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为什么要给疑似除中的病人“食以黍饼”。(转载)

2011-04-16 16:08 楼主
体系, 伤寒论
方术自古就有门派之分,以医经家之理论,强解经方家之著作,这一错误做法,
一直影响和困扰着后学达千年之久。导致伤寒学术研究始终未能走出重重迷雾笼罩的阴影。
人们误读了古中医伤寒论,却还说它详于治寒而略于治温,更有甚者,曾放言“古方不可治今病”。
其实伤寒论不传之秘,是有别于内经的三阳三阴理论体系和六病传变顺序以及方药的配伍法则和剂量,
而最核心的机密则是对疾病的独特诊断——太一九宫斗历占病法。如果没有师承相授,
就很难搞清其中的奥妙之处,徒读条文而获益甚浅,也就只能按条索骥,
对号入座的去辨证论治了。永远只能停留在经验医学层次,
做个治已病的中工而永远也不会达到,能够治未病的上工水平。

在《伤寒论》厥阴病篇有一则条文“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
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黍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伤寒始发热六日,就已传厥阴了,紧接着厥反九日,又回到了厥阴,
病传至厥阴而厥利,应当出现不能食的必然临床表现,

而今反能食者,仲景称“恐为除中”,除中是病危之人的一种典型临床特征,
类似将死之人的回光返照现象,那么在疑似除中病的情况下,
如何正确判断是真除中还是假除中,仲景采用了食以黍饼的办法,
以测知病人的胃气还是否存在,如果食以黍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为什么仲景对疑似除中病人要选择食以黍饼,因为黍饼是当时人们的日常饮食之一,
是北方高寒作物黍米加工而成的,是早在七千年前神农时代的先民就已普遍食用的谷类之一,
我地俗称其为縻子,又称黄米,用纯正的胡麻油油炸后就是外酥里软可口适中的最正宗油炸糕,
在过去困难时期只有在婚丧嫁娶和逢年过节或招待贵客时才能吃到,过端午节所吃得粽子也是用黍米加红枣包成的,
黍饼是极难消化的食物,我地农村自古就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的说法,
也就是讲吃上一肚子油炸黍米糕,可以步行四十里而不饥,所以给疑似除中病人食以极难消化耐饥的黍饼后,
如果病人不发热,说明病人的胃气尚在,消化正常,病虽传至厥阴而出现厥利也有自愈的可能,
就怕食以黍饼后出现发热那就是胃气已绝的真除中病了。
。李心机在《伤寒论通释》一书中,称“仲景用试探之法以辩之,
方法是给病人食索饼,索饼系仲景时代之条索状面食,似今之面条之类”
此言非也,因为,此注释者所依据的稿本,
是残卷错抄本,只能随文敷衍,张冠李戴了。

中医药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中医药的真髓永远在民间那些背朝黄土
面朝天甚至善医而无名的山民野夫手中,
山民野夫不会夸夸奇谈,
给人治好病就是本分
而不像某些
那些身居都市的所谓手中。

(转载)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4-16 22:32 2楼
说的好!!当今之世!妖魔横生!如是我修成岐黄术!!也会躲回乡下去!!
2011-04-16 23:35 3楼
李心机在《伤寒论通释》一书中,称“仲景用试探之法以辩之,
方法是给病人食索饼,索饼系仲景时代之条索状面食,似今之面条之类”
此言非也,因为,此注释者所依据的稿本,
是残卷错抄本,只能随文敷衍,张冠李戴了。

由上文即可知,原作者乃大言欺人之辈,江湖术士一流。
⬅ 请大家讨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转载) 老茶馆 (转载)浅述《金匮要略》妇人篇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