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中也用辛温药

2009-05-06 12:50 楼主
崔笑德 山东中医药大学

温病的治疗多遵循“热者寒之”原则,用苦寒之品清热。提及辛温,人们常会想到麻黄、桂枝等有助热化火,易耗伤阴液、迫血妄行之弊,于是便认为温病治疗中对于使用辛温药是排斥的,其实,温药在温病治疗中有特殊的作用。
风热犯肺,正受邪郁,肺气失宣,治以辛凉解表,宣肺泻热。吴瑭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训,同时融合各家之言,据此创立银翘散。方中金银花、连翘、竹叶性凉质轻,轻清宣透,祛除肺卫之热邪,以解腠理不畅,卫气郁滞,同时配合味辛性温,善散表邪的豆豉、荆芥。正如吴瑭所言“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予少量辛温药于清凉之剂中,以增强辛散透邪之力,达到开腠理调气机之效。
对感受暑湿而又兼有外寒束表,或温病初起湿郁肌表者,吴瑭则认为不可全部投用辛凉,而应运用辛温发散以透泄卫分表寒,清热化湿以祛卫分暑湿之法,即所谓“温病最忌辛温,暑证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如新加香薷饮,香薷芳香可透在表之暑湿,辛温以解表之寒,用厚朴燥湿和中,再合金银花、扁豆花、连翘以辛凉清热涤暑,吴瑭称此法为“辛凉复辛温”法。
感受湿热之邪,湿热未开,又恣食冷饮或食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致寒凉凝涩遏制(阻遏)中阳,气机为之闭塞,治宜辛苦微温,开湿邪,畅中阳,以利三焦,如此则凉遏除,湿郁开,方可再议清热。
素体阳虚者,感受湿热,而湿胜阳微,复暴饮寒凉,中阳更伤,或重用寒凉重剂,一误再误,湿热之邪为寒凉所凝成冰冻之势,又有湿热病邪所致高热不退,强制降温,其邪入里,气机为寒冷所闭,阴阳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达于四末,症见面色白或青灰,神识模糊,胸脘痞闷之极,四肢厥冷,舌胖质淡,苔白水滑多液欲滴,脉沉迟或沉伏。此证非辛温之品不能解之,需用四逆、理中之法,温散阴寒,开郁通闭,但不可过用,以防化燥增热。
有时治温热病邪在肺卫而过用苦寒,则会发生阳热被阴寒格拒于内的“寒包火”现象,亦称“冰伏”,表被寒遏,内有郁热不得发泄,治疗应取“火郁发之”的治则。大量清热药物中配以少量辛温透邪之品,如麻黄、荆芥等,外透内清则病易速愈。正如《内经》所说的“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温病的治疗虽有一定的原则和大法,但是临床应用则需根据具体病情灵活掌握。因为温病病症千变万化,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在确立和使用治则和治法时要随着病机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固守原则、一成不变,必须知常达变、灵活运用,温病中辛温之品的运用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5-08 15:41 2楼
好文章;谢谢分享!!
2009-11-18 17:05 3楼
这样的观点早就有人提了,其实不管伤寒温病,根据卫气营血六经辨证用药就行了,不必拘泥。温病学家赵绍琴还用附子止血呢。关键在辨证。
2009-11-18 20:33 4楼
楼上说的没错。

温病可以用附子,效果不错。这个不是单纯看书得来的,实践证明的确如此。
2009-12-16 00:22 5楼
辨证即可。三仁汤中常常加桂枝
2010-01-14 11:03 6楼
寒则涩而凝之,温则消而去之
寒凝气机,温畅气机
何时用何时不用都有规矩,并不是说可以大用特用随便用
2010-05-02 23:06 7楼
温病到后期病势沉重,身体机能衰退,只有用参附龙牡之类固住真气,维持生命体征,才能战胜病魔,这就是治体不治病而病自去,有一高热病人,久治不愈,奄奄一息,找到宁波范文甫先生,用附子理中汤三服愈。
⬅ 散尽陈寒方可言补 老茶馆 哮喘的中西医治疗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