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缓衰老的对策

2009-10-26 15:05 楼主
延缓衰老的对策
人的自然寿命虽然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实为健康长寿的首要因素。其他如适当的体力劳动和锻炼、规律地生活、合理的营养、劳逸适当、环境清洁、戒烟酒和去除不良嗜好,以及注意保健、预防疾病等,都是健康长寿所必需的。根据科学家对长寿老人的调查,衰老生物学和老年医学的研究,同时参考中国古人的养生之道,可以归纳出几条抗衰老的对策。

保持良好的心态

《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的情感、行动、分泌、消化、吸收和代谢谢都直接、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调节代谢谢的酶和激素的生物合成和分泌也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人体的内在环境必须保持稳定、平衡才能保持健康,若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发生紊乱,则激素分泌即首先产生紊乱,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和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引起代谢谢紊乱,促使早衰。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活了101岁,他在所著《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就说:“道德日全,不祈寿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我国湖北省曾对88名百岁老人的研究表明,性格开朗乐观、情绪稳定和遇事宽容者占95.5%,孤僻忧郁者仅占4.5%。有学者研究发现,以急躁、好胜、爱发脾气为特征的A型性格者易患心血管疾病。所以说不良心理因素易导致各器官产生的生理、病理反应,比如情绪激动、大喜大怒,可使肾上腺分泌儿茶酚胺骤然上升,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而诱发心绞痛、心率失常、心肌梗塞、脑溢血,甚至猝死,还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因此,加强自我调控、自我解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人体生理代谢谢的调控处于平衡稳定状态,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长寿。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是有一定道理的。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医认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才能百岁长寿。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衣、食、住、行、生活习惯、爱好、学习、工作都应严格按照科学的要求,作出合理的安排。当今影响人们健康寿命的主要因素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为已占主导地位(占50%~60%)。例如:吸烟、酗酒、吸毒、吃喝嫖赌等可以严重损害身体健康,诱发各种疾病,导致机体的早老和早衰。

一般来说,老年人应早起早睡,保证睡眠时间。早晨外出活动之前要吃点东西,如喝点豆浆、牛奶,不要空腹。早晨起得较早,中午还可睡午觉。据科学研究,坚持午睡半小时以上,能使人冠状动脉休息,从而减少心脏病的发生。晚上休息之前,要用热水洗脚,这样可以消除疲劳,有助睡眠。定时进食和定时大便可排除体内毒素,保持肠胃健康,减少身体中毒。结肠癌和痔疮等肠病,大半都是由排便不正常所引起的。工作和休息时间要合理安排,才能保持精力旺盛、身体健康。

戒烟限酒。医学调查结果已证明患肺癌的病人,绝大多数都是吸烟的。亚洲心脏病中心的研究报告指出,患心脏病死亡的人数中,吸烟者比不吸烟者高70%;80%的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都和吸烟有关。不应饮烈性酒,多饮特别是酗酒,对神经系统、肝脏、心脏、肾脏、肠胃、胰脏等都有严重的危害性。慢性酒精中毒还会引起痛风和糖尿病,饮酒者肝硬化发病率比不饮酒者高7倍。

节制性欲和纠正不良习惯。过度的性生活,会导致精神和肌体的虚弱,引起多种疾病,甚至早衰夭折,老年人更应严格控制。其他不良嗜好,如上面提到的烟、酒、夜生活以及一切有害健康的吃、喝、玩、乐等,也都有碍健康,是应禁绝的。


注重饮食调养

饮食,只吃七八分饱。限食能延长寿命的机理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①限食引起长寿的原因之一,可能其血中葡萄糖水平降低,过多的葡萄糖可引起大分子的非酶促糖基化;②限食可能减少下丘脑垂体分泌衰老激素;③减少蛋白质的合成,降低了代谢谢率;④延缓了T细胞(一种免疫细胞)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的过程。所以,这显示了限食对免疫系统有一个积极的作用。



据调查,长寿老人一般都饮食清淡,食不过量。限食对衰老的影响还表现在可以减慢和防止骨质丢失、肌肉萎缩以及减少与衰老有关的饮食结构。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合理膳食结构的原则应是:低动物脂肪(占总热量的20%)、低胆固醇(每天摄入量少于300毫克)、低盐(每天少于6克)、多纤维、充足的维生素、合理的微量元素、足量的优质蛋白(应占蛋白质总量的50%左右)及均衡的热量。



老年人可多食稀饭即粥,以便于消化和吸收。粥有多种多样吃法,如大米粥、小米粥、还可吃些增加营养的药粥,如绿豆、莲子、枸杞、百合、山药、红薯等都可以入粥。应根据时令和身体情况选用,如夏季可吃些绿豆、莲子,冬季可吃枸杞、红枣等。



坚持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



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养生理念。适度的体力劳动和锻炼,能使老年人加强代谢谢,促进呼吸,使身体吸进较多的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谢毒素,改善心肺功能,增强消化能力,促进细胞的更新,能有效地预防老年性疾病,延缓衰老进程。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体质、健康基础,选择不同的劳动和锻炼方式。体育锻炼,贵在有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收到效果的。另外还要防止过度疲劳,以免发生意外。



体育锻炼中包括练功,练功可分静功和动功。静功以习静为主,侧重清心寡欲,怡气养神,不重肢体锻炼。这类锻炼方法,严格地讲,不是体育锻炼,而是属于精神修养范围。

动功是指体育锻炼,运动适当,则各器官的代谢谢功能正常,抗病力加强,这样就能预防疾病,防止早衰,使人健康长寿。动功体育锻炼种类繁多,有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和武术等。近代有散步、快步、慢跑、长跑、广播操、球类、游泳、舞剑和床上操等,都是适合中老年人的运动方法。

提倡“治未病”,强化自我保健意识

早在2000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有“治未病”的观点,即是倡导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这就需要通过健康教育,普及医学卫生知识,让全民自觉地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防病治病的常识,无病防病,有病早治,以达到提高个体及群体的健康素质的目的。老年人更应重视这方面的学习,直至终生,可以使人们的身体素质普遍提高,常见病及多发病大幅度下降,平均寿命不断增长,从而使国家受益,个人终生受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关抗衰老的药物研究也已取得了可喜进展,它将造福人类。目前,老年医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发展,促进了抗衰老药物理论和实验方法等学科的发展,使抗衰老药物形成为一类品种繁多的新型药物体系。抗氧化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膜稳定剂、微量元素制剂、生长激素、大脑功能促进剂和核酸制剂等项研究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但真正被人们公认的具有抗衰老作用的药物还相当少,这有待于今后长期地研究和探讨。


祖国医学在延缓衰老的研究中,提出了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协调等理论体系,由此而总结出许多延缓衰老的方剂和制剂,主要有以下三类: (1)补益类延缓衰老药:如灵芝、银耳、人参、西洋参、百合、天门冬、蜂乳、麦门冬、木耳、冬虫夏草、阿胶、何首乌等;(2)通理类延缓衰老药:如丹参、茯苓、香附、大蒜、苏合香、川芎等;(3)综合类:如葛仙米、石蕊、石耳、石松等。根据中医古方配制的春回胶囊、清宫长春丹、清宫寿桃丸、固真方、康宝口服液等,对延缓衰老、恢复青春活力具有一定作用,已引起国内外关注。从中医药宝库中发掘抗衰老药物有着广阔的前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10-26 19:37 2楼
中医传统养生方法(1)

(一)法于自然 四时养生

春季养生

古代医家重视顺应四时而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谈到春季养生时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阳气初升,万物生机勃发,绿意盎然,百花绽放,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养生必须在精神、饮食、起居方面顺应,春应于肝,要防春寒,注意保护阳气,畅达阳气。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调摄。
(1)精神调养:肝喜疏泄条达,恶抑郁动怒生气,导致肝气郁结,血瘀致病。应制怒,顺应春光,踏青观景,游山戏水,加强户外活动,使心境愉快,气血调畅。
(2)起居调养:春回大地,人的阳气开始运行于体表,皮肤毛孔舒展,肌表气血供应增多,肌体因此困倦,早睡早起,广步于庭,舒展形体,信步慢行,呼吸户外清新空气,欣赏万象更新景象,使情志愉悦,而充满生机。
(3)饮食调养:《千金要方》说:“春九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天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以甘甜少酸为佳,这样可以健养脾气以防肝气乘脾。《云笈七签》说:“春气温,食麦以凉之,不可一于温,禁吃热食。”因此,春季宜多食麦子、葱、姜、枣子、花生,香菜等。不宜过量饮酒,少食过于辛辣温燥之品,防止损伤脾胃。
(4)防病保健:春日温暖,温热邪毒开始滋生,感冒、肺炎、过敏性疾病多发,应加强防御。春季气候刚刚转暖,天气寒暄不一,乍暖还寒,人体阳气尚未充盛,此季衣着增减要因地制宜,减衣不可过快过早,以防感受风寒。享用春天的新鲜空气,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但应注意少接触毒物、动物、花粉;慎用或不用损害肝脏药物,不过量饮酒,加强自我保健措施。

夏季养生

夏季如何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季炎热酷暑,雨水较多,万物茂盛,闷热难熬,昼长夜短,赤日炎炎,夏应于心,须防暑热,要顺应阳盛于外,注意养护阳气。
(1)精神调养:炎夏季节,忌怒,切勿烦躁,保持情绪稳定,神清气和,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
(2)起居调养:应晚睡早起,加强自我防护,避免在烈日下**暴晒。中午烈日当空,气温过高,应做午休以消除疲劳。夏日衣服宜单薄,勤洗勤换,常以温水清洁皮肤,防暑防病,不过于贪凉,不可露宿,以免风湿之邪乘虚而入。
(3)饮食调养:《养生论》认为,“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不可一于热也。”夏季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少食油腻之品。以苦味、清淡为宜。适当选苦味酸辛食物,以增进食欲。米粥、红绿豆粥、乌梅赤小豆汤、苦瓜、豆腐、黄瓜、豆芽、蘑菇、白菜、西红柿等,搭配瘦肉鱼虾,都比较适宜。节制油炸、凉拌食,冰冷饮食适可而止。
(4)防病保健:夏季蚊虫孳生,肠道传染病流行,因此宜注意居住环境的卫生与个人卫生,可适当食用大蒜以预防肠道感染。运动最好在清晨、傍晚较凉爽时锻炼,不宜剧烈运动,以免汗多伤损阳气,不要冷水冲凉,引发寒湿庳症。
夏季酷热多雨,易中暑,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暴晒,睡眠充足,饮食保洁卫生,衣衫宽大浅色、通气,常备防暑物品。

秋季养生

秋季,指阴历七月到九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是说自然界的万物经过一个夏季的生长已趋成熟,处于一种丰硕、从容、平静待收的景象。这个季节,天高风急,地气清肃。在这个季节,人们应当早睡早起,好像与鸡的活动规律相仿,这样纔能保持神志安宁;同时秋季主收,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秋季要顺应“收”的养生之道,否则就会损伤肺气,在冬天容易患肠道疾病。因为人体经络中的肺经与大肠经紧密相关,互为表里,被中医视为相同的系统。肺病会累及大肠,大肠有病则会影响冬天人体储存精气的功能。
秋季天高气爽,五谷丰登之季,气候由热转凉,万木日渐萧条,秋应于肺,谨防秋日之燥,护养阴气。
(1)精神调养:秋风萧瑟,草木凋零,自然界的景象容易使人产生“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感觉,许多人往往触景生情而产生悲秋的情感,轻则情绪忧郁低落,重则引发疾病。中医认为,秋季精神养生的重点是避免悲伤情绪,让自己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乐观愉快。用无忧无愁的心情来迎接秋天,去登高望远,去收获果实,借秋季的美景以抒发情怀,陶冶情操,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调节了情绪,对增强健康无疑是有益的。
(2)起居调养:早睡以顺应阴气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但入秋后加衣不要过早、过多,要适当减慢添衣的速度,让机体经受凉气的锻炼,增强耐寒能力。
(3)饮食调养:饮食以滋阴润肺为主,不宜炙爆燥热之物,预防秋燥。水是生命之源。干燥的秋季使人的皮肤日蒸发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肺呼吸的日蒸发水在300毫升以上,因此,饮水润肺是秋季养肺的重要环节。每天应保证饮水1200毫升左右。在干燥的秋季,适量地多吃一些凉性而多汁的蔬菜水果对预防秋燥是有益的,如黄瓜、西红柿、冬瓜、百合、白萝卜、胡萝卜、梨、苹果、葡萄、荸荠、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萝、罗汉果、大枣等。少食葱、姜、蒜、韭、椒等辛辣食品,不宜冰冷或烈酒等刺激性强的饮食。
百合汤:百合50克、蜂蜜30克,煎汤连同百合服食;梨汁饮:藕汁、梨汁、生姜汁、萝卜汁各50毫升饮服。能润肺止咳,养阴润肺。
(4)防病保健:秋高气爽,是开展运动锻炼的好时期,晨练、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体育锻炼。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传统上有赏菊登高的习俗。如果陪伴父母老人,一起回归到大自然中,登高远眺,让长辈饱览秋果累累,红叶似火的成熟美景,尽享自然与人伦的愉悦和谐,定会使老人忘记忧郁和惆怅,焕发出夕阳般的光辉。秋天也是肠炎、痢疾、疟疾等病多发季节,注意饮食卫生,坚持用凉水洗脸,热水泡脚,增强免疫,促进血循环。

冬季养生

《孝经纬》说:“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关于冬季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话的大意是:冬季的三个月是封闭,收藏和储藏的季节。由于天寒地冻,水结成了冰、地冻裂开了缝,因此一定不要使人身上的的阳气受到侵扰。为了躲避寒气,要早睡觉晚起床,以等待温暖的阳光。保藏自己的神志,如同埋伏、藏匿一样,如同保护自己的隐私、自己的所得一样。要远离寒冷、趋近温暖,不要让皮肤外泄、以至阳气被寒气侵夺。这就是适应冬季天气、地气特点保养、储藏阳气的方法。如果违背它就会伤肾,到了春季的时候,人就会肢体无力、晕倒昏厥。因而不能为人体适应春季万物滋生的特点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冬季养生要领如下:
(1)精神调养:精神上要固密心志,情绪安定,不使七情过激,保证冬季阳气潜藏
(2)起居调养:注意避寒保温,减少房事,不骤暖大汗,以免积热于内,或阳气外。宜早卧晚起,安祥宁静,情志收敛,深藏阳气阴精。
(3)饮食调养:饮食宜性热,具有滋阴壮阳的食品。血肉有情之品养阳,羊肉、犬肉、牛肉、鸡肉宜常食。健脾滋阴也很重要,宜食山药、蜂蜜、大枣、银耳、木耳、鸡蛋等。冬宜减咸增苦,以使肺气宣达,肾气固实。
(4)防病保健:冬季应坚持锻炼身体,但是应避免在大风、大雪、大寒、大雾中运动,不宜大汗淋漓,以免损伤阳气。冬季是个进补的好时机,采取保健措施,促进新陈代谢谢,强身健体。“冬令进补,来年打虎。”药酒、膏滋、食补都可因人制宜,合理选择。
冬令是老年病高发季节,如哮喘、高血压、心脏病。要时刻注意防寒保暖,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患于未然。
2009-10-26 19:41 3楼
中医传统养生方法(2)

(二)劳逸结合 运动养生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人的生命在于运动。
孙思邈(约581~682)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对于养生保健,他常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来比喻,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极强所不能堪耳”。“小劳”,就是适度劳动。指出:经常适当地劳动,而不要使身体过度疲劳,不要强做力所不能及的运动,这是健身益寿的基本道理。
古今中外的寿星,大多是勤于“小劳”的实践者。有人对新疆地区部分长寿者进行调查,发现73%的寿星都是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阿克苏地区的10位百岁老人,其中8人是体力劳动者。广西巴马地区9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全是体力劳动者。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曾有一位农民寿星———冉大姑,直到晚年仍精神矍铄,满面春风,能吃能睡。她104岁时不仅下田参加劳动,且养了3头大肥猪,105岁那年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时,人们问她高寿而健康有何秘诀,她风趣地回答说:“秘方是天天劳动,补药是阳光和风雨。不信,你们试试看。”她一生从不吃药,最后无疾而终,享年109岁。日本对一些百岁以上老人的调查也发现,有半数在75岁时,三分之一在80岁~84岁时,仍没有中断体力劳动,至于脑力劳动者中的寿星,也几乎无不热爱劳动或喜好运动,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王公贵人好逸恶劳而体弱多病,农夫平民勤劳而身强刚健之理,论述得淋漓尽致。他说:“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劳苦,而未尝告疾,此其故何也?夫风霜雨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经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肢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我国古代300多位皇帝的平均寿命不足40岁,尽管他们的死因很多,但终年养尊处优、出舆入辇无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体力劳动日趋减少,劳动强度亦大大降低,过于安逸少动,致使机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降低,免疫力下降,引起种种疾病的发生。人们把一些体态肥胖、四肢疲软,易患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人,称为“现代闲逸病”患者。不少专家认为,消除“现代闲逸病”的方法就是“勤”,不可忽视劳动的健身作用,要勤于参加各种生产劳动或体育锻炼,以达到养生、健体的目的。
“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这些古今的生动范例,充分说明体育运动是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劳动为什么有助于健康长寿呢?首先,劳动能运动形体、流畅气血、锻炼筋骨,起到调节精神的作用。经常劳动,可以促进饮食的消化,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肌的营养和新陈代谢谢,增强神经、肌肉的弹性和张力。其次,体力劳动是防止早衰的重要手段之一。步入中年之后,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组织器官都会出现老化。经常劳动的人,可增加肌肉的新陈代谢谢,减慢生理性萎缩,从而有效地防止或延迟关节僵直、骨质疏松等衰老现象的发生,为健康长寿打下良好基础。当然,劳动还可以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开启智慧。当付出的辛勤汗水变成累累果实时,更能使人心情舒畅,增加生活的情趣。劳动,还可作为一种享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写的即是这种心境。诚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说:“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肢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劳逸适度,不妄作劳

劳动有益于健康长寿,但要注意量力而行,劳逸结合,例如当外界条件恶劣时,应暂时避开;长时间的劳动时,要适当休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因年龄增长而体力逐渐衰减,要适当减少劳动强度,以“常欲小劳”,适可而止为宜。
运动养生的尺度是“形劳而不倦”、“不妄作劳”(《素问•上古天真论》)。
量力而行,切勿久劳。《太平御览•老子养生要诀》说:“体欲少劳,但莫大疲。”人的体质有强有弱,不能做不能胜任的事。人的精力,也有一定的限度,所以不能做损久不息的劳动,更不能猛力劳作,以防跌仆闪挫,伤筋折骨,尤其老年人精力已衰,筋软骨脆,更不宜做过重、过久的体力劳动。重者可以内伤五脏,形成虚劳之候。
勿贪过逸,劳逸结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喜逸恶劳,从表面上看,逸者似乎很舒适,劳者似乎很辛苦。其实,结果适得其反,过度的休闲好逸,就会降低生命的活力,导致气血迟滞,经脉不畅,脏腑机能减退,四肢倦怠无力,其结果必体弱多病。
我国人民自古就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习惯。适度的劳动锻炼和合理的休息,是保持人体精力充沛、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若劳逸失常、起居无节,则可影响健康导致早衰。养生之术,无须远求,只需在起居、行住坐卧之间,时时留意调摄,则会受益无穷。凡过劳过逸,均对人体不利。《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言之“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属于过劳;而“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则属于过逸。《保生要录》指出:“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故水流则清,滞则浊。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频行不已,然宜稍缓,即是小劳之术也。”如此知劳逸,慎起居,增寿延年,妙不可言。

介绍《保生要录》“小劳术”

宋人蒲虔贯根据前人导引术改编的一套“小劳术”。这套小劳术是一种以按摩为主的健身方法,因其在练功时要求运动量小,不应使人练的筋疲力尽,故称“小劳术”。这套动作包括简单的体操和头面部、四肢及躯干的按摩,简单易行,这三种导引术精练成套,简单易行,肢体活动兼保健按摩法,且紧密服务于健体祛疾,是古代导引养生新的发展。它对明清的导引术势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现作如下介绍:
〖基本内容和方法〗
(1)屈伸手足:上下肢作和缓的屈伸动作。
(2)两臂挽弓:两臂分别向左右拉开,作扩胸运动,似挽弓状。
(3)两手拓石:两手由下而上托举。
(4)双拳筑空:手握拳,一紧一松,反复多次,或反复屈伸五指。
(5)手臂轻摆:两上肢轻轻摆动如甩手状。
(6)头项左右顾:转头向后,左顾右盼。
(7)腰胯左右转:两手叉腰,俯仰转动腰部。
(8)两手互擦:两手相互搓擦、揉捏、转摇,似洗手状。
(9)掩目摩面:将两手掌搓热,轻掩于眼部,再揉摩额颞及面颊部。
上述术式各重复进行10余次。
〖自我保健应用〗
经常锻炼可畅通血脉、舒筋和络、消食除满,有益于健康。
〖注意事项〗
呼吸自然,动作柔和,不可过极。【专家点评】生命在于运动,但又不可动之过甚。逸而不劳,则气血涩滞;劳而太过,则耗伤血气。宋代养生家蒲虔贯继承了汉代华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的思想,设计了“小劳术”,简便易行,颇具特色。
2009-10-26 19:44 4楼
中医传统养生方法(3)

(三)寤寐有时 睡眠养生

详见"中医养生"栏目:/threads/16455
2009-10-26 20:03 5楼
中医传统养生方法(4)
(四)生活和谐
房室养生

杏林诸贤多高寿 帝王何由中路夭

我国古代医家在养生学上非常注重节欲保精,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能享遐龄之寿。《中国医学名人志》记载有年龄的148人,80~90岁者60人,90~100岁者34人,100岁以上者达12人,103岁1人,平均年龄八十有余。仅如唐代,大医学孙思邈、甄权和王冰,也都活到百岁开外。然而,我国历代帝王却很少有人寿终天年,他们平均寿命的统计数字是:秦朝31.5,汉朝37.1,晋朝、南朝(宋、齐、梁、陈)是37岁,隋唐五代为47.7岁,宋、元朝为46岁,明朝46.5岁,清朝51.4岁。在被统计的152个皇帝中,30岁以下的就有36人。仅以明朝为例,剔除因变故而亡的建文、崇祯不计,其他14个皇帝的平均寿命仅仅略过40。其中穆宗、世宗36岁夭折,英宗、宣宗38岁归天。面对详实的史料,鲜明的对照,人只不禁要问——


杏林诸贤多高寿,帝王何由中路夭?

计多史料都表明,历代帝王中的短命者,大都与他们不能节制性欲,保精固元有着密切关系。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王候之宫,美女兼千;卿士之家,待妾数百。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于房室输其血气。”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沉溺于美女酒色,**无度,以致肾精匮乏,形体衰惫。故而虽为“真龙天子”,却难逃早夭之厄。如《后汉书》所载:东汉时期13个皇帝中,除质帝,少帝被权臣所弑外,寿命10~20岁有2人,20~30有6人,寿命40岁以上者仅光武帝、明帝、献帝。究其原因,乃汉代后室“垂范”,实行早婚,以致许多人身体尚未发育成熟,精血未充,就过早地接触性生活。正如汉宣帝时宰相王吉上书所云:“女俗婚取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再如:明朝的光宗皇帝朱常洛,郑贵妃为讨他喜欢,送给他美女数名,他整天贪美色纵欲无度,在位仅一个月就病死,年仅37岁。《左氏春秋》亦记述:晋平公患病,派人请医和诊治,医和诊视后说,此病非神鬼作祟,亦非饮食不调,乃迷惑女色丧失心志所致,无药可救,晋平公问医和:“难道女色不能亲近吗?”医和当即回答:“对女色要有节制,就像听音乐要有节律一样。”这个事例说明了性欲无度可致病,反映了我国古代非常强调节欲以养生的原则。

祖国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殖,肾中精气主宰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和寿夭康泰。凡能节欲固元,多能享以高寿;凡违此常理者,就会导致肾亏,使人过早地衰老。故《黄帝内经》主张“不妄作劳”,以“集精全神”;春秋《左传》倡导“爱欲静之”,明代的《图书编》强调 “欲固寿命之源,莫先于**之戒”。

唐代的孙思邈93岁犹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他在养生学研究中尤为重视节欲,摄精、养神。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曾指出:“若夫人之所以多病,当由不能养性平康之日,纵情恣欲,心所欲得,则便为主,不拘禁忌,其罔幽明,无所不作,自言适性,不知过后,一一皆为病体。”现代医学也证明,过度的性生活能导致垂体前叶、甲状腺、肾上腺皮质、睾丸及卵巢等腺体明显地萎缩衰退,导致全身的前列腺素水平降低,各种疾病由此接踵而至,有损人的寿命。美国波士顿大学的艾特蒙教授从那些短寿者中寻找例证,也证明纵欲过度是导致早衰早夭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是否应该提倡禁欲呢?正确的回答是——

“节欲”≠“绝欲”
贵在得“节宣之和”



人类需要正常的性生活,强调“节欲”不是说要“绝欲”,关键是“得节宣之和”。故《抱朴子》云:“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人欲不可都绝,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遏之病,故幽病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节宣之和,可以不损”。《**》谓:“阴阳不交,则生痈瘀(外科疮疡等感染性疾病)之害。”

《千金方》认为,“男不可以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强抑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损一而百当也”。这一观点也被现代医学所证实,美国医学家发现,40%的鳏夫比有妻室的男人死得早些。德国对圣职人员寿命作过统计,福音教会的圣职人员通常都结婚,并过正常的性生活,他们比立誓独身的天主教的同行平均多活5年。


同样,女不可以无男,女子无男亦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异。宋·齐仲甫《女科百问》云:“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无男子合,则不调”。明·龚廷贤《寿世保元》亦谓:“羸女则养血,宜及时而嫁;……独阴无阳,欲心炽而不遂,则阴阳交争,乍寒乍热,久则成劳。”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健康的女子,如果每周与丈夫有2次性生活,可以防止月经不调、**炎、宫颈炎等妇科病的发生,延缓女性生殖器的萎缩过程,延缓身体衰老。同时,美满的性生活对防治乳腺疾病也极为有益。

怎样正确对待性生活?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说:“精之为物,欲动则生,不动则不生;故自然不动者有益,强制者有害”。这是说,既要强调性欲有度,又不能忽视正常的性生活。如对性生活采取强行克制,或因丧偶而不能以社会许可的方式输出其性感,都会影响身心健康。孤寂的独身生活往往不能使人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达到完满状态。苏联著名医生B·弗拉季斯拉夫斯基在《延年益寿的学问》一书中指出:没有性生活的孤寂生活,“不仅破坏心血管系统,而且还损害整个机体”。故而提倡:“如果性生活的失谐(如女方性冷淡或男方阳萎)还没有扑灭爱情的火焰”,应及早求医,“给他们的帮助越快,效果也越好”。由此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只要不是纵欲无度,正常的和谐的性生活有助于颐养天年。

中医谈性生活中“节”与“宣”的度


在夫妻生活中怎样做到性欲有度呢?关键是正确把握自己,处理好“节”(性欲的适当节制)和“宣”(精液的宣泄有度)的关系。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掌握性生活的节律性
孙思邈对**时数的看法是:“人年二十,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经忽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凡人气力自有绝盛过人者,亦不可抑忍”。这是孙氏根据当时人的体质提出的要求。现代由于人们生活、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体质的增强,则不必限于这一节律。实际上,人到中年时(30~40岁之间)性欲要求有一个高峰期,一般每周3次并不为多。有报道74名平均年龄为71岁的男性,约90%者性生活满意,**次数有的竟达一周3次。另据分析,若以男20岁,女18岁左右时为性行为频率的基础水平,则60岁者是原有水平的1/2~1/3。故现代多数性医学专家认为,健康夫妇的性生活以每周2次左右为宜。一般以夫妻双方性生活的第二天不感到疲劳为合适。

(2)注意性生活卫生
避免在不良的气候、环境、情绪及醉后、饱后、病后、病时实施性行为。金元医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了“四虚”之戒;每年的四、五、六、十、十一月为“一年之虚”;上弦前下弦后,月廓空,为“一月之虚”;大风大雾,虹霓飞电,暴寒暴热,日月薄蚀,忧愁忿怒,惊恐悲哀,醉饮劳倦,谋虑勤动、又皆为“一日之虚”;病后,病时亦为一虚。丹溪翁在阐明了性生活与环境气候,个体因素之间的关系后,谆谆告诫人们,善摄生者,不能犯“四虚”之戒,应有所节制,“暂远帷幄,各自珍重,保全天和”。古人认为:“男子热病未瘥(患感染性疾病未痊愈者),女子月血新产(经期及产后不久)”,都应禁止房事,这些观点是值得借鉴的。
(3)客观估价和适当调整个体性功能
人到中老年,性机能不同程度地逐渐衰退是必然趋势,不要强颜欢悦地进行房事,要在“一乐于兴,一乐于取”(《格致余论》)的情况下进行性生活。只有媾合适宜,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
中老年人要注意性机能的自我调节,并可适当进补一些补肾益精方药,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对延缓性机能衰退和衰老过程有一定作用。还有一些补肾药亦可选用,如:鹿茸精具有性激素作用;仙灵脾能使精液分泌亢进;海狗肾含有雄激素;紫河车含有生殖腺激素、动情素、助孕素等。若能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选用,不仅能增强性功能,而且能补肾壮骨,强身益寿。
(4)不节欲不纵欲
在性生活中欢快地度过晚年,不必节欲,也不可放纵。老年人不比青壮年,性生活还得有所节制,一般1个月左右**1次为宜。有人建议老年人应改变入睡前**的传统习惯,在晨间起床前**,因为经过了一夜的休息,具体的疲劳已经消除。**时间不可过长,每次一般以10分钟为限,不可超过半小时,主要还是放在**前的爱抚活动上。女性因卵巢和其他器官分泌功能下降,**的湿润性较差,可配合一些药物,如外用避孕膏、滑润用石蜡油、凡士林之类的油膏涂于男方龟头、阴茎上及女性**内,增加润滑度,以免发生**困难或擦破**黏膜,引起出血、细菌感染及**炎。老年人不必担心性生活过度,因为人类的身体在无法负荷的时候,自然就无法做了。而在能做的范围,就可不断地做。对于老夫少妻或老妻少夫者,需要互相谅解,因为少者性欲充沛,老者体力衰弱,性欲减退,应千方百计一方满足另一方的需求。
【专家提醒】 身患疾病的人要加强性保健措施.
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视性生活如折寿的“魔鬼”一般。其实不然,老年患者适当而满意的性生活,可使身心舒畅,情绪稳定,增强自信感,促进健康的恢复。当然,老年患者应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加强保健措施,以一些老年常见的慢性病为例:
①心肌梗死:发病后2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应通过适当的康复锻炼,来逐步恢复正常的性生活。如果患者能上二层楼,那么患者就完全能承受**所需要的活动量。尽管“性高潮猝死”的说法不胫而走,但据美国医学界的统计,仅仅不到1%冠心病的病例是发生于**过程中,倒是高达70%的病例发生在婚外**时。因此,有慢性心脏病的老人,只要选择便于放松的体位,身边备好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等常用药,无碍**。患者如出现气憋、心前不适或胸闷、胸痛,应停止**。
②心绞痛:患者**姿势宜采取坐位、半坐位或立位,**时宜用长效硝酸甘油酯或麝香保心丸来预防。
③高血压:应控制性生活频度和持续时间,血压很高的患者,要禁忌**,以免发生意外,**时若发生头痛、头昏、眼花等不适,应停止**。
④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若在中度用力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则**时就常常会因缺氧而感到困难。经过康复治疗后,性功能可能会有些改善,但严重患者,只能改变性生活的方式,以爱抚、亲昵为主。
⑤糖尿病:男性患糖尿病患者约一半有勃起功能障碍,60~65岁的患者,发生率甚至高达75%,有的老年人还可有逆向**。一方面要控制糖尿病病情,另一方面针对性功能障碍要进行心理治疗。
2009-10-29 13:48 6楼
不晓得照做能多活几年啊?
2009-10-30 08:39 7楼
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养生术能保得住长生不老,但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必须做到也是可以做到的。
上面介绍的性保健知识,如孙思邈的看法未必都得按那个时限,而更多地是希望人们节制性欲,把握好节律,绝不是让您依葫芦画瓢。至于能多活几年?我的回答是——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肯定能让人延年益寿!
2009-10-30 08:46 8楼
7# 杏林园丁

我很赞同!!
⬅ 人类的自然寿命——天年 老茶馆 深秋话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