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医临床护理的措施

2009-10-07 23:38 楼主
中医护理方法

中医护理是在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原则指导下,强调已病或未病之人首先要与生存的环境相适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内容有生活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其中生活护理与其他各篇多有类同,不再赘述。
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是指在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了解病人的情志变化,掌握其心理状态,设法防止和消除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使病人保持正性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减少疾病的痛苦、或尽快康复。
祖国医学很早就重视人的精神活动和思想变化,这些因素在《事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归纳为五志,以后人们又把五志衍化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在正常情况下,七情仅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并不成为致病因素.但是如果先天祟赋不足,或社会、家庭方面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或机体病变均可使情志失常成为致病因京,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紊乱,经络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生疾病,同时人的精神状态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又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作为护士应设法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忧虑、烦恼、愤怒等情志因素刺激,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提高治疗效果。
1.情志护理的原则
(1)诚挚体贴:病人的情志状态和行为不同于正常人,常常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如依赣性增强,猜疑心加重,主观感觉异常,情绪容易激动,不稳定,焦虑、恐惧、消极、低沉等。此时,就迫切需要医护人员给予关怀、温暖、鼓励,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孙思邀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大医精诚。篇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意侧隐之心,誓愿昔救生灵之苦……华夷愚智,瞽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要“见彼苦恼,若已有之”。表明了医者应当处处体谅、同情病人的疾苦,以仁慈之心爱护病人,以济世救人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2)因人施护: 《灵枢·寿天刚柔》中指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由于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异,性格有刚柔之别,年龄有长幼之殊,性别有男女之分,因此,对同样的情志刺激,则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体质差异:《灵枢·通天》认为人们的体质有阴阳之祟赋不同,对情志刺激反应也各不相同,“太阴之人,多阴无阳”,精神易抑郁,“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心胸狭窄,多忧愁悲伤,郁郁不欢;“太阳之人,多阳无阴”,感情易爆发;’少阳之人,多阳而少阴”.爱慕虚荣,自尊心强。
性格差异:一般而言,性格开朗乐观之人,心胸宽广,遇事心气平静而自安,故不易为病;性格抑郁之人,心胸狭窄,感情脆弱,情绪常剧烈波动,易酿成疾患,这种耐受性的差异,与人的意志和勇怯密切相关。
年龄差异:儿童脏腑娇嫩,气血未盛,脑髓未充,发育不成熟,多易为惊、恐致病;成年人,气血方刚.奋勇向上,又处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多易为怒、思致病;老年人,常有孤独、任性、固执,多易为忧郁、悲伤、思虑致病,对医护缺乏依从性。
性别差异:男性属阳,以气为主,感情粗矿,刚强豪放,较易为狂喜、大怒而致病;女性属阴,以血为先,感情细腻而脆弱,一般比男性更易因情志为患,多易为忧郁、悲哀而致病。所以,《外台秘要》中说:“女属阴,得气多郁。”
正是基于对个体特异性的认识,情志护理特别强调应根据病人的遗传禀赋、性别年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因此护理时,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以藏轻病人患病后的心理压力.有利于身体康复。
2.情志护理的方法情志护理方法多种多样,临床运用可根据具体的病情适当选择合适的方法,以情治情,以情换情是最基本的方法。但情志为病多缠绵悱脚,反复发作,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说理开导:说理开导即指通过正面的说理,使病人认识到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使病人能自觉地调和情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使机体早日康复。
说理开导的方法要针对病人不同的症结,做到有的放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从而起到改变病人精神状态与躯体状况的目的。《灵枢·师传》中指出:“入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文中提到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告之以其败”是指在疾病的初始阶段,对不重视或对疾病认识不足的病人,应告诉病人疾病发生的原因、性质、危害以及病情的程度,引起病人对疾病的注意,使病人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既不轻视忽略,也不畏惧恐慌。第二,“语之以其善”是指在疾病的发展阶段,针对某些忧心忡忡,对治疗失去信心的病人,应耐心地告诉他们,只要与医务人员很好地合作,及时治疗,按医嘱去做,预后可能是好的,是能恢复健康的,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三,“导之以其所便”是指在疾病的恢复阶段,指导病人如何进行调养,并提出治疗的具体措施,使其能自我进行调理养病。第四,“开之以其所苦”是指帮助病人解除消极的心理状态,放下思想包袱。克服内心的苦闷、恐惧、焦虑和紧张。
(2)释疑解惑:释疑解惑是指根据病人存在的心理疑虑,认真查出其疑虑的症结,释其机抠,解除病人对事物的误解、疑惑.去掉思想包袱,恢复健康。
心存疑惑是病人较普遍的心理现象,即俗语所说的病者多疑,特别是性格抑郁,沉默寡言的病人更为突出。病人常常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或猜测,或小病疑大,或轻病疑重,或久病疑死。最终疑虑成疾,使无病之躯真的疑出一场大病,“杯弓蛇影”便是典型的案例。本案通过破疑释误,阐明真情,剖析本质.解除了病人的心理负担,使病人从迷感中解脱出来。
(3)移情疗法:移情简单地说是指注意力的转移,具体地说是指采用一定措施,设法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从病转移到另外的人或物上。
《素问·移精交气论》中指出:“古时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祝是指告诉,由是指生病原由,祝由即指诉说发病的原由,转移病人的精神,达到调整病人的气机,使精神内守以治病的方法,又称为“移精变气”。《灵枢·贼风》中指出:“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以生也,可祝而已也。”祝由之所以能治病,不仅要求医者有一定的医学知识,而且必须了解病人发病的原因,然后采用胜以制之的恰当方法进行治疗,才会改变病人的性情,调动机体正气,从而战胜疾病。
(4)以情胜情:以情胜情是指有意识地采用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情志护理方法。
以情胜情的疗法源于《内经》,《索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朱丹漠进一步发展了《内经》中所提出的以情胜情疗法,他指出:“怒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以恐胜之,以怒解之;忧伤,以喜胜之,以思解之;思伤,以怒胜之,以喜解之;恐伤,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悲伤,以恐胜之,以怒解之。”以情胜情法所依据的基本理沦是;人有七情,分屑五脏,五脏与情志之间存在着五行制胜的原理.根据此原理创立了以情胜情独特的情志治疗护理方法。
以情胜情疗法主要包括采用悲哀、喜乐、惊恐、激怒、思虑等情志刺激,以纠正相应所胜的情志,但应注意临床运用并不能完全按照五行制胜的原理简单机械地生搬硬套,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征得家属同意。
(5)顺情从欲:顺情从欲是指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满足病人的心身需要。病人在患病过程中,情绪多有反常,对此,先顺其情,从其意,有助于心身康健。
对于病人心理上的欲望,在护理中应注意分析对待,若是合理的,条件又允许,应尽力满足之所求或所恶,如创造条件以改变其环境,或对其想法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等,但是对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欲望,自然不能一味地迁就和纵容,而应当善意地、诚恳地采用说服教育等方法处理。如对于新入院的病人,往往存在着陌生感和孤独感,他们渴望关怀,希望得到及时的诊治,为此,应热情地为其介绍病室的环境和相关的制度,耐心解答病人的问题,主动为病人讲述有关的医学科学知识;对于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病人,精神压力大,忧虑忡忡,对此,应该在生活上全面照顾,精心护理的同时,要帮助他们坚定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3.预防七情致病的方法要预防七情致病,就必须做到保持精神乐观,调和情绪变化.避免七情过激。
(1)保持乐观情绪:乐观的情绪可使营卫流通,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身心健康。《证治百问》中指出:“人之性情最喜畅快,形神最宜焕发,如此刻刻有长春之性,时时有长生之情,不惟却病,可以永年。”这段话告诉人们只要保持健康、乐观、愉快、达观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就可以远离疾病,达到长寿的目的。因此要想保持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首先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因为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心胸宽广,精神才能愉快。其次要善于化解烦恼和忧愁。解脱的方法有:退步思量,减轻烦恼。这实际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对于减轻烦恼具有积极的作用。吐露宣泄,消除烦恼。借助于别人的疏导,把闷在心理的郁闷宣散出来,从而使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恢复平衡。
(2)避免七情过激:情志活动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调的情志一般不会致病,而且有益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情志只是在过激时才会成为致病因素而危害人体。因此只要调和情志,避免七情过激,就能预防和治疗七情致病。
喜、怒为七情之首,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然而,过度的喜又会伤神耗气,使心神涣散,神不守舍.适度的喜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素问·举痛沦》中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所以前人在养身防病中,总结了戒怒与制怒的基本方法:①以理制情,即以理性克服情志上的冲动,使七情不致过激。正如《老老恒言·燕居》所说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②以“耐”养性,即要有豁达的胸怀,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
遇事能够忍耐而不急躁生怒。但在怒已生而又不可遏制时,应及时宣泄出来,以免郁遏而生疾。
忧郁、悲伤是对人体有害的另一种情绪。忧愁太过,以致气机失畅;过度悲伤,可致肺气郁结,甚至耗气伤津。因此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培养和保持开朗的性格,以乐观的精神克服化悲的情绪。
思虑是七情之一,适度的思虑,能够强心健脑,对人体有益;而过度的思虑,不但会耗伤心神,而且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类修要诀·养生要诀》提出:“少思虑以养其神。”,即告诚人们思虑劳心必须有节,不可过度。节思的方法有:①讲究用脑科学,用运动调剂心神和脑力,控制用脑时间等方法来调节;②以理制思,切实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思虑。
惊恐对人体的危害也较大,过度的惊恐可致心神受损,肾气不固,甚则心惊猝死。防惊杜恐的方法:①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培养勇敢坚强的性格,以预防惊恐致病;②避免接触易导致惊恐的因素和环境,以杜绝惊恐的发生。
(3)提高文化道德修养:有知识有文化,才能明事理,学法懂法才能守法,关键是认识到社会道德对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其约束,才能避免自私狭隘的个性。
饮食护理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 最基本物质,通过饮食中的水谷精微滋养全身,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充养人的形体和情性。祖国医学历来重视饮食调养,并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调养理论及饮食调养原则。如主张饮食宜清淡,反对膏粱厚味;提倡饮食有节,五味不偏;讲究饮食宜忌等。
(一)饮食调护的重要性
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根据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原则,进行营养膳食方面的护理,即调整饮食规律,注意饮食宜忌,合理摄取食物等。
饮食调护的重要性体现在合理的饮食,不仅能促使疾病早日康复,而且能调治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和重病恢复期的饮食调护,能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
(二)饮食护理的基本要求
饮食调护并非是无限度地补充营养,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以达到恢复元气,疗疾祛病,改善机体功能的目的。
1.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即进食应定量、定时。
(1)饮食宜定量:定量是指进食宜饥饱适中,恰到好处,则脾胃足以承受。人便可及时得到营养供应,以保证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过饥则机体营养来源不足,无以保证营养供给。反之,过饱则会加重胃肠负担,使食物停滞于肠胃,不能及时消化,就会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布,同时,脾胃功能因承受过重而受到损伤。
(2)饮食宜定时:定时是指进食宜有较为固定的时间。有规律地定时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律地进行,脾胃可协调配合,有张有弛。反之,食无定时.或忍饥不食,打乱了胃肠消化的正常规律,则会使脾胃功能失调.消化能力减弱,食欲逐渐减退,损害健康。
(3)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即“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这是由于一日之内人体的阴阳气血随昼夜变化而盛衰各有不同,如白昼阳气盛.新陈代谢谢旺盛,需要的营养供给也必然增多,所以,饮食量可略大;夜晚由于阳衰而阴盛,多为静息人寝,需要的营养供给也相对减少,所以,饮食量可略少,这也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功能协调、修整。
2.合理配膳古人早就认识到各种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不同,只有做到各种食物的合理调配,才能使人体得到均衡的营养,满足各种生理活动的需要。
(1)种类多样《索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富为益,五莱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就全面概括了粮谷、肉类、蔬菜、果品等几方面,是饮食主要的组成内容,并指出它们在体内有补益精气的作用。人们必须根据需要,兼而取之,只有主食与副食的全面搭配,才能称之为合理的营养,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2)饮食宜随和:首先五味调和,不可偏嗜:祖国医学将食物的味道归为“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对人体的五脏作用各有侧重,五味调和,五脏之精滋养完善,才有利于健康。反之,如果长期偏食,就会引起机体五脏平衡失调,从而导致疾病。其次,饮食宜寒热调和:饮食物也有寒热温凉的不同性质,若过分偏嗜寒或热,能导致人体阴阳的失调,发生某些病变。如多食生冷寒凉之物,可以损伤脾胃阳气,使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证;多食油煎温热之物,可以损伤脾胃阴液,使肠胃积热多发生口渴、口臭、嘈杂易饥、便秘等证,因此,饮食必须有寒有热,不可凭自己的喜恶而偏嗜过寒或过热的饮食。
3.位食宜卫生、新鲜清洁的食物,可以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而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可食,不仅精微被破坏,还易出现腹痛、泄泻、呕吐等中毒症状,甚至可出现昏迷或死亡。宜以熟食为主:大部分食物不宜生吃,而是需要经过烹调加热后变成熟食,方可食用。其目的在于使食物更容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同时,也使食物在加热过程中,得到清洁,消除虫毒,去除一些致病因素。
4.饮食宜因人因时制宜
(1)因人制宜:饮食调护应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分别予以不同的调摄。体胖者:多痰湿,饮食宜清淡,如多食青菜、水果等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忌食肥甘厚腻、助湿生痰之物。体瘦者:多阴虚内热,血亏津少,宜食滋阴生津、补血的食物,忌食辛辣、燥烈之品。孕产妇:妊娠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机体的阴血相对不足,而阳气偏盛,宜食性味甘平、甘凉的补益之品,如鱼肉、乳类、蔬菜、水果等酸性开胃之品,忌食辛热、温燥之品,即所谓“产前宜凉”。哺乳期由于产后随着胎儿的娩出,气血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机体呈虚寒状态,同时多兼见瘀血内停,此时宜食有营养、易消化、补而不腻之物,如小米粥、大枣、骨头涵、鸡汤等,忌食寒凉、辛燥、酸性食物,即所谓“产后宜热”儿童:身体娇嫩,为稚阴稚阳之体,宜食性干和,易于消化,又能健脾开胃的食物,而且食物的品种宜多样化及粗细粮、荤素合理搭配,不可偏嗜,以免过胖或过瘦,忌食滋腻峻补之品。青年人:气血旺盛,宜食营养丰富的血肉有情之品和五谷杂粮、新鲜果莱,忌暴饮暴食,寒热、饥饱无度。老年人:脾胃功能虚弱,运化无力,气血容易亏损,宜食清淡、温热熟软之品,忌禽生冷、黏硬、不易消化之品。
(2)因时制宜:由于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很大影响,因此.人们应当在不同的季节根据饮食宜忌,合理选择调配不同的饮食。春季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如生姜、荆芥、苏叶、韭白、香莱、花生、葱等,少食生冷、黏杂之品。夏季应进食清淡、解渴、生津、消暑之品,如西瓜、冬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藿香茶等,寒凉、厚味之品不宜多食。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主,可适当食用一些柔润食物,如芝麻、蜂蜜、乳品、荸荠、甘蔗、百合、梨、糯米等,以益胃生律,尽可能少食葱、姜、辣椒等辛味之品。冬季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谷类、羊肉、龟、鳖、大枣、山药、木耳等,而且宜食热饮食,以保护阳气。由于冬季以养藏保精为主,“冬至”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由此,阴气始退,阳气渐回,此时进补可扶正固本,萌育元气,使闭藏之中蕴藏活泼生机,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增强抵抗力,可有效地预防开春的时行温病,为来年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5.保持良好的进食习惯
(1)进食宜缓:进食宜缓是指吃饭时应该从容和缓,细嚼慢咽。这样进食,既有利于各种消化液的分泌,又能稳定情绪,避免急食暴食。
(2)进食宜专致:进食宜专致是指进食时,应将头脑中的各种琐事尽量抛开,把注意力集中到饮食上来。可见,自古以来,人们早已认识到专心进食有利于消化的道理。反之,则纳食不香,影响消化吸收。
(3)进食宜乐:进食宜乐是指进餐前后应保持良好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愉悦的情绪可使肝疏泄畅达,食欲大增,脾胃健旺。
6.加强食后护理
(1)食后漱口:食后要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漱口可使口腔保持清洁,牙齿坚固,并能防止口臭、龋齿等疾病。《饮膳正要》中说:“晚餐不可多食.食后漱口,清早刷牙,不如夜分刷牙,齿疾不生。”
(2)食后摩腹:食后摩腹有利腹腔血液循环,促进胃肠的消化功能。具体方法是:吃食以后,自左而右.可连续作二、三十次不等。《千金翼方》中指出:“平日点心饭讫,即自以热手摩腹。”
(3)食后散步:进食后宜做一些从容和缓的活动,如:边散步,边摩腹,不宜立即卧床休息。《摄养枕中方》中指出:“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
三)食物的性味及功效
食物同药物一样,具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饮食调护必须根据病人的体质、疾病的性质不同,选择不同性味的食物进行调护,对治疗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1.清补类食物具有寒凉性质,如鸭、鹅、龟、鸡蛋、鸭蛋、豆腐、粳米、小麦、薏米、绿豆、各种豆芽、梨、甘蔗、莲子、海带、菠菜、白菜、冰糖等。常用于热性病证的调护,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的功效。
2.温补类食物具有温热性质,如羊肉、狗肉、鸡、鸽、鲤鱼、鲫鱼、糯米、桂圆肉、荔枝、花生、胡萝卜、红糖等。常用于寒性病证的调护,具有温中、补阳、散寒的功效。
3.平补类食物所谓“平”是指这类食物既投有寒凉之偏性,又没有温热之偏性,其性较平和,如牛奶、猪肉、黑鱼、蚕蛹、蚕豆、扁豆、山药、莲肉、黑木耳、黄花等。常用于各种疾病的恢复期,具有补益、和中的功效。
4.辛散类食物具有辛温或辛热的性质.如生姜、大蒜、葱、花椒、淡豆鼓、茴香、苏叶;薤白、桂枝、白酒等。常用于各种阴寒之证,具有发散、行气的功效。
5.清热类食物具有苦寒、甘寒性味的食物,如苦瓜、冬瓜、丝瓜、西瓜、萝卜、葫芦、莴笋、荸荠及各种动物的胆等。常用于实热证的调护,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功效。
(四)饮食宜忌
《金匮要略》中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病为害,若得宜则补作,为害则成疾。因此一定要根据病人的疾病证候类型来指导病人选择不同属性的食物,以下为常见病证的饮食宜忌。
1.外感热证宜食清淡食物,如米粥、清汤面、新鲜蔬菜、水果等,高热伤津时可多饮水,食鲜梨汁、藕汁、西瓜汁等。忌食油腻、煎炸、辛辣之品,以防伤阴动火,损伤脾胃。
2.肺系病证包括咳嗽、哮喘、肺痈、肺痹、悬饮、矽肺等病证。宜食清淡素食、水果。忌食辛辣、烟酒、油腻、甜黏之品。咳嗽痰黄、肺热盛者,宜食萝卜、橘、梨、枇杷等清热化痰之品;痰中带血者,宜食藕片、藕汁等清热止血之品;痰白清稀、肺寒者,忌食生冷水果;疾病恢复期表现为肺阴虚者,宜食百合、银耳、甲鱼等滋阴补肺之品;哮喘病人应忌食发物,如海鱼、虾、香菜、羊肉等。
3.心系病证包括心悸、胸痹、失眠等病证。应结合血脂检验值分别对待,血脂正常,一般营养食物均适宜;血脂增高,以清淡素食为主,适当进瘦肉、鱼类之品。忌食动物脂肪与猪肝、腰、脑以及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品。
4.脾胃系病证包括胃脘痛、呕吐、噎膈、泄泻、便秘等病证。宜食营养丰富,软、烂、热,易于消化的食物。忌食生冷、煎炸、硬固之品。脾胃有寒者,宜食姜、椒类;胃热者宜酌进水果;胃酸过多,宜食含碱面条;胃酸缺乏,饭后立食适量的醋或山楂片。腹饵者宜食少油半流食或软饭,忌食苋莱、苘蒿、茄子及生冷瓜果等寒凉滑润之品。
5.肝胆系病证包括黄疸、鼓胀、眩晕、中风、癫痫、郁证等病证。宜食清淡蔬菜及营养丰富的瘦肉、鸡、鱼类。忌食辛辣烟酒刺激品,少进动物脂肪。肝胆疾病急性期以素食为宜,缓解期或恢复期可进荤食;肝硬化腹水,宜食低盐或无盐饮食;肝昏迷时,应控制动物蛋白类食物。
6.肾系病怔包括水肿、淋证、消渴、癃闭、痿证、遗精等病证。宜食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以及多种动物性补养类食物。忌食盐、碱过多和酸辣太过的刺激之品。水肿者,宜食冬瓜、葫芦、赤豆、荠莱、薏苡仁、鲫鱼等利尿消肿之品;肾虚者.宜食猪、牛、羊、鸡、狗肉、蛋类等补养品;肾炎宜进食低盐或无盐饮食;乳糜尿应忌食脂肪、蛋白类食物。
7.时感温热病证泛指因外感时邪而致病的时令病,临床以发热为主证。如感冒、风温、春温、湿温、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这类病证常伴见肺胃二系的症状,当其热退后,可分别参照肺系和脾胃系有关病证的饮食宜忌。宜食清淡素净、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汁。忌食辛辣、油腻、硬固类食物。
8.五脏疾病对五味的禁忌《灵枢·五味》中指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这些都是根据中医学五行学说的相关理论总结而来。如肝属木,辛味归肺属金,金克木,所以肝病应忌食辛味食物,如果再食辛辣之品,会使肝气更盛,病必加剧。
中药的治法及扩理
中药是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确立治法进行配伍来应用的,最常见的治法有8种,称为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为了取得更好的疗效,保证用药的有效、安全.以及监测用药过程中病情的变化,中药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护理措施来支持。
中药在使用过程中除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必备的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知识外,还要根据中药使用的特点,了解一些专门知识。首先,要对病人的基本状态做出明确的全面的判断,要了解辨证的要领,给予整体的综合的护理照顾。其次,现代中药有越来越多的给药途径,此给药前要作必要的指导,中药还有许多独到的使用方法,在具体应用时要作必要的解释,争取病人的配合。最后,对药后的反应要认真观察及时处理。如服药后产生呕吐、腹泻出汗等症状,有的是用药的正常结果,有的则不是,要加以区别。
1.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宜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等有表证者。护理重点要求针对病人的发热、出汗、保温、脱水、用药以及用药后的反应认真观察,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使用汗法的许多疾病是传染病,要注意消毒隔离,减少传染。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塞、饮食积滞以及尚停留在上消化道的毒物等。不过,现在临床上此法罕用。护理时主要针对病人的神志、消化道的阻塞和创伤、呼吸道的通畅等情况作出判断,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要细心观察呕吐物、呕吐的强度以及持续的时间。确保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咽喉部的食物残渣和痰涎,防止吸人。
3.下法下法是通过排出粪、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排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大便干结,淤血内停.宿食不消,痰饮停结等:护理时主要针对病人腹痛、腹泻、排泄物性状等进行观察,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临床上急腹症(如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常用下法。要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各种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腹水也有用下法的,要认真记录出入量,根据病人体质的好坏、水和电解质丢失的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少阳病,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护理上主要针对病人情志波动、发热、食欲缺乏、疲乏、头晕等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现代很多精神情志改变的疾病用到这种方法,除一般生活护理外要针对精神健康问题进行辅导,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治疗环境。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脏腑的寒证,寒湿内停,阳气不足等。温法和以下的清法是一对相反的治法,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涉及人体的各个脏腑,要针对寒热侵害脏腑产生的不同病证,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
6.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方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热证、火证、热毒以及虚热等。热证比寒证要更常见一些,清热药种类繁多,临床上产生了很多新剂型,要充分利用。
7.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敢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淤,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消法是要清除人体内的一些有形的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主要针对这些情况加以观察,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8.补法补法是通过补养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虚证。补法使用的时间可能较长,范围很广,几乎涉及各个脏腑,同时病人体质较差,精神萎靡。因此,耍了解不同的脏腑虚证的不同表现,从而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痛风性关节炎并痛风肾病(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的诊断与治疗 老茶馆 小儿急性喉炎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