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谈怪论”之十六:“心主神明”乃周时之产物

2011-07-17 19:03 楼主
刘养元

中医学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但神为何脏所藏,何脏所主,一直争论激烈。《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其争论的学术观点有三:即心主神明、脑主神明与心脑共主神明。并指出“脑主神明”者,是将西医学的神经大脑与中医学的肾精髓理论相结合,是一个极其宝贵的突破。打破了《内经》以来形成的心主神明说的一统局面,使中医学理论与现代科学知识能够相容,这无疑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并认为“心脑共主神明”是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两个方面:心主神明是从脏腑功能控制调节立论,而脑主神明则从物质场所立论。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相互对立的“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两种学说的矛盾。


我们认为,不论“心主神明”或“心脑共主神明”,皆非《内经》所有,均为周时之产物。而“脑主神明”确为《内经》所固有。说明所谓“脑主神明”,是“将西医学的神经大脑与中医学的肾精髓理论相结合,是一个极其宝贵的突破,”简直是无稽之谈!至于说“心脑共主神明”,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相互对立的“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两种学说的矛盾,也是在无说八道!为什么不多读一读中国古代书籍?难道“脑主神明”是“舶来品”,难道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是“天生不足”!


我们认为,在周时早就有“心主神明”之说,到《内经》时期,其“五藏”与“五行”的配比不同,由“心属土”改为“心属火”了;特别是改“五脏六腑”为“六脏六腑”。显然,以“脑”为脏,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显而易见,是以“脑主神明”取代“心主神明”了。


据《管子》记载,儒家有所谓“心以藏心”之说,如《管子·内业》说:“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管子·白心》说:“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思,思然后知”。房玄龄注“心之中又有心”说:“动乱之心中又有静止之心也。”静,房氏在《管子·侈靡》中注:“静,谋也。”《书·尧典》传注:“静,谋”。说明“动乱之心者”,谓流动血脉之心;而“静正之心”者,谓主静思之心也。可见,在儒家哲理中,脑主思维的功能,完全归之于心,此“心脑共主神明”之所由来也。然形成此说当远在《管子》之前。


由于将脑主思维的功能,完全归之于心,自然周时就有“心主神明”之论。如《文子·精诚》说:“心乃神明之府,情动于中,言发于外。”又说:“人禀天地之灵,心乃神明之府。”《淮南子·亻叔 真训 》:“是故神者,智之渊也,……智者,心之府也。”所以,自古“用脑”,皆说成“用心”。说明在周时就有“心主神明”之论,非《内经》之产物也明矣。


周时重“心”,来源于周时之五脏。《淮南子·原道训》说:“夫心者,五藏之主也。”由于王朝官职以君主喻“心”,故又以“心为君主之官”。而《内经》所论“五脏”与“五行”的配比,与周时大不相同。特别是改“心属土”为“心属火”,“心”已不是“君主之官”,已不是“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也就不是“心主神明”了。显然在《内经》中,是六脏六腑,是脑为“六脏之主”,是“脑”为真君真主,所以,也只能是以“脑主神明”。为了书得以流传,《内经》不得不采用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对策,即仍以周时之“心”以论《内经》中之“心”,可见,“心主神明”实非《内经》本意。《内经》中的这种异常论述方法,为后人所不知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奇谈怪论”之十二:以“脑髓”为“六脏六腑”之大主 老茶馆 “奇谈怪论”之十七:“左肝右肺”不是解剖部位,而是体现脏气的运行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