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静斋杏林园浅谈中医学习

2011-03-13 21:43 楼主
前几天,一位山西的小伙子应聘来医馆试工,典型的民间派,说话不出三句,就开始口若悬河,99%的有效率,不吃药不打针,中风偏瘫三个月搞定!!说句老实话,对这样的人,我一向比较尊敬,因为他们确实有一定技术值得学习!但是,目前的医疗环境,尤其是中医医疗环境,个人认为:还是收敛点好!‘张悟本’可以一夜间灰飞烟灭,咱们也不例外。
今天和大家探讨中医学习,主要是我这些年学习的过程,思来想去,总觉得走啦不少弯路,今天写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我学习中医是从《伤寒论》开始的,家里传下来的,其实也就几个方法,没有理论指导。记得本科考《伤寒论》,我是那一年级唯一的一个100分,现在想想都觉得我这辈子注定是搞中医的!学习伤寒论,一开始非常难,看着那薄薄一本书,看来看去就是看不完,看来看去就是看不出有什么收获!由于我不是很喜欢看后人的一些论述,伤寒论学习进展一直很慢,不但如此,学习下来也觉得没什么收获!说实在话,伤寒论我现在都没看完,比如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就这简单一句话,我看一年都没看懂!直到有一天,我翻看《内经》,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才知道不管发于阳、发于阴,其实都是外邪来犯,主要是寒邪来犯所致,由于人体体质阴阳的差异,而导致病邪是犯在阴、或阳罢啦,阳气盛,邪来犯则发热恶寒,阳气越盛,发热越高,小孩子尤为常见!通过这些话,我才明白,要看懂《伤寒》。我必须看《内经》,我更加明白,《内经》是中医临床的渊源,而且是一部临床非常强的书,如果没有临床的人去看内经,那等于痴人说梦!!
随着临床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中医诊断的重要性,如果不能作出中医的诊断,找出病因病机,治疗起来就是一头雾水,处方更是不知从何下手!!诊断怎么来?就出在望闻问切四诊上,因此我开始着手四诊的研究,一开始就是脉诊,我学习脉诊,主要看《内经》《桂林古本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对其中的脉学部分抄出来,写在小本上,每天一大段,坐车也看,走路也看,渐渐的有所心得!接着就摸索望诊,基本还是《内经》《桂林古本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这四本书,然后去书店、网上查看这方面资料,不断总结,并在临床上不断考证,渐渐的有所收获,才慢慢意识古人的东西真不错,很实用!说到望诊研究,其实很艰难,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医界,搞纯中医研究的几乎没看到几个人!因而我自己感觉一直很孤独,很多不知道的你去问别人别人也不知道,即便知道也是遮遮掩掩!有一次,为明白‘抟散’的意思,我问过无数的大牌专家,结果都是不知道或者说的很模糊,最后只能去翻看汉典‘康熙字典,查找大量文献(现在的文章啊!真是悲哀),再结合临床,才恍然大悟,真的太简单啦,而我却花啦多少精力啊!!问诊现在很多人都很忽视,而我却认为至关重要,忽视只是因为不熟悉,目前我正在研究问诊,我想把问诊理清楚,这样问起来思路就很清晰,不会茫然!比如说咱们问口干,我们为什么要这么问?我们要了解什么?口干的原因是什么?人体为什么会津液不足?津液的产生排泄机理是什么?这些都成为我目前的研究重点。
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治疗就成为最大问题,如何寻找治疗方法治疗疾病成为最大问题!我开始翻看本草,开始看王绵之的方剂学讲稿,我渐渐明白以前的处方用药是多么的无知!用药变化如此精细,加加减减、多多少少都这么有理有据,我开始叹服中医的精深,其实看到这里,我的心也开始静啦,我明白:要把中医功底打好,我还必须沉心十年!
可能是诊断基础打的还可以,我看治疗方法比较得心应手,尤其看方剂,看一个方剂就觉得豁然大悟!比如镇肝熄风汤,大量的重镇养阴血药,配合少许川楝子、茵陈、麦芽,就很有意味!再比如说二陈汤,为什么要加入生姜、乌梅??大家看到这里,不妨去想想,相信都会恍然大悟的!说实在话,对于有湿邪、水肿的病人,大家都知道去湿利水,却把滋阴忘记啦!!
今天就讲这些吧,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别在人前说‘中医很简单’的话!虽说大道至简,只有你哪天真正深入啦,你才会明白中医其实很细腻,耐人寻味而又不乏复杂,但当你真正明白啦,其实他又那么可爱简单!也许这就是中医,也许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吧!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3-14 00:14 2楼
写得好!!!!!!!!!!!
2011-03-14 09:52 3楼
开始中医要看很多,很多的书,到最后悟道了,也就是看看几本经典的医书,
2014-02-12 15:59 4楼
膜拜!~其实每种学问都是这样,
⬅ 眼病良方--------明目退翳丸 老茶馆 虚静斋杏林园行医的一点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