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堂

全部 方剂 药酒 泡酒方 汤方 茶方 药膳 中成药
共有40621个结果
📜冬瓜汤
  • 功用:霍乱大渴
  • 组成:冬瓜(去皮)。
  • 方剂 《寿世新编》
📜养生汤
  • 功用:补脾养血。妇人三十二三岁,气血盛实,热结血闭,脐腹疼痛,手不可近者。
  • 组成:黄芪2钱,当归1钱,白芍1钱,甘草1钱。
  • 方剂 《竹林女科》卷一
📜四逆汤
  • 功用:回阳救逆。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迟微细者。现常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见大汗出而休克属阳衰阴盛者;本方加味可用于顽固性风湿性关节炎。
  • 组成: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12g)、干姜一两半(9g)、甘草(炙)二两(6g)。
  • 运用:四逆汤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沉微细为辨证要点。
  • 方剂 《伤寒论》
📜鹤顶红
  • 功用:杨梅疮及鸡冠痔。
  • 组成:杏仁5分,轻粉5分,银朱5分。
  • 方剂 《疡医大全》卷三十四
📜泻心汤
  • 功用:泻火解毒,燥湿泄热。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或积热上冲而致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或外科疮疡,见有心胸烦热,大便干结者。现常用于肺炎,细菌性痢疾,疮痈肿毒,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胃肠道出血,口腔溃疡等。
  • 组成:大黄二两(6g),黄连、黄芩各一两(3g)。
  • 运用:吐血酌加柏叶、生地、丹皮;便血酌加地榆、赤芍,或合赤小豆当归散;尿血可白茅根、小蓟;湿热黄疸,加栀子、茵陈;目赤加栀子、菊花、龙胆草;口舌生疮加生地、川木通、甘草、竹叶;疮疡酌加银花、地丁、公英、连翘、甘草等。
  • 方剂 《金匮要略》卷中
📜桃花水
  • 功用:大小便不利,肿胀。
  • 组成:桃花10钱,大黄8钱,消石5钱。
  • 方剂 《续名家方选》
📜金弹子
  • 功用:诸风,左瘫右痪,手足顽麻,半身不遂,口眼?斜,寒湿筋骨疼痛,偏坠疝气。
  • 组成:天麻5钱,升麻5钱,草乌5钱,防风5钱,荆芥5钱,石斛5钱,细辛5钱,半夏5钱,白芷5钱,羌活5钱,甘草5钱,秦艽5钱,川芎5钱,苍术5钱,僵蚕5钱,蝉蜕5钱,全蝎5钱,蜂房5钱,乌药5钱,当归5钱,风藤5钱,乳香5钱,没药5钱,朱砂5钱,雄黄5钱,金银花5钱,两头尖5钱,何首乌5钱,石菖蒲5钱,木香3钱,麝香1钱。
  • 方剂 《遵生八笺》卷十八
📜四君子汤
  • 功用:益气健脾。治营卫气虚,脏腑怯弱,面色咣白,四肢无力,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此外,亦可用于乙型肝炎、冠心病、妊娠胎动不安、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等辨证属脾胃气虚者。
  • 组成: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
  • 运用:若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 方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葛根汤
  • 功用:发汗解表,升津舒筋。治外感风寒表实,项背强,无汗恶风,或自下利,或血衄;痉病,气上冲胸,口噤不语,无汗,小便少,或卒倒僵仆,舌淡苔白,脉浮紧者。现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急性肠炎、菌痢、流脑、乙脑初起,早期,小儿秋季腹泻及发热,内耳眩晕症,三叉神经痛,腓总神经痛,面神经瘫痪,重症肌无力,肩颈肌痉挛,肩凝症,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眼睑脓肿,麦粒肿等。
  • 组成:葛根四两(12g),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
  • 运用:如表邪犯胃呕逆者,加半夏;身热烦渴,加石膏;头痛剧者,加蔓荆子、藁本;咽痛痰粘,加桔梗;伴风疹者,加防风、川芎、蝉蜕;口眼㖞斜,加地龙、川芎、木瓜。
  • 方剂 《伤寒论》
📜酸枣仁汤
  • 功用:清热除烦,养血安神。主治肝血不足,虚热扰神,症见心悸失眠,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煤,舌红,脉弦细。现常用于神经衰弱、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紧张性头痛、焦虑障碍、心悸、躁狂等属于心肝血虚,虚热内扰者。
  • 组成:酸枣仁(炒)二升(15g),甘草一两(3g),知母二两(6g),茯苓二两(6g),芎穷(川芎)二两(6g)。
  • 运用:血虚甚而头目眩晕重者,加当归;白芍、枸杞子增强养血补肝之功;虚火重而咽干口燥甚者,加麦冬、生地黄以养阴清热;若寐而易惊,加龙齿、珍珠母镇惊安神;兼见盗汗,加五味子、牡蛎安神敛汗。
  • 方剂 《金匮要略》
📜二陈汤
  •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湿痰证。咳嗽痰多易咯,胸膈满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沉滑。
  •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 运用:本方为燥湿化痰的代表方,以咳嗽痰多易咯,舌苔白腻,脉沉滑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痰者。
  • 方剂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补中益气汤
  •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证: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咣白,饮食减少,大便稀溏,舌淡,脉大而虚软。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
  • 组成:黄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6克,陈皮(不去白)、升麻、柴胡各6~9克,白术9克
  • 运用: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本方常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 方剂 《脾胃论》卷中
📜附子汤
  • 功用:温经散寒。治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现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之关节痛等属阳虚寒盛类疾病;亦可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炎、肝炎、慢性肠炎、盆腔炎、带下病、月经后期及某些功能减退引起的脏器下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属脾肾阳虚、寒湿内阻类疾病。
  • 组成: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18g)、茯苓三两(9g)、人参二两(6g)、白术四两(12g)、芍药三两(9g)。
  • 运用:加桂被、秦艽、羌活、独活等,可用治风湿性关节炎属寒湿者。
  • 方剂 《伤寒论》
📜炉甘石洗剂
  • 功用:消炎,清凉,止痒。主各种急性无渗出性炎症,单纯性皮肤搔痒,热痱等。
  • 组成:炉甘石15g,氧化锌5g,甘油5ml。
  • 方剂 《外伤科学》
📜霜叶红
  • 功用:发背久不愈者。
  • 组成:川文蛤(捣碎)香油250克
  • 方剂 《外科十三方考·补编》
📜玉屏风散
  •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治表虚自汗,以及虚人腠理不密,易于感冒,汗出恶风,面色刮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
  • 组成:防风30克,黄芪(蜜炙),白术各60克
  • 运用:本方为治疗表虚自汗的常用方,以自汗恶风,面色咣白,舌淡,脉浮缓为辨证要点。本方常用于治疗或预防小儿及成人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致病情反复发作者,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因外感风邪而反复发作者。
  • 方剂 《简易方》引《究原方》(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
📜大柴胡汤
  •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现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 组成:柴胡半斤(15g),黄芩三两(9g),芍药三两(9g),半夏(洗)半升(9g),生姜(切)五两(15g),枳实(炙)四枚(9g),大枣(擘)十二枚(4枚),大黄二两(6g)。
  • 运用: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 方剂 《伤寒论》
📜白虎汤
  • 功用:清热生津。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现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以及小儿夏季热、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属气分热盛者。
  • 组成:石膏(碎)一斤(50g),知母六两(18g),甘草(灸)二两(6g),粳米六合(9g)。
  • 运用: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息风;若兼阳明腑实,见谵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消渴病而见烦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麦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
  • 方剂 《伤寒论》
📜猪蹄汤
  • 功用:治奶妇气少血衰,脉涩不行,绝无乳汁。
  • 组成:猪蹄一只,通草五两。
  • 方剂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白术散
  • 功用:健脾养胎,温中祛寒。主妊娠胎动不安,心腹时痛,胸胁不舒,呕吐清涎,口不渴,或白带绵绵,舌苔白,脉沉弦或迟。
  • 组成:白术、芎藭(川芎)各四分,蜀椒(去汗)三分,牡蛎二分。
  • 运用:腹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劳;心烦呕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半夏,服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
  • 方剂 《金匮要略》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