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医理论已刻不容缓

2011-08-03 07:38 楼主
刘养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科学的发达,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少不利于人民健康的因素,如工厂矿山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煤矿的开采,不但污染空气,污染水源,而且污染农田,加以农田施用农药、化肥,使粮食也受污染。开发地球,造成了生态不平衡,砍伐森林,水土流失,淤滞江河,土地沙漠化形成了局部气候的不正常。尤其是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几乎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为了生存,精神负担大;又因西医滥用抗生素,人体体质普遍呈下降趋势;加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好吃图口味:麻辣、烧烤、狗肉火锅、槟榔。这些因素所形成的疾病,自然要比以前多得多,复杂得多,顽固得多。慢性病中的疑难病证如高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也多起来了。由于疾病的这种变化,对中医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中医药不随着疾病的变化而完善,必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也难以保证人民的健康。


如感冒病,是一种非常易治的病。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肺主表,肺具有宣发卫气和水谷精微以温养皮毛的功能。所以临床上对于太阳病,其治皆从肺卫着手,很少顾及心营,以致疗效不理想。某医学院一位名家说:“曾三次在‘太阳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的病人身上,使用过在药味上不作加减的麻黄汤,可惜的是没有一例成功,都失败了。不但汗之不出,相反症状加重,烦躁倍增”(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医话四则”)。我们认为这位名家使用麻黄汤之所以失败,过不在麻黄汤,而在于这位名家拘于“肺主表”之说,完全忽视了当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出现心经郁热的一面,所以单用麻黄汤,虽有散寒开闭之功,但无清泄心经郁热之力。因此,不变通麻黄汤确非所宜,应于麻黄汤中加入清热泻火之品,以化其心经之郁热,汗必自出,自无烦躁之弊。说明单凭“肺主表”之说,是不足以指导临床的。当建立“心肺主表”之论,方可提高疗效。但《内经》早就有“心肺主表”之说,如《素问·刺禁论》云:“心部于表,肾治于里”。“心部于表”即“心统于表,分布于表”也。此说可从《素问·五藏别论》得到证明:“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后世医家拘于“肺主表”之说,大多以“心肺”之“心”字为衍文。若以“心”字为衍文,为何《素问·六节藏象论》又指出,“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可见今之《中医基础理论》只有“肺主表”而无“心肺主表”,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各种疾病,有其复杂性和顽固性,用一般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是难以取得满意疗效的。说明今之中医理论还不够完善,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结合临床认真学习中医古籍迅速完善中医理论,以适应人民健康的需要。
任何一门学科,有流必有源,只有上下探索,清楚其源流,才能了解其全貌,才能知晓整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这门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中医学突出的独特性就是继承性。继承性是指吸取前人之长,以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特性。由于中医学具有显著的继承性特性,所以我 们要研究中医理论,只有知其源,才能清其流。两千多年以来,在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新学说和新理论产生,从理论体系上来讲,这些新学说、新理论都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是中医理论之源。所以,我们要完善和发展中医理论,首先就要进一步研究好《内经》,但要研究好《内经》,确非易事。历代医家与其说是研究《内经》,还不如说是在专门整理《内经》。大皆注重于校勘、注释、删补,而对书中医理很少“定夺是非”,所以都在字、词、句上下功夫。说明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对《内经》的研究,但都没有走进《内经》这座神圣之宫的大门,为什么?主要是没有找到正确的研究方法。而我们却找到了正确的研究方法,闯进大门一看,大吃一惊,发现许多基础理论,与当今的《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大相径庭。如:


⑴、《21世纪》教材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根据《内经》是以脑髓为先天之本,肾为后天之本。
⑵、《21世纪》教材认为:肾精生脑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同藏于肾中,根据《内经》认为:脑髓生肾精,先天之精藏于脑髓,后天之精才藏于肾中。
⑶、《21世纪》教材认为:《难经》以右肾为命门,与《内经》所论命门无内在联系。根据《内经》认为:以脑髓为命门,是谓先天命门,与《难经》所论,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⑷、《21世纪》教材认为:不以脑髓为脏,主五脏六腑说。根据《内经》认为:以脑髓为脏,主六脏六腑说。
⑸、《21世纪》教材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根据《内经》认为:脑髓为君主之官,为六脏六腑之大主。
⑹、《21世纪》教材认为:肺主一身之表。根据《内经》认为:心肺主一身之表。
⑺、《21世纪》教材认为:肝居下焦,排除在中焦之外。根据《内经》认为:肝与脾同居中焦。
⑻、《21世纪》教材认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之说,当宗李东垣“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作解。根据《内经》,我们认为:此句不属于中医理论问题,而是属于语言文字范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中之“取决于”三字,即“阙如”二字之慢读音,与“胆气春升”毫不相干。
⑼、《21世纪》教材认为:“左肝右肺”是指“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特点而言”。根据《内经》认为:“左肝右肺”是后天八卦方位图脏气升降运动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⑽、《21世纪》教材认为:心包络是心脏的外包膜。根据《内经》,我们认为:心包络是脑髓的代用词。
⑾、《21世纪》教材认为:“脑”为“奇恒之腑”。根据《内经》,“脑”字有二义:一为颅腔义,一为脑髓义。颅腔中空,具有腑的特点,而其内藏真气、藏而不泻,有似脏的一面,说明颅腔可列入“奇恒之府”,而“脑髓”则为脏。
⑿、《21世纪》教材认为:心既为心脏,又是思维器官,以心为脑之代称,主“心脑合一”说。根据《内经》,心与脑是有严格区分的:凡是论述腹内五脏六腑中的“心”,乃“心”之本义;凡是牵涉到六脏六腑之“心”,当为“脑”之义。
⒀、《21世纪》教材认为:三焦有二义:一为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一为三焦是位于胸腹腔的一个大府,概括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根据《内经》,三焦之“三”字,乃“三生万物”之义,以见其极多也。“焦”者,《辞源》谓“肉不满也”。所谓“肉不满”,谓肌肉中有空隙,没有完全充满。与《辞源》谓“腠,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同义也。所谓“三焦之腑在气街”,是指“内而脏腑,外而肌肉,气的纵横往来,并行不悖”也。
……………


这些不同之处,充分说明今之中医基础理论没有很好地继承传统,这正是当今中医理论不完善之处。通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证明《内经》中的基础理论水平之高超、视野之广阔,思维之深邃,实属罕见,不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国内外的深远影响也是罕见的。可见,要完善中医理论,必须认真学习《内经》;而《周易》又是《内经》的河头源水,《内经》不仅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又创造性地发展了《周易》的许多理论,从而成为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与《周易》交相辉映。说明医理源于易理,医易是一脉相承的。若舍易论医,中医理论中的许多秘密就难以完全揭开。所以要深入研究《内经》,就必须学习《周易》。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如何认识中医 老茶馆 谈中医的“四诊”与西医的“理化仪器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