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懋《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

2009-04-01 20:02 楼主
前 言

我为什么写《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这本书?鉴于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中医学术的异化,使中医学术出现危机,令人忧心忡忡。常见治冠心病者,或执一方包打天下;或设几型,固定几个方子,形成僵死的套路,灵活辨证论治的精髓逐渐萎缩。但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又深感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的巨大优势,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亦然。因而探讨中医对冠心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以振兴祖国医学,就是撰写该书的初衷。

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主要讲我对冠心病治疗的思辨方法。第二部分为经典引述,说明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理论渊源。第三部分为我对中医理论在治疗冠心病中的具体应用实例100例。第四部分是历代医家与冠心病相关的医案辑要,以实例展现中医论治冠心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我自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至今,屈指已50余年,从未脱离临床。因受秦伯未、陈慎吾、刘渡舟、赵绍琴等诸多名师影响,形成了我临床的四个特点:一是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辨证论治体系,方无定方,法无定法,没有固定的僵死套路;二是在辨证中,尤重于脉,形成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方法;三是在辨证中首分虚实,虚实之分,以脉之沉取有力无力为据;四是在论治中,崇尚经方。这本是一个中医大夫的基本素养,并非什么特色,然在当今中医学术异化的潮流中,却成了我临床中算不上特色的特色。通过本书实例,将体现我这本非特色的四点特色。

对西医知识,我从不拒绝,恰恰相反,我努力学习西医,在临床中,西医的检查、诊断对我认识疾病、判断疗效及预后很有帮助,但我绝不用西医理论指导用中药。在治疗中我尽量避免中西药并用,以免相互干扰和掩盖,努力发挥中药治疗的优势。

由于出门诊,每位医生都要做个简介,要有主治的病种。因我是国家心脑血管组新药评审委员(后改称药审专家),使我有机会学到了很多心脑血管病的知识,而且我带博士的研究方向也是心脑血管病,因而就填了个主治心脑血管病。这一填,还真是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多些。尤其中央四台搞了个报道,说我是冠心病专家,这一播,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冠心病患者来了不少。有些患者病情很重,搭桥、安支架都不行,有些严重心衰、心梗患者都来了,好像我真是什么专家似的,实不敢当。不过也相对集中地看了些这类病,有了点体会,写出来,抛砖引玉而已。

我所治的这些患者,大部分为多次住院久治不愈者,所以大部分都有明确诊断;部分人只有心电图缺血改变,及冠心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另外尚夹有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其他心血管病例。我在门诊,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来治,疗效判断根据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的改善,缺乏判断疗效的“金指标”和远期疗效观察,更没有随机、对照,算不上临床研究,只是个临床观察描述,所以只能叫做临床探讨而已。

搞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学是一大难题,颇费踌躇。按通行的方法,必须遵循西医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公认的方法就是DME,要遵循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要双重诊断,排除偏倚因素,施加的因素恒定,要实施盲法、统计学处理等等。新兴的循证医学,也是在流行病学基础上的分析归纳,寻找证据。这些方法说白了,是西医临床研究方法,不适合中医临床研究,体现不了中医特色,即使按此方法搞出的研究成果,也很难说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多大裨益。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其实质是治疗的个体化,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体化治疗。虽然西医可统统诊为冠心病,但中医看来每个冠心病患者各不相同,其辨证论治的结果也各不相同,方无定方,法无定法,一切都要靠对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解、运用,才能使临床水平达到一个较高境界。因此,随机对照的原则就很难实施。

中医理论的另一特点是恒动观,“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疾病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其病机也随之不断运动变化,治疗必须“谨守病机”,经常变动方药,施加因素难以恒定。

由于中西医理论体系的不同,所以西医的临床研究方法很难照搬到中医身上,若硬要按西医那套方法、标准来衡量中医,其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履虽已适,然足已非足,实际是对中医学术的阉割,丢掉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魂。这样的研究,对中医有多大裨益?

现在流行的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在明确西医诊断前提下,中医用一个方子或设几个证型,固定一套治疗方案。这把活生生的辨证论治变成了僵死的套子,同样是对中医学术的阉割、扭曲。

那么,中医应如何进行临床研究呢?中医临床研究方法,主要是对个案的研究,通过长期大量个案的积累,进行分析归纳,从中探讨辨证论治的规律,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进而升华为新的理论观点,丰富中医宝库。

个案都难以排除偶然性,人家能承认吗?这确实是一个要害问题。在还没有符合中医规律更好的临床研究方法、标准之前,路还得这么走──个案研究。科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关键在于临床疗效,老百姓最讲实际,谁能治好他的病,他就相信谁。中医要想拿出突出的疗效,仍然必须突出中医特色,在辨证论治上下工夫,舍此,别无他途。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医的个体化研究,也可看成是更科学、更高层次的临床研究。从理论上讲,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病,随机化的研究方法,也只能排除部分偏倚,而不能排除所有偏倚;而且,用最少样本反映整体,也只能相对可靠,还不能代替整体的真实。而中医的个案研究,是在纳入所有个体差异──即全部偏倚因素基础上的研究,更接近客观的真实,因而有更高的科学价值。而且,个体化研究的核心是证,证反映疾病的本质、病位、程度、病势,证是可重复的。个案虽有偶然性,但偶然之中寓有必然。通过研究大量个案的偶然中的必然,就可提炼出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形成更高层次的科学理论,这就是中医临床研究的思路。

因此,本书的写作,就是通过个案的积累,来展现中医对冠心病的辨证施治规律,以期对提高中医临床水平能有所裨益。

毕竟我学识浅薄,所写的仅是一隅之见,实难反映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只能算是抛砖引玉而已,敬俟明者。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4-01 20:03 2楼
我对冠心病辨证论治的总体思路

冠心病可导致心绞痛、心梗、心衰、休克、心律失常,以及室壁瘤、猝死等。急性心衰、休克、猝死等,在门诊很难遇到,多见的是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这类病人常见的主症有心前区疼痛、胸闷、喘憋、心悸、短气等,我就是根据这些症状,结合脉、舌、神、色进行辨证论治,其中尤以脉诊为重。

(一)疼痛

疼痛的根本原因是气血不通,即“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气血为何不通?可分为虚实两大类,即:邪阻与正虚。邪气阻遏,气血不通而痛;正气虚馁,无力运行,亦可致气血不通而痛。

阻遏气血运行之邪,包括六淫、七情及内生五邪。正虚,包括阴阳气血之虚衰。尚有虚实相兼者,既有正虚,又兼邪实。

除心本身病变引发疼痛之外,尚有其他脏腑的病变传于心而引发的疼痛。治病必求其本,由他脏而引发者,以治他脏为主。

(二)胸闷、喘憋、短气

胸闷、喘憋、短气的原因,缘于气机不能畅达,升降出入乖戾。导致气机不畅的原因,无外虚实两类。实者,邪阻气机而不畅;虚者,正虚无力运行而不畅;尚有正虚邪实及脏腑传变者,其分析的思路亦如疼痛。

(三)心悸

心悸亦不外虚实两大类,实者,邪扰于心而心悸;虚者,心无所倚而心悸,总的思路亦如疼痛。

综上分析,各种因素交织,纷纭繁杂,所以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难以用一方一法统治所有患者,更不是一个活血化瘀就可以包打天下。而且,中医认为疾病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病在变,方药亦当相应而变,鲜有一张方子吃到底的。总之,方无定方,法无定法,因人而异,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辨证大要,在于分清虚实,正如景岳云:“千病万病,无外虚实;千药万药,不逾补泻。”辨虚实之要,在于脉之沉取有力无力。脉以沉为本,以沉为根。沉而有力为实,沉而无力为虚。若过于强劲之脉,反是胃气已绝之真脏脉,不以实看。
2009-04-01 20:52 3楼
谢谢 欢迎继续
2009-04-27 03:20 4楼
谢谢 欢迎继续
2009-08-21 07:49 5楼
最近得悬壶先生推荐,买到李士懋夫妇著的《中医临证一得集》一书,确实不错,这里对悬壶表示感谢,同时给同道们做个推荐.










李士懋,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品审评专家,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36年生于山东黄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1叭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获河北大名医称号。
田淑霄,女,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36年生于河北蠡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师大女附中(北京实验中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获河北大名医称号。
夫妻二人参加工作46年来,一直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962~1979年在大庆油田总院任中医师、主治医师,1979年至今任教于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教授擅长内科心脑血管病,田淑霄教授擅长妇科。学术上坚持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尤重脉诊,已出版《脉学心悟》、《濒湖脉学解索》、《温病求索》、《相濡医集》、《冠心病中医辨治求真》5部专著。
..
目录
第一章 高血压
第二章 发热
第三章 肝风
第四章 咳嗽
第五章 头痛
第六章 不寐
第七章 论火郁
第八章 论汗
第九章 论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第十章 论少阳病小柴胡汤本质及应用


第一章高血压
概述
高血压属多发病、常见病,可引发心、脑、肾等多种并发症,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西医对此病的控制,快速而有效,但多是治标,且需终生服药,致耐药性及副作用难免。依笔者之经验,中医对此病有明显优势,许多案例从治本或标本兼顾出发,效果良好,且不需终生服药,停药后血压长期稳定、症状消失,应属治愈,惜至今无治愈标准。
1958年笔者母亲患高血压,记得余冠吾予处方大致如下:生黄芪60g、蜈蚣40g、全蝎9g、僵蚕12g、赤芍12g、乳香9g,4剂。直至l998年去世前,血压一直正常。因效甚佳,请教余先生,日:“蜈蚣配以全蝎、僵蚕,息风之力更雄;配以黄芪者,乃借黄芪升举之力,托蜈蚣直达于巅;且黄芪主大风,助蜈蚣之行窜搜风,开破气血之凝聚。”待毕业临床后,常照猫画虎地用此方,取得一定疗效。但有一例用后血压由170/100mmH9骤升至210/130mmH9,头如裂,心欲蹦出。自此,不敢再加黄芪,改加牛膝、生龙牡、石决明等,虽亦效,但不如余先生应用之疗效著。后又受张锡纯的影响,屡用镇肝熄风汤,或效或不效。随着对经典及名家的学习,思路逐渐开阔,临床不再拘于一方一法,疗效渐有提高。
……
2010-04-21 13:58 6楼
作者跟随北京赵绍琴。秦伯未等大家学习过,的确不错
2010-04-30 16:02 7楼
真传一句话!真的是实实在在的经验!
2010-10-27 23:41 8楼
在书店见过 感觉不错
⬅ 妊娠剧吐方:抑肝和胃饮 老茶馆 李可:我52年中医历程的一些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