又名自性(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把心比作波,即心念(主观感受-再创造的心理现象)。水和波一静一动,不二不一,但其作用并不相同,性虽然摸不着、看不见,然是心的动力与能量的源泉、生命的根本;心是幻生幻灭随缘而变、对境(物)而生的念想-思想,佛家讲:“心本无生,因境(物)有。”境(物)不同,心理活动不同,故对境(物)而生的念想-思想可以为善(正确),也可以为恶(错误),所以心有‘道心’与‘人心’之别。故言“一切惟心所造、惟心所是”。
《书经》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宋代蔡沈这样注解:“指其发于形气者(物)而言,则谓之人心;指其发于义理者(道)而言,则谓之道心;人心易私而难公,故危;道心难明而易昧,故微。”人心包括私心、妄心、贪心以及恩爱缠绵、怨恨交织、情牵物累等心理活动,又称‘后天心’。其行踪难寻、变化无常、不易把握非常危险,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是出于公心、与人为善、道德常存、胸襟开阔、不记宿怨、知足常乐、不为形所奴役、不与世所浮沉、常处觉醒主宰自我、于微妙细微之处下工夫(基本粒子-思维察几),故曰:“道心惟微”。人心作主则私欲泛滥,易下达;道心作主则公而忘私,易上达;故儒家存心养性,释家明心见性,道家修心炼性的实质就是要克制、削弱、净化、后天之心--人心,要充实、发展、增强、遵循客观规律的道心。而‘道心’本质上与‘天性’相统一,故‘存心养性’‘明心见性’‘修心炼性’实乃修炼‘道心’谋求生命与道合一,达到‘尽人合天、止于至善’之目的的不同学说的不同说法与途径。
用《道德经》道与德之关系理解:如果说‘道’是不可见的物质精微(光态、超光态物质、基本粒子),超越人类感知能力的客观存在(虚无)【道偏于性】;‘德’则是道的信息反映(光量子有序排列),能量化、人格化、伦理化,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妙有)【德偏于心】;而“爱”无疑则是道心‘德’的源动力和能量升华。限于人类的有限感知能力,欲求‘知道’‘合道’,唯有通过‘德’的阶梯,此古人言:“修德乃是入道之梯,离开爱即是魔。”输出“爱”、奉献“爱”乃是从小‘一’(基本粒子)进入大‘一’(信息有序排列、系统和谐)唯一有效途径,真正的自然之‘道’、生命之‘道’。(参见拙文《传统民间中医方法为何有效现代揭秘》)
既知“道”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服从于事物“元整体”系统的自组织规律)【性】,它必须通过“物”的过程周期运动变化而被呈现。但遗憾的是,客观规律(绝对真理)一旦被人们所认识成为“学问”成为科学之“理”,就已经加上了人类(贪嗔痴慢疑-欲望)【心】的烙印,将‘客观规律转变为主观学问’,将‘绝对真理转变为相对真理'【道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进行式,理是人脑对客观规律的主观反映式】故道【性】和理【心】虽紧密相随、合而相称,但道【性】和理【心】绝不同一,故《道德经》言:“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被人类的思维所理解、所演绎,但它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性”、绝不等同于人脑有限的“科学”认识),因为一切学问、科学道理都不是客观进行时,都是主观提炼式,所以一切学问、科学道理(主观提炼式)正确是否又必须服从于“物”(客观进行时)的检验。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笔者以为,唯一者欠考虑,必要、不可或缺才对!】。这个‘真理’,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道’。故《中庸》有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佛家有言:“佛法不离世间法。”……【意思是:道(绝对真理)是偏重于哲学伦理(天性)的第二维度科学(无),不能离开具体社会实践总结(人心)的第一维度科学,是第一维度科学(相对真理)在客观环境(物)的主观体现(有)。】由此‘道物协同承接’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
又因为第一维度科学“任何相对真理都有其坐标系”,超出其定义域范围即有可能‘真理超出半步便成谬误’。如“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生活中的真实:某单位因好猫们太能干,逼迫老鼠们只有躲进好猫们的不敢为—配电间,结果一只老鼠在配电箱中触电身亡,酿成一场大火损失几百万。你说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吗?倘若破坏了整体环境的和谐,(缺乏大局观)能抓老鼠的“好猫”常常反成害群之马。故虽然‘道心’(第二维度科学)根本的“科学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人心’(第一维度科学)随着具体实施环境迁移(物之变化、心之变化)又有何等的变数?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中医贵在“辨证施治”。这也是正确解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根本有效途径。
注:此实践活动本是为了检验真理而有目的行为,为了‘明理’而求‘得道’的行为,努力‘存心养性’‘明心见性’‘修心炼性’的行为,并非简单机械模仿,更不是不要理论的盲目抓瞎!恰恰相反,是一种将实践中总结‘各行如隔山’的复杂学问-理论(人心)提升归纳为大道至简、大法无法的跨学科学问-理论(道心)的学道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归简单的否定之否定、肯定之肯定圆运动的螺旋上升。此《道德经》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反者道之动”。【意思是:学习第一维度科学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学习第二维度科学却总是从复杂向简单回归,第二维度科学本质上是对第一维度科学的提炼归纳与提升。提升的越高,越趋向于放下人心(主观经验)、回归道心(客观规律),越趋向于简单、自然、大道至简、大法无法,此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归简单的否定之否定、肯定之肯定螺旋上升本是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的基本运动形式和规律。】前者从简单到复杂类似于老百姓言“细节(工具)决定成功”(将才),后者从复杂再回到简单则体现了掌控全局的“思路决定出路”(帅才)。此两者相互相成、螺旋上升岂可偏废?
明白于此则自然明白,学习中医、学习中华文化本是一个放下人心、修炼道心,获取一种人心、道心、天性相统一的‘真知正觉’过程。贵在拥有一种把握正觉【道性-正见】(第二维度科学理论)的主见(人心)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用道心正见游刃于具体实践)。
因为“正见”是生命的指南、航船的舵手,正见乃是认定真理、坚持真理,遭受任何挫折困难与不平也绝不放弃对真理的信仰。人们一旦有了丰富的知识与学问(第一维度科学),唯有和正见(第二维度科学、人文科学)统一起来才真有用处(道物协同承接)。否则常常知识越多、本领越大,恐怕为害越大、为恶越甚(道与物割裂或唯有物之体现的‘还原论’第一维度科学)。人的一生为人处世、应事接物,处处离不开正见,离开正见就容易走上斜路。所以佛家把“正见”列在“八圣道”之首。而‘道物协同承接制’,‘道心’‘正见’(真理)是看不见的无,如何明白?如何证明不是扭曲的‘人心’(主观之理)?需要‘物’之呈现与证明,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实践(具体事物的证明)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然此‘实践’已经超越现今人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简单机械模仿,更不是不要理论的盲目抓瞎!而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归简单的上升。就中医而言,实践并非只仅限于技术上的机械照搬、简单摸索、或流派秘方秘法经验传承,而是谋理论-实践-再理论三级贯通之(中医之理法方药技一脉相承的实践)。如同随着时代的发展脑力劳动也是劳动一样,中医‘实践’再也不只仅限于开几副中药或针几个穴位…,如以物(事)证道,传统中医历来重视学习先人的医案,既然医案是以物(事)证道与实践密不可分(信息爆炸年代,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是自己的亲身实践),那么大量已经被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公理”和“现代科学”又为何不能与实践密切相关呢?故以物证道--谋道的‘物’之呈现与证明:武汉 ksjyjs叶苗先生“《黄帝内经》生物电磁学”是以物证道;郝守玉郝志玲老师“中西医融合的基础:热能代谢谢(阳气)与水电平衡(阴液)的对立统一”是以物证道;李月宪老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系列文章从“证态”谋中西结合的生理病理实质、中西融合共同参照系,到跳出“证态”,明白背后一条电解质平衡主线,同样也是以物证道;……谋‘道’的中西明理沟通鲜有不是从‘物’的呈现进入,包括愚工喻阳兴的“中医为什么是科学的”系列文章,又何尝不是在以物证道,谋‘道’之‘物’的呈现。……以物证道谋‘物’之呈现与证明,从直接到间接,‘实践’两字随着中医境界的变化、真理目标系的发展,意义变化何其大也!同样是谋物的呈现,与‘还原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明理得‘道’之实践(物的呈现)是否是‘理论(道)指导下的实践(以物证道)’?是‘道物协同承接制’具体体现,不是‘摸着石子过河’凭运气!
故上世纪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梁漱溟(北大校长)谈学问:“凡真学问家,必皆有其根本观念,有其到处运用之方法,或到处运用之眼光,否则便不足以称为学问家,真学问家在方法上必有其独到之处,不同学派即不同方法。在学问上,结论并不很重要,犹之数学上算式列对,得数并不很重要一样。
凡是学问,皆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而不在乎得数,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无奈普通医生只会用古人的得数,所以实在不能算是学问。大概中国种种学术-尤其医学与拳术-往深处追求,都可发见其根本方法眼光是归根于道家。大凡古代名医都是神仙家之流,如葛洪、陶弘景、华佗等,他们不单是有一些技巧法子,实是有其根本所在。仿佛如庄子所说“技而近乎道矣”。他们技巧的根本所在,是能与道相通。道者何?道即是宇宙的大生命。”
①肯用心思所以有主见:何谓学问?有主见就是有学问!主见是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
②有主见乃感觉出旁人意见与我两样:学问是什么?学问就是学的认识问题。然而非能解决问题,不算有学问。
③有主见此后看书听话乃能得益:
④有主见学然后知不足:用心之后就自知虚心了,又心虚思密实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⑤有主见由浅入深便能以简驭繁: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才能以简驭繁。凡是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一定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
⑥有主见有真学问便有受用:受用就是能不能解决问题。
⑦有主见旁人得失长短一望而知:……。
⑧有主见自己说出话来精巧透辟:……。
综上所述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真义并不是不要理论(简单抛弃理论),而是旨在通过实践提升理论;也不是当今诸行门婆婆主张的排斥科学,而是在第一维度科学基础上追求第二维度科学的提升。由此是否应该注意到:今天人们在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还应该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即只讲实践是必要条件,而忽视理论是充分条件,割裂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重要性,看不到中医本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相成、螺旋上升、与时俱进的产物,片面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或眼中只有第一维度科学没有第二维度科学。因为此狭隘的科学主义、经验主义目光让“中医只是经验”观念根深蒂固,故一谈理论、一谈与现代科学接轨,于是不是“何须理论裸奔”,就是有人批评“科学主义”,甚少有人明白:今天人们反对的一切实用主义的‘技术至上’‘科学至上’其本质都是逆‘道’而行,都是不明“道物协同承接”,只讲术数、不讲道理,只知有人心(第一维度科学),不知有道心(第二维度科学)惹的祸!相反,今天人们批判“科学主义”的实质,恰恰是为了批评“技术至上主义”!
2011-09-18 14:59 8楼
十四、批判“科学主义”的实质是批评“技术至上”
西方夏洛克(Shylock-科学至上主义批评者)说:“西方医学理论从19世纪后期成为现代科学的一部分,它包括了推理过程的应用,如数学推论和对医院病人疾病的观察,对病人的解剖和生理状况进行的科学检查取代了经验、直觉和猜测,最终,西方医学不再相信所有的‘非科学’揣测。科学至上主义强调客观,显示出忽视所有其它思想的趋势,这导致了一种思想保守的特有形式。结果,西方医学理论认为其它疾病治疗方法都是荒谬的,只有自己才是评判其它治疗方法的标准尺度。这种高人一等的势态来源于真实性只能通过机械原理才能了解的错误认识。但是,作为一种了解事物的工具,它也只不过是给这个错综复杂的状态整体世界带来了光明的一种工具而已。而人类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上也处于一种不停地变化状态,这些变化出现在人们的身体上、心理上、情绪上和精神上。因此,人类既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静态的。当试图将复杂的人类存在分成不同的实体,并把这些实体的性质看成是固定的和静态的时候,科学分析就是被错用了,这是跟现实相矛盾的。因为对一种正确的人类存在观来说,必须承认它是整体运动论的一部分,因此,物体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的。”
伯姆(Bohm)认为:“合理的心智操作需要全盘掌握所有应该知道的知识,不单只是外表的、逻辑上和数学上的知识,还应该有直觉、有感觉以及把语言像诗一般运用的能力。”
索而(Saul)认为:“从医术到生物医学,就像其它西方知识的发展一样,科学总是试图一旦发现有什么游离于自己之外时就要强行加以控制。”
哈贝马斯(Habermas)注意到,科学至上主义的使得独立的知识批判(认识论)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如果说哲学是理解知识的一种很有意义的方法的话,那么,这种方法已经被西方科技企业弄得非常困难了,这些企业认为,知识的获取只能依赖于他们的技术方法。用技术代替科学是当代科学至上主义的根本通病。哈贝马斯还认为,要想获得存在(实践)和思维(理论)的自由,就要“理解已知主体的活动,特别是反省和认知自我时”,“达到自我意识的方法并不是由增强技术控制来决定的,正确的说,那是一种反省与认知而做出的复杂的努力过程(与上述儒释道明理见性相类似)。”哈贝马斯还坚持认为,“知识(理论)必须抛弃那种技术之上客观主义的错觉—那种认为世界是以事实的结合形式出现,而且有其关联法则可以通过条文来掌握的想法。”因为“这种错误遮盖了事实集结的过程(只知有物,不知有道),从而妨碍对从这个活生生的世界而来的各种关联知识(理论)的知晓。”这一观点得到了伊夫琳理查兹(EveleenRichards)支持,他在1988年伍伦贡大学科学与技术研究室工作时写道,“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不管如何严密地组织和评价,也都既不能保证客观性,也不能明确地解决对有疑义的治疗和技术问题的争论”。
黑尔德(Held)认为“导致整个社会(哲学反省)批判精神的减弱,是缘于科学技术至上主义和资本主义牟利的膨胀。”这使得“大幅度增长的强制力把许多依赖外部压力和权威作用的模式转变成了原来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模式(喧宾夺主),让所有想维持自己生活的男女都必须理性地、让他们的行动必须遵守像让设备正常运转一样的标准,相信权威的内省性又增强并维持了这种适应的、被动的、和顺从的行为模式。由此社会管理这台机器功能虽得以加强,但作为具体化、数字化、机械化、和组织化形式的报复,那就是被迫放弃思维(失去对事物整体理解的反省)”。由此“与实证主义相联系的对科学的乱用(技术至上主义)鼓励了团体的集体贪婪(就像在制药工业中发生的那样),结果将医学引向了歧途。”
威利斯(Willis)继承于马克思主义说法:“医学微生物理论协调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随着它的发展,它变得与增长的资本主义经济步调一致,并起到了保护作用……建立在微生物理论和中产阶级利己主义之间的亲和力之上的中产阶级的利益促进了一种特殊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模式。”
卡斯蒂(Cassidy)认为,“疾病的微生物理论是建立在从中世纪发展起来的宗教理论上的。现代生物医学对待疾病的方式类似于早期宗教所搞的去权化--建立在撒旦的传说、巫术和邪恶影响的入侵上---疾病作为罪犯,由上帝给予惩罚。”这种新专制主义发展成为“一种非常可怕的、扭曲的形式,随着社团主义的抬头最后转向法西斯主义”。
……
信奉线性因果决定论,致力于寻找致病因素,用“菌毒传染”知识构建其病原学和毒理学来寻找致病原因和消除病因(技术至上),以使“近代西医已发展成为一门以研究疾病及其对病因、病理、病位的认识,来决定其防治行为和效果评价的医学。”到1977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发现:“今天,统治着西方医学的疾病模型已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至上命令,即它现在已获得教条的地位。它认为疾病的一切现象都必须用物理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还原论),任何不能作如此解释的都必须从疾病范畴中清楚出去(排外主义),它把敢于向疾病模型生物医学这个终极真理提出疑问并主张建立更为有用模型的人,视为异端。”“以致让现代医学变成了消极疾病医学、对抗疗法;本是针对疾病的技术,变成了压制人的自主性、创生性自我健康能力充分发展的桎梏。”今天高科技数据化病谱分类和标准化操作已经把人体这一复杂巨系统解剖成为医学流水线上一个个局部零件,全然不顾人体巨系统的自我修复、整体调整功能。

对诸多当今西方批判“科学主义”的不同流派加以概括,当今批判“科学主义”的实质是批评‘技术之上’主义。是对只知有‘物’(偏重于技术之上--还原论的第一维度科学)不知有‘道’(偏重于人文哲理--整体系统的第二维度科学)的批判,是20世纪,‘技术之上’主义西医血的教训使当代医学的国际潮流正在向着自然、绿色回归,向着中国古人的“道物协同承接制”回归的必然结果!
因为‘技术至上’,传统西医依赖强大的现代科技,在突飞猛进的同时,今天已被还原论的泥潭陷住了脚步;中西结合培育了大量身兼中西两技人才的同时,也因为用“十九世纪的结构定位思想和二十世纪中叶的线性反馈”(技术至上)的过时还原分析方法来明理沟通中西,结果丧失了对中医理论本质哲学部分“第二维度科学”的(整体)把握,难免“墨子木鸢,只做车棿。”反造成了今天中医和中医后辈“生死存亡”、“中医院校培养了中医掘墓人”之尴尬局面!反省对照于此,今天我们的某些掌门婆婆,一方面在极力批评西式‘技术之上’的医疗模式(常以保卫中医的铁杆自居),另一方面又在高喊:“中医难以理喻、只是经验,何须理论裸奔?”眼中只有‘术’而没有‘道’,用中式‘技术之上’代替西式‘技术至上’,这难道不有些“滑稽可笑”吗?这与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捍卫中医不有些南辕北撤吗?
2011-09-18 15:00 9楼
十五、‘技术至上’行门婆婆的种种尴尬
《易经》言:“君子以厚德载物”,此林则徐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百姓言:“宰相肚里能撑船”。翻开历来,看看那些树奇功、建伟业的人物,毫无例外都有其度量大如海之胸襟,古今中外成大事者焉能容鼠肚鸡肠者?那么试想今天中医药这个大事业、中医人这个大团体要兴旺发达,与之相匹配,作为其首脑--婆婆们的度量之大,自不待言。可是当今‘小乘行门’当道,许多婆婆缺乏中医道心、正见,认识有限、境界有限、胸襟有限,因为难明“道物协同承接”之根本大道,大多被囚禁于自己师门或传统‘技术至上’的难以理喻,(作为一个临床医生也许有可能成为一个很不错的特技级大师,)但以此领导中医则中医危也(渐趋末法)!
‘技术至上’行门婆婆的尴尬种种:
①弃理求术:因为技术至上,缺乏‘理’的贯通,所传衣钵大多只是‘法与术’的传递,虽时有‘桴鼓相应’之效,但因为难以理喻,只能退而求其次,力求‘方证对应’,结果“取法乎上始得其中,取法乎中始得其下,只研治疾小术,不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难窥医学堂奥。”清·吴仪洛《成方切用》批评:“近代时医,相率以方(术)授业,而求经纶者无之,舍奥旨而务粗迹,安望其术神良乎?”当今有识之士言:“当今流行的‘西医辨病诊断,中医辩证分型’以及‘经验性规范’、‘汇集各家经验方’等做法都是这种弄巧成拙“规范”的同类版本,当代中医临床水平和治疗效果的整体下滑,与这种不明理弄巧成拙的“规范”不无关系。”此“只注意‘拿来’,而不去研究人家的东西是怎样‘来’的(中西同理),拿来后只是囫囵吞枣,只注重技术而无视科学,再加上对待科学态度主要着眼于功利主义(拿手好戏是模仿)而忽略科学的审美价值(人文哲理、第二维度科学),实在是当今中医科学落后的深层次的根源。”
②两个凡是:因为技术至上,不明中医‘道物协同承接’根本之理,怀着对中医憧憬虔诚之心情,搞两个凡是:“凡是经典或圣贤说是都是真理!凡是经典或圣贤没有的都是歪门邪道!”(此中医门外汉见地,其本质是不曾深入了解经典,站在经典的外面把经典当作偶像膜拜,不懂经典根本内容-中医一级概念是现代第二维度科学)。(此当年祝味菊《伤寒质疑》批评:“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可胶柱鼓瑟也。昔者诸圣贤述医论,或为发扬心得,或为叙述经验,或为启迪后学,或为矫正时弊,其立说必有真义所在。其真义之精神。未可言宣词达者,则有术语为之逻辑。逻辑者,罗织也,学说上之组织法也。读古书而不知揣摩其精神,而徒拘执其术语,是乃食古不化也。……医之用药,所以救弊补偏也。历来方术理论都是时代之产物。今之以为非者,当其时以为真理也;今之以为不适用者,当其时固应手而效也。吾人研究医学当以历史目光,追溯昔贤之环境与其著书立说之动机,忽拘泥于其所用之术语,惟惟求其真义之所在,则前人之经验皆我入青囊中物也。”)用此不思与时俱进,不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谈辨证施治也唯有在古书堆里翻筋斗的见地领导中医,于是中医唯有“与科学划清界线”,“中医何须与科学接轨,何须硬装系统论榫头…”!用此领导中医,一旦遭遇与自己师门违逆的、自己不懂的、或民间原生态的土方法,便大棒挥舞、横加指斥邪门歪道、妖魔鬼怪!由是乎民间中医唯成“骗子”!用此领导中医,中医欲谋明理沟通之与时俱进者又怎能不是离经叛道!由此领导中医,中医唯成古董封藏!
③古董封藏:因为技术至上,不明中医是以‘道物协同承接’为根本的与时俱进产物,用小乘‘建偶像、搞崇拜’境界将中医经典、秘方、秘法、甚至某些专家教授的学说都当作偶像、古董憧憬膜拜、保护封藏,顽固的以为:今天中医临床水平整体下滑的原因在于“经典技术传承”出了问题,一方面在高喊:“中医问题主要是继承问题,继承都做不好,谈何发展,只要将几本经典中医著作搞搞清楚,让老祖宗的东西(技术)不失传已经很不错了,何必搞什么中西医结合之类的创新。”言下之意,抢救中医、传承中医唯有依赖此等对中医顶礼膜拜行门婆婆的技术修为;另一方面,因为力不从心,又在推诿叹息:“时至今日,经典真义难以理喻,真正的经方、秘方由于历史原因已经失传,中药饮品因为污染等原因也已不是道地药材…,故疗效不行。”言下之意,中医经典盛世唯成古董封藏、一去不可返也!一个明显的悖论:面对疗效缺位的病人解释是经方失传、中药不行,而面对今天N流感世界难题却骄傲的登报宣称:“中医研究发现1800年前张仲景《伤寒论》的大青龙汤对此非常有效。”由此经典多么伟大!请问今天大青龙汤所用药物是否是1800年前古人墓穴的出土中药材?如果不是,那么同样的中药,怎么“疗效不行”的中药、经方一会儿又有特效了呢?奇怪的是,此类不明根本大道,只知一味憧憬膜拜、机械模仿的中医初工认知境界,却在今天的中医领导层--中医婆婆中甚有共鸣,由此领导中医,结果在一片“发掘、继承、保护”的口号声中,在一片呼吁“背诵两部经典”回归古中医文化运动中,反将当今中医拖入了“末法时期”。
④否定中医:因为技术至上,“中医理论无用,中医只是经验,中医以疗效立足”,错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一大批婆婆们口中甚嚣尘上,(注:否定中医之流的理论根据,源头原本就来自中医界那些不明中医大道‘道物协同承接制’的“内行”婆婆们),用此狭隘浅释中医,中医被迫倒退几千年,退回到原始刀耕火种时期的土方土法经验小术而已,于是中医自然就不科学了!与现代突飞猛进的高科技相比较,中医如此原始不科学,即使疗效再好,也只不过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撞运气;用此狭隘总结中医实践,盲目推崇专治某病的秘方秘法、追求灵丹妙药,结果中医墙外热火朝天,刮痧拔罐、“茄子绿豆”土方土法鸡犬升天,一时间“神仙们”峰起、全民“养生”热浪一浪高过一浪(注:土方土法秘方秘法本就是民间江湖之产物);中医墙内却萧瑟逼人,许多缺乏中医正见,囿于技术至上追求‘灵丹妙药’下乘境界,研究、教学中医几十年的“王教授们”(中医婆婆)用自己的大量亲身经历、阅历敢于讲“真话”直言:“学中医,理论无用唯凭经验”,“现代中医方法,临床疗效实在有限!”……此多下乘境界的“真话”虽无疑给盲目崇拜、憧憬中医的后学迎头浇了一盆凉水,但也因此培养造就了大量中医掘墓人!为否定中医之流提供了大量真真切切的实践论据!故网上有人评论,此实在也是当今中医教育之悲哀!中医基础理论教育本身(缺乏中医正见)之悲哀!(原因:婆婆们因不明中医根本‘道物协同承接制’抛弃中医一级概念而唯技术至上惹的祸!)又由于这些敢于讲“真话”的婆婆们结论的推衍,那么中医也只能是江湖“神仙”“骗子”们的“救命稻草”而已!
⑤投降西医:因为技术至上,传统中医随着面上中医婆婆们‘见地’的下降,中医原来全面立体的系统管理降级为方证对应的平面管理,方证对应的平面管理又降级为专治某病的线性管理(下工战术眼光),时下因为“中医理论无用”“中医唯以疗效立足”…甚嚣尘上,让一大批原本就是西学中的婆婆们更是热衷于研究开发有的放矢专治某病的灵丹妙药,从教学、科研到临床实践,大家都追求西医指标改善的“三六九”,眼中只有局部之病(指标),没有整体之人,把中医治国调人体改变为西医治病降指标,把由此带来的中医疗效下降,归结为“中医中药无用”。由此领导、规范中医,因为迫于临床西式思维指导下使用中医中药的疗效不尽人意,唯有投靠西医向西医西药求出路。结果中医不中,唯有投降西医!
因为中医原来面对复杂全面立体的系统治疗大多降级为专治某病的简单线性治疗,所以面上许多中医方法因失去辨证施治系统管理之根本,大多都成偏重于专治某病的“效方”“秘法”或“绝招”,如此线性思维的中医方法(偏重于术)虽常常面对体质尚好、疾病单一的小病、亚健康等疗效尚且可以,但一旦遭遇复杂,遭遇体质条件差、病情复杂或病势较重者则现捉襟见肘之尴尬,于是乎,现代中医院临床也唯有常常单一明确小病用中医中药,复杂重病大病用西医西药(化验、拍片…多种药物立体作战,中医中药只是辅助),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中医中药自然只能是治小病、调理亚健康的预防手段了。由此领导中医、规范中医,中医能不投降西医吗?能不趋末法吗?
……种种尴尬不一而足,皆与行门当道、小乘‘技术至上’有关,因难明中医“道物协同承接”之根本大道,当今许多中医婆婆们缺乏中医正见,见地有限、境界有限,自然胸襟有限、宽容度不够。陶醉于中医(自己)‘技术之上’【举世皆醉】,以技术之小道代替“道物协同承接”之大道,整天叫嚷:“中医是以疗效立足!”“实际上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理论无用!”……结果(因为缺乏理论沟通)反让有疗效者成为被围剿的“骗子”!让有理论者成为炮制‘天方夜谭’的被嘲笑者!以此领导中医、规范中医,中医能不窝里斗吗?以此领导中医、规范中医,中医唯将渐趋末法!

十六、做中医学问者当有梁漱溟之胸襟
为了中医的‘道心’,为了中医的‘正见’,为了改变当今中医的“举世皆醉”,为了当今中医的‘生死存亡’,本文最后回顾当年梁漱溟的名言与当下许多“行门婆婆”共勉之:
“人能常常看见他人的长处,而动佩服之心,自己就会常向长进里去。对旁人人格总不怀疑,对自己知识见解总觉得不够,人类彼此才可以打通一切。这态度是根本的。顶要紧的是彻始彻终不怀疑人家心术,彻底地觉得自己的知识见解不够。彻始彻终追求下去,才能了解各派,了解各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超越各派到什么程度,最后的真理获得是可能的。只怕你自满,只怕你不去追求。”
“因为真理同错误,似乎极远,却又很近。任何错误都有对,任何不对都含有真理;它是错,已经与对有关系,他只是错过了对。怎样的错,总还有一点对;没有一丝一毫的对,根本没有这回事。任何错误意见都含有对;较大的真理是错误很少,最后的真理是错误的综合。错就是偏,种种的偏都集合起来,容纳起来,就是真理。容纳各种派,也就超越了各种偏,他才可以拥有各种偏,最后的真理就是存在这里。”
“凡学问家都是收集各种偏,而人类心理都是要求统一,不断地要求统一,最后必可做到统一。最有学问的人,就是最能了解错误来源的人;有最高见解的人,是能包括种种见解的人。人类心理有各种的情,常常表现在各种的偏上,好恶可以大相反,可是聪明一点的人,生命力强感情丰富的人,他能了解各种偏的来源,而能把种种的偏都包含进去,所以他就能超。圣人能把各种心理都容进来,他都有,所以他是最能了解一切的人而通天下之情。所以说真理是通天下之见,是对一切对或一切错的总汇。”
“孟子说:‘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圣人对人都有同然;性情很好的人,圣人与他有同然,性情极怪的人,圣人也有与他有同然。圣人完全了解他,所以同然。圣人与天下人无所不同然。最有高明见识的人,才是最能得真理的人;他对于各种意见都同意,各种错误都能了解。”【相当于今天“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包含相对真理。”】
每个人对自己之知识见解常感觉自己不够,这种态度最能够补救各种不同方向、派别之间的彼此冲突之弊而互相取益。冲突之所由起,即在凭此都自以为是。如此,则我不容你,你又妨碍我,彼此牵掣抵牾,相互诋毁,无非是各人对自己之知识见解自信得太过,对对方之心理有过于刻薄的看法,而有根本否认对方的意见。这种态度为最不能商量的态度。……根本自是,于是大局就不能不受影响。故彼此都应在心术上有所承认,在人格上有所承认,只是彼此所见尚须商量,然后才可以取得对方之益,达于多分对的地步。……否则,虽是一个人才,结果,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毁在哪里?就毁在态度上。
我的信念:一切不同都是大同小异。自其异者而观之,则无往而不异;自其同者而观之,则实亦无何大不同。所以彼此纵有不同,也不必看成绝对鸿沟之分。更进一步说,即不同其实也不要紧,天下事每每相反而实相成。章行严先生因墨子有尚同之说,故标尚异之说,以为要欢迎异的,要异才好。我们见解:主张上不必太狭隘、固执;要能“宽以居之”,方能将各方面容纳进去。如果方向路子太狭隘,往前去做,就难得开展。过分责备与过分看重一个人,同样都是很错误的事。
⬅ 主治严重失眠的验方宁心安神汤 老茶馆 读《你相信年轻的中医师吗》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