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阴阳-五行”模型的阐释

2009-10-16 20:40 楼主
张其成

摘要:作为中医理论的基本模型,“气-阴阳-五行”是一个虚性思维模型,是一个超形态、关系性、相对性、可互换的模型。从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角度看,这一模型符合整体性、动态性、最优化、模型化原则,与开放性、自相似性、自组织性原理有一定对应相通之处。
但这一模型也具有不能定量、各层次之间关系不足、带有主观臆测色彩等缺点。
作者简介:张其成,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国际易联理事,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主要著作有:《易道主干》、《易图探秘》、《象数易学》、《易学与中医》、《易学大辞典》(主编)、《易经应用大百科》(主编)。
关键词:气 阴阳 五行 模型 系统科学 复杂性科学

中医学理论的本质问题之一应该是中医学理论的建构方法问题,而理论方法的核心又集中在方法模型的选择上。笔者认为中医采用虚性的“思维模型”的方法,西医采用实性的“物质模型”(亦称“原型”)的方法,这正是中西医的本质差别之所在[1],关于中医的理论模型,笔者称之为“二体三用模型”或“太极象数模型”[2]。并认为中医理论模型具有超形态性、功能性、整体全息性、模糊性等特征[3]。上述观点提出后,曾引起过论争。本文拟从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角度对这一模型做进一步的阐释。

1 “气-阴阳-五行”模型是虚性思维模型
1.1 “气-阴阳-五行”模型是超形态的功能模型。
“气-阴阳-五行”不仅是中医学重要的概念范畴,而且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思维模式。中医采用这一模型建构了自己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理论体系, 从本质上说,“气-阴阳-五行”模型是一种非实体的、虚性思维模型。如“气”字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原指气体状态的存在物,如云气、蒸气、烟气以及风等。“气”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凝聚的、有形的状态,分散细小的气凝聚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一种是弥散的、无形的状态,细小分散的气由于不停地运动弥散而看不见摸不着。 到西周时期 “气”已从表示有形可感的实物转变为无形的抽象概念。有形的气习惯上称为“形”,无形的气习惯上称“气”。“气”具有超形态性,气非形体但却是形体之本。“阴阳”原本是指阳光照射不到与照射得到的地方。后指相互对待的两个实体,如日月、天地、水火、血气、魂魄、男女等。到西周时期“阴阳”指无形的二“气”,初步具有了哲学意味,是抽象的,无形的。“五行”早期指“五材”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材料。后指与这五种质料有关的五种属性,已超越了实体形态。按照这一模型,中医建立的五藏并不是人体解剖形态上的肝、心、脾、肺、肾五个形态脏器,而是具有五种相关功能的多个脏器的组合,这样组合起来的“五脏”显然是超形态的。
“气-阴阳-五行”作为一种虚性模型,已从物质实体转变为功能实在。虽然“气”“阴阳”“五行”最早都表示特定的物质实体,但当它一旦成为一种思维模型,一旦成为一个哲学范畴,并被中医广泛运用时,它就不再是指有形态结构的物质、实体,而是指超越形体的功能和属性。如在先秦哲学典籍和《内经》医学中,“气”的主要功能是: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生命的基本条件,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阴阳”从单纯指背阴、向阳的实体转变为两种相反、相对的功能属性:凡具有推动、温煦、兴奋、发散、上升的功能,则属于“阳”;凡具有静止、寒冷、抑制、凝聚、下降的功能,则属于“阴”。 “五行”从五种实体的元素材料转变为五种基本功能属性,即润下(水)、炎上(火)、曲直(木)、从革(金)、稼穑(土)“五性”,这是《尚书·洪范》首次规定的。后世对五行的解释基本上没有偏离《洪范》的这种属性规定。“五性”又演变为“五类”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分类原则。《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等开始以五行为原则类分时令、祭祀、藏象、音律、方位等万事万物,这样一来,原本十分复杂、难以计量的事物一下子简单明晰了。《内经》建立的五藏系统,是五行模型作用的结果,表示人体生命五类功能体系。

1.2 “气-阴阳-五行”模型是关系性模型。
“气-阴阳-五行”表示的是关系实在,属于关系性思维,其特征为注重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注重事物内部部分与部分的关系超过了注重事物的形体及事物的内在构造。如“气”往往表示联系万事万物、联系每一物体内部各部分的中介。物体与物体之间、每一个物体内部都充满了气,在气的作用下,万物相互感应,相互融和,才成为一个合一的大整体,每一个事物才成为一个内部互有关连的整体。“阴阳”也是一种关系,阴阳的关系有:阴阳互根,阴阳互动, 阴阳消息, 阴阳交感, 阴阳互制,阴阳争扰,阴阳转化, 阴阳胜复等。“五行”更是一种关系模型,五行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五行生克、五行乘侮、五行胜复、五行制化等。笔者认为,与西方的“四行”(水、火、土、气)、印度的“四大”(地、水、火、风)相比,“五行”更为高明、也流传更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五行具有关系性特征。

1.3 “气-阴阳-五行”模型是相对性模型。
“气-阴阳-五行”模型是一个相对性模型。如“阴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具体表现为,一是“阴阳”要随着比较标准的改变而改变。阴阳是通过比较而确定的,单一方面无法定阴阳,没有比较标准也不能定阴阳,比较的标准不同,作出的阴阳判断也不同,如以0度水为标准,则-1度水是阴,1度水是阳;如以10度水为标准,则1度水为阴,11度水为阳。二是阴阳要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阴阳并不是实体,也不是事物所固有的本质,阴阳表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在男与女这组关系中,男是阳,女是阴;而在父母与子女这组关系中,母(女)则为阳,子(男)则为阴。三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为阴阳是层层可分的,阴阳中复有阴阳。如昼为阳、夜为阴;昼中上午为阳(阳中之阳)、下午为阴(阳中之阴),夜中前半夜为阴(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阳(阴中之阳)。再如“五行”,同样要随比较标准的改变、随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同样也有各行又兼含有“五行”的现象。至于“气”的相对性则表现在其动态性上,哲学意义上的“气”已与“形”分立,“形”是有形的、静态的,“气”则是无形的、动态的。“气”具有运动不息、变化不止、连续不断的特性。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机必然产生各种变化,从而化生天地万物,称为气化。气化学说经历了精气与元气两个发展阶段。气无形质而可以渗透、贯穿到一切有形质的事物之中,无处不入,无时不入;同时气又可以吸收其他事物的成分而组成各种各样的气,如阳气、阴气、天气、地气、风气、云气等。

1.4 “气-阴阳-五行”模型是互换性模型。
“气-阴阳-五行”是一个三级合一的思维模型,三者之间具有互换性。从气的角度看,阴阳是二气,五行是五气;从阴阳角度看,气是阴阳的未分状态,五行是阴阳的分化状态。气-阴阳-五行是一个逐渐生成和分化的过程,是三个不同的层次。气生阴阳,阴阳生五行。《周易·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气)生两仪(阴阳)为第一级划分,阴阳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为第二级划分,四象生八卦为第三级划分。《内经》根据人体的实际情况对阴阳作了有限的划分,其中“三阴三阳”是中医的发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五行也是阴阳所化生。
2 “气-阴阳-五行”模型与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部分原理吻合
系统科学是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系统科学所研究的系统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统一的整体。从20世纪40年代以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老三论)等系统理论逐步形成和完善。随后,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 、超循环理论、生命系统论等非平衡自组织理论也逐步发展起来。“气-阴阳-五行”模型就是研究人体这个复杂系统的产物,是古人认知人体系统的智慧结晶。它符合系统科学的基本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该原则基于要素对系统的非加和性关系,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当要素 之间存在相干性、协同性的条件下,会有新质的突现。这个新质不是单个要素所具有的,而 是系统整体才具有的。五行—五脏系统从整体出发,立足于整体来分析部分以及部分之间( 脏与脏、脏与腑等)的关系,通过对部分的分析而达到对整体的理解,因而五脏是不可分 割的,五脏之间彼此联系才突现生命功能的新质。不仅如此五脏还与时间、空间等体外信息相互对应,构成一个内外沟通的有机整体。

2.2 动态原则。
这是系统科学方法的历时性原则。系统方法将系统看成是动态的“活系统 ”,五脏学说即符合这种动态原则,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人看成是动态的“活系统”,五脏 之间的生克制化维持人的动态平衡。五脏之间的乘侮逆行打破人的动态平衡,中医就是调整 五脏模型,使之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

2.3 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即整体优化原则,它要求在研究解决问题时,统筹兼顾,大力协同,多 中择优,采用时间、空间、程序、主体、客体等重要的峰值佳点,进行整体优化和系统筛选。五行—五脏模型可以说就是最优化的结果,为什么不把人的功能结构系统分为六脏、七脏?为什么最终选定五行模型?这固然有文化观念的因素,但也是古人在经过理性选择、临床验证之后的最优化选择。

2.4 模型化原则。
系统科学的方法需要把真实系统模型化,即把真实系统抽象为模型。五 行—五脏系统即是把人体的真实系统抽象化的模型。模型化原则要求模型的形式和尺度符合 人的需要和可能,适合人的选择。对于人体生命的复杂系统,则需要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适当地采用模糊方法加以简化和理想化。五脏模型即是对人体功能的简化和理想化产物。
20世纪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特别是60年代以来计算机作为研究手段 的广泛运用以及与理论、实验手段相结合,促成了“复杂性科学”的建立。复杂性科学是研究复杂性—非线性问题的科学。近20年来复杂性科学在探求非线性现象的普遍规律、发展处理它们的普适方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人体生命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存在不确定、不可数、不可计算、不可预言的现象,中医学在研究和分析这些现象时,采用了十分巧妙的方法。可以说中医学说与复杂性科学的开放性、自相似性、自组织性原理有一定对应相通之处。

2.5 开放性。
复杂系统本身及其子系统与周围的环境有物质的交换、能量的交换和信息的转换。中医“气”模型就是一个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模型。“阴阳-五行”模型从表面上看是封闭的,其实不然,因为阴阳五行实际上就是“阴阳二气”和“五行五气”,实际上包含了人体内外环境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2.6 自相似性。
“气-阴阳-五行”模型是一个简单的模型,中医以这个简单模型来模拟复杂的非线性现象。非线性研究、混沌研究的目的恰恰就是为了寻求复杂的现象的简单根据,是使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使无序变有序,这就需要建构简单模型。虽是简单模型却能包含着无穷的内在层次,层次之间存在着“自相似性”。“气-阴阳-五行”模型是中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比较理想的简单模型,这个模型可分为很多内 在层次,气-阴阳-五行是三个层次,三者各自又有不同层次,如五行-五藏模型中肝、心、脾、肺、肾是一个层次,胆、小肠、胃、大肠、膀胱是一个层次,目、 舌、口、鼻、耳是一个层次……另外,每一脏又包藏五脏(五脏互藏)如肝中又有肝、心、脾 、肺、肾……各层次之间存在自相似性或不尽相似性。

2.7 自组织性。
所谓“自组织”就是系统自行产生组织性的行为 。自组织理论是比利时科学家Ⅰ·普里高津(Ⅰ.Prigogine,1917~)提出的,又称耗散结构论,该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当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有可能发生突变,即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空间、时间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非平衡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自我组织行为叫自组织现象,这种稳定有序状态的宏观结构叫耗散结构。要产生这种稳定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需要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从外界吸收负熵流,还需要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中医“气-阴阳-五行”模型不是一个静止的模型,而是一个动力模型,总体上呈现动态均势。就“阴阳”模型而言,阴阳就是调节,“阴”可理解为自组织持向稳态的调节,“阳”可理解为自组织持向适应的调节。 “阴阳”概括了以整体性稳态和主体性适应为目标的、稳态适应性自组织调节为动力的“目标动力系统”。[4]就“五行”模型而言,五行生克意味着五脏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网络, 五脏通过五行生克维持动态平衡,维持一种稳态,这个稳态就是人体自身追求的目标——健 康。[5]笔者认为,“气-阴阳-五行”模型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平衡稳态系统,而不具备远离平衡态的特点,其实不然,中医认为人之五脏之气,与天地之气相合、相应,天地之气有正有邪,人如果吸收天地之正气则五脏出现正常的生克制化,从而达到动态平衡;人如果吸收天地之邪气,人体内之正气不足于抵御邪气,则会出现乘侮的反常变化,从而导致生克制化的失衡,人就会得病。人体五脏是一个开放系统,天地之正气好比是负熵,天地之 邪气好比是熵,人体不断吸收正气负熵,才能使五脏生克产生自组织行为,使人体无序的病理状态 向有序的健康状态转化,从而产生动态平衡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因而五行—五脏的生克制化实际是一种自组织行为。

3 “气-阴阳-五行”模型的不足
3.1 “气-阴阳-五行”模型不是定量模型。
现代科学的“模型”是定量化的,包括了数学模型,能从一定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出发进行推理和演算,对有关问题和现象作出定量的回答和解释。按照钱学森的观点,研究复杂性巨系统,要打破“还原论”的方法,建立“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气-阴阳-五行”模型采用的虽然不是还原论的方法,而是定性方法,但毕竟并不能定量,不能作为数量的依据,而只能提供定性的参考性推论。
3.2 “气-阴阳-五行”模型各层次之间关系不足。
按照复杂性科学原理,复杂系统包括的子系统可多达成千上万,种类繁多的子系统之间有交互作用。而“气-阴阳-五行”模型只有三个子系统。虽然“五行”子系统还可以分为五五二十五个子系统,但毕竟是有限的。就五行关系而言,中医学也只提出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等有限的几种,实际上至少还有反生、反克、自生、自克、生变克、克变生、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等关系。历代医家已经意识到五行的关系的不足,并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了不少有创见的理论加以补充和修改。如君火相火论、乙癸同源论、五脏之脾胃论、金水相生论、脾胃心肾滋化论、肝脾相助论、五脏互藏论等。
3.3 “气-阴阳-五行”模型带有主观臆测的色彩
现代科学的模型是一种纯科学模型,不包含社会政治、哲学文化等非科学因素;中医学模型却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中医模型方法包含哲学的、主观的、体悟式的方法。笔者曾提出中医学是一种功能的、代数的、生成的“模型论”科学,西医学是一种实体的、几何的 、结构的“原型论”科学。[6]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等概念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概念,还包含有特定的人文科学内涵,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气-阴阳-五行”模型一方面来源于古人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实践,另一方面又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制约。中医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医者,意也”,说明中医理论和实践带有主观臆测的特色,它来源于客观又高于客观,它是对客观的整合与提高,含有较浓厚的人文色彩。当时人们还不可能认识到几千年后才探明的生物学“物质结构”,因 而不可能从细胞、分子、基因层面建构中医学概念,而如今中医基础研究却要由此出发,揭 示它们的生物学基础。几十年来,这种以寻找“物质基础”为目的,以客观化、规范化、定 量化为要求,以实证、实验为手段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不得不承认,不少成 果之间相互矛盾、相互排斥,有的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这种尴尬局面的形成,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认清中医学概念及其模型的实
质。
“气-阴阳-五行”模型固然在解说生命、宇宙方面有合理的内涵,然而一切模型都含有非理性的因素,作为古代一种思维模型,在认识宇宙生命时,往往常有很多非理性的、机械的照搬和推想,从而与原型产生一定的距离。笔者认为“气-阴阳-五行”从本质上说,只是古人认识宇宙生命非线性现象的简单而有效的思维模型,但其中还有一些主观臆测的因素,还不够完善,需要在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整合、提升。因为一切模型都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模型也在流动、变化、更新之中。由于生命世界的高度复杂性,借助于一种或几种模型往往不能详尽地、精确地反映原型的结构、属性和行为。

参考文献
1 张其成.模型与原型: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医学与哲学,1999,20(12):25-27
2 张其成. 生命的“二体三用”模型.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1):24-27
3 张其成.中医理论模型的特征、意义与不足. 医学与哲学, 2000,21(2):45-47
4 陆广莘.中医学之道.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75
5 杨学鹏.阴阳五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72
6 张其成.中医现代化悖论.中国医药学报,1999,14(1):4-8
张其成,`男,44岁,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课题(2000-71);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基金(WJ02004)
(载《国际易学研究》第8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1-10 11:44 2楼
感谢分享。
⬅ 中医现代化悖论 老茶馆 中医“气 - 阴阳 - 五行”模型的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