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机与知机之道

2011-03-27 12:09 楼主
神、机与知机之道



中国针灸 2008年第4期



[摘要]探讨神、机与知机之道之间的联系。通过检索古代文、史、哲和当代人文社科文献,摘录出与神、机有关的内容,并与中医典籍中关于治神、知机之道的论述进行对照、分析,必要时加以考释,发现古人通过治神以知机,而知机之道有认识细微病兆,把握针刺时机.懂得乘机用势,能够在形气逆顺、补泻针法等复杂情况中知机变化等内容。知机之道概括了针灸治疗的主要思想。


[主题词]刺法;神;形神学说;知机之道


“灵枢”即为“神机”之意,《灵枢》的首篇《九针十二原》(后文称《九针》)开宗明义就论述守神与守机,可见神、机在针刺中的重要性。其词日:“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针道毕矣。”守神和守机是针刺的上乘境界,这不仅当时就为一般医生难以企及,而且年代愈远,愈难理解。关于针刺守神,笔者去年在《中国针灸》上发表了“感应、治神与针刺守神”一文,从古人思维:认知方式人手进行了探讨,自谓颇有发明,本文则在上文的基础上,继续对神、机和针刺的知机之道进行讨论。现解析如下。


1 神与机


将神与机并提大约可以追溯到《易经》时代。机字先为“几”。《易·系辞上》说:“夫易,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系辞下》又说:“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由此清楚地看出:机是认知的对象,神是一种认知的能力,分别属于形而下和形而上的不同范畴。


《周易正义》孔颖达疏曰:“几,微也……事物初动之时,其理未著,唯纤微而已。若其已著之后,则心事显露,不得为几;若未动之前,又寂然顿无,兼亦不得称几也。”“几者,去无入有,理而无形,不可以名寻,不可以形睹者也……唯神也……故能朗然玄照,鉴于未形也。”根据这种说法,机是事物变化初萌,形迹未著时的细微征兆,它“不可以形睹”,又“离无入有,在有无之际”,所以最为难知,而必欲知之,则须借助于神,只有神能“朗然玄照,鉴于未形”,并能显幽烛隐,知于有无之际,所以说“知机其神乎”。


人文学者认为,神是在冥契观照中的直觉映现。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说:“所谓观照,是对物不作分析的了解,而只出之以直观的活动。此时的态度及学问(求知)的态度分开,而只是凭知觉发生作用……洞察到物之内部,直观其本质”。所以,当邪客在门,“未睹其迹”,征象未著之初,“上工”就能凭着治神的功夫,感知经脉气血的细微变化,揣测病症起源,而在这一过程中,神之清鉴朗照,运转不息,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云:“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倘若神气不运,“回则不转”,就会丧失揆度色脉、知机变化的能力。


因神以知机,因机而知变,因变而知微,因微而知著,称为“神机”。从临床角度看,机虽难知,却也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一般来说,眼中神气是全身神气的集中体现,《阴符经·下篇》:“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心理的细微变化可以从眼神上捕捉到,细微的征象也是如此,因而观察眼神的变化当为“因神以知机”的方法之一。有的学者认为中医思维独特之处在于医生能“发挥悟性,压缩思维程序”,并且能“尽善地把知识、经验和具体病情结合,启迪其经验——直觉的创造性思维”,这大约是“因机而知变”的最好说明。但无论怎样,神机是建立在默察、体悟、高超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之上。


2 察脉知机


《九针》说:“机之动,不离其空。”病症的细微征象发生在经穴(“空”)之中,并且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动”,指经穴中气的律动。“古人在观念上将经穴作为‘脉气所发’之处”,“当‘脉气流经’之时,整条经脉均被‘脉气’所充满,发出节律性搏动,故从广义上讲,经穴都在律动,都是‘动脉”,只不过有些律动非常明显,有些则不太明显,甚至难于感知罢了。基于这种认识,古人采取了扪按经穴的方法以诊察气血的变化。病兆极微极精,为了见微知著,则当睹著知微,从三部九候脉气搏动明显之处人手,才有比较、领悟、感知细微差异的余地。


机还有危险的意思。《尔雅·释诂》:“几,危也。”《尚书》:“竟竟业业,一日二日万几”(《皋陶谟》)、“敷天之命,惟时惟几”(《益稷》)、“疾大渐,惟几”(《顾命》)。这些几字均指危险或危难。此义保留在后来的机字里,如《淮南子·原道训》:“处高而不机,持盈而不倾。”高秀注:“机,危也。”因而机往往不是好兆头,空中之机多半指的病机、病症的苗头和征兆。知机就是考察经之脉动,揣识疾病之端倪,只是这类征兆“清静而微”,难以确知。


为了凭据脉之律动以知机变化,《黄帝内经》采用一种称为“揆度奇恒”(《素问·玉机真脏论》)的方法,使医生在正常脉动中对于微量邪气的分辨方面多少有迹可寻。其法是将人与天地相参,根据脉象与四时阴阳升降的符合情况,即所谓“得一之情”(《素问·脉要精微论》),结合当前脉象进行对比,过与不及都主疾病。对此中医脉诊论述精详,这里不赘述。


然而,脉动在心手之间,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全凭经验与体会。要察事象之微,识寻常所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而在切脉的同时,需辅之以“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的治神方法。《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何谓神?岐伯日: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日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意谓在治神的直觉观照(“适若昏”)中,三部九候的病脉会因神之“俱视独见”而“昭然独明”,呈现出清晰的局面。


3 知机之宜


“知机之道,不可挂以发”,这里的机字涉及到钱钟书先生称之为“一字多意之同时合用”现象。古文能合多义于一字,因而常常“语出双关,文蕴两义”,并杂以联想或意象。这是古代汉语独有的一种奇特现象。钱先生在《管锥编》中引智者《法华玄义·卷六上》所谈的机字:“机是微义,是关义,是宜义”“微义”.前已叙及;“关义”是指机关;“宜义”指机宜、时机。对照《九针》可以看出本节的机字经历了义移、联想的过程。由于知机之机与弩机之机同为一字,使人很容易联想到**的机关,因而词义暗移,以此机作彼机,喻发针如放箭,于是称针刺治病需有的放矢,“不可挂以发”(以,连词,同而),即不可轻率从事,需知可取之处与可取之时,应当把握时机,见机而作。机不可失,即“宜义”这一主题。


《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故日其来不可逢……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日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这里也以针喻箭,说明了针刺掌握时机的两个原则。其一,“无逢其冲而泻之”。针刺当避邪之锐气,邪气太盛,无撄其锋。正如《灵枢·逆顺》所云:“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无刺熵煸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针刺最好选择在邪气未盛或邪气已衰的时候。其二,发则必中。病邪将至,我则持针如张弓以待之,一旦入我之彀中(“止而取之”),迅即发针,否则机会稍纵即逝,所谓“至其当发,间不容瞚”(《素问·宝命全形论》)。倘若邪气遁迹,则可能造成“释邪攻正,绝人长命”(《素问·离合真邪论》)的严重后果。


4 见机之势


另一方面,机无论作为病兆之行将发作或作为**之持满待发都具有某种势能。钱钟书认为:“《鬼谷子·揣》篇命之日‘几之势’”,就是对机具有势能的一个提示。因为作为征兆之机“已动而似未动”,与**之机之援弓将射,引而不发,在“聚力作势,一触即发”的情势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南唐谭峭《化书》说:“发千钧之弩者,由一寸之机”,是对机中之势最直观的描述。势是战国时期刑名家的术语,而在道家、医家的著作中则称为之“因”。著名学者冯振就指出:“其(韩非子)所谓势,即荀子善假于物之物。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声不加疾而闻彰者,盖借于风势然也。其所谓势,亦即道家所谓因,因势利导,则事半而功倍也”。因此,机中蕴藏有势能,知机者善于利用机中之势,才能“伏如横弩,起如发机”(《素问·宝命全形论》),才能以“小针”搏大疾,治愈陈疴重病。


中医治病有许多因势利导的方法。如“因天时而调气血”(《素问·八正神明论》),“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灵枢·邪客》)等,都是乘机顺势,治疗疾病的证明,甚至还能增事钟华,“行之以机,发之以势”(《淮南子·兵略训》)。如邪气初入,病机尚浅,则以“半刺”之法,“如拔毛状,以取皮气”(《灵枢·官针》),乘势祛之;如邪在脉中,病机在血,则用“豹文刺”,中脉出血,使邪随血去,都是因势利导原则的进一步应用。


5 识机之往来


邪气发机,“往者为逆,来者为顺”,因而知机之道尚需识得往来之机,才能“知气之可取之时”(《灵枢·小针解》),有利于发针中邪,提高针刺疗效。古人认为治神能“彰往而察来”(《易·系辞下》),“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神以知来,方以藏往”(《易·系辞上》),据此可知“往”“来”是神的活动形式,人若能“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就是与天地合一。医、《易》同源,如《灵枢·终始》云:“深居静处,占神往来”,其中的“往”“来”是指神的致知状态。又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往独来。”这里“往”“来”是指针刺守神,与道合一的融通境界。不仅如此,“往”“来”还是机或机中之数的作用形式。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云:“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显然,识往来之机离不开神的烛照。


《九针》:“往者为逆,来者为顺”之说,可能出自《易经》的占卜术语。《易·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周易正义》解释道:“人欲知既往之事者,《易》则顺后而知之;人欲知将来之事者,《易》则逆前而数之。”虽然,知机之道与逆数无关,但在这里借用卜筮术语,旨在凸现对已然的事实进行原因追问,是值得注意的。


《灵枢·小针解》似在回应这种追问,认为病机之“往”“来”以及形成逆顺症候的原因取决于病人的体质:“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大约正是有识于此,《内经》才会有一套“形气逆顺”的补泻理论。《灵枢·根结》载:“黄帝日:形气之逆顺奈何?岐伯日: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知往来之机以明形气之逆顺,就是在针刺补泻之际充分考虑病人的体质因素,以免虚虚实实之戒,正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所云“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


6 结论


综上所述,知机之道有如下内容:一者,照烛先机,通过了解色、脉、精神的细微变化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者,针刺应把握时机,刺必中邪;三者,避邪之锐气,无撄其锋;四者,机中有势,针刺要善于因势利导;五者,运用补泻手法需综合考虑病人的体质因素;其六,诊断、治疗均应以神为先导,即观照、默察、体悟、经验、沟通、融合、心物为一贯彻始终。可以说针刺的知机之道,概括了差不多针灸治疗的主要思想,所以《九针》说“针道毕矣”,的确如此。


不过尚需注意,《九针》最后指出知机之道的要点在于“以意和之”,并无多少可以量化的操作和规范。“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后汉书·郭玉传》)。所谓“意”,就是经验和体会,就是不断地摸索和创新,“医者,意也,思虑精则得之”,加以医生个人的理论修养,殚精竭虑,或可冀知机之道达到往古“上工”的水平。


此外,知机之道中涉及到一些语言文化现象,显得扑朔迷离,因而增加了理解难度。(卓廉士)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4-17 10:51 2楼
守其神才能知其机。
2011-05-18 20:18 3楼
不错
好东西呀
⬅ 林两传老师谈伤科触诊练习 老茶馆 中药铺之一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