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法则

2008-07-15 07:55 楼主
中医治病法则 【热血江南】
中医治病,还是用疗效说话。由于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如西医的冲击,如庸医的败坏,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失去了信心。这只能说,这些人对中医不了解。事事有因果。如果说“有效”是中医的果,那么,中医的因就是:在哲学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预防、认识和治疗疾病的理论。单就治病法则来说,其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处处充满了科学精神。
中医治病分为内治和外治两种。内治即内服汤药、丸、散剂、膏药、丹等剂型的中药以治疗疾病,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桂枝汤、滋阴补肾的六味地黄丸、益气固表的玉屏风散、清肺化痰止咳的川贝枇杷膏、驱风健胃的人丹等都属于此列。外治则为通过针灸、按摩、熏洗、敷贴、涂擦等方式刺激体表的局部而治疗疾病。内治外治,都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离不开中医的治疗法则。

平衡阴阳
中医认为,生病是因为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要恢复健康,就要恢复阴阳平衡。
(一)
平衡阴阳是中医最根本的治疗法则。其主要包括“损其有余”和“补其不足”。这两个方面其实就像“劫富济贫”。
(1)
有余就是“亢盛”。寒为阴、热为阳。如阴阳一方亢盛,就会出现“阴盛则寒”、“阳盛则热”。对此,我们是有体验的:冬天阴盛,所以寒冷,夏天阳盛,所以炎热。天人一体。人体也是如此。当人体出现寒热的病症后就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一法则生活上就有印证:饭菜凉了,热一热,杯子里的水太烫了,加点凉开水进去。
(2)
“不足”则为虚衰。如果阴阳一方出现了虚衰,亦可引起寒热之象。阴虚则热和阳虚则寒。阴虚不能制约阳,导致阳亢盛而热,同理,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亢盛而为寒。就像火炉上烧水。水过热,并不是火大了,而是水少了,水热其实是虚热;水过凉了,并不是水多了,而是火小了,水凉其实是虚寒。这就是虚热和虚寒一个例证。这个例证在水而言,表现为过凉或过热,那么,在人体而言,又如何表现呢?
水的虚热在人体而言,就是阴虚,阴虚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发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水的虚寒在人体而言,就是阳虚。阳虚主要表现为怕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者渴喜热饮、自汗、小便清长或者尿少浮肿、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胖、脉沉迟无力、神疲乏力、气短等。虚寒虚热、阴虚阳虚都是虚,都是不足,要维持平衡和常态,就要“虚者补之”。
如何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水过热,则要加水,这就是壮水之主,是阴虚火旺的应对方案,可以服用知母、焦黄柏等以及中成药左归丸;水温偏低,就要加大火力,这就是益火之源,这就是阳虚寒盛的解决办法,可以服用四逆汤、附子理中汤以及中成药桂附地黄丸、右归丸等。

调和五行
说到调和五行,先谈一谈有趣的姓名。有的人叫做陈淼、陈清、何柳、张炎、张焰……名字以五行为偏旁。道理在哪里?为什么要这么取名?其实这也是调和五行。五行缺什么在名字中就补什么:缺木就取带木旁的,缺水就取带水旁的,缺火就取带火旁的。这是一种取名的民俗,寄托了一种希望:五行调和,才能平安。人体一样,只有五行调和才身体健康。
(一)
下面围绕机体自身的疾病来说调和五行。五行相生、相克以维持其之间的平衡。如果这一平衡被打破了,机体就会出现异常。
(1)
一是相生关系被打破。即为“母病及子”和“子盗母气”。母与子,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中肝木生心火,则肝为心之母、心为肝之子。肝木既病,累及心火,此为“母病及子”。木可燃而为火,如果木少了,则火力不足。如心既病,则累及肝,此为“子盗母气”。木燃为火后,如果在上面浇以酒精等助燃物,引起火力过旺,则要消耗更多的木,甚至导致木不够用。“母病及子”,就要增加木柴的量来加大火力。此为“虚则补其母”。子盗母气,就要减小火力。此为“实则泻其子”。
(2)
二是相克关系被打破。相克太过和相克不及就会出现“相乘”和“反辱”。肝木克脾土,
肝木既病,引起脾土不健,升降失调,此为相乘,即相克太过。树木密集而土地少,则约束土太过,土过于紧密、板结,则会影响养料渗透。如果克脾土不及,则脾土反而影响肝木条达之性,此为反辱,即相克不及。树木少而土多,根茎对土的约束力过小,则引起土质疏松,容易造成泥土流失。泥土流失,树木亦受害。相克太过,就要降低树木密度。此为“抑强”。相克不及,就要加强植树造林,以稳固地皮,防止泥土流失。此为“扶弱”。
(二)
五行制化也可以运用到针灸以及精神疗法中去。
(1)
在针灸中,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五个重要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这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的“生我”、“我生”的关系也可以作用五输穴选穴的指导:子母补泻取穴法。包括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
本经子母补泻。肺经的实证,取肺经五输穴中属水的合穴尺泽穴泻之,因为肺为金,五行中金生水,金实则泻水。如果肺虚则可以五输穴中的属于土的输穴太渊补之。因为土生金,金虚则补土。
他经子母补泻。肺经实证,取肾经的属于水的合穴阴谷穴泻之,因为肺为金、肾为水,肺金生肾水,肺金实则泻肾水,用肾经上属于水的穴位,肺虚可取脾经的输穴太白穴补之,因为脾土生肺金,肺金虚则补脾土,取脾经上属土的输穴。
(2)
而情志中,利用情志相胜即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的关系,来治疗一些疾病也是很有效果的。对此,我们在前面“情志”一文中也有详细的解析,在这里再补充两个故事。战国时期宋国名医文挚以“怒胜思”来激怒齐闵王,治好了齐闵王的忧郁症;金代名医张子和利用怡悦引导之法,治好妇人虽饥不食。
现代治疗女性的更年期综合征采用每天观看喜剧片、相声,也有一定疗效。

治病求本
“本”即疾病的本质。我们认识问题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本质在事物发生、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甚至是绝对性的、决定性的作用。
(一)
中医治病求本就是医生治疗疾病,要通过病人的自我陈述以及种种呈现在外的现象去发现疾病的本质,然后针对本质进行治疗,这样往往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1)
正治与反治。
这一治疗方案涉及到治疗方向和证候特征。打个比方,治疗方向就是行船的方向,证候特征就是水流的方向。正治就是逆水行舟,逆其证候特征而治。其主要运用了阴阳平衡中的治疗法则,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治就是顺水推舟,即顺从疾病证候特征而治。这里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举个例子,热因热用就是用热性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症。主要用于真寒假热证,即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形成内真寒外假热的征候。
曾经有一个病人身热、面红、口干、手足躁动、烦躁、拉肚子,求助于西医,西医补糖、补盐、解热、镇静、抗菌消炎,结果病人的病情更加严重了,后来求治于中医,得一剂四逆汤,病情大有好转,三剂之后基本痊愈,以后采用饮食起居调理康复。其实,这是一个真寒假热证。表面一看,身热、面红,那就要降温。实际上,并不是人体真热,而是一种假热,人体这个时候是寒重了,降温便不足取了。从哪里看出寒重?虽身热但不欲近衣被,手足躁动,按之即止,烦躁但精神萎靡,摸摸病人的手脚,可以感觉到手脚冰冷。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医看病是细致入微的,不放过疾病的任何细微表现。这也体现出了中医的严谨与认真。
(2)
病治异同。
病治异同实际上就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在疾病治疗上,即使是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的体质或者疾病进程不同,导致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法则就不同。这就是“同病异治“,也叫“证异治亦异”。
哪怕是简单的感冒,如果证候不同,你的治疗用药就与别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即使是不同的疾病,在出现相同的征候特征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法则。这就是“异病同治”,也叫“证同治亦同”。不管是感冒、肺炎、风疹、水痘,只要证型相同,治疗法则就相同,甚至用完全一样的药物也有效。
我曾经同时遇诊一家两个病人,一者便秘,一者拉肚子,二者皆有腹痛、小便黄、脉滑数、苔黄腻,辨证都属于湿热内结,处方施药,一副药煎两次,两人各服用一碗,数小时后诸症悉除。
(3)
标本缓急。
包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病情危急时,如胃出血,就要先治标,赶紧止血,投用白芨蒲黄散,一般而言,5~10分钟内即可有效止血;病情缓和后,就要从根本上治疗,也就是治病求本,是血热出血还是血瘀出血,针对本质进行施治;当标本同时急剧或者不太急的情况下,就要标本兼顾治疗,如急性热病、体虚感冒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中医同样是注意病势较急的“标”,同样也是能够应对“标”。中医古代不少医生都很重视急症的治疗。
很多人认为,一旦发生急症,也就是“标”病急迫之时,就应该往西医院送,输液管子一插,效果就看得见。实际上,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前段时间在四川发生了人—猪链球菌感染,病人一旦发病,在十几个小时之内就会死亡。病人都是接受的西医治疗,结果治好的病人不到死亡病人数的一半。西医说:抗生素有效,但是效果实在不尽如人意。不少中医生通过报道就能处方,遗憾的是,中医一直都没有能够进入现场进行诊治。
关键还是人们对中医治疗急症缺少全面科学客观的认识。这里就讲一讲中医急诊的常用治疗方法。
中医急症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内治、外治两种。
内治有宣透法、清解法、攻下法、活血化瘀、醒神法、吐洗法、固脱法、探病法。
外治有治学法、针刺法、舌下给药、催嚏开窍、刺血。
中医也具有自己的急救技术,例如使用了1600年的人工呼吸法,使用了1800年的心脏胸外按压法、唐代就有广泛运用的导尿术、仲景时代就有了导法,宋代治疗一切急风的鼻饲术,此外还有用于突然昏迷、口噤不开的开噤术;瘫涎壅盛的吸痰法。甚至是腹腔穿刺术,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这些急救技术和方法是古人经过几千年实践而提炼出来的精华,在救治病人上效果好、经济、方便。可是,今天的人鲜有运用中医治疗急症者,病人是这样,中医生也是这样。这不能不说是中医的遗憾、病人的遗憾。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3-10 07:17 2楼
这个帖子,非常实用
2011-03-10 08:54 3楼
好,学习中。。
⬅ 舌诊 老茶馆 临床实用脉诊发微【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