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谈怪论”之十七:“左肝右肺”不是解剖部位,而是体现脏气的运行方向

2011-07-17 19:08 楼主
刘养元


中医“左肝右肺”一说,来源于《内经》,这是《内经》中的一个千古之谜。所谓谜,就是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谁也猜不透。因此,曾经有人想从《内经》入手,借此来否认中医理论,抓住“左肝右肺”之说,大做文章。以现代解剖学相对照,大肆攻击中医学古老、不科学,说中医理论太荒谬了。


“左肝右肺”的真正含义及其具体内容,我们作了一番探讨,确有所获。介绍如下:


“左肝右肺”一词,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简称,出自《素问·刺禁论》篇,原文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首先我们发现,“左肝右肺”只是前面的两句话,与全文分裂开来,这种“断章取义”的认识方法,完全体现了西方文化“主、客分裂”的特点,并从文字表面作解,就以“左肝右肺”与现代解剖学相对应,轻而易举地就得出了“中医理认不科学”的结论。而我们中国文化的特点是“物、我为一”,为“大一统”,也就是说,必须将“左肝右肺”置于全文之中,不可分割。只有置于全文之中,才能体现一个完整的意义。所以,就必须尽全力来探索全文的用意所在。


我们将“左肝右肺”结合全句一起来理解,意义就完全不同。原文不但论述了肝和胆,还论述了心、肾、脾、胃。如果说肝和胆是谈解剖部位,那么心、肾、脾和胃的解剖部位为什么不谈及呢?


历代医家之所以没能解开这个谜,我们认为,古人是犯了知识面不广、局限性太大的毛病。用《内经》解《内经》,或用一般的中医基础理论,是解释不了这个谜的。那么今之中医基础理论又是如何论述的?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说:“关于肝的部位,古代文献中有‘肝左肺右’之说,始见于《黄帝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这非指解剖部位而言,而是从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特点而言的。因为中医认为左右为阴阳之通路,人生之气,阳从左升,阴从右降。肝属木,应春,位居东方,为阳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属金,应秋,位居西方,为阴藏之初,主杀主降。左为阳升,右为阴降。肝体居右,而其气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气自右而降。肝为阴之阳主升发,肺为阳中之阴主肃降。故有肝左肺右的说法”。很清楚地表明,《教材》对于“肝左肺右”之论,没有新的解释,只是归纳了前人之说。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要解开“左肝右肺”之谜,必须扩大知识面,不能局限在《内经》范围之内。而《内经》中许多重要基础理论皆来自《周易》,所谓“医理源于易理”,说明医易是一脉相承的。若舍易论医,《内经》中的许多秘密就难以完全揭开。


根据《周易》八卦,有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分,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其卦形、卦象皆相同,区别仅在排列方位和顺序不一:先天八卦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后天八卦为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周易》认为,先天八卦以乾象天,是万物之根蒂;坤象地,乃万物生化之基础。然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乾阳与坤阴气交,万物始能资生。六十四别卦中的“泰卦”,就是乾坤阴阳二气相交之象。《周易大传今注》说:“泰之下卦为乾,上卦为坤。乾为天,坤为地,然则泰之卦象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相交。天地相交,则万物各遂其生”。所以,《内经》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又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进一步指出:“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又说:“何谓气交?……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说明天地间存在着气交运动,而人和万物产生于气交之中。那么天地二气又是如何进行气交运动的?《素问·五运行大论》说:“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所谓“上”,指天气;所谓“下”,指地气。张介宾说:“上者右行,言天气右旋,自东而西以降于地;下者左行,言地气左转,自西而东以升于天”。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自然界的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因此,《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岁露》也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地之间既然存在着气交运动,那么人体脏腑之间,也存在着脏气升降出入相交运动。升降,可以说是体内脏气之间的衔接;出入,可以说是人体内气与大自然外气之间的联系。因此,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得以维持的保证。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人类居于天地“气交”之中,人出生后,人体已由先天转入后天。《内经》在《灵枢·九宫八风》中所应用的就是后天八卦方位图。这个后天八卦方位图来源于《洛书》,《洛书》与人体生命科学的关系,主要在于《洛书》与脏腑的关系。《洛书》脏腑位置学与脏腑数字学,蕴藏着脏腑的生命特征。


《洛书》为人体脏象方位学奠定了基础,以五脏而言:正北方为坎卦,坎属水,水性寒,北方生寒,寒气通于肾,故肾位正北方;正南方为离卦,离属火,火性热,南方生热,热气通于心,故心位正南方;正东方为震卦,秉风雷之性,风气通于肝,故肝位正东方;正西方为兑卦,兑属泽,泽性凉,西方生凉燥,燥气通于肺,故肺位正西方;中央属坤土,土性阴湿,湿气通于脾,故脾居正中。


《洛书》不但为人体脏象方位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脏腑气机升降确定了其运行方向。因水为至阴,故居于下,值阴之极位;火为至阳,则居于上,处阳之盛位;木主升发,故居于左,方位在东;金主收降,则位于右,方位在西;土为成数之母,故居于中。气化运行,阴阳升降:心火下降,肾水上济;肝木左升,肺金右降。此人身脏腑气机升降之大略也。


根据《洛书》、后天八卦方位图,我们清楚地知道其中“左右”二字,当然不是指人体的左右位置。这个“左右”不但是阴阳之道路,而且具有“地气左转,自西而东以升天;天气右旋,自东而西以降于地”的运行方向。“左”,又代表东方春温之气;“右”又代表西方秋凉之气。“人与天地相应也”,只因肝之特征与“左”之特性相应,故以“肝”应“左”也;因肺之特征与“右”之特性相应,故以“肺”应“右”也。此乃《内经》“左肝右肺”之说之所由来也。


所以,我们将《内经》在《素问·刺禁论》中所说的一句话,“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作如下解释:


“肝生于左”:生,《广雅》:“生,出也。”出,《考工记》玉人注:“向上谓之出”。左,乃《五运行大论》中“下者左行”之“左”,张介宾注:“下者左行,言地气左转,自西而东以升于天”。故“肝生于左者”,谓肝气从左向上升也。


“肺藏于右”:藏,《词源》:“藏,潜匿”也。潜,《中华大字典》:“潜,沈也”,“沈,下也。”匿,《中华大字典》:“匿,藏也,避也”,“避,避席,下席也”。是知“避”与“匿”皆有“下”义。“潜匿”为同义词连用。右,乃《五运行大论》中“上者右行”之“右”。张介宾注:“上者右行,言天气右旋,自东而西以降于地”。故“肺藏于右”者,谓肺气从右下降也。


“心部于表”:部,《集韵》:“部,总也,统也”。《荀子·五霸编》“名声部发於天地之间”。注:“部,犹分布也”。表,《说文》:“表,上衣也”。段注:“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以气之出入升降言,以出入主外也。故“心部于表”者,谓心气统管气之出入,即心肺之气分布于表也。


“肾治于里”:里,以升降主里也,故“肾治于里”者,谓心肾相交为气机升降之本也。


“脾为之使”:之,指胃之水谷精微,故“脾为之使”者,谓脾为胃中水谷精微向上输送也。


“胃为之市”:之,指胃中水谷,故“胃为之市”者,谓胃为水谷腐熟、杂聚之处,并以下降为顺,有似市集也。


根据上述《素问·刺禁论》中这句话的解释,就可以绘制出一张脏腑气机升降运动图:是以心肾分居上下(心属南居上,肾属北居下),心肾相交为升降之根本;以肝、肺各居其左右(肝属东居左,肺属西居右),为升降之道路;以脾胃居中(脾在胃之左向上,胃在脾之右向下),为升降之枢纽。其运动路线:由心火经肺金下降以滋肾水,肾水在心火的温煦下经肝木上济心火。脾之所以升,肝辅之也;肺气降胃气亦随之降也。如此心肾相交,生命于是乎立。


可见,《内经》“左肝右肺”之说,必须结合全句文字进行理解。其理全从《易》理而来,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说“中医理论”太荒唐者,是其知识面不广,不了解中国古文化之过也。 洛书改良图.gif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7-17 19:09 2楼
[论坛]: 道玄子:然也!然也!我虽没有学周易,但中医理论还是有点。对于内经所说“左肝右肺”之说还能够理解。至于西医攻击中医学古老、不科学,讥笑中医理论太荒唐,就让他去死吧!

Oliveri:以经文解释经文的方法,我中(是)赞成的。不论是支持或是反驳中医理论,首先应当如此娴熟古文,并从中医理论自身先找根据,不应盲目用西医理论来反驳。

但是我更关心的是,请问是否从临床上讲,该文有否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声明的是,我是请教,因为我真的不知道。

王不留行(版主):有理有据,好文!但如何和临床结合,是否可以说得更详细点,心中还是挺模糊。
刘养元回帖:“左肝右肺”是后天八卦方位图的一个缩影,说明人体脏腑气机是根据后天八卦方位图的方向运转的。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它体现了心肾相交乃人体生命之根本,是人身阴阳相交的象征,是呼吸之本,可使精血互化,同时也是五脏六腑联系的重要环节。如心火不降,是肾水不能上济呢,还是肺气不降,或是肝气不升呢?因为肝、肺是升降之道路,而肝、肺之升降,有时又与脾和胃的升降有关。由此得知,凡是人体出现病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心肾相交。凡治病务必从“心肾相交”这个问题上考虑。但要注意,先有心火之下降,然后才有肾水之上升。这与传统说法有所不同。我劝你一定要抽出时间学学《周易》,孙思邈早就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你学了《周易》,就会立即发现现行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有许多地方与《内经》相违背。


Findb:中医的“左肝右肺”却是中医脏腑形态结构学说的典型,不能以西医解剖形态论之。同意刘兄的观点。

但关于“左肝右肺”的中医理论论述却是由来已久,并非刘兄首创,随手翻阅近几年的中医基础理论杂志,即可见到多篇论述,因此,对几篇版主的跟贴有些疑惑。

王不留行:对中医“左肝右肺”虽已经有多篇论述,也多认为中医从功能而不是从解剖角度讲的,但如此深入的阐述尚少见,尤其从《易经》的角度阐发的,恕我孤陋寡闻,我还没有听说过。

文章虽然写的有深度,但并不表示我就同意文中的观点,我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网友们也可以畅所欲言,但我对任何一个认真而不是肤浅的研究中医的人,都会表示我的尊敬。

希望论坛能发这样的文章,不一定对,但却是经过认真研究和思考的,我们不管什么学历和地位,网络人人平等。

Marchau:说的好,实在佩服,看来以后还要向您多多请教。


刘养元回王不留行:Findb说“左肝右肺”之论,“由来已久,并非刘兄首创,随手翻阅近几年的中医基础理论杂志,即可见到多篇论述。”我认为,用《周易》研究“左肝右肺”,是不是首创,这是次要的。就是《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也是从肝和肺的生理功能引古人之说进行解释的。请问哪几家杂志或哪几本书像我这样用《周易》解释的?请要Findb具体指出来,对照一下是不是我偷取来的!

我的本意是在促使大家应用《周易》来研究《内经》。不懂《周易》的人,是绝不能解释“左肝右肺”这个问题的。


Oliveri:你说:“凡是人体出现病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心肾相交,凡治病务必从‘心肾相交’这个问题上考虑,但须注意:先有心火之下降,然后才有肾水之上升。”这是否太绝对了?


你说:“这与传统说法有所不同。我劝你一定要抽出时间学一学《周易》,孙思邈早就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你学了《周易》,就会立即发现现行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有许多地方与《内经》相违背”。我不敢苟同。我认为,中医在朴素唯物主义阶段,在当时科学条件下,不得已才借用了某些《周易》的理论,包括阴阳五行等来说理,作为说理工具。

Findb:“左肝右肺”,依据中医阴阳五行理论解释如下:作为藏象理论的肝归属五行的“木”,木对应于东方,而在确定方位时,中医学是以面南而立为标准的。当人采取这一标准体位时,东方在人体的左侧,所以人体肝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人体的左侧,而非解剖肝所在的右侧。

你从《周易》解释也无可非议,但也是殊途同归罢了。
“左肝右肺”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医的阴阳五行哪一个理论不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呢?
“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此言有理,但不尽然,否则当代中医均不足以言知医,现代岳美中、秦伯未等名老中医也未闻均在《周易》上有所见树。其实《周易》也好,都属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文化范畴,要想学好中医当然应该尽多掌握中国古代哲学,但不能将其神化,正如楼上所说,“中国在朴素唯物主义阶段,在当时科学条件下,借用了某些周易的理论”。因此说“不懂《周易》的人是绝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了。
王不留行(版主):引用Findb的发言:“因此说‘不懂《周易》的人是绝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了”。是的,中医解释的随意性在这儿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我们认为中医不该从哲学中推导出事物是怎样怎样的,而应该是以哲学指导总结事物实际的情形,发现它的规律。哲学并不告诉我们什么,只是提供一种认识方法,这是恩格斯曾经反复告诫人们的话,(大意如此),“辨证法不能告诉我们大豆是怎么生长的”,不考虑事物实际的联系,就会产生牵强附会的认识。
当然我不是说肝左右肺就牵强了,只要说我们要换一种思考的方法,这样会更快的达到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
刘养元回Oliveri:《周易》对于《内经》来说。不是说理工具,而是《内经》中的许多重要理论来自《周易》,孙思邈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心肾相交”,根据《周易》本来就与传统说法不同,看来你没有看《周易》,我就不好解释了。
刘养元回Findb:所谓《周易》博、大、精、深,是因为它是中国的文化巨著,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宗教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的自传里说他的正、反、合辨证三律是导迪于中国的《易经》的阴阳消长道理,外国人非常喜欢它,并掀起了《周易热》,说明它是一本神奇的书。
至于医家,有临床家与医学家之别。临床家重在临床,讲究实际经验;医学家除掌握临床知识和经验外,还对医学理论、古代语言,都有很深的造诣。岳美中、秦伯未等名老中医,你能说他们在《周易》上没有有所建树吗?金元时代的李东垣,人们只知道他对脾胃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又有谁知道他对《周易》也有很深的研究呢?王好古乃李氏弟子,在《此事难知》中记载了李氏“不传之密”,这个“不传之密”就是用《周易》研究《内经》。说明李氏对《周易》也有较深的研究,只是为一般人所不知道而已。
心无所往:对左肝右肺的解释以周易讲,以气血升降讲皆是一理。但对左肝右肺的起源甚至更早。在上古祭祀中,以祖先为神(祖先崇拜),以祖先的重要的直系后代居主神位,为祭主,众人以动物内脏为祭品。祭典中,祭主当以左手持肝,右手持肺而受其享。此亦可为左肝右肺之另一解。其实对此问题而言,最重要的是其在临床上的意义及能否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
Creato:这篇文章论述充分,只是在关键的问题上出了问题:“这个后天八卦方位图来源于洛书”。在《洛书》的顺序为:坤—震—离—兑—乾—巽— 坎—艮。坎—离相对,而震兑与离相邻,以离为心,则震肝、兑肺与离心相邻,其左右东西之分是不恰当的。《易》是运行规律,不是组成规律。而五行才是组成规律,所以,左肝右肺从形位而言,从五行理解,而不是从八卦理解(可参见《中西自然科学思想,从河图、洛书到周易》)。
中国传统思想以阴阳为根,生出两脉,阴阳八卦而成易(易经),阴阳五行以成医(内经)。知晓此理,甚为重要。从《内经》之阴阳也可识医之阴阳,二者相辅相成。
Zhangrenzhe:五行成医,医以祛病
八 卦成易, 易有何用?
Creato:儒有四书五经,易居群经之首。易为生身之道,变通之理、运化之途。自然和社会,无不以周易—周期性的变化规律运行着。岂能发出“何用”之语?最简单的两个例子:阴阳相交生成物,则雌雄相配乃生育的大道理,我见过有知识的夫妻多年不育的原因竟是没有性生活的;还见过用家里没有公鸡的蛋孵小鸡的。如果你已经五十岁了,你就该知道,你永远没有机会当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了。因为生命的周期已到了下降和衰亡的阶段。
刘养元述评:
从“左肝右肺”的讨论来看,大多是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医生,他们以为掌握了大学教材的内容为满足,以为中医学就是那么些内容。其实,中医大学教材只是为中医学的学习打下基础,何况大学教材的中医特色在变淡,加以知识面不宽,可知打下的这个“基础”也是不结实的。需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勤学苦练,中医学之发展已数千年,但仍处于量变而未到质变之阶段,因此万万不能忽视经典著作的反复温习。经过数年临床之后,再读经典著作,往往有新的体会,这是很多学者的经验。可是在“论坛”中,一般是用“聊天”的方式来对待“学术讨论”,是庸俗、无聊,是极不认真的:
⑴、不用真实姓名,甚至用英文或拼音,还有用药名、汤名者,如独活、柴胡、王不留行、桂枝汤、黄芪建中汤等。真是五花八门。不用真实姓名的目的为了什么?据说是为了保护自己,不易受骗上当。我们认为,这是“论坛”,不是“聊天室”,是在进行“学术讨论”。说穿了,是为了掩盖真实身份,说话可以不负责任,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
⑵、不认真看懂人家文章的内容,往往从中“断章取义”几句,就发一通议论,以表示自己高明;如对本文的谈论,大都只在“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两句话发高论,为何不结合“全句”进行谈论呢?本文讲得清清楚楚:不能“断章取义”,必须结合全句,才能将“左肝右肺”的真正意义揭示出来。像这样没真正看懂人家文章的内容就高谈阔论,岂不 是“乱谈琴”!
⑶、自己不懂反说别人的“差处”以抬高自己。如Creato不懂《易经》,他却用“先天八卦方位图”来指责、来反驭。可是我是用“后天八卦方位图”来阐述的,自然牛头不对马了。又如Zhangrenzhe说:“五行成医,医以祛病。八卦成易,易有何用?”说明此人不但不懂《内经》,更不懂《易经》。因《内经》重阴阳,就是五行学说,实际上也是以阴阳理论为核心的,五行中以火、金、木为阳性,水、土为阴性。且五行之间的生克制约关系实质上亦就是阴阳互根互制和对立统一关系。所以,中医的五行,并不是五个孤立的物质,五行也蕴含着阴阳消息的规律。故张介宾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可见《内经》是以阴阳五行为一整体,不可分开而论。中医学的形成,是吸取了《周易》中的许多重要理论加以发展形成的,有“医易同源”之说,可以说没有《周易》就不可能有今天完整的《内经》。
⑷、不合自己口味的,可以随意出口伤人。如Creato说:“如果你已经五十岁了,你就该知道,你永远没有机会当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了,因为生命的周期已到了下降和衰亡的阶段”。我曾经说过一句“根据我五十年的生活体验”的话,就认为我是五十岁了。其实,我说的“生活体验”,是指中医的生活体验。一个人不可能生下来就能接触中医生活,我在出生年月中就说是1932年,今年是2003年,实际年龄是71岁,说明我是21岁才开始接触中医生活的。难道年老就不能研究中医了吗?如果这位知道我71岁了,必定会说:“你已到了死亡年龄,早就该死了,去死吧,不要到这里当运动员充数了。”我认为人“活着”有两种状态:一是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一是人虽活着但他已经死了。中医学主“神形合一”说。神旺身必强。我精神旺盛,目前还是死不了,所谓“身老心不老”,我还可以头脑清醒地继续研究中医理论。我劝这位仁兄不要“未老心衰”,振作精神吧!
⑸、可以随意以西方文化来规范中华民族文化,也就是可以随意用西医理论来改造中医理论。有些人看到不合乎西医理论,就指责“中医解释的随意性在这儿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或指责为“牵强”、“附会”、“把《易经》神化”等。从“左肝右肺”的讨论来看,不是“网络人人平等”。《北京中医论坛》版主张天宇被《中国生命科学论坛》的网友骂为“胡说八道”,几乎没有立足的余地。可见这里有一个规矩:中医必须接受西医的改造。说明《中国生命科学论坛》实质上就是一个中国西医的论坛,这个“中医版块”也是被西医改造了的所谓“中医版块”。有人公然为臭名远扬的余云岫翻案,他说:“当年曾以为余云岫是奸妄之徒,及后来所知增加,知其人心正而敢说敢为,方知六十年前的那场争论良有以也,时至今日而余波未平”。像这样仇视中医的言行,版主王不留行没有说一个“不”字。这一切充分暴露了版主的真实身份:不是中医,而是西医。他是在宣扬西医,在加速中医的崩溃。
现在明白了:我在《北京中医论坛》时,《中国生命科学论坛》与《中国中医药论坛》都很热情地邀请,并敬重我为“先生”。不几天,王不留行版主于8月13日竟发来了电子邮件,邀请我做“版主”。由于我对“中国生命科学论坛”有所耳闻,当时就婉言谢谢绝了。我不为他所用,就在我发“左肝右肺”这个帖子后,就提出“并不表示我就同意文中的观点,我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接着就说:“我们不管什么学历和地位,网络人人平等”。启发大家提意见,于是就组织了这场不是围攻的围攻。但由于都不懂《周易》,不但没有围住我,反而闹出了不少笑话。话不投机半句多,于是我立即跳出“围攻”圈子,便转守为攻,即连续写出了《“生命科学”初探》1~8篇文章,一天发一篇,还没等发完第八篇,“围攻”之势也就自行瓦解了。相反,还得到了不少网友的尊重和赞扬,我就借故声明,“光荣”下线了。王不留行版主立即发来邮件,说:
“刘老先生老骥伏枥,为传统医学的发展刻苦钻研的精神,让我十分感动。您的文章都写的非常好,……论坛能有您这样精研易理的网友,我自然是十分看重,欢迎您常来发表您的见解”。
我亲身遇到了张天宇被骂为“胡说八道”的场合,说明中、西医之争是两种不同文化之争,其斗争是十分激烈的。为了使中医论坛走向正规,我建议《中国中医药论坛》一定要把“聊天室”取消,“论坛”就是“论坛”,对中医理论的讨论,应该是严肃的、认真的。我提议:为了对中医学的发展负责,上网时必须要用真名真姓,一定要为自己讲的话负责,千万不要自己伤害自己。真正的“中西结合”是不存在的。有中医在就有中华民族在,中医是永远消灭不了的!
2011-07-21 09:03 3楼
诚然!不同文化之争,其斗争是十分激烈的。

中西医在医技上可以互补,但在认识问题的方法论上就是当仁不让的斗争!还是那句话,让疗效去说话。
2011-07-22 17:33 4楼
奇谈。
解剖实在如是。
内经不傻。
傻的是后来的读经人。
内经和现代医学说的无别。
唯后人不识“左右”。
2011-07-23 21:42 5楼
谢谢楼主分享!
2011-07-24 06:33 6楼
古法养生遵从天道自然,现代社会恰恰逆反。春夏秋冬四季颠倒,各种怪病时刻凸现!
2011-08-11 01:48 7楼
肝升于左,肺藏于右。
2011-08-12 20:13 8楼
不要跟那些猴子一般见识,左右是什么,他们肯定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左肝右肺,却没看到"左右者,阴阳之通路"这句话.
2011-08-13 14:04 9楼
脉象上的脏腑位置和肝在左,肺在右的分布不是一样吗?肝升肺降,左升右降,最基础的中医理论,只是大家对于经常见的太不注意了。
2012-11-22 01:20 10楼
《易》学应纳入中医药院校教材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发布日期:2012-09-14)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周易》是对我华夏文化影响最大最深的、蕴含着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的一部奇书,是我国最著名、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尊为群经(十三经)之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其实,《周易》的文化内涵,远不止这些,它还涉及到伦理学、哲学、史学、文学、美学、医学等,把中国古代的命理、数理、天理、哲理、心理与文理,统统熔于一炉,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综合知识库”。

中国医学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其基本观点与诊治方法,俱与西方医学不同。中西医学各有二三千年的历史,至今仍各有疗效,并行不悖,而且可以互相补充,而中国医学的基本观点实源于《周易》。

《周易》理深义博,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多种学科的渊薮,中国各门科学无不胎源于《周易》。中医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周易》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的成书年代和《易传》较近,深受《周易》的影响,《周易》纳入了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精髓,《内经》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基础理论的,因此《内经》和《周易》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周易》对《内经》有着深刻的影响,《周易》的许多哲理、易理都渗入《内经》,《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等,皆源于《周易》,《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周易》是《内经》的源头,由于《内经》充分纳入易理,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因此使中医成为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学,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可见医易是一脉相承的,医理源于易理。

实际上,古代某些著名医家就十分重视探求《易》理,如唐代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明代张介宾说:“不通《周易》,不足以为医。”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先生说:“《内经》之理论,即《易经》之理论”,“《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

众所周知,中医经典《内经》是一部文义古奥、医理精深之巨著,十分难读难解。虽然经过历代众多医家的整理、注释,但仍有不少疑难问题得不到正确解读,不是望文生义,就是另立异说,令人如坠五里雾中。而《周易》则是开启《内经》诸多疑团的钥匙,如《素问•刺禁论》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论述,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医的糟粕、谬误之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实乃不明白中医理论体系之形成而然。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实来源于《易》之《洛书》与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是指肝的生理特性主升发、条达、舒畅,以升为顺,春季应之,方位在东,故说“肝生于左”;肺的生理功能特性主肃降、收敛、肃杀,以降为和,秋季应之,方位在西,故说“肺藏于右”。肝左肺右,不是指实质脏器肝和肺的具体解剖位置,而是根据“象”思维理念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推演而来。

《洛书》及后天八卦方位图,其方位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现代地图上的方位正好相反。

《洛书》为人体脏(藏)象学奠定了方位基础,具体为:正北方为坎卦,坎属水,水性寒,北方生寒,寒气通于肾,故肾位正北方。正南方为离卦,离为火,火性热,南方生热,火气通于心,故心位正南方。正东方为震卦,震属风雷,风性温,东方生风,风气通于肝,故肝位正东方。正西方为兑卦,兑属泽,泽性凉,西方生凉燥,燥气通于肺,故肺位正西方。中央属坤土,土性阴湿,湿气通于脾,故脾居正中。

《内经》在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受《周易》思维模式化的影响,建立了多种理论模型。《河图》数之五行、五方、四时阴阳、五脏等相配,便是其一,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应四时”及《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等形成人体五大功能单位。《洛书》“左升右降”之说,实乃“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脏腑生理特性——气机的真实写照。

《易》之《河图》、《洛书》与《内经》有直接关系的有关条文见于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刺禁论》、《灵枢•九宫八风》、《九针论》、《岁露论》、《根结》篇及七篇运气大论中之《天元纪大论》、《五常政大论》等,如果熟悉《周易》对我们正确理解《内经》的上述篇章和研究中医学理论,非常有帮助,而且使许多疑点迎刃而解。具体到临床工作中,不学《易》学也无关紧要,但是如果熟悉了《易》学,对认识和掌握中医学的整体理论还是很有帮助的。正因为如此,建议中医高校本科教材增设《易》学内容,以解《内经》之惑。

以上内容参考文献如下:
1. 十三经注疏
2. 高校教参程士德主编第二版《内经》
3. 恽铁樵《群经见智录》
4. 郭扬《易经求正解》
5. 赵辉贤《周易与中医学》
6. 儒家道家经典全释《周易》《尚书》
7.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
8.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9. 亦谈“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暨“左升右降”(《四川中医》杂志2012年8期P37-38)
2012-11-22 01:22 11楼
中医院校教材应增《易》学内容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发布日期:2012-10-18)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周易》是我国最著名、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尊为群经(十三经)之首,对华夏文化影响最深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其实,《周易》的文化内涵远不止这些,它还涉及到伦理学、哲学、史学、文学、美学、医学、占筮学、文字符号学等等,把中国古代的命理、数理、天理、哲理、心理与文理,统统熔于一炉,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综合知识库”。
中国医学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其基本观点与诊治方法,俱与西方医学不同。中西医学各有二三千年的历史,至今仍各有疗效,并行不悖,而且可以互相补充。而中国医学的基本观点实源于《周易》。

杨力在《周易与中医学》中说:《周易》理深义博,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多种学科的渊薮,中国各门科学无不胎源于《周易》。中医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周易》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的成书年代和《易传》较近,深受《周易》的影响,《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哲学巨著,纳入了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的精髓,《内经》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基础理论的,因此《内经》和《周易》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周易》对《内经》有着深刻的影响,《周易》的许多哲理、易理都渗入《内经》。《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等,皆导源于《周易》,《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周易》是《内经》的河头源水,《内经》汲取了《周易》的精华,又创造性地发展了《周易》的许多理论,从而成为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其中一些理论已经进行了升华和超越,与《周易》交相辉映。由于《内经》充分纳入了易理,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因此使中医成为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学,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由此可见医易是一脉相承的,医理源于易理。

实际上古代某些著名医家十分重视探求《易》理,如唐代孙思邈曾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明代张介宾也说道:“不通《周易》,不足以为医。”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先生也曾说道:“《内经》之理论,即《易经》之理论”、“《易》理不明,《内经》总不了了。”

众所周知,中医经典《内经》十分难读难解。虽然经过历代众多医家的整理、注释,但仍有不少疑难问题得不到正确解读,不是望文生义,就是另立异说,令人如坠五里雾中。笔者认为,《周易》则是开启《内经》诸多疑团的钥匙。如《素问•刺禁论》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论述,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医的糟粕、谬论和错误之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实乃不明白中医理论体系之形成而然。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实来源于《易》之《洛书》与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是指肝的生理特性主升发、条达、舒畅,以升为顺,春季应之,方位在东,故说“肝生于左”;肺的生理功能特性主肃降、收敛、肃杀,以降为和,秋季应之,方位在西,故说“肺藏于右”。肝左肺右,不是指实质脏器肝和肺的具体解剖位置,而是根据“象”思维理念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推演而来。

《内经》在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中,受《周易》思维模式化的影响,建立了多种理论模型。《河图》数之五行、五方、四时阴阳、五脏等相配,便是其一,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应四时”及《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等形成人体五大功能单位。《洛书》奇数中阳气升降由“1→3→9→7”之循环,即“左升右降”之说,实乃“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脏腑生理特性——气机的真实写照。

《易》之《河图》、《洛书》与《内经》有直接关系的有关条文见《素问•金匮真言论》、《刺禁论》、《灵枢•九宫八风》、《九针论》、《岁露论》、《根结》篇及七篇运气大论中之《天元纪大论》、《五常政大论》等,如果熟悉《周易》对我们正确理解《内经》的上述篇章和研究中医学理论,非常有帮助,而且使许多疑点迎刃而解。具体到临床工作中,不学《易》学也无关紧要,但是如果熟悉了《易》学,对认识和掌握中医学的整体理论还是很有帮助的。

因此,笔者建议中医高校本科教材增设《易》学内容,以解《内经》之惑。

以上内容参考文献如下:
1. 十三经注疏
2. 高校教参程士德主编第二版《内经》
3. 恽铁樵《群经见智录》
4. 郭扬《易经求正解》
5. 赵辉贤《周易与中医学》
6. 儒家道家经典全释《周易》《尚书》
7. 杨力《周易与中医学》
8.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9. 亦谈“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暨“左升右降”(《四川中医》杂志2012年8期P37-38)
⬅ “奇谈怪论”之十六:“心主神明”乃周时之产物 老茶馆 “奇谈怪论”之二十一:“心包络”不是心外之包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