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一法,不如守一方” 仲弟

2009-04-13 13:10 楼主
读了孙曼之在《“方证对应”的再思考》中说的:“方证对应实际上是省略了由证至方的中间环节,即辨证论治”,“而方证对应的本质,是省略掉了这样一个过程。目前只有在经方的使用中,才有这样一个提法。在时方中,是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的。这是因为,时方通常都是由一种理论作为前提而产生、形成的。对于其发病机制及其症候,早已口个经方与时方的基本要求。方证对应只是辨证论治的初级形式。”“因此。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永不枯竭的活水源头。熟练的掌握辨证论治方法,则是每一位中医工作者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失去了这一目标,我们就将会终生一事无成。抛弃了辨证论治方法的中医学,就是被掏空了灵魂的中医学,那样的中医学,将会失去存在的实际价值并会日渐消亡。”及赵红军 的^“能说明方证对应不是辨证论治的初级形式吗?”我又翻看了冯希纶编著的《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一文:
初跟随胡老抄方,常听胡老说:“这个哮喘病人是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hE”;“这个肝炎患者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证”,并见其方总是原方原剂量,很少加减。疗
效却很好。感到很奇怪,于是请教胡老,胡老笑日:“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当时因习惯于用脏腑经络等辨证方法.故对其言不理解。胡老看透了我的心思,因此常利用星期天给我讲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其方剂的特点、适应证,这样渐渐有所领悟。 在《伤寒论》中第34条“桂枝证”、第101条“柴胡证”等,有以方名证的范例,因此,方证是<伤寒论》的精华。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体会到,不论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还是八纲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在方证上。也就是说,有无疗效,决定于方证对应与否。例如八纲和六经,虽然是辨证的基础,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也能够制定施治的准则,但在临床治疗、确保疗效上,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来说,若已辨明为太阳病,其治疗原则是用汗法,但发汗的方药是很多的,是否任取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效呢?当然不是,中医辨证,不仅是辨八纲六经而已,而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它们辨方药的适应证。如太阳病治须发汗。但发汗必须选用适应整体情况的方药。更具体地讲,除太阳病的特征外,还要详审患者其他一切情况,选用恰当、有效、适应整体的发汗药,这样才能有可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即如,
无汗、身体疼痛、脉紧丽喘者,则宜麻黄汤;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则宜用葛根汤;若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则宜用大青龙汤。这些方剂,虽都属太阳病的发汗剂,但各有其固定的适应证,若用得不恰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方剂的适应证,即简称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之为某方证。这即《伤寒论》的方证对应的理论和经验。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等。故胡老称“方证是八纲六经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
经过胡老的熏陶,逐渐熟悉了方证,在临床治疗上获得了很大自由,临床疗效有了显著提高,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方证的意义。如曾治一婴儿,感冒后只喝水不喝牛奶,家属很着急。西医检查治疗无效,转中医治疗。先以停食着凉给服至宝锭、保赤丹等不效;又以脾虚服健脾汤药,治疗月余不效。诊得其脉浮数,苔自润根厚,又症见易头汗出,饮水或喝牛奶后常呕吐,一看便知此是五苓散证,予服一剂。汗止、吐已,但仍不爱喝牛奶,因尚有暖气、腹胀等症,知此时为茯苓饮证,随予服两剂而痊愈,转而一天能喝四瓶牛奶,其父母甚是感慨,立志要自学中医。又曾治一日本留学生,咳嗽二月余,曾服中药数十剂不效,而剂量、药味越来越多,视其方多为养‘阴清肺之剂。诊时症见咽中干、不思饮,恶寒无汗、鼻塞、头痛,舌苔白润,脉沉弦。此证首辨六经当属少阴,再辨方证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仅服一剂而解。
“执一法,不如守一方”,这是充分认识到《伤寒论》的方证辨证的重要性。方证较之证型更为直接,它具有定性、定量和实践检验性质。古今不少人看到了方剂和证问存在着 一定对应关系,重视了证和方剂间关系的研究,诸如孙思邈、柯韵伯、方有执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值得我们在他们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4-13 15:00 2楼
我有同感.
2009-04-13 15:06 3楼
有道理
2009-04-13 15:06 4楼
有道理
2009-04-14 14:32 5楼
不尽然也!夫经方之前,无方可循,如何方证对应。比如功夫高手,初习必少林根基练起,见招拆招,方证对应习之,日进。至高深境界,则无招式可言,摘叶飞花,伤人无形。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中医学日微,急功近利者学之,常直习方药对证,以求速成。殊不知理法方药,一气呵成。断章取之,或可有得,然终非国学精髓,略窥门径尚可,难凳大雅之堂。经方之旨,在于辨证,即便方证对应,亦需随证化裁。一言之,大医无方证,疱丁无全牛。方证对应,乃权宜之计,我辈志于国粹者,不可言此。
2009-04-14 14:43 6楼
谢谢 分享
2009-04-14 14:53 7楼
大医无方证,疱丁无全牛,此医之高深境界,髙人隐居夹山寺,惜哉,我当师事之,启我愚钝。师住夹山寺,与闯王李自成有何渊源?
2009-04-14 15:11 8楼

先生见解高人一等,看来是“气宗”一脉 呵呵

希望先生多多指教。
2009-04-14 15:42 9楼
做大事者,必广纳人才,任天下之智力,然后,功业可成,大事可济矣.而今,日渐僵化的用人和俸禄制度,导致许多人才流落民间,郁郁不能伸,无怪屈原含憤而投江,贾谊抑郁而终也.
2009-04-14 17:21 10楼
不管证候、方证、药证,其皆为证,然方证、药证另辟辨证之溪陉,我辈应细细探求,最好能形成一辨证体系,丰富和完善中医辨证体系。
2009-04-14 21:46 11楼
经论、本草、经方,中医之规矩,为临证根基,功夫也
历代明家经验方案笔记,仍达临证灵悟变通之径,灵气也。
简言之,先死后活。
⬅ 胡适鲁迅孙中山等为什么不理解中医 仲弟 老茶馆 中医的病因学说对中医的辨证的消极影响值得我们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