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大国的预防困境

2011-03-07 21:01 楼主
卒中大国的预防困境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吕传真教授残疾是影响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吕传真教授等的一项研究显示,残疾是影响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2010年12月23日在线版)
QUEST研究(卒中医疗质量评估研究)对中国62所医院登记的急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发生卒中后1年内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研究者采用包含35个条目的一般人群生活质量量表(QOL—35)分析其生活质量,无法亲自完成者可委托别人代替完成。
结果显示,共有4203例患者完成评估,其中包括1730例亲自完成者(40.4%)和代理人完成者2553例(59.6%)。与代理人完成问卷者相比,能够自我完成问卷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平均值(SD)较高(卢<0.001)。在亲自完成问卷的患者中,低收入者和残疾者生活质量分数低,高收入者生活质量较高(收入<1万元w.>1.9万元,OR2.06,95%C/1.37—3.10)。对于让别人代替完成问卷的患者,其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致残 (OR 4.99,95%C/4.99—6.21),收入是第二影响因素。
作者由此认为,在中国,出院时的残疾水平是卒中后1年内患者生活质量的强烈预测因子,收入水平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作者建议,购买医疗保险可以帮助减轻卒中患者的经济压力,从而提高我国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黄一宁教授
二级预防对改善卒中预后至关重要
黄一宁教授等报告,中国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患者有相似的影响预后的因素,采用二级预防治疗可使预后获得最大化的改善。(2010,41:1877)
研究者从中国的62家医院收集了6354例卒中后3~12个月的患者,然后观察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发现,在出血性卒中早期进行治疗患者的功能恢复最为明显。缺血性卒中患者12个月的预后良好率是出血性卒中的2倍。在调整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糖尿病和房颤是卒中后12个月内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治疗可以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对出血性卒中患者而言,低教育水平和房颤是其预后差的重要影响因素,应用抗高血压药物可以改善预后。
作者认为,虽然中国的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预后不同,但具有相似的影响预后的因素,二级预防治疗能改善预后。

北京天坛医院 姜卫剑教授
3—T高分辨率PDW可预测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姜卫剑教授的一项研究显示,3-T高分辨率质子密度加权磁共振(PDW)成像对基底动脉(BA)粥样硬化有很好的预测价值。(Neur010gy.2010,3:253)
研究者对32例有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症状、且狭窄≥70%的患者行3-T磁共振扫描,通过PDW获得毫米以下的切面影像,并测定管腔最狭窄处(MLN)的血管截面积(VA)及管腔截面积(LA)。自身测量者间的变异性由组内相关系数(ICC)确定。通过VA-LA计算管壁截面积(WA),通过血管最狭窄处的WA-LA评估斑块大小(PS),通过(PS/管腔最狭窄处的VA)X100%来计算斑块堵塞率。重构指数(R1)=VA/MLN,RI≥1.05为正性重构(PR),RI<1.05为负性重构(non-PR)。
结果发现,PDW成像可以测量出30例患者的BA横截面尺寸,而测量者自身或测量者间的变异性很小,ICC范围为0.955~0.996。30例患者的RI平均值是1.2±0.4。19例(63.3%)患者发现正性重构,11例(36.7%)患者发现了负性重构。与负性重构相比,正性重构具有更高的PS值(15.0±9.3 mm vs 6.4±3.9mm&sup2;,P=0.007)和更大的斑块堵塞率(50.5±9.9%vs 28.5±12.7%,P<0.0001)。
研究者指出,3-T高分辨率PDW成像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工具,可用来测量BA的大小。在进展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正性重构比负性重构更容易发现大的斑块。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王伟教授
中国汉族人口缺血性卒中具有基因易感性
王伟教授等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汉族人口的缺血性卒中与rsll052413、rs10486776和rs10204475基因密切相关,提示汉族人口与白种人一样具有基因易感性。(2010,41:
177)研究者采用TaqMan—MGB探针法,在112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栓性卒中716例,腔隙性脑梗死407例)和557例正常对照组中,对白种人缺血性脑卒中的第一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报道的25个常见阳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发现,rs11052413、rs10204475和rsl0204475与缺血性脑卒中显著关联,且独
立于传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外。
这项研究证实,中国汉族缺血性卒中与以上三个基因联系密切,但其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袁云教授
中国CADASIL患者的基因突变及临床表现与白种人相似
袁云教授等的研究显示,中国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患者的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与白种人相似。(2010年10月9日在线版)
CADASIL是由NOTCH3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性小血管病变,在世界范围内CADASIL病例并不多,中国大陆的病例就更有限。研究者对48例疑似CADASIL的中国人后裔进行NOTCH3直接序列和(或)皮肤活检或腓神经穿刺活检,收集其临床表现与MRI特征,并分析被确诊的33例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临床症状和磁共振结果,以确定中国大陆CADASIL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及临床表现。
结果发现,在33个家庭中,有20个不同的NOTCH3基因突变,包括7个异常突变。突变频率最高的是外显子4(55%)和外显子3(30%)。在组织活检过程中,发现30例患者的平滑肌细胞上有嗜锇颗粒。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82%)、认知功能下降(60%)、先兆性偏头痛(5%)。在所有有临床症状的病例中,MRI均能发现存在腔隙性梗死和脑白质病变,64%的病例有脑干病变,46%的病例存在脑白质病变。
作者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大陆CADASIL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症状与白种人类似。然而,与白种人相比,先兆偏头痛和脑白质异常在中国人中不常见,而脑干病变较常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刘鸣教授
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尚需加强
刘鸣教授等的研究显示,中国城市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后的二级预防尚需加强。(2010;41:967)
这项研究共纳入2006年在我国医院登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782例,对卒中后3个月和12个月患者出院之前的二级预防策略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在住院开始时,患者就在应用降压药(63%)、抗血小板药物(81%)和降脂治疗(31%)。在卒中治疗出院后的12个月内,抗高血压药物仍在使用,而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治疗逐渐减少(分别为66%和17%,P<0.001)。
作者指出,高水平的二级预防对治疗缺血性卒中至关重要。然而,在出院后的后续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治疗大幅减少与医生和患者都有关系,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几招特效穴位疗法 针灸推拿 老茶馆 为医 ➡