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将《内经》补泻针法的操作特点概括为以下两点: 针灸推拿

2011-03-12 15:23 楼主
可将《内经》补泻针法的操作特点概括为以下两点:
补法①以静为特征,②纳人.
泻法①动势明显,②放出。

补泻针法的第一个操作特点,是对应着病证的虚与实的外在表现特性而制定的。
虚证,乃因阴阳气血的衰少而表现为一系列虚弱、衰退、不足的证候,以低下为特征,所以针刺补法的操作就轻缓柔和,缓缓给予机体一种轻弱而持久的刺激。以这种动作轻徽的手法,随顺其病势,徐缓、逐步地将正气培补调动起来.
实证,因邪气亢盛、正邪相搏而表现为一系列较剧烈、亢盛、有余的证候。以亢盛为特点,所以针刺泻法的操作即力重势猛,突然给予机体一种强重而较短暂的刺激。以这种动作强劲的手法,顺应病势,迅速地消减、祛除其邪气.
补泻针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基于对发病机理的朴素认识.
根据“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灵枢•根结》)的原则,对盛实之邪气,应予祛除;对虚衰之正气,应予培补。
古人将邪气和正气视为具体的物质,认为正气可以随针输入体内而得以充实,所以补法以针慢慢地由外入内为特点。邪气可以被针从内排放出来,所以泻法以针慢慢地由内出外为特点。
《难经 七十六难》所云:.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此处的“卫”、
“营”,仅代指浅部、深部.谓补法是针由浅入深而纳气,泻法是针由深出浅而出气.
《七十八难》所论“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的操作方法,则是这一特点及立意的具体体现。
《难经》所论仅为《内经》补泻针法的第二个特点,且在具体操作上,已由《内经》的进出针过程演变为提插针过程.

难经补泻对后世的影响:
《标幽斌》云:补法为“推内进搓”,泻法为“动退空歇”;
《针灸问对》亦曰“提针泻,按针为补”。

金元明时期:
提插补泻,以紧按慢提为补,紧提慢按为泻。紧,急也,快的意思,与“慢”相对。“急按”、紧提为“急提”。
捻转补揭,以转针方向的不同为区别补泻的基本方法,一般左转为补,右转为泻。
提插、捻转补泻在量度上的分别,皆以九、六或其倍数计量,多以九补六泻为法。
复式补泻手法,是以提插、捻转补泻法为主,结合其他补泻方法而成,多为分层施术。
这一时期补泻针法的操作特点,也可归纳为两个:
补法①动势强;②纳入,快插针。
泻法①动势弱;②放出,快提针。
古代补泻针法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创制立意的差异上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以《内经》为代表的形成阶段和自《千金翼方》后的发展演变阶段。
比较不同阶段的操作特点。一是补泻的“量”,由于立意的不同,产生了前一阶段的补轻泻重和后一阶段的补重泻轻;一是行针过程的偏重,在同一立意基础上的不断推演,出现了由前一阶段的进出针向后一阶段的提插针的演变。
可见,立意的变化,是形成不同补泻操作方法的重要原因。
赵京生先生简介:
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并留校任教;1995年获针灸学专业硕士学位。从事针灸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20余年。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院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主要从事中医针灸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研究方向为传统针灸理论与针灸学术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2000年出版学术专著《针灸经典理论阐释》,在针灸界引起关注,被国家教育部评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合著《针灸经论选》,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主编《中国针灸》(英汉对照)、《针灸学基础》等。主持或主要参加各类级别科研课题14项,其中包括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穴典》等。
现任第二临床医学院院长、针灸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针灸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为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江苏省科技成果评审专家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论《内经》补泻针法的立意及其演变----赵京生 针灸推拿 老茶馆 如果伤寒论是这样写的 学起来就容易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